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三和秦大河。当斯迪戈和艾蒂安一走过前苏联科学家用布条做的终点线时,便紧紧拥抱在一起,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失声大哭——1986年的梦终于实现! 
  此时的秦大河也热泪盈眶,说实在话,他参加横穿队之时,根本没打算活着回去。现在他活下来了,自始至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参与并完成了这次史无前例、世界瞩目的伟大壮举。而他自己也成了中国第一个徒步登上南极点的人,第一个由西向东横越南极大陆的人。




征服北极 红胡子和他的子孙们
  900年,一位名叫冈贝伦的诺曼人乘船从挪威出发,想前往冰岛,但被强风吹离了航线,只得向西前进。不久,他看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但那令人惊骇的洪荒景象吓着了他,所以他并没有登陆。他掉头东返,几经周折才到了冰岛。 
  于是在冰岛人中间,开始流传关于那片未知土地的故事。不过前往那片土地的航程太危险了,冈贝伦所叙述的流冰和浓雾,冷却了他们的冒险热情。 
  直到80年后,才有几个挪威人出于无奈才尝试前往那一片土地。 
  这一次航行是由一名北欧海盗船长率领的。由于他有一把火一般的红胡子,所以都称他为红胡子埃里克。 
  982年,红胡子埃里克在海上漂泊,他向西直驶,终于见到了一块陆地。 
  他沿着海岸转了一大圈,确定这是个巨大的岛屿,就登陆上岸,发现草原上散布着松树和柳树,那里夏天暖和,适于植物生长;而在浅湾和内港,到处都有海豹在嬉戏,鲸鱼在游弋。他欣喜若狂,于是把该岛命名为格陵兰,意思是绿色的大地。 
  他们在岛上安了家,建起了许许多多30米长的房子和谷仓。这片居住地后来被称为“东开拓地”,也就是尤里亚尼合浦,当时成了一个相当繁华的地方,有190座农场和一些教会及修道院。 
  红胡子埃里克的儿子里夫是第一个到达北极新大陆——也就是北美洲在北极圈内的大地的幸运儿。 
  1001年的夏天,里夫的船在大海中遇上了风暴。咆哮的海浪涌上了甲板,海水一直淹到了水手们的腰部。里夫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与水手们和衷共济,渡过了险境。风暴渐渐平息下来,里夫抬头往远处看去,在视力所及的西边,他看到一条由北往南逶迤的海岸线。“这块陆地!”他高声呼叫,却又不由得皱起眉头,因为眼前的这块陆地平坦低缓,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 
  既不可能是土层瘠薄的冰岛,也不可能是岩石赤裸的格陵兰。于是他认定,他发现的是块前所未闻的新大陆。 
  里夫登上了大陆的海岸后,把登陆点命名为维兰,并在那里盖了房子,度过了一个冬天。他计划在这里建立一个居民点,所以他返回格陵兰,准备招兵买马。但他回去之后,父亲埃里克死了,他只得接管父亲遗留的农场,从此结束了他的海上生涯。 
  里夫的弟弟索瓦尔德却决定迁居维兰,不过他极为谨慎,认为在正式迁居之前有必要实地察看一番。因此他备了船只,带着水手循里夫的航线到了维兰。他在维兰里夫盖的房子里度过了第一个冬天。在春季和夏季,索瓦尔德对附近的海岸和内陆进行了一番考察。然而他没有里夫那么幸运,他遇到了当地的土著,几个手势不合,便与他们发生了冲突。索瓦尔德被利箭射中,不久就死去。他的水手把他草草埋葬之后,萧瑟的秋天便来临了。水手们不得不在这里度过了极为凄惨的第二个冬天。来年,他们才回到格陵兰。 
  里夫的第二个弟弟李尔斯坦是个性格鲁莽的硬汉子,他决计要找回他二哥的遗体,就匆匆驾船出发了。但他的命运更加不济,一连串的风暴刮得他晕头转向,待到风平浪静,他却到了冰岛的东面。他又气又急,得了热病,不久便死了。 
  1003年的秋天,一个名叫索芬恩·卡尔思夫尼的冰岛人来到了格陵兰。 
  他是位商人,与红胡子埃里克的3个儿子早就熟识,索芬恩得知李尔斯坦已不在人间,便娶了他的寡妻格里德。索芬恩也迷上了维兰,决定到那里去定居。 
  1004年,索芬恩组织了一支远征队启程去维兰。这支远征队有3艘船250个人,包括一些家属,并且带了许多牲畜——这是世界上第一批怀着生活的希望,飘洋过海驶向北极新大陆的人们。 
