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7年的2月,5位富有冒险精神的探险家同乘一架水上飞机闯入百慕大地区。飞机到达百慕大海区的上空,原先还是晴朗一片的天空,猛然间不知从哪儿飘来一阵绿雾。这绿雾越来越浓,笼罩了飞机的四周。这5个人只能依靠自动驾驶仪来操纵飞机。又过了一阵子,浓雾还未退,飞机上的人正想用餐。不料,叉子一下子变得弯曲了。后来,冒险家们好不容易逃出了险境,再一检查飞机,竟然发现所有的钥匙都变了形。
接二连三的船只和飞机在百慕大三角地区遇难,一桩又一桩的人间惨剧震撼了世界。于是,揭开百慕大三角地区的奥秘成为科学家们的当务之急。
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假设。
假设之一是:由于百慕大地区自然环境十分复杂,来自赤道的热空气和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常在这里相遇。即使天气晴好,有时也会出现强烈的风暴。
这风暴产生的次声波能摧毁飞机和舰船。
假设之二是:因为地球的地核在液态的岩浆中四处流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又使地核的运动不稳定,因此,地核周期性地将岩浆压向地球的裂缝和开口,引起火山喷发和造山运动。一旦地核退去,下沉的地壳会产生强大的吸力,将海流吸进大洋底部的裂缝中,造成飓风和磁暴,导致船只和飞机的失事。
假设之三是:一位叫史密斯的电子学家1950年提出的“低内聚力”学说。
史密斯认为,地球上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叫低内聚力,它时而消失,时而重视,游移不定,行踪莫测。低内聚力不仅能破坏无线电的正常工作,干扰罗盘,而且还能令人头痛,使人丧失判断能力,最后酿成惨祸。
世界四大死亡谷之谜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例如有的地方有一些可致人畜于死地的“死亡谷”,但谷中的“神秘杀手”是什么?科学家至今仍是百思不解。因此,“死亡谷”之谜成了全球性的悬案之一。
在原苏联、美国、意大利和印尼,存在着地球上知名的四大“死亡谷”。
恐怖景象各不相同。在原苏联堪察加半岛克罗诺基山区的“死亡谷”,长达2公里,宽100至300米不等。那里地势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不少地方天然硫磺嶙峋露出地面,到处可见到狗熊、狼、獾以及其他野兽的尸骨,景象死寂,满目凄凉。据统计,这个“死亡谷”已吞噬过近30条人命。这个山区的一位守林人员曾目睹一只大狗熊闯入谷中,想饱餐一顿动物尸肉。然而,刚刚张开血盆大口,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佳肴”,就突然倒毙了。科学家们曾对这个“死亡谷”进行过多次冒险性考察和探索,但结论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杀人祸首”是积聚在凹陷深坑中的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还有人说,致命的原因可能是烈性毒剂氢氰酸和它的衍生物。可是,住在距离“死亡谷”仅仅一箭之地,而且没有山岳和森林阻隔的村舍农民,却不曾受到这些毒气的影响,世代平安无恙。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相毗的山中,也有一条特长的“死亡谷”,长达225公里,宽6至26公里不等,面积共达1400多平方公里。峡谷两侧是悬崖峭壁,形势十分险恶。据说,1949年,美国有一支寻找金矿的勘探队伍,因迷失方向而涉足其间,几乎全军覆灭。后来,有些前去探险的人员,也屡屡葬身谷中。