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月8日,航天飞机追上了太阳探测卫星,并和它保持60米左右的距离。
宇航员纳尔逊使用以氮射流为推进剂的喷气背包,飞出了航天飞机,逐步靠近了离地球480公里,虽已出故障,可还在运行的太阳探测卫星。
宇航员携带着一种特殊的装置,准备更换卫星上的老抓钩,然后将卫星拖回到航天飞机舱内,可是没有成功。纳尔逊用戴着手套的手抓住了卫星的一片太阳能板,正要将卫星拖回机舱,指令长克里平却命令他立即返回,原因是他背包上的氮气已经消耗殆荆纳尔逊返回航天后,克里平使航天飞机列更靠近卫星。然后宇航员试图用机械臂抓住这颗缓缓旋转的卫星,又没成功。
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4月9日,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师们成功地用无线电信号减慢了卫星的运转速度,并摇探这颗卫星运行的姿态。
4月10日,在最后一次的尝试中,指令长克里平和驾驶员斯科比谨慎地发动了几枚火箭,然后小心翼翼地操纵航天飞机靠近那颗卫星。宇航员哈特操纵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抓住了卫星,并将它从轨道上拖进航天飞机货舱内。
这颗太阳活动峰期考察卫星,是1980年2月发射进入运行轨道的。后来由于保险丝出了故障,10个月之后,也就是1980年12月就基本停止了工作。
这颗卫星可以称之为美国观测太阳的一只眼睛。在短短的10个月之内,它便获得了大量有关太阳耀斑的重要数据。这颗卫星又是美国宇航局设计的第一颗能用航天飞机回收和修理的卫星。探测卫星的主要系统都安置在外部的盒子里,卫星上还特别安置了一种抓钩装置,专供航天飞机上的摇控机械臂捕捉时使用。
太阳活动峰期考察卫星需做两项修理,一项是更换烧坏保险丝的姿控舱;另一项是置换日冕仪——偏振计试验中的一个电子设备盒,以及日冕仪中的微处理机。
首先置换姿控舱,这件工作比较简单,使用电板钳活扳子之类的工具就可以解决了。太阳探测卫星有7个主要的试验,为了获得试验结果,其中有4个敏感器必须非常正确地指向太阳。可是由于保险丝失灵,卫星的指向长期处在一个很不精确的状态下,这4个敏感器就无能为力了。更换了姿态控制舱之后,恢复到精确的指向,探测试验就又能进行。
更换日冕仪器的电子设备盒,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首先得取下绝缘体,拆下螺钉固定的入口板。接下来拆掉12根电线,最后换上一个电子设备和一个盖子。当卫星修理好以后,宇航员用机械臂把它高举到飞机顶上,由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师进行检验。
接着,卫星就像医治好创伤的小鸟一样,又飞回到太空轨道上去了。
监视小行星对地球的袭击
1989年12月14日,许多报纸刊出了“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惊人新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不安,直到中央电视台和一些报纸发出消息予以更正,才使大家松了一口气。
那么,太阳系共有多少颗小行星?它们撞上过地球吗?
在太阳系的主平面上下,除9大行星及其天然卫星外,还有一些小天体,人们把它们叫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有50多万颗小行星。它们的直径绝大多数只有几米,几十米,大到1公里的约有10000个,超过1000公里的只有一个。它们虽然都运行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轨道上,但是,其中有一些会因为受木星、火星和地球的摄动影响,轨道发生改变,有可能同地球相碰。据测算,有40颗小行星可能接近地球。
现在,科学家们通过空间探测器绘制了火星表面的地形图,那里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环形山。70年代,已发现水星表面像月球一样,散布着环形山。
还有,在浓密的大气之下,金星大陆也有环形山。它们可能是陨星长期碰撞留下的痕迹。这说明太阳系形成之初,行星遭受陨星轰击几乎是普遍现象。
1908年6月30日,一个天外物体,一头栽入地球大气层,在亚洲上空从东南向西北疾驰而去,在贝加尔湖西北通古斯河谷上空爆炸,威力相当于20000颗落在广岛上的原子弹。当时,光芒眩目,强烈的冲击波摧毁了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并造成一场大火。后来根据地面的伤痕和散落物分析,估计是一个彗星核还没有碰上地球就爆炸了。
1980年,有人试验证明,在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达8公里的小行星碰上了地球,并以此来解释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一二亿年前,恐龙曾经是主宰整个地球大地和江河的爬行类动物。这颗小行星碰上地球之后,炸起大量的尘埃。尘埃上升,在地球上空形成了又密又厚的尘埃晕。在长达5年的时间内,地球上不见阳光,暗无天日,大量的植物因无阳光照射,特别是恐龙赖以维生的植物相继死去,恐龙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
