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孟子他说·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哇,还混黑社会——?!”
   公孙丑都快哭出来了:“老师,学生不想混黑社会的,都是因为有一次学生到红灯区去玩,没想到中了歹人的圈套,从此就被黑社会讹上了!”
   “什么,你还嫖娼——?!”
   “不是,不是,都是因为……”
   “算了,你就别说了,”孟子无奈地摆了摆手,“再说下去的话,可别再把什么陈年的凶杀案给带出来。”
   公孙丑这才“咕咚”一声坐了下去,脸色惨白,无助地面对着同学们投来的异样的目光。
   孟子沉吟片刻,这才说道:“同学们,方才我不过是拿公孙丑同学做个试验,看看当有人指出他的过错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反应。”
   全班同学再一次把目光转向了公孙丑,神色各异。
   孟子接着说:“大家也都看到了,公孙丑同学的修养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听到批评,马上就慌了神,立时就要给自己辨白。其实呢,常人都是这类的反应,还有不少人甚至会恼羞成怒,对批评自己的人反唇相讥、破口大骂。——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也不例外,大家要是不信,可以上上那些知识分子比较活跃的论坛看看,那里边的粗话、脏话、人身攻击一点儿不比红灯区里少。”
   公孙丑闷头坐在底下,心中暗骂:“靠,我何尝不想恼羞成怒啊,可谁让你是老师,我是学生呢!”
   孟子叹息一声:“唉,我来给你们讲一个人——子路,他是孔子的弟子,也就是你们的师叔祖。子路这人很不简单,他在遭到批评的时候,高兴得就跟过节似的。”
   “啊——?!”全场皆惊:这实在不是一般人的境界!
   ——把话头稍微岔开,且说某村有一位屠夫张三,有一次和同村的铁匠李四聊起梁山好汉来。张三说:“我最佩服的是黑旋风李达,这对板斧使的,嘿,真是绝了,比独孤九剑都厉害!”
   李四嗤道:“什么李达呀,你连人家名字都叫错了,那是李逵!”
   张三把眼一翻:“李达!”
   李四把嘴一撇:“李逵!”
   “敢不敢打赌?”
   “有什么不敢的!赌二两银子好了,咱们去问王秀才!”
   两人找到王秀才,讲了原委。王秀才“嘿嘿”一笑:“李四,你输了,人家明明叫李达,哪来的李逵呀?”
   李四差点儿气吐了血,不得已输了张三二两银子。
   一连几天,李四就是压不住胸闷,恨恨地来找王秀才:“明明是李逵,亏你还是我姐夫,你为什么帮着张三说话!”
   王秀才好整以暇:“就因为我是你姐夫,我才特别帮你的。”
   李四一窘:“啊?!你害我输了二两银子,又丢了人,怎么还说是帮我?!”
   王秀才说:“你无非丢了一次人,亏了二两银子,可那个张三,却会因此牢记‘黑旋风李达’,以后他会丢一辈子人!哈哈哈哈!”
   
   孟子告诉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学习子路,挨了批评就很高兴,这样才能快速地提高自己。——儒家的修身是很讲究这个的,不过,世上真有几个人能做到闻过则喜呢?闻过则怒才是人之常情,能够怒而不马上发作,静下心来捉摸捉摸,这就已经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孟子高度赞扬了子路,接着又说:“其实呢,子路之外还有牛人,大禹就是一个!大禹要是听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话,当时就能来个三鞠躬。嘿嘿,这都不算什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再给你们讲讲舜的为人。舜的特点是:善与人同。”
   什么叫“善与人同”呢?前面说的子路也好,大禹也好,虽然很能够听取批评,但是,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可在舜那里就没有如此分明的人与我的界限了:你的优点就是我的,我的优点就是你的,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优点,也随时随地用自己的长处影响着别人。舜没有偏见,也从不固执己见,谁说的对就听谁的,谁有什么长处自己就马上学过来。舜这一辈子,种过地,烧过陶,打过鱼,做过天子,他身上有数不清的优点,这全是他从别人那里学过来的,他同时也影响着别人,让自己和别人一起提高、一起做好事。君子最高的美德就是和大家一起做好事。——《孟子》这句话的原文是“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
   现代人大多已经不知道“与人为善”的本意了,现在的一般用法是:你处心积虑地想要排挤掉同事张三,这时候同事李四劝你说:“还是与人为善吧,放那小子一马!”
   “与人为善”若从原意上看,确实是修身的极高境界,这道理如果再往深里挖掘,就会碰到儒家的经典主张“中庸之道”了。在《中庸》这本书里,舜就是作为“中庸之道”的化身出现的。这个问题且容后再说。
   读古书最怕较真的人,这些人现在肯定会问:这位舜圣人真就这么了不起么?你有足够的证据没有?
   ——还真没那么多证据,反正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如果你是儒家学子,那就埋头去读四书五经好了,杂书少看,这样才容易保持思想的纯洁。书如果看多了,麻烦也就多了。韩非子书就看得不少,边看边挠后脑勺:“怎,怎么,儒家说的尧舜和,和墨家说的尧舜,很,很不一样啊!他,他们都说自己说的尧舜是,是真尧舜,可到底,到底谁说的对呀?”
   ——请大家原谅,韩非子口吃。
   谁真谁假,早已是死无对证的事,古人历来都有托古改制的风气,我们这里只要知道孟子的主张是什么也就够了。
   
