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焦点问题-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中国学生毕业的时候,老师给学生写个评语,一般来说全班的学生的评语基本大同小异:“思想上进,乐于助人,谦虚谨慎,学习努力……”这样的鉴定,很多人的档案里都有不少,然而,谁能从这样的鉴定当中看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呢?    
    说美国人不讲宣传,不讲政治,不讲思想改造?那是不了解美国!看看美国总统肯尼迪当年的就职演说:“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问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种宣传教育不仅仅存在于总统的演说中,在学校,在教会,在社区比比皆是。就连美国电影这种“纯粹娱乐”的东西中,都会毫无例外地宣扬着美国的价值观念,美国的道德标准,美国的理想目标。    
    然而,他们敦促和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的根本途径,是让人们去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让你知道你和社会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依存关系。    
    


遭遇美国教育遭遇美国教育(13)

    1988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那年夏天,黄石公园着了一场大火。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仍然无助于事。大火向着更大的区域蔓延,美国这个最大的国家公园面临毁灭的厄运。    
    专业消防人员已经显得杯水车薪,有关部门不得不发出招募灭火志愿者的通知,每小时的工资是7美元。我记得当时联邦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3。5美元,我们留学生在中国餐馆打工每小时也能挣到7美元。    
    我所在的亚利桑那大学也贴出了招募志愿者的通告,看着那张通告,我在想,有多少人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干这每小时7美元的灭火工作呢?    
    然而,没过三天,又有一个告示贴出来:报名已满。一些想报名的人还没有机会了。    
    对美国人来说,参加志愿灭火队没有任何额外的优惠补助,对于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前去灭火还要影响学业,这不仅是时间,也是金钱。    
    然而美国青年人为什么这样“见义勇为”?    
    我问过一个当了灭火志愿者的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你们不是觉得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吗?而你们去干这样危险的志愿者工作,到底是为什么?”    
    那位朋友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不了解别人,我还是为自己。我非常爱我的女朋友,我们会结婚,我们都想要孩子。如果黄石公园真的烧毁了,我们、甚至我们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再看到这片地球上绝无仅有的美丽的土地。一旦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对我说,我们去黄石公园看看吧。我告诉他,黄石公园在1988年的一场大火中毁灭了。孩子就可能会问我:你们当时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去拯救它?我们说什么?所以,我要尽我的力量去保护黄石公园,为我和我所爱的人、为了我们今天还没出生的孩子能够永远看见地球上这个美丽的地方。”    
    我明白了,志愿者们不是在灭火与7美元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甚至是孩子的未来进行选择。    
    接受过完整教育尚且比较正常的美国人大多是这样看待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他们需要这个社会,依存于这个社会,因此他们能够自觉地爱护它,心甘情愿为它付出。    
    我在想,我们是否向我们的孩子们揭示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和他们的家庭利益与整个国家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是否让孩子们了解了个人、家庭与祖国之间生死与共息息相关的血肉联系?    
    我们的道德教育什么时候摆脱了那种虚无飘渺的纯粹的“精神倡导”,什么时候让孩子们领悟了道德修养与切身利益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才能锻造出真实而不虚伪、自觉而不造作的高尚灵魂!    
    一个民族何以才能强大?可能它不能丢失的法宝之一就是反省精神。只有在反省中,一个民族才能知其危而得其安,知其亡而得其存,知其衰而得其兴,知其弱而得其强。    
    应该说中国和美国都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国度。然而我们两个国家对孩子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却是如此大相径庭,差异之根源或许就在于对人的价值认识不同,对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同。    
    我注意到,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把教育改革视为他执政第一年内的两项最重要的“内政议程”之一。    
    2002年1月8日,布什签署了一个名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的教育改革法案。这项法案号称是对1965年以来美国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法案》进行的最彻底的一次改革。    
    它摆开阵势,要全面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它要求从2004~2005学年开始,全国所有三到八年级学生每年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和数学统考。所有学校必须在12年内使阅读与数学达标的学生达到100%。各校必须缩短穷人与富人、白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分数差距。    
    这个法案颇有些一反美国教育传统的架势,把咱们中国的“统一考试”也给请出来了!但是千万别以为美国是向咱们中国人看齐,要搞“应试教育”。美国这个尊重实用主义的民族只是使用了一个他们的过去未曾普遍使用的方法,他们是要用这个方法去弥补他们教育的缺陷。面对自己的问题、缺陷、失误,他们敢于反省自己,敢于批判自己,敢于对自己实施治疗。这种精神不仅来源于理性,而且来源于自信。    
    在中国近年来呼吁教育改革的滔滔声浪中,我也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中国这样的教育方式哪儿不行了?不是也培养出大批人才了吗?不是也出了那么多科学成果吗?    
