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时。1940年5月,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了法国。1940年6月20日,法国贝
当政府宣布投降,将法国送给了希特勒。
法国投降了,英国怎么办呢?
德国占领法国后,立即又实施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国被迫与德国孤军奋战。
一贯执行妥协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民众的猛烈冲击下,立即倒台了。一贯主张对德
采取强硬政策的原海军大臣丘吉尔出任首相。
在危急中,丘吉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
“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我们的政策就是全力
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英国的海军比德国的海军强大,希特勒决定发动空中的闪电战,夺取制空权,为德军登陆扫
清道路。
8月13日,德国出动1485驾飞机,频繁轰炸英国的机场、雷达站及其他军事设
施。英勇的英国空军奋力迎击,在激烈的空战中,双方损失惨重。
阴险毒辣的希特勒又采用野蛮残酷的“恐怖空袭”。从9月初到11月初,平均每晚有
200架德国轰炸机猛烈轰炸伦敦。
轰炸持续了三个月,德国空军一共投下了1万多吨炸弹,炸死1.26万居民,受伤的
人则不计其数。但英勇的英国人民并没有被吓退,他们沉着应战。英国有200万人拿起了
枪刀,随时为保卫英国而战斗。
希特勒的空军遭受了重大的损伤,但他们没有打垮英国空军。希特勒的“海狮”计划一
次又一次被粉碎,最终走向失败,这是希特勒发动的世界大战中第一个未达到目的入侵计划。
英勇的英国人民胜利了,英国得救了。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德国炮火的猛烈袭击下,上千条各色各样的船向着敦刻尔克方向前进着。
这是一支古怪的“无敌舰队”:有颜色鲜艳的法国渔船,有运载乘客的旅游船,还有维
修船拖驳、小型护航船、扫雷艇、拖网渔船、驱逐舰、英国空救援船、雷达哨船……
这支极为离奇、难以形容的船队,由各色各样的英国、法国人驾驶着。他们中有银行
家、牙科医生、出租汽车司机、快艇驾驶员、码头工人、少年、工程师、渔夫和文职官
员……他们中有面肤娇嫩的海上童子年和古铜色皮肤映着苍苍白发的老人。他们中很多人明
显是穷人,他们没有外套,穿着破旧的毛衣和卫生衫,他们穿着有裂缝的胶鞋,在海水和雨
水中浑身湿淋淋的,彻骨的寒风中他们饥肠辘辘……
这只奇怪的船队在炮火的轰击下,没有武装、没有护航,但勇敢的人们却迎着枪林弹雨
和硝烟烈火,在漂着沉船的海面,灵活地向前行驶着,明知前方是地狱,他们也毫不畏惧。
这支勇往直前的船队为了怎样的目的奋勇向前呢?
德国法西斯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
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只把
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
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
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
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
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
对于即将发生的悲剧,人们怨声载道,争吵不休。他们猛烈抨击上层的无能和腐败,但
仍然宁死不惧地投入到撤离部队的危险中去。于是出现了驶住敦刻尔克的奇怪的“无敌舰
队”。
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人民。他们没有登记
过,也没有接到命令,但他们有比组织性更有力的东西,这就是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
神。一位亲身投入接运部队的英国人事后回忆道:
“在黑暗中驾驶是危险的事。阴云低垂,月昏星暗,我们没带灯,也没有标志,没有办
法辨别敌友。在渡海航程一半还不到时,我们开始和第一批返航的船队相遇。我们躲避着从
船头经过的船队的白糊糊的前浪时,又落入前面半昏不明的船影里。黑暗中常有叫喊声,但
不过是偶然的喇叭声而已。我们‘边靠猜测边靠上帝’地航行着。”
等着上船的士兵富有纪律性,他们为撤离已战斗了三个星期,一直在退却,经常失去指
挥,孤立无援,他们缺少睡眠,忍饥挨渴,然而他们一直保持队形,直至开到海滩,仍服从
指挥。这些疲惫的士兵步履蹒跚地跨过海滩走向小船;大批的人马冒着轰炸和扫射涉入水
中,前面的人水深及肩,他们的头刚好在扑向岸边的波浪之上,直至不齐肩深他们才上到船
上。从岸上摆渡到大船去的小船因载人过多而歪歪扭扭地倾斜着……
一些大船不顾落潮的危险差不多冲到了岸上……
沙滩上有被炸弹击中的驱逐舰残骸,被丢弃的救护车……
这一切都辉映在红色的背景中,这是敦刻尔克在燃烧。没有水去扑火,也没人有空去救
火……
到处是地狱般可怕的喧闹场,炮兵不停地开炮,炮声轰轰,火光闪闪,天空中充满嘈杂
声、高射炮声、机枪声……人们不可能正常说话,在敦刻尔克战斗过的人都有了一种极为嘶
哑的嗓音——一种荣誉的标记“敦刻尔克嗓子”。
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这就是举世震惊的奇迹——敦刻尔克大撤退。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巴巴罗沙”计划
“巴巴罗沙”的意思是“红胡子”。
“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腓特烈是崇尚扩张侵略的家伙,他
曾六次入侵意大利,并指挥十字军东侵。
穷兵黩武的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极力效仿“红胡子”,妄图称霸世界。
1940年12月,希特勒在极其绝密的情况下策划了一份代号为“巴巴罗沙”的计划
——即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希特勒想象“红胡子”一样,以闪电战的方式突然袭击苏联,
打跨苏联。
为了迷惑苏联人的注意力,希特勒故意制造了种种假象,散布谣言。他把他的部队东移
说成是要进攻英国。为此,德国出版了许多英国地形,军队里都配备了英语翻译,甚至还制
定了进攻向英国登陆的所谓“鲨鱼”和“鱼叉”计划。
在这些谣言和假象的掩护下,5月下旬,德国铁道部门每24小时开出100列军车,
在短短的两星期内有47个德军师,其中包括28个坦克师和摩托师被运往德苏边境。
与此同时,德国却仍和苏联保持着正常的贸易关系。满载着苏联粮食、石油、矿石和各
种物资的火车,仍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
整个苏联都被蒙骗了。6月14日,苏联塔斯社发布一则消息:
“根据苏联方面的材料,德国和苏联一样,始终不渝地遵守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
此,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打算撕毁条约准备进攻苏联的一些传说是毫无根据的……”
就在同一天,希特勒和他的军事首领召开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议,布置了全面进
攻苏联的最后细节。
6月21日中午,斯大林接到了苏联边境的一系列报告:在西北边境,德军拆去了他们
自己设置的铁丝网;
在布格河西岸,德军的发动机声音突然增高;
在边境一些地方,似乎出现伪装的士兵……
这些异常情况源源不断地汇报给统帅部。
苏军统帅部认为这是希特勒想用激怒苏军的办法来破坏互不侵犯条约,寻找进攻的借
口。统帅部命令莫斯科的防空高射炮部队就位,但只需做好75%的战斗准备。
下午5点时,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建议前线部队进入全面战斗准备,随时待命,
但统帅部未接受他的提议。这一天的夜晚,是苏联一年中最短的仲夏之夜。苏军俱乐部里,
官兵们正载歌载舞欢度美丽的夏夜。
边境上德军的情况越来越异常,情报人员向指挥官汇报,但指挥官没有放在心中,官兵
们仍沉浸在欢乐中。
突然,苏兵的通讯联络的线路中断了……
在德军的阵地上,6000门大炮和300万德国士兵在等待着进攻的命令。
凌晨3时,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大地一片寂静。突然,“轰隆隆,轰隆隆!”的炮声
