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伽马的最大功绩在于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后,沿非洲东海岸北上,穿过阿拉伯海,最终到达印度,终于开辟了从西方直达东方印度的新航线。
麦哲伦环球航行
哥伦布几次横渡大西洋,无意中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的新航路。他的航行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但他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他没有在美洲大陆找到能沟通海洋的海峡,从而没有找到通往亚洲的航路,没能到达亚洲的中国和印度。
在美洲大陆的另一边真有一片蔚蓝色的海洋吗?
1510年,西班牙人巴尔波亚率队横穿巴拿马狭窄的地带,来到美洲大陆的西岸,见到了汪洋一片的“大南海”(即太平洋)。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了欧洲。欧洲人无不感到惊讶:哥伦布所到达的大陆和亚洲之间,还有这么一个“大南海”!人们也由此相信:只要越过美洲,横渡“大南海”,便能到达富饶的东方。
巴尔波亚横穿陆地,从大西洋彼岸到达“大南海”的艰辛,使人们觉得有必要寻找一条通向“大南海”的海峡,开辟一条通往“大南海”的航路。
于是,到美洲去寻找一条通向“大南海”的海峡成为当时西欧各国航海探险家们的争夺目标。葡萄牙人麦哲伦,就是这些探险家中的一个。
1480年,麦哲伦诞生在葡萄牙北部一个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世袭骑士家庭。10岁时,他和哥哥幸运地被双双送入王宫。12岁时,成了王后的侍童。
他住在首都里斯本,又常随王室到各地巡游。这使他比一般的人要见多识广。
当时,到东方去已成为热潮。一些远航归来的人所获得的财富和声望,使他热切地梦想着去进行飘洋过海的冒险。
1505年,他终于获得了一次机会,参加了由去印度担任总督的亚美尔达率领的庞大远征船队,前往印度。虽然他参加了多次重大的航海探险活动,并3次负伤,险些丧了性命,却得不到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重视。他决定离开印度回国。
麦哲伦和哥伦布一样,坚信地球是圆的。他想,像哥伦布那样一直向西航行,理应可以抵达盛产香料的亚洲。但这该是一条怎样的航路呢?巴尔波亚发现“大南海”的消息,给了他极大的启示。
麦哲伦制定的航行计划是个绕航地球一周的宏伟计划,没有国家的资助是无法进行的。于是他向葡萄牙国王提出了请求。但遭到国王的拒绝。
麦哲伦感到绝望。1517年秋天,他放弃了葡萄牙国籍,带着航行计划到了西班牙。由于“教皇子午线”的划定,全部非洲和亚洲大陆,都包括在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内,然而,西班牙人仍然把目光注视着出产香料、黄金的亚洲东部。一些西班牙人认为,亚洲东部地区,特别是马鲁古群岛,根据“教皇子午线”的划定,应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但是,如果西班牙人向东航行到那里去,势必侵犯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争端,唯一的办法是向西航行。麦哲伦提出的从欧洲往西航行,到达亚洲东部的计划,正中西班牙人的下怀。
麦哲伦谒见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皇上了一只绘制得相当精细的彩色地球仪,说明他的航线是一直向西的,不必侵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就可到达盛产香料的群岛。西班牙国王极为赞赏,当即批准了他的计划,答应为他装备远航船队。
麦哲伦没想到他的计划能如此顺利地被西班牙国王采纳,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麦哲伦组织了一支由265人和5艘船组成的远航队。这5艘船中,“圣安东尼奥”号最大,载重量为120吨。作为旗舰的“特里尼达”号,载重量为110吨,是装备最好的一艘,由麦哲伦亲自指挥。
1519年9月20日,西班牙桑卢卡尔港阳光灿烂。麦哲伦登上了旗舰“特里尼达”号,率领着这支远航船队开进了辽阔的海洋,开始了举世闻名的环球航行。
航行了6天以后,船队顺利到达加那利群岛,在那儿停泊了几天,补充淡水和副食品。正当船队要拔锚起航时,一艘小船向“特里尼达”号急驶而来,小船上的人将一封密信交给了麦哲伦。
