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他煮饭的时候就只好用又咸又涩的海水,难吃极了。整整5个星期都没有下雨了,奇切斯特又开始为淡水储备担忧了。可没过几天,他又为雨下得太多而发愁了。一阵又一阵暴雨把老人搞得狼狈不堪。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向这个65岁的老人袭来,但最困难的还是在“咆哮的南纬40度”的航行。
10月中旬,老人到达了这个危险的海域附近,开始了横渡印度洋的航行。一个个像小山一样的巨浪向“吉普赛飞蛾”号小艇扑来,狂风在不停地变换着方向。小艇在风浪中变得更不听话了,就是落下所有的帆,它也总是打横,稍一疏忽,船就可能自己调过头去。到了11月15日,那台自控航海的装置全坏了。老人只好自己搞了一个简易装置,对付着用。几天以后,他终于用无线电话和他的老伴联系上了,她就要赶往澳大利亚的悉尼去迎接他,奇切斯特高兴极了。
12月23日,他到达了悉尼港。在过去的14000海里航程中,他只用了107天,但他也瘦了40磅。奇切斯特在这里得到了热烈盛大的欢迎和接待。
老人谢绝了人们好心的劝告,抓紧时间修好了自动舵,补充了淡水和食物,就又驾驶着“吉普赛飞蛾”号小艇,冲破重重波浪,向东航行。
第二年的3月19日,“吉普赛飞蛾”号驶进了南美洲的合恩角海域。在早晨5点左右的时候,灰濛濛的海面显得格外平静。于是他就大胆地调整了航向,准备沿着合恩角行驶。可就在他下去吃早饭的时候,一个巨浪打进了驾驶台,接着又一个巨浪砸在了船头上,船又偏航了。他急忙跑上驾驶台,见里面成了一片水塘,连站脚地方都没有了。老人只好站在驾驶座上,调整小艇的航向。这时候,风越来越猛,浪越来越高,他紧紧地把住舵轮,小艇终于在离合恩角海岸7英里的地方驶了过来。岸上陡峭的绝壁和水下隐隐出现的礁石都看得特别清楚。真是太危险了!
“吉普赛飞蛾”号小艇在顽强地航行着,它把南美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奇切斯特老人觉得好像快到自己的家门口了。其实,还有几千海里的航程在等着他呢。4月24日,他又一次穿越赤道。炎热的天气好像要把他烤化似的,老人只好提起一桶桶水从头冲到脚,凉快一下。孤独的海上生活打乱了他的作息规律,他常常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就这样又过了漫长的一个月。
1967年5月28日,老人透过朦胧的海雾,终于看到了英格兰海岸和前来迎接他的几十艘帆船。“吉普赛飞蛾”号小艇在其他帆船的簇拥下驶进了港口。整个港口像过节一样的热闹,码头上站满了欢迎的人们。奇切斯特老人的这次环球航行,用了9个月的时间,其中净航行时间是226天。他创造了小艇环球航行最高速度的新记录。他想要做到的事做到了,他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白令海峡的来历
1724年隆冬,彼得宫的喷泉哑然了。彼得大帝躺在病榻上已奄奄一息,但他依然牵挂着一桩未了的心愿。他把原籍丹麦的俄国航海家白令召到病榻前,任命他为探险队队长,命令他组建一支探险队,去亚洲的东端探索传闻中的“阿尼安水路”,即连接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的海峡,并严厉地告诫他:如果探险没有获得应有的结果,不准再回到俄国。
白令在领受了彼得大帝的圣谕后,与另一位俄国航海家奇利可夫一起组织起了由70人组成的堪察加探险队。他们从圣彼得堡出发,先是骑马行进,后来因道路崎岖曲折,马匹无法驰骋而改为步行,后来又不得不乘船前进。
就这样,他们自西向东横穿了整个西伯利亚。在到达鄂霍次克前的最后500公里行程中,他们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西伯利亚的严冬降临了,由于纬度高,太阳只是在遥远的南方短暂地一露面就很快躲开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黑夜中。飞鸟走兽也已在严寒来临之时躲藏起来了。探险队在粮食储备耗尽后,只得宰杀用来拉雪撬的狗以供食用。直到最后一条狗被宰杀后,装载笨重器具、物资的雪橇就只得由人来拉了。这时,探险队离开圣彼得堡已经一年多了,艰难的长途跋涉,几乎耗尽了探险队员们的体力。他们身体极其虚弱,由于长时间吃不到新鲜食物,大都患上了坏血玻饥饿、严寒和疾病,使探险队员接二连三地死去。还有一些队员则开小差逃离了探险队。坚毅的探险队队长白令,咬紧牙关,以身作则,激励留下的探险队员们挣扎着坚持走完了最后的500公里路程。当白令率领队员们通过岩石地区,在海岸边的斜坡上看到一望无际的鄂霍次克海时,他并没有像当年发现“温海”的哥萨克人那样欢呼雀跃。他已精疲力尽,一下子瘫倒在雪地上。
