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蔚蓝色的天空
晴朗的天空,通常都是蔚蓝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大气中悬浮着许多微小的尘埃、水滴、冰晶等。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要受到这些微粒的散射。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单色光组成的,而不同颜色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散射的强弱不同,其中,太阳光线中的短波光部分(即蓝、青、紫光)散射作用要比长波光部分(即红、橙、黄光)要强烈得多。于是这些被散射的蓝、青、紫光散布在整个大气层中。人眼对紫光不太敏感,所以天空看起来呈现出蔚蓝色只有一昼一夜的地方地球上有没有一年只有一昼一夜的地方?
答案是肯定的,在北极和南极一年就是一昼一夜。
为什么在北极和南极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知道,地球公转有一个特点:斜着身子转动,地轴与公转的轨道面不是呈90°角,而是呈66°33′的夹角。而且,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在春分的时候,太阳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此时南北极所受的光照范围相同。而过了春分,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上,以至在秋分之前(即从3月下旬至9月下旬),太阳老是在北极的低空上兜圈子,此时北极地区都是白天,称为“极昼”。到了秋分,太阳又直射在赤道上,南北两极所受的光照相同。
而过了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以至在春分之前(即从9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北极地区都是晚上,称为“极夜”。
南极与北极恰恰相反。在春分至秋分的半年时间为晚上,即“极夜”,而从秋分至春分半年时间为白天,即“极昼”。
在“极夜”期间,太阳光照不到极地,当然,此间南极或北极相当寒冷。
即使在“极昼”,由于太阳升得很低,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黄昏时的太阳一样,斜悬在天边,太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热量被削弱,因此,南极或北极,在“极昼”时,也仍然是冰天雪地。
如果在“极昼”期间到南极或北极旅游,那么,就可以看到奇特的日出奇观:太阳升上地平线之后,循着螺旋形的轨道缓慢上升,上升到一定位置后,再慢慢落入地平线。太阳始终斜斜地挂在地平线附近。
如果在“极夜”期间去遨游,则可以看到:那里的天空是明亮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在月光和星光的照射下,冰雪显得格外美丽。当月亮半圆时候,一天天升起来,并且终日不落,满月的时候升得最高。苏东坡要是到那儿玩一趟,也就不必发出“明月几时有”的感叹了!
瑰丽的极光
1957年3月2日7时许,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的西北方上空出现了几个少见的彩色光点,接着光点放射出不断变化的橙黄色的强烈光线,把整个北方天空照得血红。过一会儿,光带逐渐模糊缓慢地变成艳丽多彩的帷幕状。而后,彩色光线变弱,至8时30分消失。到了10时3分,北方的天空又出现几个光点,放射出几十支光柱和色带,忽隐急视。接着,再次形成美丽的彩色光幕,偶尔还从光幕中射出几支橙黄色的强烈光柱。不久,光幕变弱,光柱消失。
1989年3月13日晚上,从英国的伦敦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突然夜空中出现一道火红的光幔。它裹着淡绿色的彩边,拖着丝带般的流光,像幽灵般地在天空中飘动飞舞,形成一幅罕见的旖旎的风景画。当时,美国的一些电视台立即中断正常的播放,向人们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些美景都是极光的杰作。极光是一个十分美丽的自然景观。
英国著名诗人科尔里奇在他的《老水手之歌》一诗中这样描写极光:天空高处突然充满生气,一百面火旗的光辉照向大地;它们在太空跳跃飞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淡淡的星光在其中黯然失色。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人们一年可以看到几十次极光。它的形状千姿百态,但以弧形为主;各种颜色都有,但以红、紫、淡绿、蓝紫最为常见。
它有时刚出现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高悬在天空中几个小时。
极光的下方距离地面仅100公里,而它的上方则达1500公里。
极光是怎样形成的呢?
