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之前,尽可能多地获得“九龙仓”的股票。果然,怡和财团很快觉察到了有人
企图控制“九龙仓”,且来势不小。在惊恐之余,怡和财团急忙请汇丰银行出面
筹措资金,以争取股票的控制权。此时,李嘉诚立即将所购股份全部让出。这样,
一收一放的结果,李嘉诚净赚5900多万港元,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第一个战役虽然利润丰厚,但所经营的物业不太适合李嘉诚胃口。按照李嘉
诚的计划,这次收购以“九龙仓”上市股票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筹措资金,壮大
声势而已。他的第二个目标是“青州英坭”也是一家老牌英资公司,以经营房地
产开发为主。他采取了同样的手法,悄然地收购了“青州英坭”的全部上市股票,
几经周折,达到了25%的股票拥有权。“青州英坭”最初对此事掉以轻心,继而
又以为李嘉诚不过是重玩“九龙仓”
的把戏,故而对“长江”集团的做法不予理会。他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
轻易地取得了成功。凭借这25%的股权,他顺利地进入了“青州英坭”董事局。
几个月后,“长江”与“青州英坭”达成了一起合作开发房地产的协议。
紧接着,李嘉诚又发起第三大战役,目标是“和记黄浦”洋行。这一次收购
“和记黄浦”上市股票,动用的资金多达6。3 亿港元,收购股票达9000万股。
“和记黄浦”是香港五大洋行之一,历史悠久,资金雄厚,并享有种种特权,拥
有多种产业。1979年9 月25日,是香港经济史上重要的日子。这天,香港汇丰银
行将英资“和记黄浦”的22。2%的股权割售给了“长江”实业集团。这条新闻轰
动了海内外的经济界。它表明英资集团对香港金融业的垄断已被打破,华资集团
已悄然崛起,开始可以与英资集团相抗衡。至1984年,李嘉诚已拥有“和记黄浦”
4O%的股权。至此,“长江”集团的资产也跃居为香港华人企业之首。李嘉诚在
三次购股票的战役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战略战术,变化多端,虚实相间,被香
港报界和商界誉为“猛龙过江”。至1984年,“长江”集团的资产已跃居香港华
人企业之首。
七、世界船王包玉刚包玉刚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业巨头之一,被香港商界誉
为“世界船王”。他拥有2000万吨的商船队,还拥有地产、码头、货仓、酒店等
无以计数的陆上产业,总资产在100 亿港元之上。
包玉刚是上海商人包兆龙的次子,1918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由于战乱,他
曾辗转于衡阳、重庆、上海等地,先后就职于中央信托局、重庆矿业银行、上海
银行。就是这一段金融工作经历,为他以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知
识。
1955年,已经37岁并有四个孩子的包玉刚,不顾家属亲友的劝阻,毅然由金
融业转营航运业。他认为地产业的投资是保守的,只能靠收租。
航运业是“活”的,是一种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而且航运的业务
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贸易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后来,包玉刚以77万美
元买下一艘旧船,更名为“金安号”,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从此,
他便开始了航运业的经营生涯。
包玉刚并非航远世家出身,且又是中年转营航运,曾被同业讥笑为“不懂航
运的旱鸭子”。但包玉刚执着追求,而且一反海派经营的规范,用银行家的稳健
作风经营着极富冒险性的航运业,反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获得了前所未有
的巨大成功。同时,他还以稳健的经营作风,取得了银行的最大信任与合作,从
而为其航运业的起飞增添了双翼。
包玉刚在航运业的成功实属罕见,他的经营之道也确实不同凡响。
□与汇丰银行形成是完美的合作1937年7 月,全国抗战爆发,包玉刚被迫中
