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行走西部的故事-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是本村自己聘的,本村自己聘的。你很偏远的地方一些公办老师分不去,也没有人愿意去,所以只有请那些代课老师去,所以代课老师只有本村你自己出钱。然而农村又没有多少钱,怎么办?只有让这个本村里面认为,自认为是文化最高的,我去过一个地方,说一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在当地的话自认为文化最高,把他选出来当老师。所以就这种状态,所以我们让他什么这个素质,那个素质,我们让他提高,我们怎么让他提高。

    一个老师他就跟我讲,因为我也是在藏族地区,他说我们这儿面对的是牛、羊、牧场,他说我们面对这些,你让我们学一些几何呀这些东西,他说光让我们学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反而现在造成很多地方是,其它地方是不让女孩子上学,这地方是让女孩子上学,为什么让女孩子上学,他们认为我的孩子从你这儿学不到东西,对他来说不实在、不实用,就是所学的东西。家长在当地把上学的人统称为什么?浪费铺盖卷,没用的人。

    而像那个地方的教育又是什么状况,假如这个地方有抓阄,假如咱们这个村今天有十个适龄儿童,就必须要有五个适龄儿童,然后把这十个家长叫来抓阄,你抓了阄,你让孩子上学也得上,不让也得上,否则的话就罚款。这些家长没办法,那就把我的女孩凑数,最小的五岁都有。所以在那里,所有住在帐篷里边。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整个教育,它发生了很多,在农民里边。我们好多思路是好的,农村有的好多具体的东西,和当地不是太吻合。所以这时候,只是我们上边的很多新的东西,在下面它永远很落后,不管你再好的东西在那儿,它永远是我该怎么教我就怎么教,没办法适应那些新的东西。可是在城市里边提倡素质教育,就是生活化的教育,而在农村呢它根本不需要生活化的教育,它本身就什么都会,而它所需要的是一些城市里边很发达的这些东西,而没有。所以这时候他们总觉得从你这里面看不到他们所得的希望。这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教育要本地化,就是这个教育本地,适合本地的发展,我需要什么教育,我这东西应该在那儿教,而我们的呢,没办法。

    当时我还去一个地方,一个校长他就给我讲,他说我们这个地方每年从小学升高中,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初中的时候,从小学的时候可能就是四十个人,然后到五年级就成了七个人了。慢慢、慢慢就流失了。他做了个统计,它历届毕业了七百个学生,七百个学生最后只有10%的上了高中,而这10%是哪些人?不是农民的孩子,是些干部的子女,就是他们才能享受这些权利。其它的,这些费用是根本他们没法承担的。所以这时候就觉得好多,无形中就把好多人拒绝在校门之外了。所以这时候校长他就跟我说,他说我现在我都不知怎么培养孩子,我们是培养孩子,是学习现代化,我不知道我培养什么,他说我培养的孩子是四不像,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会。他作为校长,他都不知道自己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他说我都很矛盾,他说我作为校长,我觉得我是在误人子弟。他说我觉得我也亏良心,但是我没办法。假如我不去当校长又有谁当呢?所以这就是整个下面一些现状,我觉得这是我们没办法改变的。

