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焦点问题-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老伴在两年前去世,他现在一个人生活,但女儿就住在隔壁,照顾得更多一些。林老伯虽然比她大5岁,但身强体壮,为人热情,时常上门帮助她干一些换煤气罐之类的力气活。而她也时常做些好吃的饭菜,与他一同分享。有时,林老伯的女儿一家外出了,她还上门帮他打扫家里的卫生。     
    秧歌队的一位老大姐见他们两个你有情我有意,便给他们牵了个线儿,于是他们约定先回去与儿女商量,然后选个日子把婚事办了。——这事还不简单么?     
    当天晚上,林老伯对女儿说了自己想娶个老伴的想法,女儿女婿听后一脸的惊诧:“结婚后你若与她合不来怎么办呢?那后果有多严重,你想过么?”林老伯说:“她人很温和,对我也好,我们会合得来的。”女儿不屑地说:“我看还是不要结婚的好。你这么大岁数了,还扯这个干什么?”林老伯听了这话,生气了:“你们年轻人是人,我们老年人就不是人么?”父女不欢而散。     
    当天晚上,王老太也打电话叫来了两个儿子,说了自己想再嫁的打算后,两个儿子相互看了半天,一脸的不解:“我们每月都给你那么多钱,你不愁吃不愁穿,还想怎么样呢?”看着两个儿子都沉着脸皱着眉头,王老太知道他们不会同意她再嫁,她有些伤心地说:“你们的父亲去世时,你俩都只有十来岁。这么多年来,不少人劝我再嫁,可我担心你们受气,就一直一个人带着你们过。那份艰辛,你们是不会理解的。现在你们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了,可你们有没有为我想一想,我每天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你们每月虽然都给我钱,可钱能换来一个人生活的快乐吗?”听了母亲的述说,两个儿子不好再说什么,表示会尊重母亲的决定。     
    第二天早晨,王老太晨练刚回来,两个儿子就来了,他们回去与妻子一商量,都改变了主意:“妈,我看你还是别再找人了,你如果觉得孤独,就搬过去同我们一起过吧。”见母亲没有言语,大儿子开导道:“你这么大年纪了,如果再结婚,不但会让人家说我们当儿子的不孝,还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房子问题了,财产问题了,那个老头子以后的赡养问题了,都很让人头疼。”瞧,儿子想得多远!    
    王老太知道:感情是无法同亲情抗衡的。于是,她伤心地来到林家,想向林老伯说声抱歉。一进家门,见他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就什么都明白了。两人面面相觑,最后只是一句话:“来世有缘我们再相聚吧。”     
    为了争得婚姻自主,广州的一些老人竟把养老院作为 “私奔”之处!有一位高级工程师,老伴去世后,他与一位原来的女同事有了感情,可将“准老伴”带给儿女“过目”时,却遭到晚辈一致否定:都这么大年纪了,这不让人看笑话吗?晚辈难堪呀。为此,老人家大病了一场。与“准老伴”商量来商量去,只有“私奔”这一条路了:老人家先住到养老院去,为避人耳目,“准老伴”每天下午4时才悄悄溜到院里看他,像地下工作者一样。不久,“准老伴”也按计划入住养老院,有情人方成眷属。    
    在父亲弥留之际,儿子们都以为他们的孝心可以让老人从容离去了,没想到老人却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吐出了心中的怨气:我这辈子就是听了你们的话,一直苦熬着,没找老伴,你们哪知道这些年我的苦处哇!    
    儿女们面面相觑:如果他们当初尊重了父亲的意志,有个老伴照顾他的话,也许他们至爱的父亲会活得更长一些!——可这世界上有后悔药可卖么?    
    当年黄老汉妻子去世时,最小的女儿还未参加工作,有女儿的照顾,黄老汉没觉得太孤独,生活也没什么不便。女儿结婚之后,麻烦就来了,生活中所有的事都需要自己料理了,而且,偌大的一套房子,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形只影单不说,他连打扫的心气都没有!于是他几次对孩子们说了自己想再找老伴的想法,但几个孩子都反对:不就是没人照顾么,找保姆吧!    