这是麦哲伦的岳父写来的一封十万火急的信。他的岳父提醒麦哲伦,对他手下的一些官员要加倍提防,因为这些人曾经对他们的亲友泄露了一个秘密:他们将要在航行中进行破坏,甚至寻机杀掉麦哲伦。信中还特别提到了“圣安东尼奥”号的船长卡尔塔海纳,要麦哲伦对他格外提防。麦哲伦看罢,当场就把信烧掉了。他不露声色,心中开始盘算着对付的办法。
船队从加那利群岛起航。在选择航线时,麦哲伦决定利用赤道海流和东北信风的有利条件,计划让船队先沿非洲海岸南下到佛得角群岛,再由此向西,横渡大西洋。这条航线从表面上看是一条弯路,航程长,但这是一条顺风顺水的正确航线。如果选择另外一条航线:自加那利群岛一直向西南航行,横渡大西洋,走的虽然是直线,航程要短,速度却要慢得多。
这时“圣安东尼奥”号船长开始捣乱了,他不同意麦哲伦的计划。麦哲伦采取断然措施,将其抓了起来,并任命了新的船长。
这场风波平息之后,麦哲伦命令船队起航,沿着他选定的航线前进。
船队顺利地向前驶去,当年11月底,横渡了大西洋,到达南美的巴西海岸。
到达南美并不是麦哲伦的远航目的,他要寻找连接大西洋和“大南海”的海峡,以便渡过“大南海”,前往亚洲盛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这个沟通大西洋和“大南海”的海峡在哪里呢?麦哲伦认为这条海峡在南美洲南部的某个地方。横渡大西洋以后,他命令船队继续向南行驶。
1520年8月24日,船队从圣胡利安港启航,继续向南航行。在这之前,为了探索南下的航行,麦哲伦命令“圣地亚哥”号前去探航。不幸,这艘船中途沉没。于是,这次船队南航时,只剩下4艘船了。
船队继续沿南美洲的海岸南下。10月21日,在南纬52°的海岸,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深的凹口。麦哲伦以为又到了一个海湾或是河口。但他不愿放弃探索机会,就命令“圣安东尼奥”号和“康塞普逊”号前去探航。
4天以后,两艘探航船安全返回,带来了惊人的消息,说这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水道,而且一路上碰到的都是咸水。麦哲伦听了非常兴奋,判断这很可能是通向“大南海”的海峡,随即指挥船队往弯口深处驶去。
水道两岸悬崖矗立,水面忽宽忽窄,航道弯弯曲曲。正当船队摸索着前进的时候,“圣安东尼奥”号船上的主舵手出于对麦哲伦的憎恨和对前途丧失信心,发动哗变。他纠集一部分人扣押了船长麦斯基塔,把“圣安东尼奥”号开向了西班牙。麦哲伦的船队只剩下了3艘船。
这一带雨多、风大、气温低,是世界上风浪最猛烈的水域之一,水道又极为迂回曲折,深达千米。船队在风浪中艰难地向西行进。经过一段水面比较开阔的航路以后,水道又变得极为狭窄,两岸岩壁陡立,巨大的冰川在山峰上闪着银光,船只像在岩壁的夹缝中穿行。大约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航行,11月28日,船队的前面终于展现出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这时人们才发觉,他们穿过的确实是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大南海”的海峡,他们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南海”了,麦哲伦热泪滚滚。为纪念麦哲伦的航行,这条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驶出麦哲伦海峡,船队朝西北方向行进,越过赤道,转而向西。途中没有遇到大风浪,海面极为平静。船员们都说,这是一个太平之洋。从此,“太平洋”的名称一直用到现在。
麦哲伦的船队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位于南美洲南部的海峡,又从这条海峡穿过到达了太平洋。
由于长期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和变质发臭的污水,缺乏新鲜食物,几乎所有的人都染上了坏血症,先后有29个人丧生。
茫茫的大洋,什么时候才能航到尽头呢?在这样恶劣的境况中,面临死亡的威胁,有人又提出返回西班牙的建议。麦哲伦不同意:“哪怕船上没有一点可以吃的东西,也不回头。”船队挣扎着向前航行。
正在生死攸关的时刻,1月24日,终于在船头的远方看到了一块陆地,所有的人都兴奋异常。驶近一看,原来是个环状的珊瑚小岛,岛上一片荒凉,什么也没有。他们失望地离去,继续向西航行。过了11天,又瞧见远方有一块陆地。结果发现岛上也是满目荒芜,又得驾船离去。
不久,船上的牛皮吃完了,船队上所有的人都面临着绝境。甲板上,躺着许多虚弱到极点的人。几个身体状况相对好一些的人在轮流值班、瞭望,急盼前方有陆地出现。
1521年3月6日,瞭望的人突然发出了令人兴奋的喊声:“海岸!海岸!
