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者说:“这样,皇上会降罪。”    
    鲁宗道严肃说:“饮酒是人的常情,欺君则是为臣的大罪。”    
    使者回去把鲁宗道之言如实禀报。真宗问宗道说:“你私自跑到酒家去,是何缘故?”    
    鲁宗道谢罪说:“我家里贫困,没有酒器,而酒家具备。恰好有乡亲远道而来,我请他去吃酒。我已换上便服,市人没有认识我的。”真宗笑说:“你是朝臣,恐怕要被御史弹劾。”然而从此很看重他,以为真实可大用。    
    许多人出了问题,第一个念头就是如何找个理由辩解。但鲁宗道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不仅是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更体现了高超的智慧,那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识大体”──能分清事情的大小。所谓巧诈不如拙诚,鲁宗道先生的所为,其实正说明“大智慧高于小聪明”的道理。    
    春秋时代,鲁国国君为了显示对子民的体恤,下了一道法令规定,鲁国的人作了其它诸侯的臣子或妾仆,能够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到国家的府库去取赎金。    
    有一次,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了鲁国人,却没有去府库取赎金。孔子说:“子贡错了,圣人做事,可以凭借它移风易俗。他的教导可以在老百姓当中实行,而不是只适合于自己的行为。如今鲁国富裕的人少而贫困的人多,有几个人能拿自己的钱去赎回鲁国人呢?领取了府库里的赎金,无损于他自己的行为,而不去取赎金,就不会再有人去赎回鲁国人了。”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8)

    不久,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就送了一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接受了这头牛。孔子十分高兴地说:“鲁国一定会有更多愿意拯救落水者的人。”    
    用平凡的眼光来看这两件事,子贡不取赏钱,似乎胜于子路接受别人的牛。而孔子却肯定了子路而贬斥子贡,是想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做的事是不是好事,不能以一个人为标准,而应看天下人能否做到,尤其不能只看眼前的行为,而应看其长远的效果和影响,不能只看一时,而应看到长远。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的远虑是最具战略意义的反应。    
    同样的道理,对于个人来说,远虑不及,必生近忧;并且即使深谋远虑,但由于外部形势变化莫测,也难免不生近忧,只有高瞻远瞩,拿得起放得下,能屈会伸,才能争到主动。    
    北宋仁宗年间,河西首领赵元昊谋反,皇帝仁宗寻问边防的准备情况,辅臣们对此却都对答不上来。第二天,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四位枢密使都被罢了官,其中王鬷被谪放到了虢州。    
    临行之际,其好友翰林学士苏公仪到城外送王时,王对公仪说:“我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预言了。”    
    公仪说:“那人一定是占卜算卦的术士吧!”    
    王说:“不,是曹玮。我从前当三司盐铁副使,到河北判决狱囚,那时曹玮从陕西刚被派到河北做定帅,我到定州办完公事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办完,该回京都了,愿您明天暂留一日,我有话对你说。’我本来就爱慕他的才干,又听他说此话,就欣然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曹玮请我吃便饭,饭后他让左右侍卫退下,对我说:‘公满面是善变骨相,你将来不是做枢辅,就是做边帅,有人说你能做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这里当总管。那时西边常传警报,公应预先研究边防战备,搜纳人材,否则无法应付突然事件。’我说:‘边境的情况,只有您十分熟悉,您有何见教?’    
    曹玮说:‘我在陕西时,河西的赵德明曾叫人用战马到中原做交易。我被他贪图小利的行为激怒,准备斩他。后来赵德明有一小儿子,那年才十来岁,对人说:用战马资助邻国已经失算,现在又因商货小事要杀守边的军人,那么谁还肯为国效力?    
    我听到这话,心中暗想:这个孩子是一块可用之材,一定有一番不寻常的志向。听说他常从集上路过,我一直想见见他,几次命手下人诱使他来府上,都没成功。于是使擅画者画下他的相貌。以后我终于见到这个孩子,真是一副英豪的模样。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边地的祸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将来掌政的时候,望公努力呀。’我当时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如今知道被画的人就是赵元昊。”    
    既要看到眼前,又要考虑到以后,方可谓知小大之辨者,有些人目光短浅,往往为眼前利益所诱惑,而不顾由此而带来的恶劣后果,待得灾祸来临,悔亦无济于事。    
    高欢是东魏丞相,他审时度势,独揽朝政,培养起强大的政治势力,其子废东魏而建立了北齐政权,高欢也被后代尊为北齐神武帝。    
    公元519年,他还未入仕途,一次,他从洛阳回到家里,拿出全部家产来交结宾客。亲友们感到奇怪,就去问他。    
    他回答说:“我到洛阳,看到宿卫羽林军士相继焚烧领军张彝的房舍。朝廷害怕他们作乱而不加过问。国家的政治已到了这般地步,其前途也就可以知道了。财物岂是可以常守的吗?”    
    远见是太充满幻想了,但远见中有一个梦想——就是最关键微妙之所在———梦想不是有血有肉可以触摸得到的,因此也记忆永远难以满足。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9)

