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提起北极、南极,人们马上会把它们与严寒联系起来。是的,北极和南极不仅是地球的最尽头,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在北极点附近的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但由于北极高纬度地区是巨大的北冰洋(海水温度为…1。9℃左右),加上海拔高度低,因此,北极地区最寒冷的地方,不是在北极点附近,而是在远离海洋的较低纬度的内陆地区。现已观测到的北半球最低气温,是在位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北纬63。5°的奥米亚康镇测得的。此处1885年2月测得的—67。7℃的正式记录,成为当时的世界之最。到了1993年1月,又观测到…71。2℃的最低记录。
单从最低记录来看,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应该说是南极洲的内陆地带。
1957年5月,南极洲“安莫森”观测站,以…73。6℃刷新了奥米亚康保持了24年之久的地球“寒极”记录,同年9月又测得…74。5℃的新记录。1958年5月,距离南极点1300公里的前苏联“东方站”,以…76℃超过了“安莫森”观测站的记录,同年6月又测得…79℃的低温。过了1个月,“苏维埃”站记录到…83℃的低温,8月,“东方站”又以…87。4℃的低温,再次突破记录。
1960年8月24日,“东方站”观测到…88。3℃的最低气温。1983年7月21日又观测到…89。2℃的最低记录。这是迄今世界公认的全球极端最低气温。东方站位于南纬82度、东经68度的南极洲腹地,海拔超过4000米,冰盖的厚度3000米以上,有“不能到边极”之称。
如果仅从纯数字来看,南极的东方站比北极的奥米亚康镇要低出18℃。
但东方站地处4000多米的高原,而奥米亚康镇的海拔与海平面几乎接近。如果我们设定东方站的海拔高度为4000米,按0。55℃/100米的气温直减率计算(一般来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通常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气象学上把这种变化率称作气温直减率),那么,奥米亚康镇在海拔为4000米高度的气温,应为现在观测到的温度值与上升4000米高度应下降的温度值之和,即:…71。2+4000×(…0。55÷100)=…93。2℃这就是说,如果海拔高度相同,奥米亚康地区的最低气温比东方站附近的最低气温还要低出4℃。虽然这是理论计算的近似结果,但从这个计算中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北极和南极的最低气温大致相同。这是作者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也是为北极说了一句公道话。
判断寒冷程度的另一个气候要素是温度的年较差。气象学上把一年当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称作年较差。年较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最低温,也与最高温关系密切。北极地区年较差大都在60℃以上。奥米亚康镇的最高气温约为36℃,年较差为107。2℃。如果我们在寒暑差异如此之大的环境中生活,该是何种感受?然而,在奥米亚康镇,确有人类居住着。顺便提一句,北京的年较差为63℃。
在北极,尤其是北极的内陆地区,漫长的冬天结束后,夏天迅速来临。
在奥米亚康地区,5月初,降雪结束;6月中旬,野花盛开;7月,气温达到30℃;10月初,降雪开始。无怪乎在西伯利亚冻原地带的旅行者这样写道:“6月15日,湖心结冰;6月16日,冰已融化;17日,高温,水温达19℃,人们在湖中游泳。”这是对北极剧烈气候变化的生动写照。北极地区的人们,就是在冷暖交替如此剧烈、迅速的恶劣环境中生活着。
同是北极地区,寒冷和酷热的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差异十分显著。北极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景,人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出来:冬天北极地区进入极夜,气候极为寒冷;而夏天为极昼季节,气候较为炎热。至于温度的空间变化,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辽阔的北极,即使是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气温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气温变化的类似程度,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北极地区划分为3个区域:北欧区域(地中海地区)、东西伯利亚区域(东北亚地区)和北美区域。
每当晚上,我们打开电视机,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就是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常常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在日后两三天内将袭击我国。
这股寒潮主要有3条路径,即是西北部路径、北部路径和东部路径。这些发源于北极及西伯利亚上空的冷气团常常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工程设施带来重大影响和危害,但有时也为干涸的大地带来滋润的雨露。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这一地区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莫过于发达的东南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湿。这种气候系统正是由北自高纬度地区的冷气团和南自热带、亚热带洋面上发出的副热带高压的动态作用形成的。当冷气团势力加强时,中国大地出现寒冷、干燥的天气;而当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国高空时,出现炎热并常伴有降水过程。由此可见,中国的天气状况直接受着北极、亚北极地区的影响。
在北极圈附近的5000米高空(气压为500毫巴)上,常常形成一个巨大的低气压系统,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形成由西向东涡旋的强大涡流。这就是气象学上的中纬度信风带。冬季,寒冷气团在北极圈地区蓄积,使得中纬度信风带势力加强,由北向南推移;而在夏季,它的势力减弱,由南向北缩校由于它的势力加强或减弱,带来了北半球地区,尤其是欧亚大陆东部显著的季节变化。不仅如此,中国的“梅雨”等特有的天气现象也归因于它的强弱变化。
