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国际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队
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只有团结在自己的组织周围,才能促进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赢得自身的解放。
第一国际成立之后,立刻组织各国工人开展运动,掀起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潮。如18
66年英国裁缝工人大罢工,1867年法国青铜工人大罢工,1868年日内瓦建筑工人
大罢工等,这些斗争,在第一国际的有力支持下,都取得了胜利。第一国际在支持各国工人
反对各国资产阶级,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的同时,也在同各种机会主义者作顽强的斗争。这
些斗争主要有与普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普鲁东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普鲁东,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他主张取消国家、
取消政党,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这种想法说透了,就是要求世上所有的
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主张明显是在捣乱,也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真是萝卜白
菜,各有所爱,这种无政府主义思想居然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有不少信徒,不少
人在为之摇旗呐喊。
本来,普鲁东在世界各地捣乱,还没有形成什么气候,也就算了,可是,他居然找到了
第一国际来捣乱,这就使第一国际的领导们不能视而不见了。
1864年秋,普鲁东趁人不备,加入了第一国际,到1865年1月,他就死了。他
虽然死了,可是,他的信徒却有不少也偷偷摸摸地混进了第一国际,而且已经形成一股不小
的势力,到处捣乱。有时还试图夺取第一国际的权力,用他们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改变第一国
际的性质。
如1865年9月,第一国际代表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刚一开始,就有不少人违背第
一国际的纲领,如第一国际要组织工人斗争,他们说,那没有必要!各国有各国的情况,无
法指导,更无法组织等。第一国际要援助波兰工人反对俄国沙皇统治,他们又说,那是波兰
工人自己的事,第一国际没有必要去把这件小事列入议事日程等。
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委员以及第一国际的其他代表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人专门和大
多数代表们的意见相对抗?经过调查了解后,委员们知道了,这伙人都是法国第一国际支部
派来的,他们都是普鲁东主义者。
认清了他们的身份与目的,马克思对他们作了尖锐的驳斥。马克思指出,各地工人阶级
的斗争,是第一国际总行动的一部分。第一国际纲领中指明了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不进
行政治斗争,就无法赢得被压迫的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政治斗争是第一国际的主要任务,
今后仍然要全力支持各国工人的政治斗争。至于援助波兰工人的斗争,实际上也是第一国际
争取民族解放的主要任务中的一部分,第一国际就是要反对专制政府,反对剥削制度,提倡
被压迫者的彻底解放,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
经过斗争,大会代表一致通过了支持波兰工人的决议。普鲁东主义者失败了。
但象所有失败者一样,普鲁东主义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在会议上又提出了一个
荒谬的问题。他们说,第一国际是工人组织,因此,应该全部由体力劳动者参加,不应该吸
收脑力劳动者。他们这样说的目的,是想挤走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因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马克思又痛斥了这种思想,指出排斥一切知识分子就是不要知识作指导,那么,工人运
动就会变成蛮干,结果只能是失败。
在全体代表的支持下,普鲁东主义者张口结舌,无话可说,他们中的不少人灰溜溜的溜
走了,另有不少人离开了普鲁东主义阵营,来到了第一国际这边。
第一国际所开展的第二个斗争,是与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巴枯宁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
者,曾参加过奥地利1848年革命,但被捕后三次写信给俄国沙皇,奴颜卑膝地乞求政府
宽恕。以后窜到英国。加入第一国际时,把这段不光荣的历史隐瞒了。
1868年10月,巴枯宁在日内瓦背着第一国际,组织了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组织,大肆宣传“废除国家”、“阶级平等”、“主张个人绝对自由”等无政府主义思想,
还派人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去建立支部。巴枯宁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造成强大的声势,
提高自身的威望,最后夺取第一国际的领导权。
1868年12月,他还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说了一大堆恭维马克思的话,并希望马
克思接纳他的“社会主义民主同盟”所有成员,集体加入第一国际。
马克思接到信后,立即意识到巴枯宁的险恶用心,于是他代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给巴枯
宁写了一封回信,告诉他,第一国际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组织了,其内部不能再有一个国际组
织。拒绝了巴枯宁的无理要求。
巴枯宁口头表示同意,并“解散”了“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但他却指使心腹以个人身
份,加入第一国际,妄图伺机捣乱。
机会终于来了,1869年,第一国际在巴塞尔召开代表大会,巴枯宁分子便伪造了许
多证件,冒充代表,试图取得多数选票,挤走马克思及总委员会主要成员。马克思发现后,
立刻予以斥责,并揭穿了他们的阴谋。这样,巴枯宁主义者的捣乱也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国际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更加有力地团结各国工人,支持各国无产阶级的斗
争,在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铁血宰相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
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
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
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
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绍可
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
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
“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
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那么他
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
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
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
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
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
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为了全
体德意志小国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统
一?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难办。光靠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这
