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惊呆了,他的实验室变成了平地,到处是碎砖破瓦,空中还弥漫着浓浓的硝烟。空荡荡的
地面上,到处沾满了鲜血。更让诺贝尔痛心的是,他亲爱的弟弟和同甘共苦的5名工作人
员,因爆炸身亡,父亲也成了终身残废。
诺贝尔从此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脑海里进行着强烈的斗争,怎么办?是放弃试验,还
是继续?!。
但诺贝尔明白,科学实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若从此放弃试验,弟弟和同事的鲜血
不是白流了吗?
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这样,可以避免因爆炸引起其它人员和建筑物的伤亡或破坏。
诺贝尔在船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几百次的试验。4年以后,经过自己艰苦、认真的工
作,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他把液体炸药吸入一种硅土里面,这样,即使遇到一定的温度或磨擦、震动,这种固体
的炸药也不容易爆炸。这样,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就问世了。
但这种必须经过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第一个引爆装置——
雷管。这就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使人类有计划的利用炸药,进行开山劈路,钻隧打井,
节省了很多力气。
后来,诺贝尔又着手发明更具爆炸力的炸药,投入了艰苦而又复杂,而且是更加危险的
试验。
经过无数次试验,诺贝尔终于制成了这种炸药,但对炸药的爆炸力缺乏正确的判断,因
而进行了一次冒险的试验。这一天,他把工作人员统统赶出实验室,自己一人留在哪里,要
亲自点燃导火线,大家不放心他的安全,多次劝说不让他点燃导火线,但诺贝尔执意不肯,
他清楚记得1864年9月3日那天的爆炸事件,因此,他一定要让危险远离他人。大家见
劝说无效,只好远远的离开,躲在实验室四周,静静地等待着试验的结果。
实验室,诺贝尔安装好炸药,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便上前点燃了导火线。
火星“兹兹”地冒着,导火线越来越短,诺贝尔为了仔细观察炸药的爆炸情况,一动不
动地站在跟前,双眼死盯着燃烧的导火线。
“轰!”的一声,炸药爆炸了,浓烟从实验室里飞速地向外涌出。
附近的人们睁大眼睛看着,始终不见诺贝尔的身影,他们顾不得危险,纷纷向实验室奔
去。
刚跑到门口,就见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从实验里跑了出来,边跑边叫道:“我成功
了!我成功了!”
大家看到诺贝尔还活着,便激动地跑上前去,一边替他检查伤势,一边热烈地祝贺他。
这是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终于成功发明了威力强大的胶质炸药。于是,诺贝尔在
很多国家建造炸药厂,并申请专利,很快便成为拥有巨富的“炸药大王”。
后来,他移居巴黎,在实验中继续进行各种炸药的研究和实验。1887年,诺贝尔又
发明了无烟炸药,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炸药。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他意大利的工厂里突然去世。在死前一年,即18
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立下了一个独特的遗嘱,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献出来当作基
金,将其利息作为奖金,每年奖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医药学、文学和促进世界和平有特
殊贡献的人。后来,又增加了经济奖,这就是现在很多科学家为之骄傲的“诺贝尔奖金”的
由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正面雕有诺贝尔的浮雕像,镌有他
出生和亡故的年月日。基金会并决定,每年的诺贝尔奖金颁发的时间地点,是根据诺贝尔诞
生时间和地点以及他逝世的时间,那就是1833年10月21日诞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
摩和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半在意大利逝世。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居里夫人
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
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
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
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
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少年的玛
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
得金质奖章。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家境
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
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
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
冷,但这位女青年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学学
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
呢!