断了他的大学学业,来到衡阳。当学业无继,生活无着,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
幸运地找到了一份银行职员的工作。时隔不久,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又践踏到衡阳。
他只好随着逃难的人群逃往山城重庆,一路上吃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在重庆期间,
他继续从事银行职员工作。由于他热情聪慧、积极肯干,并且精力过人,很快便
赢得了上级的赞赏,被提升为工矿银行的副经理。抗战结束后,他返回上海,被
任命为上海银行副行长。此时的他,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银行业务知识,并从银
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中获得了从事贸易的许多启示。
1949年,包王刚携家迁往香港,开始从事贸易业。从这时起,一个依靠银行
发展自己的企业王国的宏伟目标,已开始在他的心底孕育。5O年代中期,包玉刚
开始经营航运业。他独到稳健的经营作风开始引人注目,尤其深受香港银行家们
的赏识。香港汇丰银行的资产超过50亿美元,香港的大部分钞票是它发行的,大
部分贸易也是由它支持的。总之,汇丰银行操纵香港金融和贸易的方式,是任何
地方的银行都少有的。香港银行业对买船生意没什么兴趣,认为它风险大。银行
业和中国船东的少数生意往来,主要是由英国公司充当中间人进行的。在一次进
出口贸易洽谈中,包玉刚结识了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桑达士身材高大,
仪表堂堂。
他们之间的友好合作,一直持续到1971年桑达士退休。1959年,包玉刚深感
本家族的财力难以支付自己扩大经营所需的资金,便直接去找桑达士。包玉刚首
次与桑达士协议,取得了成功。汇丰银行同意以一艘船为抵押,给包玉刚发放一
部分贷款。
稍后,一笔更大的商务奠定了他和汇丰银行的长久合作关系:包玉刚
决定以 100万美元买一艘船,并把它租给一家日本航运公司,期限是五年。
包玉刚为此找桑达士商议贷款事宜。他对桑达士说,他将用对方银行75万美元的
信用状向汇丰作抵押,汇丰不会有任何风险。桑达士起初小瞧了包玉刚,认为包
玉刚不可能得到75万美元的信用状。于是便对包玉刚说:“只要包先生能迅速拿
来信用状,就可以贷款。”事后,桑达士碰见包玉刚的一位同事,当谈到包玉刚
贷款一事时,桑达士有些不以为然地对那人说:“你们的包先生是不是疯了?”
包玉刚与桑达士谈判后立刻动身去了日本,很快带回了日方银行75万美元的信用
状。香港一些银行家都很惊诧,想不到日方银行竟会无端地支持一个陌生人!
此后,汇丰银行便更加信任包玉刚,支持包玉刚。1962年桑达士升任汇丰银
行首脑后,汇丰与包玉刚的合作关系就更为密切。不到两年,包氏成立的新公司
在汇丰所占股份已达三分之一,后又增至五分之二。1970年,汇丰和包玉刚合资
成立“环球船运投资有限公司”,汇丰所占股份为45%。一年后,包玉刚当上了
汇丰银行董事,成为这家英资银行董事的第一位东方人。桑达士退休后,汇丰对
包玉刚的投资并没有中断。随着包玉刚经营业务的扩大,汇丰对包氏集团的投资,
帐面上已超过五千万美元。
由于包玉刚的财富与汇丰银行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使包氏集团在商界立
于不败之地。香港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像包氏集团这样与银行的关系达到如
此密切的地步。
□用银行家的风格经营海运业包玉刚最喜爱的活动是晨泳。每日早晨七点钟,
在香港那个美丽幽静的深水湾准能看见他的身影。无论夏热冬凉,即便是下雨天,
他也不会改变晨泳的习惯。他游泳时总是一种姿势——蛙式。他不断地把头伸出
水面,动作极慢而又有规律,而且毫不松懈,一直向前。人们说,他的经营作风
和他的晨泳有异曲同工之妙,稳健求益而又锲而不舍。
海运的代名词其实就是风险,在风险中投资,在风险中赢利。船队在波浪滔
天的大海上航行,有可能获得大笔财富,也有可能船翻人亡。因此,航运界历来
以冒险自豪。世界知名的大船东,无一不在海运经营中敢于冒险,追求暴利,并
对船队采取帝国君主式的统治。包玉刚以他银行家的慧眼看到惊涛骇浪的风险经
营中,还有一条不被人们重视的发展道路,那就是稳妥求利、薄利长租。1955年,
他37岁。他前往英国以70万美元买下一艘名为“英谖纳”的旧货船,易名为“金
安号”。包玉刚由此而创立“环球有限公司”,开始涉足航运界。此时的航运业,