因此,有人把北极圈附近的这种涡流称作北半球的“寒冷的肺部”,它的“呼吸”——蓄积和放出,左右着北半球的天气。中国大部分的天气系统受制于这一涡流。
观美景须择良辰
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大为增多,这给人们在工作之余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充分享受生活的情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每年100多个休息日里,不少人将选择出外旅游的方式来松驰精神,获得愉悦。走进大自然,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使身体得以强健,使性情得以陶冶。
大自然是神奇莫测的,观赏景观必须选择适宜的季节和天气。“良辰美景”四个字就是我国人民对山水景观欣赏的经验总结。
众所周知,同一景观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赋予游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同是一座岳阳楼,同是一个洞庭湖,在晴朗无风的春天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展现在眼前。然而,一旦遇上阴雨连绵的大风天,那将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月隐耀,山岳潜形”。前者使人“心旷神恰,宠辱皆忘,其喜气洋洋者矣”;后者则让人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之感。可见,游岳阳楼、洞庭湖宜选择春和日丽的晴好天气。
苏州拙政园有个“留听阁”,得名于“留得残荷听风雨”这句诗,它道出了雨天游该园的妙处。当你凭栏眺望于观荷亭前,面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满池荷莲,听那渐渐沥沥的雨打荷声,宛如在欣赏一首意境幽婉的交响曲。
庐山风景,久负盛名。每天夏季人们蜂拥而至,饱览匡庐奇秀,藉以消暑度夏。殊不知,观赏庐山云海胜景的绝佳时期在初夏6月,此时正值长江流域的梅雨时节,云如潮涌,变幻莫测,“瞬息之间,弥漫四合,其白如雪,其软如绵,其光如银,其阔如海,薄或如絮,厚或如毡,动或如烟,静或如练,反照倒映,倏而紫翠,倏而青红”,令人目不暇接。倘若一睹庐山日出,那就要选择晴天或少云的日子。假如要看夕阳晚霞,不妨在雷雨过后天气放晴之时,空气洁净,能见度好,视野开阔,景色尤为迷人。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一年四季皆可观光旅游。春天的郊外旷野,空气清新,枝条吐绿,芳草青翠,鲜花斗艳,百鸟争鸣。明代养生家高濂曾在《遵生八笺》中生动地描述了春游之乐:“时值春阳,柔风和景,芳树鸣禽,邀朋郊外,踏青载酒,湖头泛棹,问柳寻花,听鸟鸣于茂林,看山弄水。。此皆春朝乐事。”
春季,你不妨去苏杭等地,尽情浏览江南水乡的园林风光和湖光山色,寻幽访古,找乐觅趣。春雨、薄雾、轻烟、晨霭模糊了山水桥路的轮廓,也使竹林花草、亭台楼阁隐约其间。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难怪乎江南民间久有“三月三,看桃花”、“清明时节去踏青”的传统了。
不过,春寒料峭,气候多变。出行前或旅途中,都要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带好增减衣服和雨具,防寒保暖,以免受凉生玻仲秋时节则是到钱塘江观潮的好时机。那壮伟的大潮景观,“远若素练横江,声如重鼓;近则亘如山岳,奋如雷霆”。
隆冬季节,不妨去“北国冰城”哈尔滨感受一番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情调。也可投入黄山的怀抱,领略南国名山冬日风情。
外出旅游的人们若游得恰逢其时,玩得科学合拍,才真正游得自在,玩得开心。
城市污染何时休
联合国专家组前不久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作出了新的评估:他们确信,全球已经进入一个气候变更期。如果今后世界各国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1世纪后,它们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将普遍受到影响。造成全球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人类活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诸多城市中燃烧煤、油、木材,释放大量CO2进入大气层,导致了气候异常。
而气候、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也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气象因素,有大气垂直稳定度、风、湿度、温度及城市区域上空阴晴状况等等,天气的地方性变化、周期性变化亦同样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地方性天气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我国北方冬季天气过程特点,主要是呈现为寒潮爆发期与间歇期。在寒潮爆发期间,由于空中不断有从西北移来的干冷空气过境,大气层结不稳定,加之有大风扰动,绝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较好。这时的天气形势表现为:地面的强大冷高压前部有明显的冷锋过境。其他季节,来我国的冷空气虽不如冬季强,但天气过程北方比南方更为明显些。冷锋过境时,受大风扰动影响,大气质量都不会太差。
在寒潮间歇期间则不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压内或偏高压后部、低压区或弱的气压系统控制,500百帕高空的流场为平直西风型或槽前西南气流。这期间,地面表现为地方性的弱风天气,低层大气污染严重。各个地方受地形特点的影响,都有其地方性的天气,如主导风向往往独具特色,在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大气环境质量都较差。
天气周期变化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气象因素的年际变化及日变化效应。可以引起大气污染程度的变化。一年之内,冬季日短夜长,晚上辐射降温时间长,往往低空辐射逆温层厚。有时由于白天日照增温不足,逆温层终日难以破坏,所以我们常可见到,大气污染物终日覆盖着城区。夏季夜短昼长,白天太阳辐射远远强于冬季白天,逆温层薄且易被地面强烈增温所破坏,所以各地监测结果表明,夏季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远比冬季好。