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
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
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
在生活上,玛丽因经济拮据,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又小又矮的
阁楼,忍受着夏天的闷热和冬天的寒冷。为了挤时间学习,常常几天不做饭,只吃现成的涂
上黄油的面包。晚上为了节省灯油,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后,才回家点
起小煤油灯,伏案学习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去休息。
由于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玛丽得了贫血症。有一天,她与一位同学刚走出教室
突然头晕腿软,晕倒在地,在场的同学吓了一跳,赶忙把她送到附近的一所医院。
玛丽的姐夫是这家医院的一位医生,当他闻知此事慌忙赶来时,玛丽已经苏醒过来,他
连忙替玛丽检查,心中马上明白了。
“这几天你吃些什么东西?”姐夫问。
“这几天……吃什么……饭呀!”玛丽慌忙答道。
“真是饭吗?!”姐夫又问了一声。
玛丽什么也不说了。
后来,姐夫才了解到,这几天,玛丽为了节约钱去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每天只吃一把
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同时,为了赶功课,每天睡不足三个小时。
就这样,这位贫穷的女学生,终于以她超人的吃苦精神,于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
好成绩在物理系毕业,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数学系毕业,
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学成毕业后,玛丽本想回波兰为祖国服务。但由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法国物理学家彼埃
尔·居里,才决定留下工作。1895年,玛丽和居里结婚,以后,人们称玛丽为居里夫
人。就在这一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X光射线。第二年,法国物
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与X光线相似的奇妙的射线。
这种奇妙的射线,对玛丽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认为,
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于是,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
“这个课题虽好,可难度太大,研究起来怕是不太容易”彼埃尔关切地说。
“这我知道,”玛丽笑道:“正是因为它有难度,我才去选择它!”
看着妻子认真而坚定的面孔,彼埃尔没说什么,开始为妻子奔东忙西,做起筹备工作,
经过彼埃尔的多次努力,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
自己也放下正在研究的课题,同妻子一道进行工作。可实验条件太差,屋顶漏雨倒不要紧,
最麻烦的是仪器太少。但居里夫人根本不把这些外在条件放在眼里,因为她知道,科学研究
方面的难度比这些更大,她心中关心的只是她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可见贝克勒所发现的
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因此,她做出大胆判断: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
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居里夫人把它定名为
“镭”,因为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
当时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认为居里夫妇只是一种假设,甚至有人说道:“如果真有那
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
要提炼镭元素,需要足够的沥青铀矿,而这种矿很稀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可根本无
法得到。这件事后来传到奥地利,迅速得到奥地利政府的支持,赠送他们一吨已提取过铀的
沥青矿残渣,这才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经过3年多的艰苦工作,居里夫妇终于在1902年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
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发现这种元素的放射性比铀强200万倍,因而它不用借助任何外力,
就会自然发光发热。
镭的发现,引起科学乃至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可
以说,它的发现,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所以,镭被
誉为“伟大的革命者”。
正是因为居里夫妇为科学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年,他们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金。
过后不久,人们又发现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使本来已经非
常昂贵的镭,变得更加珍贵。有人劝说居里夫妇说:“您如果去申请专利,定会成为百万富
翁!”
“不,镭是一种元素,它应属于全世界!”居里夫妇毫不犹豫的回答。
居里夫妇非常信奉“科学是无国界”的,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献身科学的共同宏愿。但
不幸的是,1906年4月的一天,在一次车祸中彼埃尔·居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居
里夫人强忍悲痛,继续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纯镭,分
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在同年居里夫人出席的国际放射学理事
会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同时采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镭的国际标准。
1920年5月,一位美国女记者在访问居里夫人时问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
你挑选,你最愿意得到什么?”“我很想有一克纯镭来作研究。但它的价格太高,我实在买
不起。”居里夫人答道。
“您不是把价值百万法郎的镭,送给了巴黎大学实验室吗?”女记者不解地问。
“不,那不是我的,那是属于实验室的。”
这位记者听完这番话,心中感慨万千,被这位女科学献身科学的无私精神深深感动,当
她回到美国后,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居里夫妇,并号召美国人民开展捐献运动,要赠给居里
夫人一克镭。次年5月,美国总统在首都华盛顿亲自把这克镭转赠居里夫人。
在赠送仪式的前夜,居里夫人坚持要求修改赠送证书上的文字,再次声明:“美国赠送
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而不能成为我个人的私有财产。”
这位伟大的女性,在一生中共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
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它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
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1934年7月4日,这位伟
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日俄旅顺战役
1904年2月8日晚,天气非常寒冷,海风轻抚着海面,发出阵阵涛声。可停泊在旅
顺港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却热闹非凡,舰上灯火通明,到处挂满了彩灯,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
氛。岸上的俄军俱乐部里,一对对身着华丽的男女,伴随着优美的舞曲,尽情地跳着舞。他
们是在庆祝俄国太平洋舰队怀念斯达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
这时,一位身着考究的青年军官高举着酒杯,兴奋地对大家说道:“女士们,先生们,
为我们尊贵的夫人干杯!”众人纷纷举起酒杯,互相碰了一下,顿时全场响起悦耳的玻璃撞
击声,紧接着,他们一饮而尽,兴高采烈地议论起他们的夫人。
午夜时分,这些男女正准备享受一下半夜的宁静,突然,轰隆隆的炮声从港口方向传
来,紧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窗外接连闪现出无数道光亮。顿时,舞池里乱作一团。
人们惊惶失措地乱躲乱藏,女士们也失去平时的优雅,尖叫声接连不断。
这时,那位年轻的军官猛地一下跳到桌子上,高声向大家宣布:“诸位!诸位!请不必
惊慌,这是我们舰队为怀念阁下和夫人施放的礼炮!”
