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佛号、念观音菩萨圣号回向给这个地区,希望这个灾难能化解。所以在一个星期之前,你看看,巴西预言家把这个灾难取消,他说没有了。为什么会没有?我们有这么多善心人,大家发出善念的念头,就跟江本博士水实验一样,我们这么多人善念对著这个地区,就这么个道理。这个话江本博士相信,他做过实验,他在日本,日本有个最大的湖叫琵琶湖,湖是真不小。琵琶湖有个海湾,这个海湾很多年来,因为它是死水,里面肮脏,水的气味很难闻。他请了一个老和尚,我听说有八、九十岁,请一个老和尚,请来大概有一百多人,有一百五、六十人,就在这个湾区念佛,念一个小时。大家全部心力都集中,念佛回向给这个湖水,一个意念,「湖水干净了、干净了」这一个意念。三天之后,湖水真的干净了,气味没有了,保持半年。如果他每个月都做一次,我相信这湖水就永远恢复正常了。他这个实验有报告,而且日本的报纸、杂志、电视都报导过,这个一点不假。说明「唯从业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的「心现识变」,所有一切法是心现识变,它产生变化是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让它产生变化。
  为什么你知道是这回事情?下面说,『异此无有故』,「此」就是心想,除了心想之外,没有一法可得。所以一切法,给你说,真的是从心想生。这个地方用「业想生」用得更好,为什么?业里头有染净、有善恶,心里面当然也有,但是业就更明显,业是一切众生的造作。我们再看后面这首,今天是我们的讲座第二千集,我们讲到这个地方也使用四千个小时了,所以到这个地方,这一段也算是个圆满,我们把末后这首偈:
  【一切法无住。定处不可得。诸佛住於此。究竟不动摇。】
  清凉在提示里面给我们总结的是,「结成妙义」。『一切法无住,定处不可得』,这是讲所住;后面两句,『诸佛住於此,究竟不动摇』,这是能住。清凉的话说得很好,「由无住故,无所不住,谓不住有,以即空故」。我们能够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无论在什么地方,你心是定的,你心不会有分别执著,为什么?所有一切相是幻相。你看透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你把相舍掉之后,你住在真性里头。相好像是动的,性是不动的,如如不动;相好像有染污,性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什么?这就是心转境界。中国人处处讲求风水,风水有没有?不能说没有。风水是什么?风水就是我们生活居住环境。我们住在这个地方感觉到身心非常快乐、很舒畅,这个环境对我就很好;如果住在这个地方感觉到很别扭,心里面不舒服,这个环境对我就不好。所以风水不需要请人看,只要你心能够静下来,你就能感受到,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如何把不好的风水转变成好风水?行,清净心能转境界,慈悲心能转境界,平等心能转境界。就是看你会不会用,会用的时候真能转,而且转得很快。这里头有大道理,大道理是什么?境随心转,心现识变,这是永恒不变的大道理。所以诸佛如来由无住,真的是无住,无所不住。无住是性德,是真住,无所不住是讲的作用。既然我们晓得,遍法界虚空界,就是整个宇宙是一体,一体,我们以常人感触来说,没有一个部分是跟自己没有关系的,痛痒相关。我们左手有点痛痒,右手自然就帮它摸摸,这是什么?这就是起用。用就是有住,无所不住,哪里有痛痒就到哪里去摸一下,这起作用。虽起作用,是无所不住的,依旧是无所住,住即无住,无住即住。
  下面有解释,「谓不住有」,他为什么不住有?有即是空。有在《心经》里面用色做代表,你看《心经》上念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跟哲学里面讲的不一样,哲学里面空有是对立,佛法里面空有是一,空有不二,它是一体的,所以他能住有。能住有就是他能够帮助十法界一切众生,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虽觉悟,还不到位,在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只能讲到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所以还需要帮助他。帮助他放下起心动念,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就真的成佛,真的回归到自性,住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诸佛如来跟自己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你不要去起分别,这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那个是毗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不用分,它是一不是二。一有分别,你就掉下去,你就落到十法界里头,你没有在上面,上面是没有这个分别的。四圣法界有分别,没有执著,一执著那就又到轮回里面去了,到六道去了。所以这个问题严重,起一个念,升降的幅度好大。我们不是没有升,天天都有升,但是升到上面,那是刹那的念头,很短,掉下来的时间太长,天天在搞这玩意儿,所以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所以他「亦不住无」,为什么?「无即有故」,有无是一不是二。住无是谁?阿罗汉,住无他就没有慈悲心,不想帮助别人。认为什么?帮助别人很累,为什么会很累?执著有我。谁累了?我累了!什么时候他把我放下了,就不累了,我都没有,谁累?所以破身见是学佛的第一关,你才能入得了门。《华严经》前面讲过,初信位的菩萨我没有了,我没有了,谁生烦恼?我没有了,谁有生死?我没有了,谁有病痛?全没有了。所以生死、烦恼、病痛是我的附属品,只要有我,它就有,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阿罗汉我执才破掉。所以破我从初果须陀洹开始,不执著身是我,逐渐向上提升,通过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才真的把执著我断掉、放下,再不执著了,六道就没有。有我就有六道,无我,六道就没有了。