恰逢世界经济复苏而处于大发展之时,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像其它航运经营
者一样,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以高额租金,攫取大量财富。另一个选择是,放弃
眼前的高额利润,实行低租金长租期,与租船一方长期合作。这种无风险的经营
可以获得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具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经营策略的包玉刚果断地
采取了后者,并且一直是以后一种选择来经营他的船业王国。
包玉刚的第一笔航运业务,是把他的船以低租金长期租给一家日本公司,从
印度运煤到日本。他只需袖手旁观,坐收租金。当时航运界通行单程包租的办法,
航运收费很高。凡实行此种包租法的租船业都能牟取到暴利。他却背道而驰,似
乎对高额利润视而不见。1956年,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归国有,由此而造成航运
费大增,许多船东趁机赚了一大笔钱。此时,“金安号”恰好与日商合同期满,
包玉刚却不为暴利所动,仍旧与那
家日本公司续签了租约。虽然租金有所提高,但利润较少,被人讥讽为“傻
瓜”。然而,时隔不久,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对航运业所造成的影响终于消除,航
运价格立刻跌至历年的最低点,租船业纷纷陷入困境。正当航运界纷纷陷入困境
时,包玉刚却稳收租金,得利不薄。至1956年底,他已用赚来的钱买下了七艘船,
至此,包氏的银行家风范才使航运界刮目相看。
包玉刚以他精明的生意头脑,看到在日本造船最合算,无论船的价格、质量,
还是交货日期,都是其它国家的船厂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包玉刚的船队有90%
以上的船只是日本订购的。无论船运业的市场情况如何变化,日本造船厂始终与
包氏保持联系与合作。1970年,航运市场看好,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日本,力
争在日本造船。日本厂家一时忙不过来,几乎不肯接受订购单,但对于包氏却例
外,包氏始终有办法在日本造船。1971年,市场落入低谷,许多船只都在赋闲,
船厂几乎停业,但包氏仍然向日本订购六艘船,总吨位为15万吨。许多人对他的
这一做法都不理解。包玉刚的船有85%是租给日本使用的。因此,日本总是竭力
给他提供一切方便,包括提供资金、订购船只等,并且尽可能租用“环球船运”
名下的船只。包玉刚在东京与在香港的时间一样多。他在日本的办公室称为“一
号贵宾室”,时面有摆成长方形的舒适的长沙发,包氏和日本朋友经常在这里很
有耐心地用英语洽谈着生意。
60年代中期,中东石油产量猛增,需要大批油轮运输。一条油轮跑一趟中东
可赚5OO 多万美元,包玉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赶造了10万吨级的大型油轮,依
然采取低租金和长租期的经营方式。1973年,中东爆发石油危机,油价猛涨,许
多石油消费国都极力削减本国的石油需求量。
由此而导致油轮需求锐减,许多船主进退维谷。然而,包氏的环球集团公司
依然生机勃勃。因为他们的船都与租用者订有中期或长期合同,合同中有6O%是
空船契约,所有的保险、维修、燃料一概由租船的一方承担。
包玉刚用银行家的作风经营极富风险的航运业,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
所拥有的船队总吨位是世界航运企业之冠,被誉为“世界船王”。
□与政界、商界名人广交朋友在超级富豪中,包玉刚是最平易近人的一个。
他很善于同各方面的人士接触,而且不论新朋友或老朋友,都推心置腹、坦诚相
待,使人感到和他接触如沐春风,一见如故。
香港高耸入云的会德丰大厦的第24层,有包玉刚的办公室,凭窗眺望,可俯
视到繁华美丽的维多利亚海湾。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与世界风云人物邓小平、里
根、伊丽莎白等合影的巨幅照片。这些巨幅照片显示着他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他同各国政界领袖都保持着非常密切友好的关系。