    观其大略成大器    
    阳子居问过老子这样一个问题:“先生,有一个人行动果敢敏捷,同时又具有深入透彻的洞察力,而且他又勤学于道,先生说,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理想的人呢?”    
    老子仔细地聆听着,边听边思索。    
    阳子居说完,老子微微摇了摇头,笑着回答说:“如你所言的人其实只不过是像个小官吏罢了。像你所描绘的那样的人的才能其实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才能往往束缚了自己。”    
    阳子居如堕五里雾中地望着老子。    
    老子接着说:“具备有限才能的人,往往为才所困,终使自己身心俱乏,心力交瘁。恰似虎豹因其身上长有美丽的斑纹和光亮的皮毛反而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为灵敏机警,猎狗因擅长追奔,所以都被人抓来,脖子上拴根绳子用来打猎。有了优点反而失去自由。这样难道说是理想的吗?”     
    阳子居若有所悟地补充:“是这样。是不是就像马儿因为善于奔跑却又只会奔跑,结果却是被人驯服豢养,成了供人骑耍的工具。”    
    老子微笑着点头。阳子居又问:“如此说来,什么样的人才是理想的呢?”    
    老子回答说:“一个理想的真正的人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泽被后世,而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似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的教化惠及万物,德追乾坤,然而,人们印又丝毫感觉不出他的教比;他治理万民时,不会留下任何亲力亲为的施政痕迹,而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理想的。”    
    能工巧匠在建造宫殿时,如果要做圆的东西,就一定要用圆规,如果要做方的东西,一定要用尺矩,做平直的东西一定要用准绳。当东西做成以后,人们就不再去理会这些工具了,只是奖赏那些能工巧匠的技术精湛。    
    可是等到宫殿建造好以后,来参观的人也不会去管是谁造了这宫殿,而只是说,这是某王的宫殿。    
    所以说,要做成一件大事业而千古流芳,不能做圆规和尺子,也不能做能工巧匠,而要观其大略所在,做那些能够利用天下智慧的“王”。    
    诸葛亮的家世并不显赫,家境也不宽裕。而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智慧能力描述甚多,但是并没有强调他天份多么高。    
    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众人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作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身边有一著名的谋士—陈平。此人年纪虽轻,却是韬略满腹,足智多谋,颇为刘邦赏识。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0)

    刘邦驾崩后,汉文帝时,陈平已步入晚年,已由几十年前英俊聪慧的小伙子变成了花发老练的老者,被汉文帝封为宰相,扶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与陈平同座的还有一个宰相周勃,汉朝吏制设两个宰相,共为国政服务。    
    一日,文帝传下口谕,要召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文帝后,磕跪施礼。文帝一笑,口旨说:“两位爱卿,免礼平身,一旁赐座。”    
    两位起身,侧身坐在椅子角上,上身前倾,以示恭敬,汉文帝笑问:“周爱卿,你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你可知经你手处治裁断的事,一年大约有多少吗?”    
    周勃跪在地上一听,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悦,便又问道:“如此说来,周卿,你可知道我国库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    
    周勃无言以对,头上开始冒汗。汉文帝没有理令他,转头又问:“陈爱卿。你可知道你一年处理多少事,我国库一年收支有多少吗?”    
    陈平忙奏:“回皇上,关于这些问题微臣只有去问询负责之人方知。”    
    汉文帝问:“谁是负贵人?”    
    陈平回答:“司法大臣负责事务裁判事件,财政大臣则负责掌握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汉文帝笑了,问道:“陈卿,你不是在给联开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财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职,那么,你们这宰相又有何贵干呢?”    
    陈平依然很沉着冷静,不紧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斗胆犯言,身为宰相当使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对外须抚镇四方,使各地蛮族诸侯服从中央,不敢稍有叛乱之举,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尽职尽责,搞好分内之事,却不必自己去过问一些琐碎之事。”    
    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重赏陈平。    
    没有多久,周勃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由陈平一人独担宰相重任。    
    陈平坚持他对文帝所说的做法,量才为用,视人而定,针对每一个人的才能确定各自应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导,才受到文帝的嘉奖提拔,成为一代名相。    
    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懂得抓大放小,没有学会把责任分摊给其它人,坚持事必躬亲,但结果往往因为很多枝枝节节的小事中,搞得生活非常混乱,你总觉得很匆促、忧虑、焦急和紧张,陷入各种日程中不能自拔。    
    陈平的回答告诉我们,人没有必要事事过问,不分巨细,该放的要放得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行大事不顾细谨    
    这个题目从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谈起。    
    战国时,秦王为试探齐国,派人给齐国王后(齐襄王田法章之后太史氏)献上一个玉连环,并说:“齐国的人多智慧,能解开这个连环套吗?”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1)