    的确,我们中国教育不仅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创造了很多教育上的奇迹。不过,我们认真想过吗——我们的教育是否着眼于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是否着眼于激发每个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是否着眼于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自信与自尊?是否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梅克教授说过的那句话长久以来一直震撼着我:“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着一个人的一生,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是否应该认真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一个拥有足够智慧的民族,不会凭借看着别人的不足而取得欣慰,更不会借对别人弱点的指责而掩饰自己的缺陷。它不会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现状的合理性去作辩解,而是会千方百计地汲取其他民族的营养,以壮大自身。    
    如果我们有足够宽阔的心胸,有足够强大的自信,有足够健全的理智,我们就能够平心静气地去研究其他民族的长处,在学习中看清自己的局限。    
    一个民族怎样才能强大,可能它不能丢失的法宝之一就是反省精神。只有在反省中,一个民族才能知其危而得其安,知其亡而得其存,知其衰而得其兴,知其弱而得其强,才能不断修正自己,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积蓄起自身发展的更大能量。    
    2003年盛夏于北京麦子店    
    (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10期)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1)

    ⊙曲 兰    
    一个风烛残年的独居老人,由于体力不支不能下楼购买食品,不得已只好将每天三餐减为一餐,生命只能是苟延残喘;另一个气若游丝的垂暮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也不“常回家看看”,甚至也很少打电话问候,以至于死后尸体的腐臭四下飘散惊扰了邻居,其子女才闻讯纷纷赶来……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有后”不孝,又怎么样?他们撇下自己的亲生父母终日忙碌,对年迈的父母亲不闻不问,更不屑于“常回家看看”,这样的子女于你又有何益?    
    中国人都希望自己长寿,但假若长寿的你子女不孝或者不在身边,而年迈多病的你又疾病缠身行动艰难以至饮食起居都成了问题,孤苦无助的你此时还希望长寿么?也许不,因为这时候生命的延长已经成为对你的残酷折磨,越长寿,你的痛苦就越沉重。    
    ——你家里有老人吗?如果有,你“常回家看看”吗?如果没有,你是否想到过你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老人?    
    不论你家里有没有年迈的父母,请你一定读一读下面这篇令人揪心并将为之唏嘘感慨的报告文学吧,因为关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注明天的你自己!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舞台。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过自己的角色,都从中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世沧桑……然而,正是我们经历的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生的精彩。不知人们是否想过,所有这些“精彩”——甚至包括痛苦在内,也许有一天都会失去,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会走进一个你不得不面对的世界。当时间变得漫长的时候,生命,就变成了一种折磨,就是那一道单元门,或是几级台阶,就把我们同外面那个精彩的世界隔绝开来。相对于我们的青年或者中年时期来说,老年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命,由于阅历的丰富,这是我们一生中最睿智的时期,然而,也是我们最无奈的一段生命。    
    那天晚上,八十多岁的夏大爷几乎没什么感觉就晕倒在地上; 他想站起来,但就是怎么也挣扎不起来……他心里很明白;或者说他其实很明白自己的处境:如果远在上海的女儿这时碰巧回来,就有救了,否则只有等待死亡。他喊不出来,可他能清晰地听到门外人们匆匆的脚步声,假如有一个脚步声停在他的门口,也许他就得救了……然而,那脚步声总是由近而远;一次又一次……他突然感到很悲哀:他的生命就寄托在奇迹上——奇迹能发生吗?    
    也许是心灵感应,那天奇迹还真发生了,女儿竟然奇迹般地回来了,于是我们才有幸知道了这个有关奇迹的故事。    
    夏大爷老伴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惟一的女儿又远在上海。他于是便开始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日子。前几年,身体没什么毛病,白天出去走走,有时也和过去的同事、一些老同学聊聊天什么的,孤独感还没有现在这样强烈。生病后,因为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一条腿不得不进行截肢。从一个健全的人一下子变成残疾人,他就再也走不出这片被禁锢的小天地了。    
    自从那次“奇迹”之后,女儿万般无奈找了一个师傅经常来帮忙,每天把老人需要的水、药品和暖瓶等物放在身边伸手可及的椅子上。对师傅千叮万嘱,安顿好之后,女儿又走了,把老人的牵挂和希望也带走了,当然也把更深的恐惧留给了他:女儿告诉他,她找了一个德国人……    