    偏巧找的这个保姆还特别“敬业”,除了干活,一句话不多说,让老想找话说的黄老汉颇为尴尬:她别是以为我有什么企图吧?    
    于是不久后老人再次召集孩子们开了一个家庭会,又提出找老伴的想法,但孩子们还是难以接受。他们不明白:老爷子都这个岁数了,还整这事儿干吗?面对孩子们的反对,老人只能再次放弃找老伴的念头。    
    几番较量之后,黄老汉终于死了心,孤零零地生活了近20年,直到去世,才敢吐真言。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11)

    一位在北京东城区某老年婚姻介绍所工作的女士说:有一位丧偶的女教师,女儿非常支持母亲再找一个老伴儿,于是这位女教师勇敢地走进了老年婚姻介绍所。可他们给这位教师介绍了3个对象,她却结了3次婚都离了,每次都因为对方子女干涉。这位红娘最后的结论是:“我从事这个工作8年了,我觉得,老人再婚后还是离的多。”    
    我在采访中也遇到这样两位高龄的丧偶老人,未婚同居已经3年了,感情非常好,但老人们告诉我:他们不“敢”结婚。这让我颇为震惊:都什么时代了,婚姻还不能自主?原来他们只要一结婚,儿女们就会打上门来,让他们不得安宁。儿女们怕父亲的房子落到别人手里——父亲是否孤独无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套价值20多万元的房子!他们老了,一身都是病,经不起子女们的折腾了,于是两位老人只好采取同居这种他们自己也感到挺难为情的事儿。    
    其实,老年人找个情投意合的老伴并不容易,即使没有子女的干扰,也很难突破自身的局限而找到合适的伴侣。因为老年婚姻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年龄、疾病、经历、住房、经济条件,任何一个在年轻恋人们眼里不是事儿的事儿,都会成为老年婚姻的障碍。老年人再婚时功利性的考虑往往很多,可能就是因为对方的某种疾病,就能让老年人犯嘀咕:我得侍候他多久啊?越是高龄,健康越成为择偶的重要因素,因而老年人择偶的成功率很低。    
    所以,一方面老年再婚成功率低,另一方面,再婚后离婚率又十分高。一些专家认为:“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再婚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北京有许多丧偶老人再次找到合适的对象时,常采取不结婚而同居的方式;一则可进可退,二则免受子女骚扰:别看一纸婚书只是个形式,但只要一办,财产问题就来了——正如穆光宗博士所说:涉及家庭经济资源再分配,纠纷就来了。    
    除了再婚之外,孤独的老人们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她还清楚地记得他们是1950年4月28号从河南调到北京的。丈夫当时在中央警卫师工作,任务就是保卫中央首长。那年,家还没安顿好,丈夫就上了天安门,参加五一劳动节的保卫工作。多少次,丈夫匆匆离开她:快给我准备衣服,我要随首长出差!可这一次,他不是出差,他永远地走了!    
    天,一下就塌了下来。    
    将近半个世纪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尽管聚少离多,但她一直就生活在他的呵护中。每当他从外面出差回来,总是第一个来到她的床前摸摸她的额头,看她发不发烧,问寒问暖;退休后,因为她身体不好,连上早市买菜都是两人一起去,他不让她拿,连根儿葱都不让她提,他是男人,他觉得这都是男人该做的。从年轻到现在,他一直这么呵护着她,照顾她成了他的天职,就好像对待他的工作,从不懈怠。    
    1994年9月,公安部给老干部体检,说他脾脏有个囊肿,住院仅3个月,丈夫就去世了。她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打击:他平时身体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啊!    
    临终的时候,她跟他商量:“你还有什么要求?走的时候穿什么?”他很平静地说“我干了一辈子保卫工作,就给我穿一身军装吧。”    
    她忍住悲痛问他:“你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吗?”    
