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
要解云:「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常-法身德:法身常住故。寂-解脫德,塵勞永寂故。光-般若德,智光遍照故。涅槃三德,如來密藏等覺大士,歷盡四十一品無明,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三德,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3、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
4、極生勝於十方者,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不退轉。不退有三:
(1)位不退-入拢鳎粔櫡卜颉
(2)行不退-斷見思,伏塵沙,恆度生,不墮二乘。(3)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覺海
5、此土修證三種不退:(1)位不退-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2)行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3)念不退-別初地,圓初住
6、要解云:「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
7、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
(1)彌陀大悲願力攝持。
(2)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
(3)六塵水鳥悉演妙法,增其正念。
(4)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
(5)壽命永劫與佛齊等。
8、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行人不須斷惑消業,只要信願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處,不可思議。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讚者也。
9、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
◎四、方便力用
一、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大智之所顯,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二、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1)說經,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2)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3)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三、「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但非凡眾之所能修,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四、念佛有四種:
1、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2、觀像念佛。以供養拢瘢⒛坑^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
3、觀想念佛。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4、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實相念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五、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溗飘悾瑢崉t事理不二,溕钕嗉础H羰菆A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念佛。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
六、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七、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是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
八、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凡拢R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五、所被根機
一、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以上三事,號為資糧,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二、淨土法門,奇特殊妙,當機之說,亦有三例:
1、上輩往生,唯是菩薩。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多認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
2、本為凡夫,兼為拢恕I茖Т髱熕奶瑁魄罢f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洠П娚桓纱笮÷}也」。又云:「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又云:「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大師之說,上契拢模虑⑷簷C,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
3、專接上根,旁及中下。疏鈔曰:「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又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曰深妙。但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是能直下承當者,肉身大士也。
三、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
四、疏鈔云:「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
五、蓋此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議也。
六、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眾生真實之利也,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悉登彼岸。
七、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實由於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而輕此法門乎。
八、疏鈔云:「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拢蚍玻荒酥粱蛐呕蛞桑蜃摶驓В斜朔穑钩缮聘嘟俣嗌忝山饷摗埂V领懂斒溃稳水敊C,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祇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因信發願,從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正是當機。
◎六、藏教所攝
一、凡體究經典,宜先知此經屬於何藏?說在何時?判屬何教?知此,則有助於理解全經。
二、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為藏,有二:1、三藏:(1)契經(2)律(3)論。本經屬經藏。2、二藏:(1)聲聞藏(2)菩薩藏。本經廣演大乘,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淨佛國土,依正莊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眾生之道,故為菩薩藏攝。
三、說時有五:
1、華嚴時:最初三七日說。
2、阿含時:次十二年說。
3、方等時:次八年說。廣演四教,均被眾機。
4、般若時:次二十二年說。
5、法華涅槃時:後八年說法華,一日一夜說涅槃。
說此法時:在第三方等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也。
四、判教:
1、天台宗立四教:(1)藏教(2)通教(3)別教(4)圓教
2、賢首宗立五教:(1)小乘教(2)大乘始教(3)終教(4)頓教(5)圓教
3、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淨影疏曰:「今此經者,為根熟人頓教法門。云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故大,故知是頓」。大佑判小本曰:「漸頓分之,此屬頓教。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多同此說,為頓教所攝。
4、若依五教,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蕅益指出,天台純圓,賢首全圓,其祕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
5、圓中鈔云:「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證圓果,以階不退。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深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