振耳欲聋,千万发炮弹飞向苏联边界。与此同时,2000架轰炸机压向苏联边境,炸弹如
雨点般落在苏联的大地上。
成千上万的苏联官兵在睡梦中死去了,苏联800多架飞机还未起飞就被击毁了……
在苏联500英里长的边境线上德军发动了一场疯狂的突然袭击。
“指挥部,指挥部,德军进攻了,请指示我们的行动。”苏联边防部队向莫斯科紧急发
报,请求指示。
“继续监视,不要轻易行动”,莫斯科回答。
“德国人已经越过边境,我们的军队在退却,人们遭到屠杀,城市一片火海……请发布
还击的命令……”
“不许行动,这是命令”莫斯科回答。
由于延误战机,苏军陷入极被动的局面。到次日太阳西下时,德国坦克已深入苏联边境
内50多公里了。
晚上19点15分时,莫斯科终于发出了进攻的命令。苏联士兵终于向入侵的德国军队
开火了。
希特勒在6月21日进攻苏联前夕,驱车离开柏林,来到东普鲁士拉斯登堡的指挥部,
他手足舞蹈地指挥着计划,视察着备战情况,得意忘形地说:“当‘巴巴罗沙’开始行动
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我们只要在苏联的门上踹一脚,苏联这座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
但实际情形是怎样的呢?
这次突然袭击希特勒总共出动了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
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全军分三路向苏联进攻:
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
中路指向莫斯科,妄图占领苏联的心脏,使苏联陷入瘫痪;
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
希特勒的“美梦”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击垮苏
联,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战争。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
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
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希特勒的“美梦”破灭了。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
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
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人人都投身到反击
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
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1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发起
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
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
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
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为了打败法西斯,俄罗斯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
神赞歌。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城市。德军从早到晚冲锋不止,他们死
伤残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战士,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争夺激烈,一周内火车站13次易手。
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
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敌人用火炮、迫击炮进行射击,还派
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
一次的还击。
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到自己
的部队赶到。
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
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城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
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在激战的九月份里,他们生产了1200
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
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大林格勒
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
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
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严寒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冻死,
德国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他们处在死亡的恐
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在笔记中写道:
“士气低落了,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
己寻找避难所,越来越经常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
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冲围撤退的请求。
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发来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
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垂头丧气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
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
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
一级。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2月2日,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1千多德国官兵,其中
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
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
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坚定了彻底
打败德国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保卫列宁格勒
苏德战争爆发了。
希特勒调集了40个师、6000门大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
勒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8月中旬,希特勒的部队兵临城下,希特勒得意忘形地向全世界宣布:要在9月1日前
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