长期以来,人们对极光现象感到费解。爱斯基摩人以为那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古希腊人相信那是战神手中所执的盾牌上射出来的光辉。
现在,科学家们已基本上了解了极光形成的道理。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斯,将极光的形成形象地比作电视机的成象过程:太阳强烈活动的时候,从“太阳黑子”区发射出强大的电子流,这些电子流到达地球周围,沿着地磁场聚集。由于地球高空中的气体分子多种多样,这些不同的分子与电粒作用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譬如氖气分子发红光,氩气分子发蓝光,氧气分子发绿光或白光。这样各种颜色组合起来,在大气层这一“屏幕”上就形成了绮丽的景象。
由于极光的起因源于太阳,而太阳黑子活动时强时弱,周期约11年,极光的出现次数和强度也就是呈周期性变化。在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极光出现次数最多,强度最大。
在太阳黑子活动剧烈的年份,如果你用心观察,也许可以看见极光这一自然奇观!
水中的两个月亮
大自然神奇造化,勤劳智慧的我国古代工匠,更是巧夺天工。
不信,你就到避暑山庄走走。当明月高悬的时候,你到文津阁的临水栏杆前观望,下面的水池中有两轮明月的倒影。只不过一个是上弦月,一个却是满月。
就是白天,天上艳阳如火,而水中却是繁星点点,又有一轮上弦月。
这。。是神仙搞的吗?
我们当然不会相信有神仙,可这些景象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自然科学在园林建筑上的巧妙运用。古代的工匠们,运用光学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原理,在假山洞里利用石块的几何形状,砌成一个下弦月形的石孔,当平行的光束从石孔穿过时,入射线经平滑水面反射到游人的眼里,就变成了上弦月影。加上石孔较深,石块凹凸不平,对光线左右遮挡,因此,月形影便银光闪闪。至于那些星星,则是由于阳光照射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加上神奇的月影使人眼花缭乱,误以为是繁星点点了。
峨嵋宝光
峨嵋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登上金顶,放眼远眺,美景尽收眼底。而最令游人惊叹的,还是那峨嵋奇观——“佛光”。“佛光”又称“峨嵋宝光”、“金顶祥光”。
通常佛光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多钟出现。开始时,是山腰间云雾缭绕。
不久,晴空如洗,一轮红日点缀在蓝色天际,山下白云密布,越来越浓。顷刻,一个光环浮现于云海之上,光环五彩斑斓,明亮如镜。游者的身影被笼罩在光环之中,随人移动。多少年来,人们都以被“佛光”笼罩而自豪,特别是那些忠实的佛门弟子。
然而,佛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佛光”只是一种大气现象,由于当地雨水充沛,空气潮湿,云雾弥漫。金顶比较高,烟云在半山腰缭绕,阳光透过层层云雾中的小水滴。
由于小水滴的“透镜”作用,太阳的实象跑到后面的云层中去了,这个实象也能发光。当它从云雾后面射出光线,通过云雾中小水滴之间的间隙时,便发生绕射,这样就在云层上产生了彩色光环。因为旅游者背对太阳,照射角度又小,在特定的角度上,他的身影就被射在光环之中。随着太阳西沉,光环还会越来越大呢?金顶每年出现佛光80次左右,冬季最多。
海市蜃楼
1990年8月18日,有人从青海格尔木去甘肃敦煌途中,在大沙漠中两次目睹了“沙”市蜃楼:一次在上午10时14分,无垠荒漠的尽头突然出现一片水泽,并从水泽中叠化出一座座白色的楼宇,这些楼宇错落有致,时隐时现。。;另一次在下午5时5分,在前方出现一个蔚蓝的湖泊,湖畔有一片金黄色的麦田。
1991年8月3日下午6时20分,安徽巢湖市巢湖湖面上突然出现了人们往日看不见的姥山岛。6时30分,姥山岛像一艘大船缓慢向岸边靠近,图像越来越清晰。又过了10分钟,姥山岛旁边出现了两条大船。6时51分,姥山岛又缓缓地向湖中移去。6时57分,姥山岛缩成一块小黑团,停留在湖天交界处。这一“湖”市蜃楼持续了40分钟左右。
