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美洲也是北半球跨越寒、温、热三带的大陆,北宽南窄,主要属于中高纬度带,在气候的大陆性和类型的复杂多样性等方面堪与亚洲相匹。但是,北美洲面积较小,低纬度地带范围狭窄,滨临两洋,特别是地形结构别具一格,这使它在地理环境的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北美洲大陆明显分为三大地形纵列带:1。由一系列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纵峙于大陆西部,山系宽广,高度很大,地形复杂。 
  2。久经侵蚀、中等高度、东北—西南走向的阿巴拉契亚高地列于大陆东部。 
  3。介于上述两带之间,展现着起伏平缓的劳伦琴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中部平原。 
  纵列的地形结构,对于本大陆气候、水系以及土壤、植被等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广大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多以夏雨为主。但是,北美洲无论在气温变化的极端性或是夏雨集中和冬季干旱的程度等方面,均逊于亚洲。北美洲拥有从寒带到热带和从大陆东岸到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在类型的多样性方面与亚洲不相上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北美洲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典型的季风气候而代之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北美洲拥有亚洲所缺失的极地冰原气候和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但热带气候类型局限,基本上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分布也不如亚洲广泛。从总体来看,北美洲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范围最广,合占全洲总面积一半以上。 
  在地形结构制约和气候影响下,河网分布以及水系发育规模和程度方面所显示的地域分异,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外流区占绝对优势,与内流区对比悬殊,若不计冰封的格陵兰岛,分别占全洲面积的96。7%和3。3%。外流区的大河多数发源于大陆的主要分水岭落基山,它与东部阿巴拉契亚高地和中北部冰碛区,共同构成略呈H型的分水岭格局,河流流向“南辕北辙”,“东西扬镳”,各大流域系统对比明显。其中中南部墨西哥湾流域系统是北美洲河网稠密的水文区,拥有以全洲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为主体的庞大水系,平原广阔,降水丰富,迳流汇聚,发育历史较久,大部分地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大冰期后又接纳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汇入,更加强了整个水系的发展。 
  西部的育空河、哥伦比亚河、科罗拉多河、格兰德河(布拉沃河)等较大水系,大部分流经山间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峡谷和激流,水系发育表现一定的年轻性。北冰洋流域系统拥有全洲第二长河马更些河。北美洲淡水湖面积居各洲之首,以多大湖群和属冰川成因著称,北部呈弧状排列的大熊湖、大奴湖、温尼伯湖、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等,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湖带和淡水湖群。 
  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的组成是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反映,地球上各种植被—土壤类型在本洲几乎无不具备。从全局来看,又以针叶林—灰化土分布面积最广,按其所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则超过世界各洲;其次,冰原和苔原—冰沼土分布之广也突出于世界各洲,前者仅次于南极洲,后者与亚洲相近;而热带类型植被—土壤,无论绝对面积或是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均较小,荒漠型植被—土壤也属次要。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结构格局基本一致,体现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北部高纬度地区,地面起伏不大,水热条件从北向南逐步变异,冰原、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依次更替,它们是北半球相应自然带的组成部分。向南进入中纬度地区,大致以西经98°为界,东部和西部不仅各有其气候和植被—土壤类型,而且它们的排列图式也处于对立的局面。东部地面比较开展,大部为坦荡平原、低缓高原或高地,气温和降水向南递增,依次出现了温带针阔混交林—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和亚热带常绿林—红壤或黄壤的更替序列。西部居内陆位置,山地南北纵列,大平原适处落基山雨影地带,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落基山以西广大山间高原和盆地属半干旱或干旱气候,所以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表现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格局,依次是森林草原—淋溶黑土、高草原—黑钙土、短草原—栗钙土、半荒漠或荒漠—灰钙土或漠钙土。太平洋沿岸地带,从北向南气候类型由温带海洋性型经地中海型向热带干旱型过渡,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从北向南更替和南北延伸,这是地带性结构与非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地处信风带,山脉走向多与海岸平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异主要导因于向风与背风之别,分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砖红壤、红壤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褐色土。 
  综上所述,北美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以温带型为主,并突出地体现着温带大陆性的特点;北部、东部地带性分异与西部、南部的非地带性分异,形成对立统一体,构成了北美洲独特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南美洲 