   还可以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舜的“善与人同”。
   《周易》的《序卦》里说:“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序卦》是把所有六十四卦排成顺序串讲一遍,这里串讲的是“同人”和“大有”两卦。(看看,令狐冲那位单纯的师弟陆大有,名字就是出自这里,别以为金大侠给小配角起名字就胡乱拿两个俗字来用。)这两句是说:事务不可能永远处于闭塞、不通畅的状态,所以发展下来就发展到了“同人”卦,能够和人相同的人,事务都会归向于他,所以发展下去就到了“大有”卦。
   如果舜的“善与人同”从这里来看,那就是“与人同者,物必归焉”,顺理成章该做领导了。不过《周易》里的这个“善与人同”渊源于“同人”卦,而“同人”卦的卦爻辞若联系上下文看,所谓“同人”更像是聚集众人的意思,而只有当领导的才能聚集众人。也有人解释为“和大家心往一起想,力往一起使”,这也像是在说领导。所以,如果舜是“和大家心往一起想,力往一起使”,倒也是“善与人同”呢。
   
   
   柳下惠姓甚名谁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又拿伯夷来说事了:“伯夷这个人,如果君主不是自己所认可的君主,那他就不会在这个君主的手底下做事;如果不是自己看得上眼的人,那就不会跟这个人交朋友;如果朝廷里全是坏蛋,那八抬大轿请他去当官他也不会去;要让他跟坏蛋说说话,那对他来说就好比穿一身巴黎名牌睡地下通道。大家不妨再想一想,像伯夷这样的人,要是跟乡里的俗人待在一起,那人歪戴着帽子,伯夷会怎么做呢?”
   有学生回答:“歪戴着帽子?我想伯夷会说:‘你这也太老土了,这还是喇叭裤、蛤蟆镜那个时代的前卫形象呢,现在都流行露臀装了!’”
   孟子把鼻子都气歪了:“歪戴帽子已经很不像话了,还什么露臀装?我呸!伯夷要是看见你歪戴着帽子,马上就远远地躲开了,生怕和你这种人站一起会玷污了自己!所以,虽然有过不少诸侯甜言蜜语邀请伯夷,但伯夷理都不理,生怕这些人会玷污了自己。”
   孟子顿了顿,接着说:“再给你们讲一个人,柳下惠。柳下惠大家都知道吧?”
   “知道!”
   “听说过!”
   “不就是那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么!”
   “嘿,听说这小子是同性恋!”
   “啊——?!”
   “打住!”孟子赶紧制止住学生们的七嘴八舌,“别瞎造谣了,柳下惠可是一个好同志!”
   “好同志?!”
   孟子气结:“我是说,柳下惠同志是个好人!”
   “柳下惠同志?!”
   孟子更气:“我都被你们气糊涂了,我是说,柳下惠是个好人!”
   ——我先来介绍一下柳下惠。现在有些姓柳的朋友一提祖先就会骄傲地抬出柳下惠,其实呢,柳下惠并不姓柳,也不是复姓柳下。那谁能跟柳下惠攀上亲呢,我倒想起一个名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南侠展昭。
   柳下惠怎么能跟展昭沾上亲呢?借此我再来解释一下古人的称呼问题。
   柳下惠他们家一直都是鲁国贵族,往上追溯几辈,有位老人家公子展——前文里我已经解释过什么叫“公子”,所以这里只说“展”字。“展”并不是这位老人家的名,而是他的字,公子展有个孙子,叫无骇,无骇死的时候,鲁隐公要赐他一个“氏”,按当时的惯例,以字为氏,于是就用公子展的“字”,也就是“展”,作为这一族人的“氏”,于是才有了“展氏”。正如我们所谓的“名字”其实原本分别是“名”和“字”,我们所谓的“姓氏”原本也分别是“姓”和“氏”。这问题别说我们现代人分不清,连汉朝人都分不清,比如,我们看汉朝人的书里记载张三的生平,说张三“姓张氏”,这就是把“姓”和“氏”混为一谈了,连司马迁都犯过这个错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氏”也渐渐变成“姓”了。
   ——呵呵,我来问个蠢问题:屈原姓什么?
   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屈原的,可屈原姓什么呢?是姓屈吗?
   《史记》里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说屈原名叫“平”,和楚王一个姓。可楚王姓什么呢?姓芈(读“米”)。大家读史书常看见历代楚王都叫熊什么,对了,就像我的名字,熊逸,呵呵,要是笔名也能排血统的话,那我熊逸乃是堂堂楚国王族之后,坐公交车可以不买票,存自行车可以不花钱,那得有多牛!嘿嘿,谁也不许小看我哦!
   ——这么说来,楚国王族到底是姓熊、还是姓芈、还是姓屈啊?
   答案是:楚国王族姓芈,熊是他们的是氏,屈原也姓芈,屈也是他的氏。如果按照现代先姓后名的称呼习惯,我们该管屈原叫“芈平”。可你要跟别人说端午节吃粽子纪念芈平,没人听得懂你在说什么。
   姓比氏大,氏比姓小,男人看氏,女人看姓。话说回来,展氏的后人生儿育女,生了柳下惠。所以,柳下惠是展氏。
   那柳下惠姓什么呢?——他们家是鲁国的贵族,很有可能和鲁国的国君同姓。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所以,他们都姓“姬”。
   这么说来,柳下惠应该是姬姓、展氏,名叫惠了?
   ——不全对,“惠”既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的字,而是他的“谥号”。
   “谥号”这东西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周“武”王、曾“文正”公,这都是谥号,是死后被别人给安上的。
   够复杂吧?那这位柳下惠到底叫什么呢?他叫“禽”,我们还可以称呼他为“展禽”。
   柳下惠在家排行老四,古人用“伯、仲、叔、季”来称呼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所以,柳下惠既然是老四,我们还可以称呼他“柳下季”。
   那这个“柳下”又是什么呢?这是个地名,是柳下惠的封地,或者叫采邑。——我在上本书里介绍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封建社会,介绍过封建社会的“家”是什么样子,各位回忆一下就明白了。
   关于柳下惠的名字还有其他说法,我就不讲了,现在就已经够复杂了。——其实换个思路也很容易搞明白:唐太宗并不是姓“唐”叫“太宗”,汉武帝也不是姓“汉”叫“武帝”,这都和“柳下惠”的性质差不多的。
   ——听完我介绍柳下惠的姓名问题,再接着来听孟子介绍柳下惠的为人。
   孟子说:“柳下惠这个人和伯夷不一样,他不会因为在昏君手底下做事就觉得羞耻,也不会因为职位低微而感到丢人;他为官做事从不隐藏自己的真才实学,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赋闲在家他不会怨天尤人,处境困顿他也不会打爹骂娘。柳下惠的座右铭是:‘你是你,我是我,哪怕你光着屁股坐在我边上,那也是你自己的事,哪里就会玷污了我呢!’所以,他无论跟谁在一起都悠然自得。让他当官他就当,炒他鱿鱼他就走,你要再挽留他他也会留下来,这是因为他觉得无论当官还是下岗都无所谓。”
   伯夷和柳下惠,两个人两种作风,都够与众不同的。
   孟子最后做了个总结:“人家的优点要学习,人家的缺点也要警惕。伯夷的缺点是胸襟太窄,柳下惠的缺点是吊儿郎当,我们学习这两位前辈的时候可别把人家的这些缺点也一起学来。”
   我们千万别因为这节内容就以为孟子看不起伯夷和柳下惠,孟子在后文的“万章篇”里说过:“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这是把伯夷、柳下惠和伊尹、孔子摆在一起,认为他们都是圣人,只不过风格不同罢了。当然,最大的圣人还是孔子。
   