但是科学家却发现了一个奥秘:这个地狱般的“死亡谷”竟是飞禽走兽的“极乐世界”。在这里大量繁衍着200多种鸟类,19种蛇类,17种蜥蜴,还有1500多头野驴在那里悠然自得,逍遥自在。至今,谁也弄不清此谷为何独对人类这么凶残,而对动物却如此仁慈。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的瓦维尔诺湖附近,也有一处与上述“死亡谷”相似的“死谷”。但这个“死谷”只危害飞禽走兽,对人的生命却没有威胁。据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统计,每年在这个山谷中死于非命的各种动物多达4600多头,所以意大利人又称它“动物的墓潮。然而谜底至今未揭晓。
印尼爪哇岛上有个更为奇异的“死亡谷”。在谷中共分布有6个庞大的山洞,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很大的威胁。如人或动物靠近洞口6~7米远,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吸入洞内,再难逃出。所以山洞里至今已堆满了狮子、老虎、野猪、鹿以及人类的残骸尸骨。山洞里何以会具有这种吸擒生灵的力量?被吸进去的人和动物是因中毒还是饥饿而死呢?迄今仍然无法探索其中的奥秘。
“空中图案”之谜
1988年3月30日下午2时30分左右,在辽宁省本溪市,刚下过毛毛细雨的天空还是阴沉沉的。突然空中出现一只房子一样大小的三角形无绳双尾大风筝,不一会儿风筝就消失了。接着,空中出现3个身穿白衣、盘腿而坐的古代人,前两个戴着诸葛亮戴的那种帽子;后一个挽着发,横别着一个大钗子;同时还有一个类似麒麟的动物。在流光溢彩的云雾中,他们向西北方向移动。这景象持续了约1分钟。之后,空中又出现一面无杆旗,旗的上端是密密的穗子,旗面上画着骷髅和两根骨头。约1分钟后这些图案也消失了。
1990年6月20日晚8时30分,在前苏联敖得萨地区,有人偶然看见一片奇妙的椭圆形灰云。这片云很快就分成两片,并在中间裂开处渐渐呈现一张巨大的俄罗斯古典式安乐椅,椅子上坐着一位头戴王冠、身穿金色的欧洲中世纪皇室服装的女性。她的华丽、高贵,如同女王一般。这位目击者还将此景拍了十几张照片。
1990年7月9日凌晨1时,在前苏联莫斯科省奥列霍沃祖耶沃地区,月光如洗,天空墨蓝。不少人看到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巨大屏幕。屏幕上从左至右有一系列图案:带三扇明亮的玻璃窗的房子;满是络腮胡的美国西部牛仔式的脸;类似中国甲骨文的奇怪符号。更令人惊奇的是:巨幕左下方出现的一个戴大礼帽的人头像,先是作闭眼酣睡状,后来眼睛睁开,射出两道耀眼的亮光。。在众多的空中图案事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件事:1892年,意大利数学家安东尼开始攻四色定理简化这一世界难题。然而,10年过去后,他的研究没什么大的进展。于是,他来到布隆迪的刚果尼罗山脚下中央高原的森林里冒险。这是非洲部落原始神话称为“人的灵魂升天”的地方。
一天,他正在思考四色定理,且渐渐理清了头绪,找到了关键的地方之时,突然一声雷响,他抬头看了看天空,发现云彩拼成了一个个几何图案,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符号。不一会儿,这些图案变成了一些拉丁字母,并且排成一些奇妙的式子。
安东尼欣喜若狂,记下了这些式子,终于攻克了难关。也许是他的努力和虔诚感动了上帝,才在天空给他以提示。
厄尔尼诺现象之谜
在秘鲁利马以南的沿海,是一个富饶美丽的渔常沿海的群岛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鸟。这些海鸟多得密密麻麻,它们飞来飞去,鸟声鼎沸。
海鸟在大海上嬉戏,在海岛上栖息。它们悠闲自得地生活在这儿,生生息息靠的是什么呢?