白令率领的探险队不久又从堪察加半岛出发,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他们越过楚克奇山脉后,进入与美洲阿加斯加隔海相望的楚克奇半岛。然后又乘船渡过楚克奇半岛与阿拉斯加之间的海峡,到达了美洲的西北部。1740年7月,白令与探险队员们远远地望见了阿拉斯加山脉的主峰——海拔6193米的圣厄来阿斯山(现名麦金利山)。那终年积雪的山峰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光。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海峡的猜想,终于得到了证实。
兴奋异常的白令命令队员离船上岸去寻找淡水和勘探、调查。他们在岸上发现了一种特产于美洲东部的鸟,因此白令断定:探险队已经登上了美洲大陆的西岸。探险队员还看到了当地的土著,他们中等身材,体格健壮,脸部扁平,皮肤呈浅棕色,眼珠则是黑色。白令认为他们是亚洲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肯定来自中国。白令率探险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情况、土著的来历、习俗与语言等进行了考察,并在附近海域发现了圣劳伦斯岛、白令岛以及阿留申群岛的一部分。这时,北极的严冬降临了。探险队被暴风雪困在一个称作“狐狸岛”的荒岛上。他们用海面上漂浮来的一些木头搭建了一个简陋的遮风避雪的小屋,可是很快就被可怕的暴风雪摧毁了。他们只得在一个山脚下的冻沙地里挖了一些深坑,在上面盖上帆布,暂避暴风雪的袭击。
在这段时间里,好多探险队员都得了坏血病,包括队长白令在内。一名生还的探险队员后来回忆说:“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我们的处境极为悲惨。
那些奄奄一息的人常常躺在活人中间无声无息地死去。早上醒来一摸,才知道左右两人都僵僵地死了。可是谁也没有力气把死尸搬开,活人只能和死尸躺在一起。”
寒风夹着砂粒不断刮进洞口,残忍地折磨着探险队员。白令这时已衰弱得站不起来了,冷得全身颤抖。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到了尽头。他让人把他的半截身子埋进沙堆里,说:“这样可以暖和些。”
1741年12月19日清晨,以自己的毕生力量与生命实现了彼得大帝探险心愿的伟大探险家白令,平静地合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人世。幸存的几名探险队员挣扎着把他的遗体埋葬在雪地沙土中。人们为了纪念白令的功绩,把亚洲与美洲大陆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白令海峡”,并且把白令病死的小岛命名为“白令岛”。
海底热泉探险
一只深海底的电筒鱼,在黑暗、冰冷、死一般静寂的海底,打着它那盏淡蓝色的长明灯,板着冷酷的面孔,慢慢地朝“阿尔文”号载人的深潜器游来,它打量着这从未见过的不速之客,绕了“阿尔文”号深潜器一圈,从嘴里吐着气泡,之后,又慢慢地离开了,消失在黑暗中。
这惊奇的一幕,破坏了深潜器内几位科学家的情绪。在1500米的海底,太阳光线已无法照射到,水温只有2℃,而且越往下潜,水温越低,眼见那只动作缓慢而又可怕的电筒鱼的这番举动,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然而,科学家们懂得,科学的探索是极其严谨的,决不应受感情的影响,他们没有忘记寻找海底热泉的使命。
“阿尔文”号深潜器继续朝着北纬21度的东太平洋海底巨大的山脉驶去。这里的海更深了,“阿尔文”号不断地往下潜,2000米,2500米,最后潜到了2700米深处,接着“阿尔文”号沿着海底山脉的峡谷行驶着。