前面是海岸!”
船队满怀希望向前驶去,希望前方的陆地不再是荒凉的小岛。不久,船上的人看见越来越近的陆地上有人在走动,又看见了他们的居所,并且,不只是一个岛,而是有一群!
3艘船先后靠岸。船队至此已在太平洋上航行了3个月零20天,他们到达了北太平洋的关岛,完成了一次人类航海史上了不起的创举。
麦哲伦船队启程远航时,有5艘船,265名队员,待到环绕地球一周返回原地的时候,只剩下一条船,18个人了。麦哲伦自己死在菲律宾的马克坦岛上。
麦哲伦的航行,发现了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征服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开辟了一条从欧洲通过麦哲伦海峡,穿过太平洋到达亚洲东部的新航线。
麦哲伦本人虽然没有走完环球航行的全部航程,但是麦哲伦船队最终还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麦哲伦作为一个殖民者,他的野蛮行径应当受到谴责,并得到了历史的惩罚。但作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远航活动,对于人类认识世界,为地理大发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一次证明海洋是互相连接的,而且面积比陆地要大得多。
郑和七下西洋
1405年,正是我国明朝永乐年间。这一年春天刚过,一艘艘巨大的海船从南京等地陆续驶抵长江下游的刘家港,结集在港口的水面上,做着远航的准备。这些海船船体长达100多米,宽达50多米,船上的桅杆高高耸立,直指晴空,船舱雕梁画柱,富丽堂皇,被称为“宝船”,远远望去,像一个个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堡,威武雄壮。
码头上堆满了准备装船的货物。这些货物都是中国的名产:金银珠宝、丝绸绢缎、瓷器、陶器、大米、大豆,还有大量的钱币和茶叶、布匹、书籍等,种类繁多。一天,当中午的太阳开始西斜时,码头上传来阵阵喊声,正在港区忙碌的人们听见喊声纷纷避让。只见一位容貌英竣身材魁梧的年轻官员带着一批随从缓步走来。这位年轻官员就是被明永乐皇帝朱棣任命为元帅、准备率领大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正使——年仅34岁的郑和。
原来,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了解到早在宋元时代海洋贸易就一直是国库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获得海外珍贵物品的主要渠道。因而他希望通过进一步发展海洋贸易来充实国库,增强国力,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从朝臣那里得知,在中国的西南方,越过浩瀚的南海,有一片更为广阔的西洋。在西洋沿岸,有许多美丽富饶的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都曾同中国进行过贸易。朱棣决定派船队去西洋,恢复和发展与各国的关系,树立明王朝在海外的声威。
几天后,郑和远航船队的62艘“宝船”满载货物,整齐地排列在刘家港,整装待发。
起航的日子终于来临。1405年6月15日,在举行隆重的仪式后,郑和下令启碇开船。蔚为壮观的“宝船”船队离开刘家港,从长江口驶入东海。
郑和率领船队穿过水流湍急的台湾海峡,进入碧水一片的南海,向远航的第一站——占城国(今中南半岛东南部)前进。
占城国国王听说来了大船队和使者,非常高兴。他骑着大象,头戴金花冠,身着节日的五彩礼服亲自前往迎接。几百名士兵一手拿刀,一手拿皮盾牌,排成整齐的队列,随着袅袅椰笛声向前行进,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来自远方的贵客。
中国船队到达占城国后,前来参观和做生意的人络绎不绝,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绸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中国船队则收购当地的象牙、香料和药材。
在一个刮北风的日子,郑和船队告别了友好的占城国人民,继续向南前进,在爪哇、旧港等国作了短暂的停留和贸易之后,折向西北,来到马六甲。