  他们顺利到达了维兰,并在那里过冬。格里德为索芬恩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斯洛尔里,他是第一个诞生在美洲的北欧人。第二年春,他们向南行驶,来到了一个海湾。他们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野麦”和“藤蔓”。沿着海滩,他们挖了一些深坑,退潮时鱼儿便会留在坑中被捕获。森林里有数不尽的野生动物,他们猎取这些动物作为食物,每天都享受鲜美的野味,生活得愉快舒服。 
  一天,他们突然看到河面驶来许多又狭又长的独木舟,独木舟上全是面貌奇特、黑皮肤、黑头发、大眼睛、宽面庞的土著。这些土著看到金头发、蓝眼睛的北欧人也大吃一惊。双方对峙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土著就划着独木舟走了。 
  第二年春天,这些自称斯克雷林人的土著又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些野兽的皮毛,想与北欧人交换闪闪发光的刀剑和长矛,但索芬恩拒绝了。接着土著看上了北欧人带去的红布,他们想用红布缠在头上使自己变得英武勇猛。 
  交易开始时公正无欺,后来北欧人变得贪心了,他们把红布条剪成一指宽,但诚实的土著人依旧用等量的毛皮交换。 
  有一次,双方正在交易,索芬恩饲养的几头牛突然大吼起来,吓得土著魂不附体,立刻跑回了独木舟。3个星期后,土著在一片呐喊声中杀了过来,接着就发生了武装冲突——杀声震天的土著和狂暴怒吼的北欧人之间的一场血战。 
  这些斯克雷林人尖叫着向北欧人进攻。在战斗中他们使用了一种莫名其妙、然而使人望而生畏的武器。这种武器是一根木棒上绑着一个黑色的圆球,大约有绵羊肚子那么大,敲在人头上时,会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声音。 
  索芬恩和他手下的人都吓坏了,边打边撤,最后到了背临悬崖、无路可退的境地。这时,红胡子埃里克的私生女弗雷蒂斯挺身而出,扯开自己的上衣,披散头发,一边用剑在自己的胸脯上猛拍,一边尖声嘶吼。看到这景象,已经胜利在望的斯克雷林人一下子愣住了,以为遇到了正在施展妖法的魔女,拔腿就逃,一会儿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这以后,索芬恩不断遭受到斯克雷林人的骚扰。他们在美洲大陆勉强地挨过了两年,实在无法再住下去,最后终于驾船离开了新大陆。




富兰克林之死 
  19世纪初期是北极探险蓬勃开展的时期。当时的英国政府出于对世界海权的关注,极为重视北极地区的探险。而19世纪中期,富兰克林北极探险队谜一般失踪,其100多名队员无一生还。这一悲惨的事件,曾被人们称为走向北极的“死亡大进军”。 
  约翰·富兰克林生于1787年,他的父亲是英国林肯郡的一家杂货店主。 
  富兰克林从小就好幻想,对商业毫无兴趣,所以14岁就偷偷离家,投身于皇家海军,当年便参加了旧哥本哈根战役。1802年,在一次特拉法加海战中,他所在的战舰有300名士兵阵亡,几乎全舰覆灭,但他却大难不死。由于他的勇敢机智,16岁便被破格提升为海军上尉。 
  幸运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平步青云,也可以使人变得唯我独尊。少年得志的富兰克林很快就养成了刚愎自用的性格。他很少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做事往往凭他一锤定音。这种品质在平常的日子里可能会带来极大的麻烦,可是在严酷的、常常容不得任何犹豫的环境中相反会有极大的益处。 
  1818年,他被任命为一艘探险船的指挥官,到了北极考察冰山。船员们被那恶劣的海况吓得脸色惨白,操作失误,要不是富兰克林临危不惧,从容指挥,探险船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1821年,富兰克林的北极探险使他成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他在加拿大北极区考察了20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但一连串的厄运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开始是探险船触礁沉没,后来改乘爱斯基摩人的独木舟又只只漏水,最后在徒步行走时食品不翼而飞,两名随行的伙伴为之活活饿死。。可是富兰克林又是大难不死,正当他卧雪待毙的时候,巡猎的爱斯基摩人偶然发现了他,他喝鹿血,啃半生的海豹肉,孱弱的身体居然奇迹般地得到康复。第二年7月,他到达加拿大哈得逊湾一家商行的驿站时,人们还以为他是幽灵复世呢。由于这次艰苦卓绝的探险,富兰克林被女王授予爵士封号,随即又被提升为舰长。 
