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从此以后,医生们才注意到,做血清疗法时,必须防止过敏性血清玻对某些病人在应用血清甚至应用抗菌素类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此外,充满自然界的无数抗原(植物花粉、食物等)中的任一抗原的天然敏感性,即使是适度剂量,遇到敏感病人,也能产生不良反应。1911年,他著成《过敏性》一书,揭示出过敏症是免疫的一种变态反应。由于这一重要发现,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南丁格尔与护理学 病毒的发现
  病毒是由俄国微生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的。1892年,他在彼得堡科学院宣读了一篇关于烟草花叶病的论文,公布了他的一个重大发现:他使用钱伯兰特过滤菌器作实验,从长斑点的患“烟草花叶脖的烟叶中提取液汁,一部分用过滤菌器过滤,使滤液中没有细菌,而另一部分不过滤,然后分别滴在健康的烟叶上。结果发现用过滤液汁和不过滤液汁都会使健康烟汁染上花叶玻他认为液汁中一定存在着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毒素。1897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这个实验,断定由于病原体很小,可以通过滤菌器,用显微镜看不见,在试管中也培养不出来,一定是一种很小的分子,贝杰林克把它称为“过滤性病毒”。后来去掉了“过滤”一词,简称“病毒”。 
  1887年,德国细菌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对口蹄疫进行了研究,最先证明了这是一种动物病毒症。1888年,他们共同发表了《口蹄疫研究委员会的报告》一文。1901年,美国的细菌学家里德证明了黄热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这是第一个被证明的人类病毒症。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到1931年已发现40种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1935年,美国化学家斯坦利首次提纯出烟草花叶病毒结晶,指出病毒是“一种自动催化蛋白质,目前可以认为它只有生活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 
  他因此荣获了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直到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以后,1939年,科学家们在电镜下才看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病毒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形态很小,一般只有0。08~0。3微米,主要成分是核蛋白,外表是蛋白质壳,里面装有核酸。它寄生于细胞中,离开了细胞就没有生命表现。对病毒的深入研究,现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病毒学。 
  1909年,研究癌症起源的先驱者美国医学家、病毒学家弗朗西斯·劳斯通过实验发现,将鸡肉瘤的无细胞滤液接种于另外同种鸡后,竟能产生肿瘤。 
  他认为这一事实只能用病毒理论加以解释。癌病毒能诱发动物肿瘤,从而提出了病毒致癌假说。




南丁格尔与护理学 胰岛素的发现
  最早对胰岛素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效的是罗马尼亚的巴乌列斯库,他于1921年在《生物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4篇论文。他的方法是用水提取胰脏中的有效成分,并将这种水溶性成分注入去掉胰腺的狗的静脉,结果导致了血糖及尿糖的降低。 
  对发现胰岛素作出更大贡献的是加拿大医学家班廷和麦克劳德等人。班廷出生在安大略省阿列斯顿一个农民家庭,他是第5个孩子。当他懂事后,感到知母亲因他出生而留下病根后,感到非常内疚。他在母亲去世后的悲痛中,立志学医,治疗救人。1916年,他从多伦多大学的医学院毕业后,应征入伍当了一名军医。复员后,在安大略一家医院任外科医师,但对糖尿病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在此之前,人们多次服用动物胰腺治疗糖尿病,但均未成功。班廷认为,这可能是当人服用动物胰腺后,胰蛋白酶的激素被破坏了,使它无法进入血液降低血糖。于是,他提出一个设想:如果将动物胰管结扎一段时间后,取其胰腺提取物,通过注射的途径直接进入患糖尿病动物的血液,可能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实验条件,他的设想无法得到证实。他将自己的想法面陈多伦多大学的糖尿病专家、医学教授麦克劳德,得到了热情的支持。麦克劳德派贝斯特协助他工作,并提供了实验条件。实验从1921年4月开始,6月得出初步成果。他们将萎缩的胰腺切成小片,在冰冻条件下碾磨成泥,加入盐溶液,提取5毫升,给除去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注射,定时分析尿糖,这条狗尿糖恢复正常,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班廷从实验的初步成功中受到鼓舞,于是要求扩大实验规模。麦克劳德又选派了自己的助手科利普参加了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了麦克劳德的方案,用乙醇提取胰腺。麦克劳德进一步提出了使用空气挥发法将提取物中的乙醇挥发以达到浓缩有效成分的目的。1922年1月,他们利用提取物为一名14岁的患者首次临床治疗,取得显著疗效。1922年2月,胰岛素投入批量生产。 
  由于这一重要发现,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荣获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之后,班廷将自己所获奖金的一半分给了贝斯特,麦克劳德将自己所获奖金的一半分给了科利普。