    我们好多人把农村的发展说成农村没钱,农村不是钱的问题,教育它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我觉得好多我们以前,国家每年投入很多钱在农村,投入特别大。而最后造成什么现象呢,在农村里边好多钱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最后使农民也等、靠、要形成这种思想。怎么样能达到教育服务农村的效果呢,不要说我们教育光培养孩子,现在农民里边形成一种什么定式思维了,噢,教育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事情,家长没关系,所以家长很少到学校里边去。作为农村,在当地来说是知识,不管从知识各方面,它(学校)是最集中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把学校这个地方没利用好,它给荒置了。老师们吃完饭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光学、光靠考试,所以在那个地方当地老师有个口头禅“一切为了考试”,这样浪费了很多的资源。所以我觉得按这样发展下去,它不是农村发展,怎么让农村发展,让农村的教育服务于农村。所以这时候我觉得怎么办呢?所以我想说,通过我们大学生这种方式去帮助他们,然后对我们本身也去受益,这是双向的,让农民也去获益。然后通过我们每年,我想通过四年的方式,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一个方式,所以我想说今年,现在我们从里边选了一百个多学生。就是从五百个人中选了不同的专业,这里面有北大的、清华的,我们当时想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我们想一个团队,可能有学教育的有四、五个,然后我们再给它配一个农业的、一个经济的、一个林业的、医疗的,一个团队有十个人去一、两所,农村一所中学、一所小学,然后用这种方式再去帮当地,将近有十个小分队去我去过的这十个省,然后用这种方式首先想去摸索一下看,用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去开发农村,我觉得做一种尝试。现在也是在想,现在也正在筹资,让大家下去然后上来,每年都能连续下去,现在这方面比较愁。

    王鲁湘:刚才尚立富给我们讲了一下,他在西北农村考察教育时候所观察到的一些情况,以及他的一些思考。那么我现在,刚才看了他的一些照片和他讲的一些故事以后,我首先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二十八年以前,我也是一个乡村的一个代课教师,我们当时那个孩子们也是没有桌椅板凳,也是用土砖垒起来上头架一块木板,也都这样,所以非常亲切。但是没有想到二十八年之后,我还能够从你的照片中间温习到当年的那种情景,所以我的确非常感慨。我觉得尚立富的这个报告,给我一个感觉就是西部教育的尴尬,他不仅仅是一个贫穷,他甚至也不仅仅是一个投入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资源所谓绝对匮乏的问题,它这里头纠缠着很多很多非常复杂的一些东西的情况。所以我想,首先第一点我想说,你作为一个从西部地区出来的学生,你上到大学以后,你产生一种,你要去上一个真正大学的这样一种冲动,是不是你对这种现行的教育的内容和体制本身产生了一种怀疑?

    尚立富:我在学校里边,我觉得制度是一方面,它约束更多的人去做。这里边有很多我们自身的东西,假如我可以根据我自身的一些,制度外的我可以,当时我就想说,那我除了课堂里面上学,我有假期呀,寒假、暑假这属于我的时间,我的自由,我可以充分地去投入到更多的环境里面,我去做实践,去了解,把我所学的知识检验。我学的这半年的东西有没有用,哪些是有用的东西,哪些是没用的东西,第二年的时候,我知道我该学什么,我怎么学了。

    王鲁湘:我1997年到你刚才提到的甘肃会宁一中,我到那个地方去采访的时候的现象,因为甘肃会宁一中,它是中国西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所中学,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从甘肃会宁这边考过来的大学生,那个是西北五省的状元中学。那么穷的一个地方,那个学校穷得不行,那学生穷得不行,可是这个学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现在已经超过五百多名,已经超过五百多名了。那么你刚才说到这样一个情况,我就在想,对于甘肃会宁一中的孩子们来说,和他们的家长来说,他们对教育的期待是什么?因为你刚才一直在说到,很多西部地区的农村里头的教育,是和他们生活的乡土的环境是不相适应的,由于这种不适应,所以引起了家长的反感,和对教育的这样一种很消极的一种回应。所以宁肯让自己的孩子不去上学,或者一定要上学大家抓阄,然后送一个女孩子去上学,这种东西是我们很多的东部地区的人,发达地区的人无法理解的。因为教育是一种,很好的一种,对于人的培养的一种投入、一种投资,可是他们恰恰不想在这上投资。你说的是一种情况,就是在有些地方是这样,对我们九年义务制教育可能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我一直在想,对于西部地区的很多的孩子和很多的家庭来说,教育,特别是精英教育,是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的一个唯一的机会。因此我在甘肃会宁一中看到那种状态,我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眼睛中间,所冒出的那种渴望改变命运的这样一种眼神。