  六道,我们现在在六道里头,有很深的体验,太苦了。佛家的教学,它的宗旨,第一个宗旨,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学佛,要没有得乐,要没有离苦,叫白学了,学错了。真正学佛,你一定苦天天减少、年年减少,快乐是天天增长、年年增长,那学佛是真有心得,真有收获了。可是苦跟乐从哪来的?这要知道。苦是从迷来的,乐是从悟来的,所以苦乐是从果报上说,因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我们就晓得了,要靠什么?要靠教学。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一生教学,不但有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你看他一天到晚快乐。他们僧团里也有问题,提婆达多是个背师叛道的首领,底下还有一群叫六群比丘,跟提婆达多一流的,天天在僧团里捣蛋,自己搞成一派,居然来夺权,到最后护法神来处理,提婆达多堕地狱了。这是佛在世示现给我们看的。到今天末法时期,僧团里面不和合,理所当然,早就表演给你看了。释迦牟尼佛你看他的态度,看到僧团里面有些背师叛道的、扰乱正法的,释迦牟尼佛看到如同没有看到,绝对没有影响他的清净平等觉,没有影响他的真诚、慈悲。这就是他老人家教给我们的,我们要学他,要学他「究竟不动摇」,住於无住,无住而无不住,这就对了。
  所以他后面讲,「不住俱有无,无二体故,不住双非,不坏二相故」,这就是有住、无住、亦有住亦无住、非有住非无住,统统不著,得大自在。该住的时候住,不住的时候不住。什么叫该住?缘成熟的时候,帮助众生这是要现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我们看到应,好像佛就来住了,释迦牟尼佛到我们世间来示现成佛,住这个世间住了八十年,他来住。这是大家晓得的,不晓得的可多了,你说我们现在这个世间难道没有佛菩萨住世吗?冷静去思惟观察,很多,不在少数,问题就是你有没有慧眼,你能不能看出来。佛菩萨住世决定是应机说法,决定是做种种不同的示现,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没有一样不是教化众生的。这桩事情我们在《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做种种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五十三个人是代表我们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出家的只有六个,在家的四十七个,合起来叫五十三个善知识,五十三尊佛。
  大师后面有两句话,「既以无住为住,则心绝动摇,方契本觉,湛然常住」,这几句话重要。所以他心是定的,这个定是自性本定,这就是华严三昧。你今天的念头,念头上上下下,这不是你的正念,不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动摇的是什么?动摇的是妄念。要记住,妄念,妄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怎么样?你就应当把它放下,你要把它舍掉,你要把常住真心找回来。所以你能够放下动摇,你心就是定的。我们想放下,可是怎么样?偏偏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它养成习惯,不听你的意思,所以你必须想方设法去控制它。那方法,方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看哪个方法适用。我们现在选择的方法,念佛,心里一动念,「阿弥陀佛」,不管是善念、是恶念,统统归阿弥陀佛。要知道,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无念才是正念,这个要知道。我们念佛还是个妄念,用这个妄念去制伏一切妄念,把一切妄念都归到阿弥陀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不要了,正念现前。
  可是正念现前的人常常还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报佛恩。这个方法帮助我回归了自性,我还是用这个方法帮助许多众生他们还没有回归的,如果我要不念,他们也就不会念了,所以我要带头。这个念跟自己念就又不一样了,从前念佛是为自利,到极乐世界之后,念佛是为利他,不是为自利了。这个法门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所有诸佛如来都赞叹这个法门殊胜、第一法门,为什么?它不拘时处,一切时、一切处它都没有障碍。不像你想打坐,它有障碍,你一定要有个禅堂,有个静室,环境不清净你就没有法子,你要诵经也要有环境。唯独念佛不需要,什么场合都可以念,别人讨厌你,我心里默念,我不出声音,什么障碍都没有。
  念到功夫成片也叫方契本觉,功夫成片是什么?就是你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妄念。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古大德常讲「好事不如无事」,不仅仅是多事不如少事,要做到什么?好事不如无事。什么时候我再回到这个世界上来帮助别人?到极乐世界再回来,成佛了,至少你成菩萨,法身菩萨,那你到这个世间来是做种种示现的。我们现在要知道,自己是凡夫,没有成佛,那什么最重要?这最重要了,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一定要认识清楚。护持佛法,我不护持,佛菩萨来护持,自然有人护持。不能说除我之外就没有了,那是什么?那是傲慢念头。我们怎么求佛?我们自己真干就是求佛,我们假干就不是求佛。真干,绝对佛菩萨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我们真心一动就有感应,自然就来了。「湛然常住」,住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住。这是第八段,我们就学到此地。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一卷)  2008/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九段「下方无上慧菩萨。」