根据地质土样分析,北欧、南欧和澳洲的某些地区有一层一二厘米厚的白垩纪——第三纪尘埃沉积,其中铱的含量反常,好像是天外小行星入侵的遗迹。那么,小行星落到了何处呢?目前还没有找到“对得上号”的大陨星坑。有人认为,它正好撞上地球薄层,钻入地球内部,并在钻入的地皮上留下了一个长宽达200公里的遗迹,那就是今天的冰岛。而冰岛的地质确实只存在着没有比第三纪更古老的岩石。冰岛是小行星碰撞的结果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把话说回来,研究过去发生了什么,对人类认识过去是大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今天和明天可能发生什么,这更引起人们的关切。科学家认为,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是因为:小行星与太阳系9大行星都在各自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其轨道在空间几乎不相交;大部分小行星都位于远离地球3~4亿公里以外的空间。退一步说如果个别行星轨道之间有相交点的话,那么这些行星也不具备在同一时刻经过交点的可能,因此这种可能也几乎是没有的;根据统计规律计算,大约每1008年小行星接近地球或碰撞地球的可能性只有2~3次。既然如此,人们就应当认真研究,并采取措施,努力防止碰撞事件的再现。为此,国外一些科学家正在设计方案。比如,美国宇航局建造了一架专门观察小行星的望远镜,它的口径1。8米,安装在地面上。借助这架望远镜,可以发现有靠近地球趋势的小行星,如果发现对地球有威胁的天体飞近,在可能发生碰撞的前期,人们可在这个小天体表面来一次小型核爆炸,只需要相当10000吨黄色炸药的威力,就足以使小行星轨道发生偏转,让它远掠地球而去。科学家们还拟定了另一个方案,即在高空设立监测站,监视上小行星运行动态。如果发现它们有“越轨”的行为,就放出导弹击毁它们,或者“抓获”它们,让它们去和其他小行星碰撞。
1989年3月曾发现一颗距地球较近的小行星,命名为“1989FC”,3月23日该星在距地球75万公里处飞过,已远离地球而去。对这种近地小行星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天文学的前沿课题,研究监视它们的动向和运动规律,特别是物理性质。科学家认为,如果小行星是金属型的,那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品位高的富矿,有的可达数十亿吨,是珍贵的宇宙资源。假如有一天人类真的想要驾驭小行星的话,而对如此富有的财富,一定又会叹息小行星离我们太远了。
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小行星研究中心,这就是美国天体物理中心史密逊天文台,这是世界上小行星研究方面的资料汇总,轨道运算和信息发送的最权威机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是我国研究小行星的权威机构,始终与史密逊天文台保持业务往来与信息的通报交流。
天葬卫星与太空公墓
自古以来,人们总喜欢死后安葬在风景幽美的地方,但美国人现在则不同,他们喜欢被葬在太空,称之曰“太空葬”。
进行“太空葬”的办法是发射天葬卫星。天葬卫星也是人造卫星,和侦察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同属一类。不同的是用途不同,是专门用来存放骨灰盒的;高度亦不同,一般发射到距地球表面3000多公里处的环球轨道上。一般卫星不去那儿,因为在那个高度上高能粒子特别多,过多的高能粒子会影响和干扰卫星上仪器的正常工作,但对骨灰盒却无所谓。送到太空去的骨灰,可以存在一万年。由于太空无边无际,因此死人骨灰的寿命,按中国的说法,确是“万寿无疆”了。
世界上第一颗天葬卫星于1987年上天,带去了上千个骨灰盒,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太空公墓。这颗天葬卫星重680千克,其体腔可装3000个骨灰盒。
每个盒子直径1厘米,长5厘米,为圆柱筒,外壳由镁钛合金制成。由于天葬卫星的表面研磨得像镜面似的光亮,所以卫星上天后,在阳光照射下,会闪闪发光,地面上的人可以用高倍望远镜看到,藉以寄托哀思。现在西欧和日本对太空公墓也着手进行建立。
据说目前每年要发射10颗天葬卫星。这些天葬卫星在3000公里高空处环地球绕行时,形成一个太空坟常九星会聚话祸福1982年5月中旬,太阳系9大行星运行到太阳的一侧,构成9星会聚的壮丽的奇观。
我们知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9大行星距离太阳远近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9大行星不但距离太阳远近相异,运行速度也有快有慢,它们就像9个长跑运动员,在各自轨道上奔驰竞逐。正因为这样,它们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也相差十分悬殊:离太阳最近,最灵巧的水星,只需要88天;金星大约7个月;地球为1年;最远的冥王星则要花费249年呢!