  1845年5月19日,富有北极航行经验的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受大英帝国海军部派遣,率领两只当时最先进的新式轮船“恐怖号”与“阴阳界号”,在泰晤士河的一个港口启锚,开始了当时人类声势最大的寻找“西北航道”的远航。开始,一帆风顺,船队短暂停靠在格陵兰岛西岸以后,又安然无恙地穿过了兰开斯特海峡,当年夏季,安抵比奇岛附近海面。这是两个海峡的交汇之处,当时,向西与朝北的水路,都是畅通的。此刻,富兰克林爵士以及他的128名船员,士气一定非常高涨。因为英国政府允诺,这一回,作为第一个打通西北通道的人,可以得到20000英镑的重赏。能够到达北纬89°的船只,则可得到5000英镑的奖励。船员们几乎都不怀疑,自己是这笔巨款的获得者。因为,他们驾驶的这两只排水量分别为370吨与340吨的三桅帆船,装备有蒸汽机、螺旋桨推进器以及用以供暖的热水管道系统。新式的螺旋桨推进器,还可收进船体内清理冰块。此外,两只船上装载的食品有:61987公斤面粉,16749公升饮料,4287公斤巧克力,1069公斤茶叶,8000桶罐头,15100公斤肉,11628公升汤,546公斤牛肉干以及4037公斤蔬菜。 
  如此丰富的食品储备,足够129名船员食用3年。用装备如此精良的船只,打通西北通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北极探险,它的使命是从冰海打通驶往亚洲的海路。成千上万从英国各地赶来的人们云集在码头上,目送探险船徐徐起航,而威风凛凛的富兰克林叼着烟斗,挥舞着手杖说:“等我送来到达中国的消息。” 
  然而,已届59岁高龄的富兰克林船长,自打踏上征程,心情并不轻松。 
  临行之前,他年轻的妻子简·富兰克林,为他赶制一面丝绸的英国国旗,好让他随身带上。见他身体微微发颤,以为他冷,便把旗子盖在他的腿上。不料,富兰克林翻身跳起,急恼着大叫:“难道你不知道,他们是把国旗盖在尸体上的吗?”尽管英国上上下下,对于此次重大探险的成功信心十足,可他心知肚明,此行的风险极大。早在1819年,他就曾指挥一条船,踏上探寻西北航道的漫长旅程。那一次,他进入哈德逊湾,并在位于北纬57°的纳尔逊河河口登陆,接着又乘小船顺河而上,一直到达河的源头——温尼伯湖的最北部顶端。随后,他又与另外两个同伴冒着零下45℃的严寒,徒步向西北挺进。一路上,他们接纳了一些当地人和法国人的混血后裔加入探险队,查勘了广大的地区。直到3年之后1822年夏季,才返回纳尔逊要塞。可此时,全队23人,已有18人因病饿等原因,悲惨地死去。1825年,富兰克林又进行了第二次北极探险。这一回,他的船队,从加拿大西北部的大熊湖出发,考察了楚科奇海至科珀曼河河口的美洲北部海岸线,也就是西北航道的下游。在长达几十年的探险生涯中,富兰克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当然更清楚,北极冰海,危机四伏,稍有不慎,便会有去无回。本来,领受任务之前,他刚从作了7年培斯马尼亚总督的任上回到伦敦,有娇妻和幼小的女儿相伴,按理说应该安度晚年了。可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比调查美洲北部海岸和打通西北航线更重要的了。明明知道路途艰险,可他仍然坚决要求担负此任。 
  富兰克林把“恐怖”号留在比奇岛附近,自己带着“阴阳界”号北驶。 
  可在北纬77°处遇到了坚冰。于是调转船头南下,绕孔沃利斯岛一周,冬天来临前回到了比奇岛。在第一个漫长的冬夜里,有3名队员死去。 
  向北的路不通。第二年夏天海上冰融后,船队向南挺进,继续寻找西北通道。可不出两个月,1846年9月12日,船又被冻结在北纬70°附近的海面上,这儿离威廉王岛北端不过数公里。冬天很快来到了,更大的灾难也随之降临。令人恐怖的怪病,迅速在船员中漫延,夺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1847年6月11日,病入膏肓的富兰克林,终于撒手归天。 