绕过一道道山崖,跨过一条条沟谷,科学家们密切注视着前方,奇迹出现了:眼前是一幅令人瞠目结舌的奇特景象:海底耸立着大小不一的“烟囱”,大的直径约25米,高10米左右,正在冒着白烟和黑烟,还有一些高5~10米的是已不再冒烟的空心柱。周围海水温度骤然上升,成了热海水,科学家们意识到了他们要找的海底热泉,就在眼前。
紧张的科学研究工作开始了,准备工作是在兴奋的心情中完成的。“阿尔文”号具备着能在高温的海水中作业的条件与优势。渐渐靠近“烟囱”,并由机械手将探温的温度计伸进“烟囱”里去。可谁也没想到,当他们拉出温度计时,嵌在上面的塑料管却早已熔化了,这不禁使他们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时他们才发现“烟囱”里冒出的竟是一股股超临界状态的高温热水(水在374℃和218个大气压下称为临界点),那“烟囱”里冒出的“白烟”温度高达400℃,“黑烟”的温度稍低,在2700米的海底,达到270个大气压,都远远超过了水的临界点。几位科学家惊奇地挤在仪器前,都想看看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他们借助灯光和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对这一壮观的海底热喷泉进行周密的考察和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热喷泉遍布长达几公里的海底,真像是一个烟囱林立的工业区。“阿尔文”号穿梭在这神奇的海底,因为海底漆黑一片,科学家们无法看到绮丽的景象,只能凭借他们发达的思维,想象出一幅美丽的图景。他们逐一对“烟囱”进行分析,发现在每一个“烟囱”周围都堆积着从热泉中沉淀的物质,形成大小不一的地热丘,而每一个地热丘都是一个地下热水的喷出点。
这一重大发现,使科学家们欣喜若狂,他们早已忘了已在海底工作了多少小时,还是一个劲地研究他们的对象。他们不再在冒“烟”的空心柱上取下标本进行分析,原来柱子是由硫化物、硫酸盐和少量的硅酸盐组成的。更为奇特的是,在喷出超临界点热水的喷出点附近,竟然还发现了珍奇的海底生物和各种鱼、白蟹、大蛤和管栖蠕虫,这使科学家大为震惊。他们的这次探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极其珍贵的关于这一带海底热泉的第一手资料。这还是1979年春天的事。
在深山密林中
1983年,中国井冈山地区为了发展山地旅游事业,决定组织一支探险队,到未被开发的风景秀丽的南屏嶂去实地勘察。
南屏嶂,位于江西省茨坪镇的西南方向,属于万洋山的一条余脉,海拔高度在1320米~1840米之间。不要小看这1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海拔也不过1524米。由于这里交通不便,人们很难进入,用“深山密林”来称呼是毫不过分的。
进山时正值春末,密匝匝的松林遮天蔽日,绿油油的芦竹一望无际。没走多久,他们就发现了野兽的踪迹,有豺狼吃剩的黄獐,蛇蝎咬死的兔子,野猪拱翻的树兜,山牛卧平的芭茅;獾、狸、灵猫和一些小动物时而从他们面前急窜而过。。进入山区,就进入原始森林,林密树高,阳光从林隙洒下斑驳的光点。
走了两个多小时,登上一山梁,芳草溢香,溪流潺潺。转过几道山弯,一片原始的杜鹃林呈现在眼前,十分壮观。这里由于冬季微寒,夏无盛暑,雨量适中,杜鹃居然长成了高大的乔木。每株高20米以上,干围1米左右,一株挨一株,有红的、紫的、蓝的、黄的,花朵呈五角形,大的像碗口,小的似纽扣,十分惹人喜爱。有一株树上开了几种颜色的花,还有一株竟从兜上并生46棵高15米以上的枝条,占地7~8平方米,令人叹为观止。这片杜鹃林的长度居然有整整8公里,可谓“杜鹃长廊”。在杜鹃长廊的两侧有许多怪石突兀,最为神奇的是一个6米高的石柱,中间有一裂缝,分为2节,风一吹,上半节就左右摇晃,好像人的手指关节在活动,很有趣。走近一看,发现两块石头的结合处是杵臼结构,上面的石头正好落在下面石头的凹内。遇到外力,就像杵在臼内摆动。
有一次,他们考察完毕回到帐篷,炊事员还没有煮熟饭。一问才知道,帐篷遭到了白面猴的袭击,白面猴打翻了几瓶酒。
一天晚上,他们在回帐篷的路上,发现黑沉沉的山崖上,有火光闪烁。
当他们走过去,只见发光的竟是一株株的钩粟、苦槠和枫香树。这一夜,他们对树能发光的奇迹,争议了很久。原来发光的树上,寄生着一种密环菌。
这种寄生有密环菌的枝叶,干燥后光亮消失;当含水量达到120%时,就能发光,含水量越高,亮光越灿烂。大自然多么奇妙有趣啊!