英国女王封他为爵士,日本天皇、比利时国王、巴拿马和巴西的总统都先后
授予他勋章或奖章。
包玉刚不仅和国际政坛人物过从甚密,而且善于和商界、银行界的人士周旋。
甚至欧美不少银行家的夫人,都认为包玉刚是最有魅力的男士之一。据说他在一
次宴会上有过这样一件事情:70年代中期,美国一个知名银行家举行大型家宴,
包玉刚应邀参加。宴会很热烈,主客谈笑风生,频频举杯,欢乐和谐的气氛令人
陶醉。席间,人们忽然发现包先生不见了,经过四处寻找,才发现他正在厨房里,
一边帮女主人洗碗碟,一边随意地谈着家务琐事,那种自然与亲切的言谈举止如
同家人。看到这一情景的人
都感慨万千,都说象包先生这样既能在交际场合应付众多政界领袖,又能做
到不冷落主人女眷,这种周圆的交际手腕实属罕见。这次宴会之后,包先生自然
和那位知名银行家交往日深。在他们之间的多次业务合作之中,那位女主人所起
的促进作用自不待言,而包先生的这次赴宴也传为佳话。
包玉刚在与各国首脑及各阶层人员的广泛交往中,总是注意收集信息、了解
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利于他审时度势,及时改变他的经营方向。他无论
去哪里,每天都要和纽约、伦敦、东京的分支机构通电话,以便了解世界的动态。
他甚至在游泳时也戴着收音机耳机,听取秘书为他整理的新闻资料。
在包玉刚交往的政界人物中,要数中国领导人最使他感到亲切。包先生说:
“我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家乡的一山一水。”
他多次飞往大陆,每次都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78年11月,他携夫人
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宁波。此次回来,他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见了面,并
谈妥由他率先购买中国造的船舶,以推动中国船舶的出口。1989年,邓小平获悉
他抵京时,又特别相邀畅谈,两人谈得十分融洽。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也会见了包玉刚先生,两人在交谈中笑声朗朗,纵论国事。人们称赞他是经济界
高瞻远瞩的政治家。1984年,中英双方就香港的前途问题开始谈判,包玉刚四处
奔走忙碌,积极予以协助。有人误解并指责他,包玉刚愤然加以驳斥:“中国是
我的祖国,我本人没有任何野心……”包玉刚被任命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负
责人。他经常忙忙碌碌地主持各种会议,事事都要亲自过问和积极办理,其认真
热情的态度令人感动。
包玉刚先生常与中国、日本及其它各国的政界人物交往。在他所有的商务活
动中,这种交往占有非常醒目的重要位置。他那周圆的交际手腕总是获得成功,
并在国际上闻名。
八、工商巨子霍英东香港著名企业家霍英东以经营地产业、淘沙业为主,兼
营石油、航运、旅游、饮食等多种行业,经营着6O多家公司,人称亿万富翁。
霍英东身材并不高大,也无富态,是个典型的广东老人。他1922年生于香港
一个穷苦的水上人家,一家五口常年漂泊在舢舨上。7 岁那年,父亲死于暴风雨
之中,后来两个哥哥也相继落海身亡。母亲带着霍英东及两个妹妹,以缝补衣裳
和用小艇运煤维持生活,并竭尽全力送霍英东入校读书。
18岁那年,霍英东挑起了全家生活重担。他先在轮渡上当加煤工,后又去机
场做苦力,被机器轧断了一个手指,不久,机场开除了他。总之,刚踏上社会的
霍英东,终日在苦难中挣扎。
抗战胜利后,霍英东和一位朋友开始用小舢舨收购各种战后剩余物质,然后
转手卖出。转卖废旧设备给霍英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使他的生活开始好转。
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霍英东又抓住时机开办航运业务,随后又拓展了
房地产业、淘沙业,由此而一步步登上了亿万富翁的宝座。
霍英东经营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的勇敢和魄力。他善于抓住机遇,锲而不舍,
开拓前进。他“敢在别人不敢走的地方走”,敢于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奇迹”。
霍英东是个非常务实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