由此可见,9大行星会聚在太阳同一侧的机会并不多见。但几颗行星走到一起在天文史上是常有的现象,我国古代称作“合”或“聚”。古籍中曾有数十次“四星会聚”、“五星会聚”的记载(那时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尚未发现,又把地球除外,因此最多只有“五星会聚”的记载)。本世纪40年代(1940年2月底),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5大行星曾会聚于双鱼座内。
9大行星为什么能相逢?我们只要想一下钟表上的3根针为什么有时会重迭在一起,就会明了。不过太阳系的9大行星不会完全重合,只会接近于一线而已。另外,9大行星离开太阳的距离很远,各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速度又相差悬殊,因此,要9大行星一“聚”是极其难得的。9星会聚对行星的探测,可以达到“一箭多雕”、“物尽其用”的目的。美国宇航局正是看准了这个有利时机,于1977年连续发射了两艘“旅行者”宇宙飞船去考察外行星。外行星就是轨道在地球轨道外边的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外行星。
然而,有人却认为,9大行星会聚在太阳一侧时,产生的潮汐力足以使地球山崩,触发海啸地震,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将经受一场空前的浩劫。。事实真如此吗?科学家早在行星会聚前就已经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潮汐力的大小,不仅成正比于天体的质量,还与它们之间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所以,尽管月球的质量只是太阳的几千万分之一,但地球所受到月球的潮汐作用,与此相比就更微不足道了。如果我们把月球的潮汐力算作1,那么太阳的潮汐力只有0。45。行星中最大的木星,它对地球的潮汐力充其量也不过是十七万分之一!历史事实也证明,从公元前980年到今天,9大行星前后团聚了16次,但地球却安然无恙。有人说9大行星会聚会使地球停止自转,这也是无稽之谈。据估算,即使所有行星排成一列,8个行星引力作用的合力,也不到月球对地球影响的二十万分之一。连月球都不能使地球自转停止,行星又怎么能使地球停止转动呢?!
至于引起强烈地震之说,更是杞人忧天。上面谈到的8大行星对地球的引力极其微小,那就不可能引起强烈的地震。我国有记载的2700多年以来,发生过18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没有一次是发生在9星会聚的年头里。
1982年的9星会聚证明了科学家们的科学论断。
当然,9星会聚可能给地球带来更多的磁暴与北极光,这也只能给大气增加点干扰而已,也没产生多大影响。
若问9大行星何时再相会,须到公元2357年。
远景诱人的航天产业
科学家对最近1000多年的航天产业进展,作了如下预测:第1阶段(1985~1990):空间先进材料的试验性产品;第2阶段(1990~2000):新一代的航天器和空间能源、空间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空间材料出现商业化成果;第3阶段(2010年):科学与技术信息的全球性共享,空间能源传输线路,通过轨道反射器对地球进行照明;第4阶段(2050年):能为地球提供能源的天基太阳能电站;第5阶段(2120年):统一标准的空间信息和供电工业系统;第6阶段(2180年):月球的工业化开发;第7阶段(2400年):空间中大型人工结构,空间电站能耗达到年3×1016~3×1017千瓦·小时的水平;第8阶段(2500年):来自其他行星物质的利用,并把这些物质送到合适的轨道上去;第9阶段(2700年):金星和火星的开发;第10阶段(2800年):次新物理原理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开发;第11阶段(3000年):新的物理基础理论的发现与应用。
到宇宙空间去发电
长期以来,人们就梦想着到太空去收集太阳能,并使之转变成电能传输到地球上,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
太阳能发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能,虽只占太阳表面发出的全部能量的1/20亿左右,但这些能量相当于全球所需总能量的3~4万倍,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次,宇宙空间没有昼夜和四季之分,也没有乌云和阴影,辐射能量十分稳定,因而发电系统相对说来比地面简单,而且在无重量、高真空的宇宙环境中,对设备构件的强度要求也不太高。再者,太阳能和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不同,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性气候变化,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正因为如此,太阳能发电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竞相开发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发射太阳能卫星,到宇宙空间去发电就是其中最有诱惑力也是最为壮观的一种。
太阳能发电卫星系统,主要由收集太阳能的光电板、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太阳能卫星及其发射装置等构成。其中最关键的是,是要把一级同步卫星发射到距地面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这些卫星上的光电板收集足够的太阳能,使电子从汞原子或氩原子中脱落出来,从而获得带电粒子或离子,变成高速微波发射到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通过特殊的金属板,把接收到的微波转变成电流,再经整流器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就可以利用了。
实现太空发电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二:
一是如何把庞大的卫星系统发射到太空去。由于太阳光的能量密度非常低,所以收集太阳能的装置必须十分庞大。如果要用太阳能电池获得50亿瓦的电力,必须并排装上两块长5公里、宽6公里的巨大电池翼片,加上卫星自重,总重量高达1000万磅。现在发射的卫星,最大重量为2~3万磅,即使利用美国的航天飞机,也只能把5万磅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1000万磅的卫星,无论如何是无法一次送上太空的,只能分开发射,然后在太空组装。
另一个难题是如何保证安全。有人担心这么强大的微波传送到地面,万一失控,会使微波束所到之处化为一片焦土。对此,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地面发出信号,控制卫星上的微波发射装置,使微波束始终对准地面的接收天线;同时力求使微波的泄漏量保持在国际上规定的微波炉的安全标准之内,即每平方厘米不超过10毫瓦,从而不会对人类的健康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影响。美国还设计了一种失效保险装置,万一卫星失控,可使微波束在太空中立即自行扩散,不会传到地面来。
将来,如果能从月球上采掘制作光电板和架子所需的硅和铝(这些材料约占卫星重量的90%),那将意味着从地球上送入轨道的重量可大大减轻,从而增加空间太阳能发电的可能性,并使成本进一步降低,有利于它的实现和推广。
建立太空制药厂
随着空间技术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着手建立太空制药厂。
由于空间轨道不存在地心引力,因此,太空制药厂可以生产某些地球上难以生产的药物。
从1960年到1969年,美国曾先后发射了三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