一日之内,尤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由于地面辐射散热迅速,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形成近地面层辐射性逆温层,严重阻挡并抑制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逆温层到日出前达到最大程度,所以往往早晨污染最严重。日出后受太阳的辐射增温作用,地面很快回暖,逆温层逐渐消失,大气的垂直稳定度趋向于变小;同时由于不同的地表面(有水泥、柏油路面、草地、水面之别)受热不均,又可造成局地空气水平垂直运动以及大气湍流扰动,将大气污染物向更高更远的空间扩散。到午后气温达到最高时,亦即是大气稳定度最差、大气污染浓度最小时;夜晚到来,大气污染再次加重。
风的弊与利
风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紧密相关,大风能掀起浮尘,加剧大气污染。尤其是北方的冬春之际,刮风次数多且风速较大,每当大风骤起,尘埃沙粒漫天飞舞;干冷的西北大风能破坏植被和地表土,造成沙尘暴;大风还能造成综合环境灾害,例如:刮断电线、引起火灾、毁坏建筑物和人身伤亡等。
通常,风和大气湍流对净化大气环境,有着非凡的作用,并且风速偏大时,环境大气污染物浓度会减小得更快。
每当冬季无风或风速不大时,城市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相对变差,在冬季进行的大气采样数据表明,有的城市空气中的飘尘、二氧化硫超出国家二级标准数倍乃至数十倍,使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
高湿度是大气污染的帮凶
当空气中湿度较大时,水汽多以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子为凝结核,以小雾滴的形式存在于空中。一旦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达到一定浓度,则容易形成酸雾,严重刺激人的呼吸系统及眼睛。不少恶臭物质,如硫醇类、氨、硫化氢、甲基硫、三甲胺、甲醛、苯乙烯、酪酸、酚类更容易随雾滴刺激人体,恶臭难闻,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汽车废气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铅、甲醛、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及致癌物3、4苯并芘等,其中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阳光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过氧酰基硝酸脂以及其他过氧化物。这些生成物与大气中的水蒸气一起,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毒性很大的浅蓝色光化学烟雾,它们极易造成人们中毒。
世界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在全球不断发生,这里我们仅以1995年在全世界发生的气象灾害为例。
1995年,全球气候多有异常,各种灾害频繁发生,洪水、热浪和热带风暴则是三大热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洪水泛滥连续不断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水发生,1995年更是屡见不鲜,连续不断,而且范围大,灾害重。
美洲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隆冬季节多雨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就遇到了连续9天的暴雨,出现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3月又再次遭受洪水的袭击,损失20多亿美元,为本世纪以来加州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洪涝灾害。
在美国南部和中部,5月份暴发的洪水也造成了近40亿美元的损失。6月,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南部因暴雨和落基山融雪,河水高出正常水位9。8米,造成该地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南美洲巴西的圣保罗和萨尔瓦多也先后因暴雨洪水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淹没了附近居民聚集区,数十人死亡。
哥伦比亚暴雨引起塌方,至少造成10人死亡。
欧洲新年伊始,冬雨颇丰的西欧受到一场极为严重的暴风雨袭击。法国降水量创150年来同期最高记录,4万多间房屋800多条道路被毁。英国北部3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水位都创本世纪最高记录。莱茵河在德国的水位达10。67米,为69年来最高记录。在荷兰水位高出海平面16。63米,为40年来最高值,25万人被迫撤离。这次洪水不仅给西欧造成人员伤亡,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挪威6月的非季节性暴雨和高山融雪,也引发了125年来最严重的洪水。
亚洲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1995年尤为频繁。
朝鲜8月份受到近百年未遇的巨大洪水袭击。520多万人被困,68人死亡,据报道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雨季到来之前,孟加拉和印度等国已多次受热带气旋袭击。其中孟加拉国的洪涝是1988年来最严重的,全国有一半地区、700万人处于洪水的威胁中,500多人死亡或失踪。
在东南亚,由于连续暴雨,中南半岛河流水位猛涨,红河、湄公河、湄南河流域洪水泛滥,越南170多人丧生,南部最大产粮区一片汪洋,约20多万间房屋被淹和严重毁坏;柬埔寨2900多公顷良田被毁,数百户无家可归;泰国的这一年是12年来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死亡近200人,毁坏良田5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上百人死于洪水。损失最为严重的菲律宾,洪水和台风造成约2500人死亡和失踪,无家可归者达100多万。
热浪横行此起彼伏
1995年另一个肆虐全球的灾害是热浪。
南亚每年有一个热季,时有热浪天气出现。但是1995年的热浪持续时间长,从4月下旬至6月中旬近2个月里,整个南亚饱尝着热浪之苦。印度北部不少地区高温曾达50℃左右,首都新德里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