制服病毒的法宝——干扰素 
  1957年,艾萨克斯和林登曼这两位科学家发现,当任何一种病毒感染生物体时,生物的组织细胞会产生一种“法宝”来干扰病毒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抵抗病毒和消灭病毒的目的,因而,艾萨克斯和林登曼把它取名为干扰素。 
  那么,干扰素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抵抗病毒的呢? 
  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才初步搞清这些问题。 
  原来,生物体的干扰素都是由不同氨基酸按一定数目和排列次序组成的蛋白质。目前,科学家已使用一种“手术刀”——切割酶,把它切成一段一段,并用蛋白质分析序列器测定它的氨基酸联结方式,证明它的分子量在1万到3万之间,由约500个氨基酸分子组成。 
  干扰素神通广大,能制服多种病毒。临床试验证明,它对感冒、肺炎、麻疹、狂犬并出血热等防不胜防的疾病都有特殊的效力。例如,干扰素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治愈率达98%,治疗水痘病治愈率可达99。9%,功效大,时间快,可谓药到病除。 
  干扰素为什么能置病毒于死地呢? 
  当人体细胞接到病毒入侵告急信息时,细胞就发布紧急命令,放出干扰素这个法宝。干扰素便附到病毒的身上,在病毒体内产生两种对病毒不利的酶。一种酶会将磷酸盐引入病毒,使病毒无法进行自身蛋白质的合成;另一种酶会对病毒核酸(DNA和RNA)起瓦解作用,使病毒失去传宗接代的能力。 
  这样,双管齐下,病毒只得乖乖“投降”。 
  此外,干扰素还有加强人体内专门吃癌细胞的天然吞噬细胞的能力,据临床证明,干扰素对骨癌、淋巴癌等十多种癌症都有治疗效果。 
  可是,直到现在干扰素的应用还不很普遍。这是由于价格和提纯方法等原因造成的。60年代前,干扰素靠人血提取,仅提取100毫克干扰素,就需3万升人血。这样昂贵的代价,使干扰素无法得到普遍应用。70年代后,虽然可用生物化学办法来制取干扰素,即用人工先合成能表达干扰素的基因,放到大肠杆菌等细菌内,让细菌源源不断地制造干扰素。但是,用这个方法制得的干扰素,杂质很多,提纯又困难。所以,迄今干扰素的应用远不如抗生素那样普遍。美国约翰逊公司准备在太空创办第一个生产干扰素的工厂,利用那里无重力、无污染的特点,为人类生产更多合格的干扰素。 
  今天,科学家已发现三大类干扰素:第一类叫α——干扰素,它是由16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第二类叫β——干扰素,由结缔组织中纤维细胞产生,也称纤维细胞干扰素,也由166个氨基酸组成;第三类叫γ——干扰素,由T淋巴细胞产生,由146个氨基酸组成。以γ——干扰素对抗病毒本领最大,故又有免疫干扰素的称号。 
  对于干扰素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久前,我国科学家从鸡瘟新城病毒诱生人脐带血白细胞中提取干扰素信使RNA,经反转录成互补DNA,由此重组DNA,生产出大量干扰素,获得世界好评。 
  干扰素前程似锦,预计2000年后,它将像抗生素那样驰骋在医学领域。