    王后二话没说,令人取来一把槌子,将王连环砸碎,然后告诉使者说:“已经解开了!”    
    秦国再也不敢小看齐国。    
    齐王后当年在未嫁里,能在众多的奴仆中,看中正在流亡的齐愍王的儿子田法章,并要求嫁给他,可以说是独具法眼。而此时她用槌敲碎王连环,更是颇具行大事不顾细谨的大将风度,是因为她知道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解开这个玉连环,而是如何不受秦国人的戏侮,。    
    为了做成一番大事业,有时就必须把细节放到一边,有时哪怕是违背常情的细节,也要灵活地进行处理。    
    汉朝立国以后,叔孙通最初穿雅洁的儒士服装去见汉王刘邦,没想到汉王十分厌恶他这种打扮,羞辱了他一通。于是叔孙通下朝后立即更换了服装,穿着短衣,浑身上下是楚国的打扮,汉王见了大喜,留用了他。    
    当时叔孙通教一百多弟子,他不讲别的,只讲旧时强盗、侠客、壮士怎么升官发财的故事。儒生们都纷纷抱怨。叔孙通听到后说:你们发什么年骚,你们难道能打仗吗?你们等着看我的吧,不要着急,”以后,叔孙通杂采古礼和秦制,制定了汉代的礼仪,儒生也由此逐渐获得重用。    
    所以,任用一个人,必须给他足够的权力独立行事,对自己范畴内的事务有充分的主动权,甚至达到“君命有所不受”的程度,而不能要求其拘泥于繁文缛节,这也是大行不顾细谨的一种表现。    
    公元前158年,匈奴结集了重兵,大规模地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任命宗正(官名)刘札为将军,驻军灞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命令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命令他们分别守卫京城长安附近三个战略据点,防备匈奴进攻。    
    后来,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灞上和棘门军营的时候,劳军的车驾都是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将军以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进送出。但文帝来到细柳军营,情况就大不一样:军官和士兵都披着铠甲,手里拿着擦得雪亮的刀枪,张开了弩搭上箭,真是戒备森严。    
    文帝的先行官吏来到营门,门卫不让他们进去。那些先行官吏说:“皇上就要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上的命令’”。    
    过一会儿,文帝的车驾到了,也照样被挡住不能进去。于是,文帝派使者拿了符节凭证进营去向将军周亚夫传诏令:“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这时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放车驾进来。进去的时候,守卫营门的军官郑重地对文帝的随从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车马不许奔跑。”文帝听了,只好吩咐放松马的僵绳,慢慢地走着。    
    文帝来到中军营帐,只见将军周亚夫全副戎装,手执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他见了文帝,只拱手表示欢迎,说:“戎装在身,例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朝见皇上。”    
    文帝听了,大为震动,在车上严肃地进行答礼。    
    慰劳完毕,文帝离开军营。出了细柳军营门,随从的官员都感到十分惊讶,文帝却赞叹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些时候,,我看到灞上和棘门两处的队伍,就像儿戏一般!”    
    过了一个多月,情况好转,这三路大军都撤除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的治安。    
    也惟有文帝这样的聪明人,才懂得大行不顾细谨的道理,发现了周亚夫这样做秀的人才。    
    后唐的柴克宏,奉命去救被吴越国围困的常州,枢密李征古妒忌他,派给他的几千名士兵都很虚弱,铠甲兵器也都是朽烂、虫蛀了的。他快到常州时,李征古又派朱匡业来代替他带兵,派使者召柴克宏回去。    
    柴克宏说:“几天之内,我即可打败敌人,你来召我回去,你一定是敌人派到我朝的奸细。”立即命令部下斩使者之首。使者说:“这是李枢密的命令。”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2)

    柴克宏大怒说:“李枢密绝不会如此不识大体,况且即使是李枢密来,我也要把他斩首。”    
    斩了使者之后,柴克宏让部下用布幕把兵船蒙盖起来,让全副武装的战士藏躲在船中,偷袭敌营,打败了吴越军队。    
    朝内有奸臣当道,柴克宏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取代而回去了,怎么知道奸臣不会以“出师无功”作为罪名而查办他呢?    
    他快刀斩乱麻,直截了当地拒绝了错误的命令,最终打败了敌人,保全了城池,这样,即便是妒忌者有嘴也无法施展进馋言的本领了。这才是真正的高杆,真正的胆略。    
    相比之下,岳飞被十二道金牌所逼而撤兵,最终含恨死于风波亭,其中一个不能不说的原因,就是他不懂得“大行不顾细谨”的道理。    
    论智谋胆略,柴克宏都要高于岳飞,而历史上岳飞的名声比柴克宏高,不过是因为着史者不敢为违逆当道的英雄立传而已。    
    责大指,不苛小    
    清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写信给胡林翼,其中有一段话用身体与穴位的关系来形容战事的全局与要害,他说:“肢体虽大,针炙不过数穴;疆土虽广,力争不过数处。”    
    他的这句话,实际上暗合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总结出的8020定律:总结果的80%是由20%的原因形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