    因为大家知道,会宁一中的孩子大部分是靠家庭贷款让他们上学的,因为他们家庭都非常、非常地穷。这个贷款上的这个学,是以后,工作以后要偿还的,而且是带利息的。所以对会宁一中的孩子们来说的话,他们没有所谓星期六、星期天,没有所谓白天和晚上的区分,甚至没有午休,他们中午的休息时间只有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要做什么呢?这二十分钟从学校里头铃声一响,要冲到自己的宿舍里头,到宿舍里头马上从面袋里头拿出那个面来,然后就在案板上头和上水把它要揉成个饼,揉成这个面团。然后马上要把它搓成这个面条,拉成面条,然后这一边把煤油炉子给点上,把锅子里的水烧开,把面条下进去,然后和上以后吃完,整个过程只有二十分钟,因为二十分钟以后下午的课开始了。那么对这群孩子来说的话,他们就是把读书看成是一个改变命的一个运机会。所以他们能够适应这种精英教育,而且我在这个学校里头看到学校最骄傲的一面黄土墙,这一面很土很土的墙,这个墙上是每年贴这个大学录取学生的光荣榜的,这个榜已经是这么厚了,也就是说十几年,每年贴上去的那层纸是不揭掉的,它也不会掉,为什么?那个地方不会下雨。所以那个纸贴上去以后,它也不会被雨给冲掉,一年一年地摞上,一年年摞上,已经这么厚了。但是我问了一下学校的校长,这些孩子考出去,上海交大的、西安交大的、北京大学的、清华大学的、最次最次的大概也是个什么什么师范学院的,是吧。我说这些孩子有回来的没有,没有,一个都没有回来。那么这个情况怎么解释呢?你说的这种乡土教育和这种精英,要做一个这种跃子翻身的这样一种教育目的,这两者之间怎么来平衡它呢?

    尚立富:这有可能,因为在会宁,它是中国教育很独特的一个现象,它可能就形成那种传统了,很多孩子觉得无论怎么,我补习两年、三年我一直上,他们肯定能走出来。我也去做过一个调查,会宁毕业级的这种在北京的一些,还有其它地方做过调查,然后他说我所学的专业,你让我去那个地方干什么,他说我是学机械的,他说你让我去那个地方干什么。他说本来那个地方岗位就很少了,靠财政吃饭本来已经很那个,你让我去再抢一份饭?他说我想怎么最大发挥我的个人价值。我当时我想,你们能去帮助一下他们吗?他说,你想我大学毕业之后我要还账,我账一还完我是不是该成家了,我成完家之后,我是不是要买房子了,我买完房子是不是我孩子又长大。所以他们也想这些,他想的首先是还账,所以这时候有些也是没办法。

    假如你说我有契约式的,我毕业,你供的我上学,然后我应该回来。我可能觉得,他好多环境,有很多特殊的环境在里面。

    王鲁湘:就是从目前现在我们的教育现状来说,西北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提供一个管道,就是精英流失的管道。实际上是把本地的精英,通过这样一种教育的这样一种模式,把他流失出去了,而留在本地的人,实际上学的这个东西又没有用,所以这个可能是我们面临的西北教育的最大的一个尴尬。

    尚立富:所以我们就说的怎么教育本地化,教育服务于农村。我们不排斥让人考大学接受更高的教育。但是毕竟还是有很现实的,就是说有些人考不上呀,这些没考上的他怎么去发展?他也许考不上他什么,这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些职业教育意识。有些呢他们将来觉得初中毕业之后,没有,找不到他们可以支撑的信仰,他们至少我有一个技术,我有个东西,我觉得应该进行初中后教育,也就是职业教育。现在职业教育在农村里边有多少人能上得起的呀,所以根本没办法,它形成很多矛盾在里面。可能这种尴尬,可能我觉得谁有谁的责任,政府有政府的责任,可能我觉得我们大学生,说得那个点,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有责任,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园,西部,尤其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很多一些环境的东西,它是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东西。所以这时候呢我想说,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献出自己,我们与其举着黑暗,不如我们点燃一把蜡烛。我们能做什么做什么。