这下,四处乱躲的男女方恢复了原状,他们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嘀咕着:这也太突
然、太猛烈了!
虚惊一场的达官贵人们正准备继续欢庆时又一阵炮声传来,火光更加明亮。就在这时,
一名士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日本已向俄国不宣而战!”这下,大家才真的慌了手脚,
惊恐万状地跑出俱乐部。
俄国人哪里知道,正在他们跳舞取乐之时,在浓浓夜色的掩护下,日本海军中将东乡平
八郎率领的联合舰队已经偷偷地接近了停泊在港口的俄国军舰,等几个悠闲的值勤哨兵还没
有明白过来之时,日军各舰突然一齐开火,密集的炮弹在俄国舰船周围爆炸,刚从梦乡中惊
醒的俄国急忙把舰船掉头,逃往旅顺港内,不想又遭到日本追雷舰的伏击,有两艘战斗舰和
一艘巡洋舰当时就被击沉。
日本这次偷袭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它是日俄之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他们为了独吞中国这块“肥
肉”,早已争得面红耳赤。早在19世纪中期,俄国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强迫清政府
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接着,又想把我国的
东北三省霸占过去变成它的“黄色俄罗斯”。而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
在处心积虑地向外扩张,它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威逼清政府签订《马关条
约》,夺占了中国的台湾,准备进一步把自己势力渗入到辽东半岛和东北三省。
这下,俄国当然不会乐意。它已经强占了辽东半岛上的旅顺为“租界”,早已把东北看
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1990年后,日俄两国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阶级矛盾
激化,两国统治阶级都企图用发动战争来转移本国人民的视线。俄国内政大臣普列维叫嚣
道:“为了避免国内的革命,我们需要一次小小的、但是胜利的战争。”
日俄战争前夕,两国一方面疯狂备战;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时间,迷惑对方,又进行了
“和平”谈判。但随着双方备战工作接近完成,到1904年2月,谈判终于破裂。从此,
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野蛮战争。他们到处烧杀
抢掠,甚至驱使中国老百姓为他们的战争效力,可是腐败的清朝政府,不但不敢抗议,反而
宣布“中立”,并且划定辽河以东为日俄战区,供他们厮杀。
战争一开始,日军为了保证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消灭在南满的俄军主力,决定
先夺取旅顺。
于是,在他们偷袭旅顺港的次日,又派大量军舰主动袭击,沙俄舰队不仅没有出击,反
而把港外的舰队全部开进了旅顺港内,这正中日本人下怀,他们准备在旅顺口外设置层层封
锁,下决心要将俄国舰队困死在旅顺口内。
一天深夜,天气极其寒冷。在旅顺口外的海面上,一支由80多名日军组成的敢死队,
驾驶着5艘装满巨石的破旧船只,迎着刺骨的海风,急急朝旅顺口疾驶。
守卫在海岸炮台上的俄军发现之后,便纷纷开炮射击。日军敢死队长高叫一声:“点燃
火药,准备跳船!”队员们不顾刺骨的海水,纷纷跳海而去。
随着阵阵“隆隆”的爆炸声,满载巨石的船只沉入海底。但这里并不是出航要道,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