  菩萨是代表第九住,第九住叫法王子住。从初发心到第四生贵住都叫做入圣胎,这是比喻入圣胎,这个圣是佛。从第五到第八,我们前面学习的名为长养圣胎,也就是我们用个粗显的比喻,诸位就更容易懂。从初发心,就是发心住,到生贵住,好比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投胎,这都还在母胎里面,刚刚投胎的状况;从第五到第八,长养圣胎,还没出世;到第九,今天这个地方,这出胎、出世了,他一出世他就是王子。在清凉大师注解里面为我们介绍,「无上慧」菩萨,「名如初颂」,初颂我们还没有念到,就是第一首颂,我们著重他后面所说的。「又从法王教生」,法王是佛陀,是依照佛陀的教诲成为真正的如来弟子,叫法王子,真正的法王子。就好比我们在学校念书今天毕业,学位拿到,这个学位是什么?是法王子。我们知道大乘教里面,称法王子的多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当然等觉菩萨都称之为法王子,如果把这个标准再放宽一点,八地以上都称为法王子;再放宽一点,初地以上也可以称为法王子。下面说,「从法王教生,当绍佛位,故名无上」,这个位次,前面都跟诸位介绍过,这个位次是法师位,也就是法王子一定是代佛说法。凡是第九都是法师位,你的修学完全成就,可以代佛教化一方,利益一方众生,所以称之为法王子。这是十住的第九住,我们简单介绍到此地。再看经文,先看长行:
  【尔时无上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我们先说这段经文,这段文在《华严经》里面至少重复五十遍以上。凡是重复多的,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段经文非常重要,不断重复,你的记忆就很深,你不会把它忘记掉。『尔时』,是前面第八讲完的时候,紧接著第九位菩萨来做报告,这就是『无上慧菩萨』,他来做报告。我们看经文,经文每段都相同,而我们每次读,感受都不一样。『承佛威力』,这是尊师重道,不敢说我有能力来做报告,我今天到这个地方报告,完全是得到如来的加持,佛的威神加持,这是谦虚。因为我们在前面学过,自古以来许许多多修学佛法的人,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努力,他也经历很长时间修学,乃至於到一生都不能够入佛境界,什么原因?我们前面读过,他有障碍,叫业障,有二障、有三障、有三重障,障碍除掉,你就入佛境界。《法华经》上佛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个佛境界就是一乘佛法,而不是三乘。三乘说的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二乘说的是小乘、大乘,这都是佛的方便说,真正佛的境界是一乘法。一乘法的经典,我们中国在隋唐时候这些大德,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乘经,一乘是讲成佛之道,只有三部经,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第三部是《梵网》。《梵网》没有完全传到中国,也是一部大经,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我们现在讲《梵网菩萨戒经》,上下两卷,一品经。其他的就可以分配为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小乘经里面也有人天乘,这是近代太虚大师才讲出五乘佛法,本来只有三乘,五乘就是人乘跟天乘,叫人天佛法。
  我们看看,你看菩萨多谦虚,上要承佛力加持,下还要大众加持,『普观十方』,一个不漏,谦卑到家!所以,学佛在这个地方你不能不留意。如何才能够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就是明心见性。你如何能够回归自性?你就要知道,自性里严重的障碍,我们讲三重障,老同学我相信都记得很清楚,但是你有没有觉悟?有没有把重障放下?第一个是傲慢,第二个是嫉妒,第三个是贪欲,有这三种障碍你就回不了头。不但佛法如此,连世间法也不例外,世间圣贤君子之学,你看孔子在《论语》里面就告诉我们,他老人家说假设有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要德行是根本。夫子一生常常赞叹的,心中最仰慕的是周公,这大圣人。《周礼》是周公作的,《周礼》是什么性质的一本书?就是周朝的宪法,周公的著作。这部书我没读过,可是我的老师,我跟他那么长的时间,我看至少给我提过七、八次,所以我印象很深,他要我看,方东美先生。他告诉我,「这部书是全世界最好的宪法,如果那时候周朝历代帝王都要能够遵守,现在还是周朝。」这是方老师告诉我的。我对政治没有什么大的兴趣,对佛法有浓厚兴趣,这部书他是极力的推荐,我还是没有去看它。三礼里面我只学《礼记》,《仪礼》跟《周礼》我没有涉猎。但是我知道方老师他老人家推荐的是绝对有深度,他不是随便说的。所以周朝传世八百年,后代的子孙不遵守祖宗的成法,所以才亡国。
  这就是世间人,夫子讲的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他傲慢,他骄傲、吝啬,吝啬是欲望,他有欲望,有这种烦恼习气,夫子说他不是真的圣贤君子,那是假的。所以我们看人,第一个要看人的德行;人喜欢才,才华,如果有才没有德,那就是孔子所说的这个比喻。有德没有才,在世间至少还是个君子,我们讲好人,佛门里面讲「善男子、善女人」,他有德行;德才俱备这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