奎宁的发现与制取
  奎宁是存在于金鸡纳树皮中的生物碱,对于治疗疟疾有特殊的疗效。金鸡纳树生长在拉丁美洲。在17世纪以前,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生活在拉丁美洲的人们常因蚊子的传播倍受疟疾病的折磨。当时,美国耶稣会的一个传教士,发现了金鸡纳树皮有治疟疾的作用,虽然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但退烧效果是其他方法难以相比的。因此,当地人很快就把金鸡纳树皮信奉成一种万应灵药,并称之为“耶稣会的皮”。这种治病方法在17世纪40年代传入欧洲,金鸡纳树皮的医疗价值迅速引起欧洲许多医学家的重视。 
  1820年,法国药剂师佩尔蒂埃和卡芳杜经过长时期的试验,终于在金鸡纳树皮中离析出一种生物碱,就是奎宁。奎宁的人工制取成功,对于人类征服疟疾具有重大意义。1836年,法国军队在征服阿尔及利亚之初,疟疾的流行成为法军行动的一大障碍。法国军医马约放弃了限制饮食和放血等传统的治疗措施,采用奎宁作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保证了法军的人员健康。20世纪初,奥地利有些地区疟病流行,耀雷格奔赴病区,用奎宁治疗后收到了显著效果。奎宁从引入西方医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00年间,是唯一有效的抗疟药。1944年,随着化学合成的发展,奎宁在实验室合成成功。




华佗与麻沸散
  华佗(约141——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外科学家。华佗年轻时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针灸等,尤擅长外科手术。 
  华佗为发展中国医药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首创用酒内服“麻沸散”的全身麻醉术。最早在使用药物全麻的情况下,为病人施行手术。他根据乌头、莨菪子、麻蕡、羊踯躅的功能和药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把几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编为一组药方。经过反复实验证明,确有麻醉功效。华佗将这组药方取名为:麻沸散。华佗从醉酒不醒人事得到启发,手术前,将“麻沸散”和酒一起吞服,病人会很快地入睡。这是中国1700年前首创的麻醉术,也是世界外科麻醉学上的创举。 
  根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当疾病郁结在人体内部,用针灸与服药方法不能治愈时,让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犹如酒醉而失去痛觉时,就可动手术。切开腹腔或背部,把“积聚”(病症)切除。如在胃肠,则切断胃肠,除去“疾秽”,清洗干净后缝合伤口,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即可愈合,一月恢复正常。史书记述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过肿瘤切除、胃肠吻合等大手术。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世的医生在金创、痈疽、骨科等手术治疗和麻醉药使用方面有所发展,然而都是在华佗的启发下发展的,所以后世的医生尊华佗为中国外科的始祖。华佗发明的麻醉剂,还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西欧的《世界药学史》鲁化说:“阿拉伯医学家知用一种吸入的麻醉剂,恐从中国人学来,称为中国希波克拉底的华佗,很精通此种技术。”