原来秘鲁渔场产量非常高,连续10年来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大海提供足够的鱼儿供海鸟吞食,大约每年被海鸟吃掉的鱼达250万吨。
1982~1983年,发生了一件异常的事件。这一年秘鲁亚卡俄沿海庞大的鳀鱼群悄然失踪了。以鳀鱼为食的海鸟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源,奄奄一息,不久都死去了。原来生机勃勃的海滩上,这时一片凄凉,留下了几万只海鸟的残海渔民们无鱼可捕,鱼粉厂没有原料,濒于倒闭。不到几天,海水也变了颜色。原来大量的死鱼和浮游动物布满了海面。腐烂的有机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把海水搅得又脏又臭。硫化氢和渔轮外壳上的油漆化合,生成了硫化铅,就像给渔轮涂上了黑漆,船员们无奈地摇头叹息。渔场失去了往日的生气和繁荣,陷入一片死寂。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很快查清楚了。负责调查鳀鱼失踪之谜的科学家,对这儿海水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行细微周密的调查。原来,这片冷水性的海域里,近些日子里出现了一股活跃的暖流——厄尔尼诺。暖流突然涌来,使海水的温度一下子升高了3~6℃。在暖流的突然袭击下,习惯于冷水中生活的鳀鱼受不了了。它们开始生病,不久便大量死去。鳀鱼的可悲命运,使海鸟也跟着遭了难。它们失去了鱼儿作食粮,不久便饿死在海滩上。
奇怪的是,秘鲁发生鱼灾的同时,世界各地以至全球的气候都发生了异常。有的地方一年不下一场透雨;有的地方水灾连连。亚洲不少地区久旱无雨,天气干燥,仿佛烧烤一般;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地区却暴雨成灾。。气候为什么会发疯?人们纷纷推测其中的原因。
有人说,那两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引起了地球上天气系统的变化;也有人说,地球上火山活动增多,在空中形成了火山灰层。火山灰层又变成了许多奇特的云彩。它在地球的上空飘动,经久不散,影响了气候变化。。他们的推测各有各的道理,但总让人觉得没找准真正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
就在秘鲁发生那场严重的渔灾时,研究天气异常的科学家也把注意力转向那支不寻常的暖流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越发深信不疑,全球气候变坏,就与这支暖流有关。
真是厄尔尼诺引起气候发疯吗?人们打开历史的案卷,真相大白了。在档案里,气候异常的年份都记载在册;厄尔尼诺出没活动的年份也记录在案。
以前人们没有研究过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在才发现,它们常常先后出现,竟然配合如此默契。
一支太平洋东部的赤道暖流,为什么能破坏大气环流的正常工作,影响气候的变化呢?
原来,浩瀚的大海是地球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器。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海洋向大气不断提供着热量。海洋自身温度升高了,它提供给大气的温度就多反之,海洋自身的温度下降了,给大气的热量就比较少。海洋面积巨大无比,它对热的容量比空气大。要是把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以使3000立方厘米的大气气温升高1℃。同时海水是流体,海面的热可以传到深层,使厚厚的海水都来贮存热量。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6℃。
这么说来,秘鲁海域海水增温对大气环流的作用真不校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它不仅影响了附近的天气,通过大气环流,还会影响到遥远的地方,遍及地球的各处。厄尔尼诺,这支小小的赤道暖流,牵动了大气舞台的风云变幻,真令人不安!
气候发疯的原因虽然找到了,要是人们能在厄尔尼诺暖流将要出现的时候,预先向全世界人发出警报,人们就可以有避开灾难的准备,那该多主动啊!可是厄尔尼诺在哪里呢?它是股出没无常行踪不定的海流。人们只知道它大约每隔几年出现一次,但并不知道它出现的确切时间。
科学家研究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想方设法弄清它的活动规律。他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从各个方面对这支暖流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是由于地球上东南信风变弱的缘故;有的气象学家说,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系。