  这一年夏天,“恐怖”号与“阴阳界”号,仍然未能驶出包围它们的坚冰。直至1848年春天,剩下的不到100人,终于决定弃船逃命。他们携带几艘小船,乘着雪橇,向南行进。直到许多年以后,人们才在威廉王岛上发现了他们遗弃的什物和装着骨骼的棺材。再往南,就只有一些零乱的骨骼了。 
  这个探险队所有船员的足迹,都留在了北美大陆上,进入到他们所乘之船早已给他们指明的境界。 
  英国国内许许多多关注这次探险的人们,3年之后仍然没有得到一点儿有关富兰克林及随员的消息时,一共有40只队伍,从海上及陆地,进入加拿大北部星罗棋布的岛群之间,搜寻富兰克林的下落。待他们把只鳞片爪的发现汇聚一起,终于知晓了这次悲剧的全貌。 
  人们对于富兰克林及其船员们的死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大惑不解。开始推测他们均因患坏血病而死去,可是,这似乎又有些说不通。因为船上大量营养丰富的食品,是不会令这些身强力壮的皇家海军军人生此疾病的。1984年和1986年,加拿大的一个科学调查小组,来到比奇岛上,对3个坟墓开棺验尸,以查清遇难者的死因。当他们打开一个个棺盖,不禁惊得目瞪口呆。虽然时光已经淌过了138年,可几具尸体完好如初。这几个过早去世的青年人,个个张嘴睁目,好像是在拚命地呼吸,不忍别离。待全部化验结果出来以后,富兰克林探险队的死因又有了新的解释:在他们的头发里,铅的含量,竟比正常值高一二十倍!严重的铅中毒,不仅可以损坏人的健康,还会破坏人的神经中枢,使人的性情狂乱,失去控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几具死尸,手脚均被紧紧捆在一起。 
  是什么原因,导致船员铅中毒的呢?原来,当时船上带的大量罐头,是用铅和锡的合金作为密封的焊料。这种焊料中铅的含量高达90%以上,它们会向食品中渗透,致使食用者中毒。此外,由于这种焊料流动性差,会留下许多缝隙,从而导致食物腐烂变质。这两个结果,对于探险队来说,都是致命的。




深入北极心脏第一人 
  当1879年美国“珍妮特”号在冰海折戟沉舟,德朗死于陌地的时候,一名奥斯陆大学的学生正在写他的毕业论文;而在1884年美国格里利被冰原所围困,探险队的残兵剩勇劫后余生的时候,这位大学毕业生已当上了卑尔根自然博物馆的副馆长。 
  他就是佛里多约夫·南森——古老的北欧海盗的一位杰出后代,挪威人,1861年出生在奥斯陆的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 
  南森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北极探险家。他的探险活动与其他人不同,不怀任何商业及功利性目的,始终把着眼点放在科学研究方面。 
  在1893年正式踏上去北极点的征程之前,他曾到格陵兰进行过一次徒步穿越全岛的长途旅行。他先乘船到该岛的东岸,然后乘雪橇向格陵兰西岸前进。整整一年,他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忍受着严寒酷冷,终于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用雪橇横穿格陵兰的人。格陵兰之行使他得到了一个切实的体验:若想北极探险成功,必须自立自足,不应等待外部的援助。 
  他从格陵兰归国之后,立即着手拟定北极探险的计划。他很高兴他具备了在他以前探险家所不具备的许多知识,尤其是“第一次国际地球极地年”提供给他许多有关水文气象方面的数据。他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了信心。 
  正在这时,一条并不醒目的新闻吸引了他:人们在格陵兰东部海区捞上了一条船的残骸,经鉴定,它正是5年前在西伯利亚东海岸被浮冰挤碎的“珍妮特”号。南森兴奋异常,他认为,既然在东方遇难的船若干年后会在西方见到它的碎片,那么说明北极的冰层下面一定有一股海流。他联想到在格陵兰之行中的发现:当地人总是到海边捞取巨大的漂木作为建造船和雪橇的材料。这些漂木经一位植物学家鉴定,它们大都是西伯利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