    这时,她看到他眼里突然闪出泪花,动了感情:“我就是觉得对不起你!你身体不好,我走在你前头了,不能照顾你,把痛苦留给你。我就是不放心你呀,有一件事你一定要做。”说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张纸,那是他在住院期间,从病友和医生那里了解到的3个治胆结石的偏方,给了她:“你一定要试试这几个方子。”说完,才合上眼睛。      
    她扑在他身上哭得死去活来:这就是她的丈夫!在病情急骤恶化的时间里惟一想的只有她。她平时就有高血压,这时血压一下就升到二百多,她一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后来,她回到家,清理丈夫的遗物。过去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丈夫管着,她从不操心,而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依靠了,以后所有的事都要她自己操心了,这时她才发现,他们所有的存折上都是她一个人的名字。    
    在那以后将近半年的时间,她老是生活在幻觉中,老是听到丈夫说:“明天我要随首长出差,把我的毛裤准备好。”她急急地把他的毛裤拿出来,才想起他已经不在了,顿时泪如雨下。她只有一遍又一遍摸着这曾经有他体温的毛裤。恍惚中,总觉得他又出差了,不定哪天就回来,想着给他留吃的,想着给他找他换季的衣服,甚至晚上给他留门……    
    我们在采访她的时候,她说:“老伴儿去世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真是见花花落泪,看鸟鸟伤心,看什么都是悲悲切切的,怎么也解脱不出来。天天就是看他的照片发呆。”女儿看她这样,怕她想出病来,就把她带到了杭州。她没事儿时出去遛弯儿,人家同她打招呼:“看女儿来了?老伴怎么没一起来呀?”一句话,犹如当头一棒,她竟连话也回不出来,赶快跑回家,回去以后就不下楼了。她不愿出去了:看到别的老人两口子相互搀扶着无话不说,她也受不了。女儿看到她这样,开导她:“你那么爱读书,就看书吧。”她听了女儿的话,每天读读书,觉得好一些,就回北京了。可一回到熟悉的环境中,触景生情,又陷入悲痛中。她不断地问自己:我一辈子尽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了(她退休前是某国营公司的党委书记),难道就做不了自己的工作?    
    她想:“老伴儿临走前就让我注意身体,我得走出来,得按老伴儿说的去办。”她下决心把丈夫生前的东西都从墙上摘下来,一件一件收起来。她要改变一下环境,不再去碰心里的伤疤。她要好好活着,这是老伴儿最后的愿望。    
    她觉得,要从丧偶的悲痛中走出来,首先就是不能封闭自己。她开始到单位里过去要好的朋友那儿走走,和几个丧偶的老姐们聊聊天,谈过去一起经历的荒唐事、可笑的事。几个人还买了通票,满北京一起去玩儿,互相开导,慢慢的,还真就想开了。她还参加了老干部读书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过去,她和老伴儿都爱旅游,现在老伴儿不在了,她开始让自己习惯一个人去旅游。她以杭州女儿家为大本营,把周围的景点转遍了。她还决定以后每年旅游两次。当她忘情于山水之中时,会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生生死死本是人生的必然,以生与死这种必然来折磨自己实在没有必要。她到蒋介石的故乡溪口旅游时,女儿让她坐轿子,她觉得很可笑:“我是共产党员啊,怎么可能坐轿子?”女儿笑她:什么时代了!坐轿子又不是旧社会的官太太,不过是一种体验罢了!她想想也是:人生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经历,在生命中沉淀到最后的,不是别的,恰恰只是经历带给人的感受。于是她生平第一次坐了回轿子。    
    大悲大喜之后,常常是大彻大悟。感悟人生,需要智慧,点点滴滴的心得、感受都化作了她的日记,几年间她整整记了6大本!过去跟丈夫说的,现在跟日记说。不经意之间,也是熟能生巧,倒把文笔给练出来了,这些年,她还在《东城老干部报》上发表了28篇文章。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12)

    我在采访中发现,她真的是走出来了:她的衣柜里有很多时装,适合各种场合穿的衣服都有。她还写了一本书,自己出钱印的,只印了10本,在亲友们中传阅,封面是外孙女设计的,题目是:3个娃娃的成长。写她的3个孩子。3个儿女每人写了6个故事。她的生活又开始变得有滋有味。     
    丧偶,无疑是人生的巨大悲剧,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路口:你下一步往哪走?这不仅是要从感情中走出来的问题。因为失去生活中另一半的支撑之后,你必须重新安排生活。专家们认为,丧偶老人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之后,大多能解脱出来。悲痛,是必然、也无可厚非,然而悲痛过后需要的是理智——选择的理智,因为后面的路会更难。    
    医学专家对2500名老年丧偶者的研究证明,丧偶半年之内是老人的高死亡危险期。医学专家发现,这期间的免疫功能竟然只有其他时间的1/10,而居死亡首位的疾病是心脏病和中风。      