这次历时11天的山地考察、探险,他们翻越了67座山头,趟过了91条河沟,拍摄了27种野生动物的照片,采集了1200多种植物标本,满载而归。
火山口3天3夜
火山探险和一般山地探险不同,参加者是科学家,具体说是火山学家。
火山探险也和山地探险一样,要登上顶峰,而且必须登顶。因为火山的一切重要现象绝大部分发生在火山口附近,而火山口一般就在火山的顶峰。
埃尔奇琼火山位于墨西哥国的南部,位置为北纬17°33′,西经93°20′,海拔1350米。
1982年3月的一天,埃尔奇琼火山突然爆发。喷发时,火山灰和熔岩像冰雹一样,袭击了附近的村庄,大量气体和火山灰喷射到距地面42公里的高空,然后降落到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广大地区。
为了研究这次火山爆发对地球气候(干旱、暴雨、热浪)的影响。美国和墨西哥两国的14名火山家于1983年1月,乘坐一架直升机,向埃尔奇琼火山飞去。
随着火山的接近,一股刺鼻的臭鸡蛋味越来越浓,此时火山并未停止活动。飞行员经过一番努力,才把飞机降落在火山口附近的一片沙地上。
去火山口考察是十分危险的。这种危险性表现在高温、毒气、浮石和火山弹及泥石流4个方面。
考察的科学家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毒面具,携带必要的工具和仪器,走出直升机。当他们走近火山口时,每人胸前挂着的一个标记牌突然尖声地叫了起来。这标记牌是队员们的“护身符”。它的尖叫表明,火山口喷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而且含量已经超标。队员们立刻停下来,进一步检查防毒面具以后,才小心翼翼地继续前进。
火山口中的气温高达93℃!为了方便,他们把考察队的大本营设在火山口外,每天乘直升机进出这一“火海”。由于火山口经常刮大风,驾驶直升机也是相当困难,因为有时云厚,能见度低。他们利用这携带的装置,采集了几十管从裂缝中冒出来的气体,测算后得知该火山每天喷出约400吨硫。
工作是相当辛苦的,不分昼夜。一天晚上,他们在营地休息,天突然下起雨来,雨点打在他们的身上、脸上和嘴上,他们感觉到特别的疼痛。原来,雨水在降落过程中,溶解了空气中的含硫气体,也变成了稀硫酸。他们赶紧走进了帐篷。
他们在火山坚持工作了3天3夜,带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乘飞机返回美国。经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为当地政府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做出了贡献。
人类登上太空的历程 中国发明了最早的飞行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古人飞向天空的美丽传说。唐朝曾有这样一个传说:长安城的皇宫里,唐玄宗一边听着管乐之声,一边欣赏着那高挂中天的明月。这时,侍奉在身边的一个道士“刷”地一下把拐杖扔到空中,顿时一架碧玉般的长桥凌空而入云端。唐玄宗撩袍迈步,穿云破雾,奔月而去。他一踏入广寒宫,只见冰雕玉砌,一片银色世界,无数仙女翩翩起舞。玄宗顿觉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置身于仙境中的唐玄宗,直到道士催促,才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待玄宗的脚刚落地,那座长桥便倏然而逝。这就是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它反映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古代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要飞行并不一定要像鸟儿和昆虫那样扇动翅膀。看,一片树叶、一根羽毛有时也能在清风中飘行。慢慢地,人们开始试着用线扯着一块绸布或纸片飞,于是最简单的风筝诞生了。风筝给人们的飞行理想带来了新的希望,并孕育了现代飞行器——滑翔机和飞机。可以说,现代滑翔机或飞机的翅膀就是一只风筝。
风筝必须有风才能“飞”,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