6、甄解稱本經為「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五、印光大師讚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裕Ы猓顦O確極,縱令古佛出世,重裕Т私洠嗖荒芨叱銎渖弦印埂?梢娚现薪蹋绶鹩H判也。19
六、疏鈔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深意苦心,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亦即證明本經屬於圓教,實不容或疑也。黃念祖居士依疏鈔義,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之相,取探玄記所說十玄次第,引證經文,以明本經實具十玄,於是確證本經正屬圓教,即是中本華嚴,以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七、華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本經全顯極樂,導引凡拢瑲w極樂,故稱本經為中本華嚴,沼袚病
◎七、部類差別
一、同部:本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小本現有三種,秦唐二譯,大體相同,稍有出入。秦譯精要流暢,眾所宗向。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夏蓮居居士上擷其精要,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佚之廿一字。按襄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會本依古德意,補入此廿一字,大有益於拢桃病
二、同類: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其中亦有親疏,以持名念佛為親,其他為疏。如:1、佛說觀無量壽經。2、華嚴經普賢行願品。3、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4、往生論。5、安樂集等等。
三、帶說淨土經論,淨宗經論合刊,內載有二百四十餘種。比乃略舉其要,遺漏難免。
◎八、譯會校釋
一、「譯」指本經之原譯本。「會校」指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校訂之本。「釋」指本經諸本之裕п尅
二、本經譯本,自漢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僅存五種。
1、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讖譯於洛陽。
2、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3、無量壽經。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永嘉四年壬寅
4、無量壽如來會。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譯。
5、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沙門法賢譯。
三、佚失七種,據開元釋教錄計有:
1、無量壽經,二卷,後漢安世高譯。桓臁馈
2、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沙門帛延譯於洛陽白馬寺。甘露三年戊寅。
3、無量壽經,二卷,晉沙門竺曇羅密譯。永嘉二年。
4、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一名樂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枺瘴饔蛏抽T竺法力譯。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5、新無量壽經,二卷,枺鼤x沙門佛陀跋陀羅譯於道場寺。劉宋永初二年。
6、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涼州沙門寶雲譯於道場寺,永初二年。
7、新無量壽經,二卷,宋罽賓國沙門曇摩羅密多譯。元嘉年中。
四、以上連現存者,總八代十二譯。甄解云:「凡放諸經中,傳譯之盛,無如今經,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會疏云:「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兩疏同一卓見。
五、本經為佛多次宣說,且誦習者多,梵本傳寫者多,梵本有多種,存洠г斅圆煌髪A寫本又易脫落,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若細究存世之五譯,可推知當年梵夾,至少有三種,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
六、會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
1、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2、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
3、摩訶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
4、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民國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
七、本經裕п專
1、無量壽經義疏,六卷,隋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
2、無量壽經義疏,唐嘉祥寺吉藏撰
3、無量壽經義述文讚,三卷,新羅沙門憬興著
4、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沙門元曉撰
5、游心安樂道,一卷,新羅元曉撰
6、日本則有了惠、峻諦、道耄А⒂^徹等數十種之多,遠超我國。
八、注釋大經校會本者,共有五種:
1、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清初彭際清作
2、無量壽經梗',二卷,清末丁福保作
3、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清末正定王耕心作
4、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注,民國李炳南作
5、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四卷,民國黃念祖解
◎九、總釋名睿
一、凡經之名睿灾憋@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一樱Ы涱},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台家裕Ы洠柔尳浢
二、正釋本經睿
1、佛:義為覺者,自覺、覺他、覺滿。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2、說:悅也,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3、大乘:喻也,乘以咻d為義。此經所示,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強名大乘。
4、無量壽:梵語阿彌陀,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量義。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
5、莊嚴:經云:「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6、清淨: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染垢染之謂。經云:「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7、平等覺: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門」。今睿小钙降扔X」有四解:
(1)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即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
(2)以平等法覺悟眾生。
(3)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
(4)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拢枴
8、經:義為契經,(1)契理(2)契機。具貫攝常法四義。
(1)貫則貫穿所說之理。
(2)攝則攝持所化之生。
(3)常則古今不易。
(4)法則近遠同遵。
三、七種立睿校窘泴倬咦懔㈩}。
1、佛-此土果人。
2、無量壽-彼土果人。
3、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
4、大乘-是喻。
四、諸經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故須明本經睿袆e具之教行理。
1、佛說大乘-是教。依無量壽之理體,宣眾生本具之大經。
2、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一句彌陀,莊嚴自心,清淨自心。
3、無量壽-是理。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實際理體也。
五、以經睿淙X: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是睿小盖鍦Q平等覺」也。六、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睿小9旁疲骸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