  南美洲的纬度位置、大陆形状和轮廓等方面与非洲比较相似,决定了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也均以热带类型为主。该洲北部面积宽广,并受赤道横贯,但除西北端以狭窄的地峡与北美洲相连外,四周环洋,占全洲大部分面积的北部位于低纬地带,南部伸入温带纬度但面积缩窄;在地形结构方面,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纵贯西部,地域广阔的东部为久经侵蚀的古老高原与低平的大河冲积平原相间分布,自北而南分别是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大西洋湿润气团可以深入内陆。因此,南美洲地理环境以温暖湿润为特点:首先,它是一个温暖的大陆,气温年较差很校除山地外,全洲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南纬40°以南的温带地区远比亚洲或北美洲同纬度地区温和;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南回归线以北、占大陆面积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为24~28℃,不如非洲或澳大利亚大陆炎热。 
  南美洲也是一个湿润的大陆,多雨面广,降水丰富,以夏雨为主。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总面积的70%,这个比率是世界其他大洲所不及的。 
  气候类型与植被—土壤类型中,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壤在全洲占主要地位。前者在世界同类型区中面积最广,体现热带湿润的特性比较充分和典型;后者占全洲面积的比率最高,也是世界同类型区中面积最广的地区之一。与大陆的湿润性气候相对应的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主要限于南美洲西海岸,其范围远小于澳、非大陆。由于南回归线以南大陆显著收缩,热带以外的气候—植被—土壤类型分布局限,还缺失水平地带的寒带类型。 
  偏居西岸、连绵高大的安第斯山,不仅本身表现了多样化的垂直带,尤其在低纬东坡具有从热带常绿雨林以至高山冰雪带的完整的垂直带图谱,更重要的是它对全洲地理环境的分异产生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东、西部分异不平衡甚至相对立的结构特征。安第斯山以东,地域广阔,高度不大,气候及其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都是面北排列,属于热带范畴的几个主要类型又东西延伸,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壤带分列于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砖红壤带的南北两侧,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充分体现了地带性结构规律。亚马孙平原的东西延伸,以及背依安第斯山、面向大西洋开敞等非地带性因素,对其地带性结构的体现还起了加强作用。虽然东部地区也存在非地带性结构,例如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半荒漠与荒漠,但它对东部地区来说属于次要和局部的表现。安第斯山以西地区,陆地面积狭窄,各主要类型均呈南北延伸,体现非地带性结构。特别是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区南北延伸约27个纬度,向北几近赤道;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局限于赤道以北,这在世界各大陆西岸的类型更替中独具一格。 
  但是,在西部地区同样存在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从热带干旱型向南,有规律地转为亚热带地中海型和温带海洋性型;安第斯山区南北的分异:热带湿润的北段、高寒干旱的中段和温凉湿润的南段,基本上也受制于纬度因素。 
  南美洲河网布局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性,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着全洲地理环境结构的重要特征。安第斯山是大陆主要分水岭。分水岭以西的太平洋流域系统,河流一般都短促、陡急和独流,支流少,很难构成系统,故流域面积很小;有很大地段气候干旱,河流既少,水量又小,多数是间歇性的。分水岭以东的大西洋流域系统,河流源远流长,河网稠密,水量丰富,拥有亚马孙河、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奥里诺科河三大水系,其中亚马孙水系在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水量等方面均居世界各大河之首,长度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为典型的赤道型水系。东、西部河网布局形成如此尖锐的鲜明对比,比照其他大洲也是独特的。 
  最后,东、西部不论在相应纬度范围内的类型或在更替的趋向上都处于对立的地位。例如与西岸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大部分地段纬度相当的东部,是亚马孙平原和安系斯山低坡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又如南纬40°以南的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湿润森林,而纬度相当的东部则是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半荒漠与荒漠。 
  再者,西部地区若以西岸热带荒漠区为轴,分向南北,自然地理的综合特性是逐渐趋向湿润;东部地区以亚马孙平原热带常绿雨林为轴,分向南北,总的变化趋势是转向干旱。 
  上述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南美洲地理环境东、西部的不平衡性。由此也说明南美洲是东、西对立统一的整体。在世界各大洲中,南美洲的非地带性结构是比较突出的;但就大陆总体而言,地带性结构却是主要的方面。 
  大洋洲 
  澳大利亚大陆约占大洋洲总面积的85%。四周环洋,岸线平直,水平轮廓略呈椭圆形,东西宽,南北窄;南回归线横贯中部,大陆绝大部分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海拔600米以下的低高原和平原约占大陆总面积95%以上,是世界上山地比率最小和唯一没有中生代、新生代褶皱山脉的大陆。地形结构表现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为平夷的低高原、中部为沉积平原、东部为久经剥蚀的褶皱山地和断块高原。 