    专家们认为:老年人长期孤独寂寞,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比如胃肠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身体免疫系统的疾病。同时,由于孤独而缺少亲人周到细致的照顾,许多老年人本可以及时发现治疗的疾病却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很多老人一旦丧偶,就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除了子女偶尔来看看以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基本都断绝了,如同现代鲁滨逊,对老人十分不利。如果条件许可,应尽可能为老人创造一个相对社会化的生活环境。    
    目前,北京已经出现老人自动组织起来的、非婚姻的家庭,这些老人共同购买一个院子,共同出资雇请3个保姆照料生活。还有几个有亲缘关系或者是朋友的丧偶老人生活在一个单元房里,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也有一些老人采取不婚而同居的生活。专家们认为:家庭、社会都应对老人的选择持更宽容的态度,与此同时,尽可能帮助丧偶老人走出心理危机状态,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西方一些国家的作法也颇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为丧偶老人设立专门的救助机构,如老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丧偶老人提供心理上的援助和生活上照料。目前,我国天津也专门成立了帮助丧偶老人的聊天站,使丧偶老人及时得到各方的救助。     
    社科院的陈云女士提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服务应有差异性。不仅仅是成立救助机构,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住宅。她所在的社科院,很多老人的子女在国外。这些老人丧偶后更加孤独,子女只好把他们接到国外。但老人在国外很难适应,由于语言障碍连电视都看不了,反而更苦闷,过一段时间后只好回国。进入高龄,老人连探亲也不愿去了。这部分丧偶老人既不能与子女在一起,身体又大多有病,他们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住宅,使他们这些有相同境遇、因而有共同语言的老人们能择邻而居,互相帮助。    
    人生本是无常,赵四小姐与张将军牵手72载,也终将一别,何况我辈凡人?说到底,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失去,而是从未得到过,因为失去是迟早的事;经历过,爱过,也就此生无憾。像年轻人说的:曾经拥有,足矣! 对于老年人来说,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惯看秋月春风”之后,最终走入的便是白发渔樵的境界: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近年来,有两个文化现象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1998年春节晚会上,一首歌词平实得像聊天一样的歌曲引起轰动,这首歌的名字就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让人们于不经意间想起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孝道。另一个文化现象就是在2002年颇为叫座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部近一半内容都是表现离休老人石光荣退休回家无所事事,郁闷中四处发泄怨愤的电视剧,何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据歌手陈红说,她唱了这首歌后,有的老年人拉着她的手连声说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然而,被这首歌所震撼的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很多中年人、青年人……    
    从文革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间,能被人们普遍传唱的歌并不多,人们能记起来的大约只有《十五的月亮》《小芳》《血染的风采》等几十首歌,像《常回家看看》这样既没有涉及爱、也没有涉及死的歌曲能引起轰动,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如果我们不缺少亲情,我们还会被这首歌所震撼吗?    
    据某报以抽样方法调查的上海市老人中,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26%,较少交谈的占40。39%,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5。81%。这些数据揭示出一个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