马六甲在地理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太平洋通印度洋的咽喉,往东可以到西太平洋的许多国家;往西可以通向印度洋。郑和船队选中这里作为一个停泊港、补给站和集散地。
船队在马六甲忙完建造工作后,分成两队,一小部分船只向东、向北进发;大部分船只由郑和率领穿过海峡,继续西行。郑和率领的船队驶入浩瀚的印度洋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然后又到了古里(今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
船队同古里国人民进行了友好通商回到马六甲时,满船的中国瓷器、铁器和丝绸,已经换成了外国的胡椒、香料和珍宝。
时间过得真快,郑和船队离开祖国已经两年了。分头活动的各船陆续驶回马六甲,郑和决定返航。当洋面上刮起南风的时候,第一次远航的船队乘着季风踏上归途。
返航途中,船队按预定计划访问了旧港。旧港又称巨港(今属印度尼西亚),郑和在这儿为来往海上的客商除掉了抢劫往来船只和客商的一伙海盗,因而威名大震。
1407年9月,郑和船队回到祖国。明成祖朱棣听了郑和的远航报告后非常满意,为了同更多的国家通好,又决定派郑和多次出使西洋。
1413年10月,郑和率领船队第4次下西洋。
这次远航,目的地比前几次更远,海路也更艰险。船队启航时正值冬天。
郑和率船队沿着原来的航路首先到了占城国,然后访问了爪哇、旧港、马六甲等地,再到达苏门答剌国。
离开苏门答剌国,船队又到许多熟悉的国家访问,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贸易。他率领船队穿过印度洋北部的孟加拉湾,经锡兰和印度半岛的南端到达古里。在古里稍事休整后,郑和决定横渡阿拉伯海,到更远的西洋国家去。
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同是印度洋北部的大海湾,它们被印度半岛分隔开来,一个在半岛的西边,一个在半岛的东边。阿拉伯海比孟加拉湾大些,面积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多数海域的深度在两三千米以上,最大深度达5203米。它连接阿曼湾、波斯湾、亚丁湾和红海,是通往阿拉伯地区的必经海路。
阿拉伯海也和孟加拉湾一样,处在印度洋北部季风区域内。每年七八月间,西南季风强盛时期,由于它比孟加拉湾更为开阔,所以风浪特别大。它的西部是世界海洋中大浪频率最高的海区。狂风巨浪严重地妨碍了海上的航行。每年从5月起,小型帆船就开始停航,一直到9月过后才可复航。然而,大风大浪阻挡不了敢于闯海的探险家们。庞大的郑和船队扯起巨大的风帆,在白茫茫的大洋上开始了新航线的开辟!
大洋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好客,狂风暴雨铺天盖地像小山一样向船队袭来。郑和和船员们一起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密切注视着海上的动静。他巡视各个舱房,鼓励大家坚定地迎着风浪前进;他叮咛舵手要谨慎驾驶,密切注意指南针的方向。船员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尽管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仍然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在望不到头的海面上,经过25个昼夜的航行,终于跨过了宽阔的阿拉伯海,进入阿曼湾,然后穿过霍尔木兹海峡,到达了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国。
船队在忽鲁谟斯国进行了一笔巨大的交易后,沿阿拉伯半岛南岸航行到祖法儿国(今阿曼境内),在那儿作短期的访问。然后又进入了亚丁湾,来到红海之滨的阿丹国(今亚丁),用货物交换了许多珍奇的物品,有大珍珠、大块猫眼石和两尺多高的珊瑚等。
为了前去象牙产地直接交换象牙,同时,也为了送几位东非国家的使节回国,郑和命船队继续航行,绕过索马里的瓜达富伊角,沿东非海岸南下,到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卜剌哇、竹步和麻林等国访问。麻林出产的象牙非常有名。郑和来到这里,直接交换了许多象牙,然后返航,于1415年8月回国。许多东非国家趁此机会,派使节随郑和船队一同到了中国。
郑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