  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和特有的大陆形状,扩大了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带控制的范围,加上山地偏居东海岸,导致大陆地理环境突出体现暖热、干旱的特性。除局部山地外,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在28℃以上;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上。所降水量不足500毫米的半干旱和干旱区约占大陆总面积的2/3以上,这个比率超过非洲,与湿润的南美洲形成显明的对照。热带、亚热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以及热带干湿季气候主宰大陆大部分地区,荒漠、草原、灌木型植被及其相应的土壤占绝对优势,森林仅占大陆总面积的5%。 
  干旱性反映在水文上是地表水贫乏,为世界上地表径流量最小的大陆;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广大,合计约占大陆总面积的52%;水量较丰的外流河一般均短小,分布在大陆边缘,唯一较大的水系——墨累—达令河水量不大,旱季时达令河甚至断流;湖泊少而小,且以盐沼为主;但地下水丰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流井盆地。顺应降水量自北、东、南沿海向中、西部递减的规律,澳大利亚大陆地理环境结构呈现独特的半环状分异图式,体现了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因素的综合作用。北岸的热带干湿季气候、东北岸的热带海洋性气候、东南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南岸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以及与各气候类型相应、以森林为主的植被—土壤类型,构成大陆湿润的外环;向内陆逐渐更替为热带、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以稀树草原、灌木草原、干草原、半荒漠及其相应的土壤为主构成大陆半干旱的中环;中、西部是大面积的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和荒漠区,直抵西海岸,构成大陆干旱的内环。 
  南极洲 
  南极洲位于地球南端,全部在南极圈内。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被巨厚冰层覆盖的“冰原大陆”,以致平均海拔高达2350米。严寒的气候、猛烈的风暴、奇异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贫乏的有机界,等等,这都是南极洲自然地理环境有别于其他大洲的独特之点。 
  作为地理环境主要组成部分的广大海洋水域,表面匀质,以地带性分异为主,按纬度而异的太阳光热分布,成为划分海洋自然带的基矗但由于水体的水运动和垂直运动,使海洋自然带较陆地自然带简单,各带之间的界限也较不明确。全球海洋大致可划分出7个自然带:北极带、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和南极带,各带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表水温度、含盐度、海洋生物分布等方面。海洋自然带也受到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局部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在同一纬度地带寒、暖流所经部分。受陆地分隔的四个大洋,跨越不同的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轮廓,在自然地理方面各具特点,体现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世界大洋 
  太平洋,面积179,679,000平方公里;最深度11,022米;平均深度4,028米。 
  大西洋,面积93,363,000平方公里;最深度9,218米;平均深度3,627米。 
  印度洋,面积74,917,000平方公里;最深度7,450米;平均深度3,897米。 
  北冰洋,面积13,100,000平方公里,最深度5,449米;平均深度1,200米。 
  世界大海 
  太平洋上——珊瑚海、南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 
  大西洋上——加勒比海、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里海、爱尔兰海、爱琴海、亚速海。 
  印度洋上——阿拉伯海、安达曼海、红海。 
  北冰洋上——巴伦支海、格陵兰海、东西伯利亚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白海。 
  世界大河 
  尼罗河(非洲),长6,690公里。 
  亚马孙河(拉美),长6,480公里。 
  长江(亚洲),长6,380公里。 
  密西西比河(北美),长6,262公里。 
  黄河(亚洲),长5,464公里。 
  拉普拉塔河(拉美),长4,700公里。 
  湄公河(亚洲),长4,500公里。 
  黑龙江(亚洲),长4,350公里。 
  刚果河(非洲,亦名扎伊尔河),长4,370公里。 
  勒拿河(亚洲),长4,320公里。 
  尼日尔河(非洲),长4,160公里。 
  叶尼塞河(亚洲),长4,130公里。 
  鄂毕河(亚洲),长4,070公里。 
  马更些河(北美),长4,040公里。 
  伏尔加河(欧洲),长3,690公里。 
  世界大运河 
  京杭运河(中国,亦名大运河),长1,794公里,建于618年。 
  圣劳伦斯海道(美国,加拿大),长304公里,建于1959年。 
  苏伊士运河(埃及),长172。5公里,建于1869年。 
  阿尔伯特运河(比利时),长128公里,建于1922年。 
  伏尔加河—顿河、列宁运河(前苏联),长101公里,建于1952年。 
  基尔运河(德国),长98。7公里,建于1895年。 
  约塔运河(瑞典),长88公里,建于1832年。 
  巴拿马运河(巴拿马),长81。3公里,建于1914年。 
  世界大湖泊 
  里海,面积371,000平方公里,属前苏联和伊朗。 
  苏必利尔湖,面积82,410平方公里,属美国和加拿大。 
  维多利亚湖,面积69,400平方公里,属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咸海,面积64,500平方公里,属前苏联。 
  休伦湖,面积59,600平方公里,属美国和加拿大。 
  密执安湖,面积58,020平方公里,属美国。 
  坦噶尼喀湖,面积32,900平方公里,属扎伊尔、坦桑尼亚、布隆迪和赞比亚。 
  贝加尔湖,面积31,500平方公里,属前苏联。 
  大熊湖,面积31,328平方公里,属加拿大。 
  马拉维湖(多尼亚萨湖),面积30,800公里,属马拉维、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 
  世界大山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