   前文讲伯夷的时候说过,儒家对伯夷、叔齐的态度是有些矛盾的,但他们对柳下惠则普遍推崇备至。汉代大儒董仲舒(就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位)曾经做过江都易王的宰相,易王有一次和董仲舒聊天,聊起越王勾践来了。易王说:“泄庸、文种、范蠡这三位高人当初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功劳大大的。我听说孔子曾经推崇说商朝有三位仁者,我看这越国也有三位仁者啊!”
   易王紧接着就给董仲舒戴了一顶高帽子:“齐桓公事事都跟管仲商量,我如今也事事都跟您商量。”
   董仲舒说:“您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柳下惠的一段往事。当初,鲁国的国君也像您今天问我这样去问柳下惠,说:‘我准备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啊?’柳下惠一听,赶紧摇头说:‘使不得,使不得!’事后柳下惠自己一捉摸,越想越不是滋味,说:‘我听说想做攻打别人国家这等坏事的人是不会找仁者去讨主意的,可国君偏偏找我来讨主意,这样看来,我显然算不上是一个仁者啊!’”
   易王听得一愣。
   董仲舒接着说:“柳下惠连这都觉得脏了耳朵,要是把您方才问我的勾践灭吴的事拿来问他,还不知道他会是什么反应呢!越国别说三位仁者,一位都没有!您知道什么才叫仁者吗?仁者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像范蠡他们尽是阴谋诡计的人哪里称得上是仁者呢!所以孔门弟子当中,就连小孩子都看不上所谓的‘春秋五霸’。”
   ——董仲舒单以这番话来说,观点是和孟子一脉相承的:儒家强调,“义”要摆在“利”前边,“道”要摆在“功”前边。我们再看柳下惠:如果董仲舒的引述属实的话,那么,柳下惠似乎也不是一个无可无不可的人物,或者正如孟子所言,柳下惠虽然经常是一副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可在大原则的问题上还是很坚持的。
   
   
   公孙丑章句下
   
   天时不如地利:一句被误读的名言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的这一节真是名文中的名文,可谓尽人皆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