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
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
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
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
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
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
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
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
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
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
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
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
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
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
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
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
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
对奥地利的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
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
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
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
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
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
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
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
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
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
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他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另外,他可能还会利用
奥地利。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
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
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
道,法国也有同样相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同
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于是,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
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
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这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
客观地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
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
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色当战役
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的一个重大战役。
普奥战争结束以后,普鲁士日渐强大,但是,紧靠法国南部的四个小国还仍然没有被俾
期麦统一,而俾斯麦是下决心要统一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国家。
所以要实现德意志的最后统一,必须统一这个小邦国。可是,俾斯麦知道,这四个小国
紧靠法国,法国也早怀有吞并之心,一旦普鲁士强行占领,法国岂会善罢甘休?更何况,法
国离德国最近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俾斯麦也早就瞄准它们了。
对于正处高峰时期的俾斯麦来说,找个借口与法国打一仗,既统一了南部四小国,又占
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与法国开战的机会迟迟未到,俾斯麦等得
手痒痒的。
再说法国一方,当时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皇帝,史称拿破仑三世。
这个人是个政治阴谋家和军事冒险家。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后,他窃取了法兰西第二共
和国的总统大权,又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恢复帝制,建立了历史上所说的法兰西
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是个独裁、残暴、狂妄之徒,总希望通过战争称霸欧洲,当时皇后欧仁妮就
直言不讳地说:“不发动战争,我们的儿子怎么当皇帝?”
这样一个人,当然不会坐视普鲁士的强大而不顾。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该统
一,应分成三个部分,南北德国应该对立起来。这样法国才可以从中渔利。”
不仅拿破化三世如此,当时法国的另一位大臣梯也尔也哀叹:“奥地利的失败意味着法
国400年来遭到的最大灾难。从此,失去一张阻止德国统一的王牌!”
这样,普、法双方各怀鬼胎,开始了明争暗斗,都在寻找挑起战争的契机。
法国率先一步,普奥战争刚结束,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鲁士兑现战前许下的诺言,要求普
鲁士同意法国侵占比利时和卢森堡。并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国的领土划分问题。这无异
要从普鲁士身上咬去一块肥肉,“铁血宰相”俾斯麦当然不会同意。不过他使了个心眼儿,
没有明确予以拒绝,而是要求法国把这事写成备忘录,“我好回去给我们国王商量”。法国
大使不知是计,就照办了。
俾斯麦拿到备忘录,没有去见皇帝,而是把它送给了同样想称霸欧洲的英、俄,试图挑
起英、俄与法国的矛盾。拿破仑三世知道了俾斯麦的做法,火冒三丈,决心与普鲁士决一雌
雄!
尽管如此,法国并未立刻动武。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终于使战争爆发
了。
原来,西班牙女王伊沙贝拉被1868年西班牙革命推翻,女王流亡国外,王位空缺,
俾斯麦看到有利可图,就派人收买了新成立的西班牙临时政府,提议让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堂
兄利奥波德亲王去继承西班牙王位。俾斯麦的意图很明显,普鲁士的亲王做了西班牙的国
王,法国腹背受敌,打起仗来,普鲁士前后夹击。
拿破仑三世也看到了这种危险,随即就把抗义书递到了普鲁士国王手中,抗议书说,西
班牙王位应由西班牙人去坐。否则,法国也可派去一个国王!对此,俾斯麦非常气愤。同
时,法国政府内部议论纷纷,不少人要求普鲁士收回成命,否则将把这件事视为战争的原
因,双方剑拔弩张。突然,事情却有了转机,利奥波德亲王在别人劝说下,宣布放弃西班牙
国王候选人资格,他说:“本来,只要西班牙人拥戴,我可以去作他们的国王。但我不想为
此引发一场欧洲战争。”
于是,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就告结束。可是,拿破仑三世看到事情这么简单就完结
了,认为普鲁士害怕他,所以他得寸进尺,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他令法国驻柏林大使去面见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要求普鲁士作出书面保证,保证今后
决不再派任何普鲁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