1992年7月3日上午9时,在安徽滁县琅琊山会峰阁的东南至西南方向,出现了一次“山”市蜃楼:远处有层次分明的崇山峻岭和浩淼的云海,在蓝天映衬下十分壮观。这一景象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1993年9月的一天下午6时5分,在山东长岛县大钦岛的海面上,晚霞映照,一团巨大的雾团逐渐映现出一座岛屿,并慢慢形成一幅画面:山峦叠嶂,树木丛生,烟囱矗立,山路蜿蜒。。6时40分,随着光线的减弱,画面逐渐模糊。
在沙漠、湖泊、山岭、海域都可能出现海市蜃楼。其中山东海域的“蓬莱仙境”,早就为人们所知,闻名遐迩。著名诗人苏东坡曾写了一首名为《海市》的诗。他在诗中写道:“东方海市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在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海市蜃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传说,“蜃”是蛟龙中的一种,它会吐出一股股的气,仿佛一幢幢楼台亭阁;“海市”则是神仙的住所,存在于若有若无的天边。古人不了解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就给它起了这么个名字。
其实,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气象学上称为蜃景。它是太阳和空气耍的把戏。
譬如,在海的地平线以下有一座亭,在正常情况下是看不见的。但是,在夏季,白天海水温度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比上层空气更冷,出现了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下下暖上冷)。这就造成上层空气密度较小,而下层空气密度较大。当这一密度差别相当大的时候,来自船舶的光线就由下层密度大的气层进入密度小的气层(发生了折射),而上层密度小的空气层就好像一面镜子,使亭的样子,经过弯曲的路线,投进了人们的眼中,人们也就看到了本来看不到的亭。
这就出现了蜃景。
由此可见,海市蜃楼并不是没有来源的、无中生有的,它只不过是远方的物体的形象幻影。
顺便说说,在日本,有一家公司设想,根据蜃景产生的原理,建造一座能随叫随现的人造海市蜃楼。这种蜃景画面可由人设计,映现时间可由人控制,且景观更清晰、更逼真。果真实现的话,这也算是人类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一个成就。
神秘的圣爱摩光
在国外,有一座叫圣爱摩的教堂,在雷雨之后,人们常常看见教堂的十字架上仿佛燃烧着一团火。这种火呈红色,火舌时而伸长时而缩短。人们叫它圣爱摩光。
这种圣爱摩光经常出现在海船的桅杆上。1696年,一艘帆船航行至地中海巴利阿利群岛附近时,船员们惊奇地发现,桅杆上闪着30多点圣爱摩光。
其中大桅杆风向标上的火光长达40多厘米。好奇的船员爬上桅杆,取下风向标,火却跳到桅杆的顶端。过了好一会儿,这些火光才消失。
圣爱摩光不仅出现在教堂尖顶和海船的桅杆上,而且还会出现在人的头顶上。
有一次,前苏联登山运动员在攀登天山一个山峰时,乌云密布,雷雨交加。此时,人们发现一位队员的头上闪耀着明亮的淡蓝的火光,好像着了火似的。过一会儿,大伙儿的头发全都“烧”了起来,甚至连随带的照相机、冰镐等也都发亮,而且发出咝咝的声音,雷雨停止后,这些“火光”才熄灭。
我国登山运动队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圣爱摩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在古代,由于人们不了解圣爱摩光的产生原因,常把它当作是“神”的威力的体现。传说,在很久以前,一支古罗马的军队,在雷雨交加的夜晚行军时,在大队人马的头顶上,出现了淡蓝色的火光,士兵们得到很大的鼓舞,以为这是神在帮助他们。
其实,圣爱摩光是一种自然现象的产物。在雷雨天气,聚积在地面尖状物体顶部的电荷发生电离作用,引起无声放电,并发出微光——圣爱摩光。
“太空之吻”奇观
1994年7月17日凌晨4时15分至22日下午4时,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碎片相继与木星相撞。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较准确地计算预报了相撞时间,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都观测到了这一宇宙奇观。