弗莱明发明青霉素
  亚历山大·弗莱明,英国细菌学家,生于苏格兰。1908年毕业于英国圣玛丽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学位。翌年,他又通过考试,成为皇家外科学会的正式会员。早在1906年,他就开始跟随当时英国著名传染病学家赖特从事传染病的预防研究。他先后发表了很多医学论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莱明服兵役并从事创伤病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于1919年又回到了圣玛丽医院,重新开始了他的细菌研究工作。1922年,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不久,他与VD阿里森合作,在进行广泛而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合写了一篇《关于在组织和分泌液中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溶解成分》的论文。 
  1928年夏季的一天,弗莱明正准备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时,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一支被污染的培养皿上。细心的弗莱明发现,培养皿有一种来自空气中的绿色霉菌并已开始繁殖,而绿色霉菌的周围,原来生长的葡萄球菌全部消失了。他把这一奇怪现象记录下来,并小心地将这种霉菌培养起来。他推断,这种霉菌一定产生了某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物质。 
  于是,他又和助手们进行了更广泛的试验和实验性研究,均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弗莱明把这一重大发明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在1929年英国皇家《实验病理季刊》上,并把这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命名为青霉素。由于当时埃尔利希的666正名声大噪,多马克的碘胺也举世瞩目,加之弗莱明的实验还没有完结,青霉素还不能大量很快分离出来,所以他的发现被人们忽略了。 
  过了十多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佛洛理和德国化学家钱恩合作,又提取了青霉素并肯定了其治疗价值,这才使这种抗菌素在医学界得到承认。1944年,医用青霉素正式问世,被广泛运用医疗。青霉素的发现与研制成功成为医学史上的一项奇迹。1945年,弗莱明与佛洛理和钱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斯匹林的首次制取
  阿斯匹林是治疗发烧和偏头痛的速效化学药物,其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的医疗用途在古代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国古代医书对柳树和菊花的配方,以及其功能的研究有多次记载。在希波克拉底医学时代,人们从柳树和绣线菊中提取水杨酸已很普遍。 
  1853年,法国人热拉尔首次在试验室中直接制取了阿斯匹林药剂,并创造了利用化学合成制取阿斯匹林的方法,为大规模生产阿斯匹林奠定了基矗1899年,德国化学家冯·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造阿斯匹林的工艺,使阿斯匹林的生产与使用遍及全世界。直至目前,阿斯匹林仍然是一种最为广泛的常用解热镇痛药物。




体温计的发明
  体温计是在温度计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初期研制的体温表是把盛着酒精的玻璃管放在冰雪和盐的混合物里,看玻璃管内酒精降到哪里,刻上一条线,然后把表含入口中,看酒精升到哪里,又刻上一条线。把这两条线作为固定点,再把两条线之间分成0~96°。这就是初期的体温计。后来,华海伦特把冰点定为32°,沸点为212°,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又发明了0~100°的摄氏温标,从此实现了体温计的刻度标准化。 
  1865年,英国的阿尔伯特发明了一种很有特色的体温计,特点是储存水银的细管里有一狭道,当体温计接触人体后,水银很快升到人体实际体温处,取出后水银柱不下降,而是在狭道处断开,使狭道以上部分始终保持体温度数。这种温度计受到了临床的欢迎和普及应用。




压计的发明
  测量血压是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1819年,法国医生、物理学家普瓦瑟尹尔为了测量血压(动脉压)发明了一种用水银压力计测血压的方法。从此,各种各样的血压计接连发明成功。1881年,奥地利人冯·巴施发明了一种装置,它可以灵敏地测得动脉搏动的情况。1889年,法国人普当发明了传感式血压描记器。1896年,意大利人瑞瓦·罗西发明了裹臂式血压计,可以均匀地紧压在人的胳臂上,准确地测量人的血压情况,从而取代了普当的血压描记计。 
  1905年,俄国人利罗特科夫进一步改进了这种裹臂式血压计,使其不用听诊,只用触诊法即可准确测定人的血压。




注射器的发明及应用
  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在15世纪就提出了注射器原理。但是,直到17世纪才由英国人雷恩在1657年第一次进行了人体试验。当时,雷恩用羽毛和狗的膀胱,制成了注射器的代用品,把药注入人的体内。在19世纪,路易十六的军队外科医生阿尔内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这种注射器是用银制作的,内部容量为1毫升,有一根有螺纹的活塞棒。英国人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因其透明度好,可以随时看到注射药物的情况。法国人吕易尔于1869年制造出第一个全玻璃注射器,从而大大改进了注射器的性能,井减少了注射时发生感染的危险性。




牙科器械及辅助设备的发展
  1840年,布雷福斯泰尔在巴黎制成了第一个橡胶的牙齿整形装置,后来出现了拔齿钳。到19世纪,不但拔齿钳有了改进,而且其他牙科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