    女儿挺孝顺,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空就打电话,可女儿是否知道,时间,对这个24小时被束缚在床上的人来说流动得有多慢!她是否知道父亲内心深处的恐惧?他心里对那个德国人耿耿于怀,他管那德国人叫德国鬼子,他怕德国鬼子把他惟一的慰藉和希望带走。他不能去干涉女儿的婚姻,然而,他知道,类似的“奇迹”是不会发生第二次的……    
    同样高龄的陈教授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陈教授在一所著名大学里教书,可谓桃李满天下了。播撒下遍地芳菲之后,老教授却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隐去了。自从老伴离开他以后;宽绰的三居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与孤灯相伴。忙碌的人们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老人:他每天佝偻着腰,拿着饭盒哆哆嗦嗦地去食堂买饭吃——因为他已经无法为自己做饭了。    
    1995年春节,他的一个学生从广州过来看望恩师;却怎么也敲不开门!于是他只好打电话到老师的隔壁人家;隔壁人说他们这几天忙着过节,没注意老人,但好像也没见老先生出来。大家都知道老先生有把钥匙放在过去任教的数学系;就赶紧找数学系办公室的人取钥匙来开门。打开门时发现老人躺在地上;人们上去推了推他;发现他竟然还活着,好一会儿才有气无力地说:“我已经三天没吃饭;起不来了。”说完就昏了过去,人们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到医院,然而已经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期,老人溘然长逝。    
    ——我无法想像一个人在冰凉的地板上躺了3天是什么滋味?当你想喝一口水都喝不上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是老年?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风烛残年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当你丧失劳动力的时候,不仅意味着收入下降,被排除在社会主流之外,还意味着空巢、疾病、丧偶等种种人生悲剧,死亡的阴影几乎每时每刻都悬挂在你的头上。我们年轻时追求健康、富有、浪漫,只要我们不惜力气,凭着诚实的劳动,与幸福有关的这一切,应该俯拾皆是。而当你进入老年之后,所有这些都会失去。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2)

    当我们从忙碌的中年走过来,终于把孩子抚养大,他们像小鸟一样飞走之后,我们可以喘一口气的时候,却发现,前面是茫然一片。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自己无法自理、也无法掌握的生命最后那一段时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口爆炸”的硝烟尚未散尽,我国就“急匆匆”地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2亿,占人口总量的10。3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亚洲的1/2。根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多,占总人口的1/4多。     
    据调查,目前在我国的老年人中,“空巢”率已经达到26。4%,这就意味着有四分之一的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他们一旦到了高龄,丧失自理能力,生活就会非常困难。有很多老人意外死亡很长时间甚至尸体都腐烂了,才被人们发现。    
    可能我们的生活太丰富了,所以我们无暇顾及主流社会之外的那个老年群体,也无法想像下面这些情景:那一道门,甚至几级台阶就会把一个活生生的人隔绝在人的世界之外,甚至剥夺这些老人的生命!我们想像不到对于我们来说,举手之劳的事,会让这些高龄老人束手无策。    
    八十多岁的李老汉终日惊恐的一件事——拿钥匙开门!他总是不敢出门,为了减少出门的次数,他只好减少饭量,这样就可少买东西。他所以把自己关起来,不是因为喜欢孤独,而是因为他患有帕金森氏病,只要出了门就有可能回不了家!有一次,他外出回来,就是这么一个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的简单动作,他的手哆嗦半天却怎么也无法准确地把钥匙插到那个小眼里去!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仍然进不了门,急得他直用头撞墙……    
    九十多岁的于老汉自己行动已十分不便,却还要照顾同样是九十多岁卧病在床的老伴儿。老太太已经无法自己走到卫生间上厕所了,只能在床边的便盆解手,老太太在于老汉的帮助下颤巍巍地坐下去,没想到一下子却把便盆坐翻了,于老汉怎么拉也拉不起来,万般无奈,想来想去只好打电话找居委会,老太太就在地上坐着,解不了手,直到居委会找了他们楼下一个刚退休的妇女去帮着把老太太扶了起来。怎么办呢?连解手这样的小事,老俩口都完成不了,于老汉对来帮忙的妇女说:“我们给你钱,你能不能每天来两次?”她说:“我刚退下来,好多事要做,也不能每天上你们这儿呀!”于老汉很无奈地说:“我们给你钱怎么还不行呢?”    
    人到老了,自理能力就非常差了,一个独居的七十多岁的老头儿,老犯糊涂,经常把锅座在煤气炉上就忘了,出去买东西,不仅烧干了锅,还弄得满楼道都是烟,最后把消防队也招来了。    
    还有一个老太太,那天买了一只鸡,回来用弹簧秤一称,差了2两,又回去找,就把锅忘了,里面溢出的水把煤气浇灭了,满楼道是煤气味儿,差点儿引起大火,闻讯赶来的人们只好把门踹开,关掉了煤气。当她惊异于人们为何打开她的家门时,耳聋的她,却听不清人们在说什么。    
    他们也是一对90高龄的老两口,为了下楼这件事已经商量了好几个月了。5层的楼梯,对他们就构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他们就被禁锢在家中的小天地中,日复一日,只能互相面对,与外界惟一的联系就是那台电视。他们太想去晒晒太阳,听听孩子们嬉戏的声音了——这一切对别人来说太平常了,而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侈——惟有这样他们才会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