    王鲁湘: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完全靠政府的行为是解决不了的,因此民间其实可以大有作为,也有很多有作为的地方。

    尚立富:我觉得可能说政府有政府的责任,宏观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就能参与在里边去做,这样我觉得可能,我们现在把好多东西认为是政府的事,其实有时候我们个人也有责任。因为我们也是中国人的一分子,所以我觉得可能说个人也去做一点事,我一直很坚信,那个地方是可以改变的,人可以过得更好的。所以我一直很坚信这个,我现在也一直很有信心的,想带领更多的大学生和更多的社会人士去帮助他们,去解决一点是一点。

    学生:小尚先生你好,就是刚才你讲的那些,他们那些西部儿童的读书遭遇,我觉得挺让人心酸而且同情的,而且他们那种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态度,也挺让人感动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就是政府和人民群众,就是像我们对他们那种资助什么那些,其实由来以久了,而且物质上的那些帮助也可以说是不小的,但是为什么一直收效很甚微。我就想问问您,就是在您走访西部的这些过程中,你看那些当地那些政府和教委,他们对这些濒临失学这些儿童,他们采取的什么方式和态度,就是政府和大家给他们的那些资助,他们又是怎么用到实处的,我想知道他们扮演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谢谢!

    尚立富:对你刚才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可以用两部分来回答。当时我觉得很多也许是全社会的、政府的,但是当时我在行走的过程中,我当时搜集了二百八十个贫困生。就是当时这些孩子都是学习特别好,当时我想这不是我个人,我不能做的。但是我觉得当时,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孩子)父母家,他就给我跪下了,他说只要你能让我孩子能上学,他说我下辈子给你做牛做马都可以。所以他们确实是爱孩子,但是他没能力。但是那时候我说的,也许我没有能力我去找别人。后来我把二百八十个(贫困生),通过展览,然后通过一些朋友,然后把这些孩子全部给资助了,所以我就感觉到很安慰。

    第二个你说的可能政府的收效甚微,可能我们现在的政府有资金,这有些是体制上的。觉得(政府)它的钱,它绝对不会平均分给每一个,假如我是个教育局局长,它如果今年上边拨了一百万,拿最少一百万比如,我不可能把这一百万给每个学校都平分的。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好学校,城市里边的学校,然后城市里边,假如是一个省,它省里边的一些学校,然后再想到一些市、县,一些其它地级市,然后再考虑一些县,他最后、最后才能考虑到那些农村里面。我说假如把这些资助给那些农村老师发工资的话,因为城市里本来条件很好,老师们什么代课费,上课有各种补助。而在农村里面,一些老师从早上干到晚上,除了工资什么都没有,同样在付出着,但是最后没办法。所以这就是好多它的分配,就是由上面的分配,有时一层一层地往下,但是到下面之后就没有了,就造成这种原因。

    王鲁湘:就是说在贫困地区也有马态效应,包括教育的投资和教育的资助。

    尚立富:尚先生,你好,我是来自西部地区,而且是来自比较贫苦落后的地区,今天能够坐在这里,说实话真的是靠社会各界的力量。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是受人资助来的。然后上大学以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就申请到国家奖学金,然后现在继续学业。当时我很多同学,他们就是跟我一块上完初中以后毕业了,有的考上了中专,上中专走了,现在毕业了之后就是,现在就是学师范吗,但是他们现在找不到工作,因为地方上不接收,可是地方上确实又很缺乏师资力量。然后学生没有老师,老师找不到工作,这是一种现象。

    另外还有很多的就是,有的同学就是,因为我那地方确实比较落后嘛,那些同学他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