据天文学家推算,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破碎前直径约为10公里,重量约5000亿吨。在几十年前,此彗星被木星引力捕捉祝之后,一直停留在围绕木星旋转的轨道上。由于木星巨大的引力把它拉成碎片。这些碎片以大约21万公里的时速向木星撞去。
此次彗木相撞,释放出的总能量相当于40万亿吨TNT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撞击之后在木星的南半球表面留下的至少18个撞击点。这些黑色斑点由于受木星气候影响,渐渐减弱,互相交织,以致越来越难以分辨清楚。
有的彗星碎片与木星相撞后,除了在木星上层大气中凿开一些大洞外,由于撞击产生的带电粒子与大气相互作用,还迸发出极光。
通过对此次彗木相撞的观测,天文学家更进一步了解了木星的构造、大气结构和化学组成,可望揭开木星的许多奥秘。譬如,在撞击地点发现存留化学物质液中有大量的硫,目前尽管还无法判断这些硫是木星内出来的还是彗星沉积下来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将可能确证木星是否存在硫;通过仔细观测黑色斑点消散过程,可以了解木星大气的风向变化。。天文学家说,此次彗木相撞所获得的资料,至少得花费10年的时间,才能得出较完整的研究结果。
此次彗木相撞,说明太阳系内小天体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存在。在地球几十亿年历史中,曾多次受到天外物质的撞击。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是一颗直径数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碰撞地球的结果。1908年6月30日西伯利亚通古斯发生的大爆炸,是一颗4000吨重的陨星在空中爆炸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彗星的一团冻结气体撞击地面产生的结果。
如果说这些还仅仅是一些人的猜测的话,那么现在世界各地存在的“陨石坑”,确确实实让人相信,其它小天体曾撞击过地球。因此,人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将来很久很久以后的一天,某一个“多情”的小天体“热吻”地球是完全可能的。
彗木相撞,有利于人类吸劝教训”,采取对策,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
关于这次“太空之吻”发生的过程,以及给人类了解木星提供的证据,仍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世界上最大的“石头雨”
随着时序的演替,天气的变化,天上或降雨,或降雪,或降淞霰冰雹,或生阴霾霜雾,这都是常事。但你可曾看到过天上也降“石头雨”?世上确有其事,我国也确有其事。远的不说,就在1976年3月8日下午3时许,在东北吉林市郊区突然下了一场稀奇的“石头雨”。石头是什么?竟是来自天外的陨石。据查,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陨石雨”。其所及的范围广达500平方公里左右。“雨”后,人们从现场找到100多块大大小小的陨石,其中最大一块达1770公斤,定名为“吉林一号陨石”。
也许有人要问,天上怎么会下起“石头雨”呢?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这些陨石原是太阳系“家族”中一颗小行星的组成部分。那颗半径为220公里的小行星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是“同龄人”,已有46亿年形成历史了,围绕着太阳公转。它一生道路坎坷,经常和其他天体发生碰撞。这一点,从现在吉林陨石身上(矿物和球粒构造上)所残留的“伤疤”,即可得到证明。最不幸的是,在距今800万年前的一次碰撞中,它几乎被其他的天体撞得粉碎。
当时尚残留下一块数吨重的残星,“吉林一号陨石”就是从这个残星中分离出来的。
这个小小的残星原运行于木星、火星轨道之间,因长期不停地奔波,动能有限,突然向地球方向靠拢。它大约以每秒15~18公里的相对速度,顺着地球公转方向追上了地球,强大的地球引力对它积极吸引,导致它以大约16°15′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