不久前,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用声波定位仪,在夏威夷群岛和东太平洋一带的海底进行测量。通过一些数据,使他们发现了这一带海底的一个秘密。原来,这里的海底蕴藏了很多火山,火山正在喷发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热流体随着熔岩的喷发,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使海水的温度升高了。这种现象告诉人们,东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奇怪暖流——厄尔尼诺,可能就是海底火山喷发提供的热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地注意着这股暖流的动态,有信心揭开它的秘密,并准确预报它的到来。
球形闪电之谜
天空是一个非常壮丽的大舞台,经常表演出变幻无穷的活剧,有时让人惊叹不已,有时又会使你瞠目结舌。
1981年1月的一天,原苏联一架“伊尔—18”飞机从黑海之滨的索契市起飞,当时天气良好,雷雨云距离飞行航线在40公里以外,当飞机升到1200米高空时,突然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大火球——球形闪电闯入飞机驾驶舱,发生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后随即消失。可是过几秒钟后,它却令人难以理解地通过了密封金属舱壁,在乘客座舱内重新出现。它在惊讶的乘客头上缓慢地飘浮过去,到达后舱时分裂成两个光亮的半月形,随后又合并在一起,最后发出了不大的声音离开了飞机。驾驶员发现机上的雷达和部分仪表失去了效能,立即着陆。检查时发现在球形闪电进入和离开处——飞机头部和尾部各出现了个窟窿,但飞机内壁没有任何伤害。球形闪电自由地通过金属障碍物,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
类似事件过去在我国也曾发生过多次。
1963年8月7日下午,湖南省益阳县有个乡,突然从黑云中落下一个闪光的火球,并发出呼呼的响声,从窗外闯进一个农民家中,上下跳跃,碰着人后就爆炸了。
1981年7月9日,一声惊雷,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两个罕见的桔红色火球,夹着刺耳的呼啸声,从乌云中滚滚而下。当坠落到浦东高桥车站花圃时,两个火球相撞,发出一声巨响,耀眼的光亮将周围照得如同白昼。
在雷雨天常见的是线状闪电。发生线状闪电时,闪电通道里的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里的水便分解氢和氧。在一定条件下,闪电通道裂成几块,组成一团团含氧和含氢气团,热气体在冷却过程中到达一定温度时,氢和氧又化合成水,此时化学反应很剧烈,类似一种爆炸。
球形闪电是在空气中飘浮游动的团状火球,有粉红色、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它最喜欢钻洞,有时从烟囱、窗户、门缝里钻进来,在房子里转一圈后又溜走。有时发出“咝咝”的声音,然后一声闷响而消失;有时又只发出微弱的噼啪声而不知不觉地消失。球形闪电消失以后,在空气中有时还会留下一些有臭味的气烟,有点像臭氧的味道。
球形闪电发出巨大的能量,据计算约有400~4000万焦耳。火球的直径大的有几米,小的只有几厘米;存在的时间长的二三分钟,短的仅3~5秒钟。
由于它出现的机会极少,目前对它的起因、发展和消失还不能完全揭晓。它多数出现在强烈雷雨的坏天气之中,一般在发生线状闪电之后,当碰到人或物体后即发生惊人的爆裂声,造成伤亡,或引起火灾等事故。
当天气出现强雷雨或线状闪电之后,最好关上门窗,谨防那不速之客——球形闪电钻空子穿户入室,并且千万别去碰撞它。
“雷公墨”之谜
暴雨倾泻后的海南岛,往往会发现地里有一种杏子大小,长约十几厘米,样子奇特的、黑色玻璃质石块。由于它总是在雷雨之后出现,因此被称为“雷公墨”。
那么,“雷公墨”是怎么形成的呢?
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五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它与雷电有关。从分布特征看,在我国雷公墨不仅在海南岛有,也可见于雷州半岛,闽粤沿海和台湾等地。在世界上,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即澳亚散布区、象牙海岸散布区、北美散布区、莫尔达维散布区。
此外,在埃及西部的沙漠地带及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少量发现。各散布区的玻璃质石块都具有相似的地质年龄。这些情况显然表明它们的形成与雷电这种遍布全球的自然现象毫无关系。
第二种认为它是火山喷出的物质。当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炽热气体中充满了火山灰,并常伴有雷电。闪电使灰尘形成一种气泡,它常会因种种原因而破裂,形成一些物质掉到地上。但是火山的分布与雷公墨的散布区并不吻合,而且火山形成的这种物质中常有一些微晶和骸晶物质,而雷公墨却是均一的玻璃质。
第三种认为它是陨石。每一散布区的玻璃陨石代表了一次陨落事件,因此它们都有相似的年龄值。由于陨石落的方向也与陨石母体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这就导致了玻璃陨石呈有限的四个地区分布的状态。但是有史以来人们看到的自天而降的陨石只有三种,从来没有发现过玻璃陨石的降落,而且它们的年龄值相差也很大,所以很难说雷公墨来源于天体。
第四种认为它来自月球,可能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