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景催人泪下。
今天的孩子,是否能读懂三毛?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今天的绝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温饱之中,而其中的大多数甚至比三毛当时所处时代的“富人”家的孩子还要富足。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不会从三毛的故事中获得感动。那些在三毛同时代的相对富裕的孩子,也能够被三毛感动,那些在解放后获得温饱生活的孩子也能够被感动,我们这些在新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曾经的孩子也能够被感动,那么今天的孩子,一样可以被感动。
《三毛流浪记》里有一幕很有启发。三毛和另一个孩子去电影院看儿童电影《苦儿流浪记》,看到一半,三毛放声大哭,他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其他一起看电影的孩子,虽然不会像三毛那样感慨万分,但他们同样获得了极大的震动。兔死狐悲——连动物也有感情,何况人呢?人们除了喜爱让自己欢快的喜剧故事,也特别着迷于那些让自己悲伤的悲剧故事,有许多代代相传的经典故事都是悲剧。在别人的苦难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生活的另一面,它让我们的心灵接受洗礼,感受到同情的伟大力量。这也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孩子们都需要的营养。
漫画本身是带有很强烈的喜剧色彩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毛流浪记》并不是一个悲剧。将苦难的悲剧故事,用喜剧的形式上演,这本身具有更大的冲击力。正因为如此,我敢说,即使几百年后流浪儿童三毛的故事也仍然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
据说,张乐平先生当时为了创作这个故事,主动去和上海的流浪孩结识。开始孩子们避而远之,他发现原来是自己穿着西装革履的缘故,在流浪孩看来,这样穿着的大人不会是好人。于是他穿上旧衣服,蹲在街边啃大饼,孩子们才敢聚在他的身边,争相给他讲自己的故事。三毛的故事就是这些流浪孩童的真实写照。张乐平先生的出身也很贫寒,小学毕业就辍学做学徒工,儿时的生活也很艰辛。三毛的故事也有他早年生活的影子。
今天,我们觉得三毛的时代已经离得很久远了。我们穿着光鲜的衣服,打着手机,吃着麦当劳,在大城市里做着各种符合身份的事情,当然感觉不到什么。但是,如果你也在夜里,穿着旧衣服,蹲在某个僻静的街头啃大饼,也许你会获得另外一个视角。我们都很清楚,即使在今天,流浪的群体、流浪的儿童,并没有消失。三毛的故事所唤起的同情和思考,并没有真正成为历史。
在创作《三毛流浪记》之前,张乐平还创作过以抗战为主题的《三毛从军记》,这也是一部公认的杰作。在此之后,他还创作了不少反映三毛在新时代生活的漫画故事,如《三毛翻身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三毛日记》、《三毛学雷锋》、《三毛与体育》、《三毛爱科学》、《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等。但这些作品大多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甚至有些鲜为人知了。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形式,作品失去了这种色彩,就像一只野兽没有了牙齿。
漫画故事(3)
【丁丁历险记】
“丁丁历险记”是比利时漫画故事大师埃尔热(1907…1983)创作的系列漫画故事。埃尔热毕生的成就主要就是创造了这位少年记者丁丁的形象,并出版了24本以丁丁为主角漫画故事。根据出版年份排列如下:
丁丁在苏联(1930)、丁丁在刚果(1931)、丁丁在美洲(1932)、法老的雪茄(1934)、蓝莲花(1936)、破损的耳朵(1937)、黑岛(1938)、奥托卡王的权杖(1939)、金钳螃蟹贩毒集团(1942)、神秘的流星(1942)、独角兽号的秘密(1943)、红色拉克姆的宝藏(1944)、七个水晶球(1948)、太阳的囚徒(1949)、黑金之国(1951)、奔向月球(1953)、月球探险(1954)、卡尔库鲁斯案件(1956)、红海鲨鱼(1958)、丁丁在西藏(1960)、绿宝石失窃案(1963)、714班机(1968)、丁丁和流浪汉(1976)、丁丁和阿尔法艺术(1986,生前未完成的遗作)。
其中第一本《丁丁在苏联》和最后一本《丁丁和阿尔法艺术》没有被翻译引进到国内。其余22本均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翻译引进。这套由埃尔热倾毕生心血精心创作的书,是漫画迷、侦探迷、探险迷的绝妙大餐,即使科幻迷也能从中找到不少乐趣和启发。
要想在这里介绍全部的作品是不可能的,我先挑一本与中国人相关故事简单介绍。
创作于1936年的《蓝莲花》是埃尔热的代表作,也是丁丁历险记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故事中的中国少年张仲仁也是整个丁丁系列中惟一的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
丁丁和他的小狗白雪,为了追踪国际贩毒黑帮而来到上海。在这个神秘而陌生的国度,他遭遇了一系列难以理解的事件。先是一位日本商人平野松成要帮助他,劝他赶快离开上海去印度;然后他在大街上被不明身份的人枪击;回到旅店又有人开枪向他射击,打中了茶杯。有一个中国人连续两次出现在事发现场,并在神秘的约会中举刀向他就劈。丁丁莫名其妙,只能坐船离开上海回印度,可是轮船刚刚离开海港,他又遭袭击,被人装进木箱运回岸边。
醒来后,他发现自己睡在一个中国人的家中。主人是一位和蔼的老先生,他是“龙堂”的帮主王仁杰。王先生为丁丁揭开了迷雾。原来平野先生是日本间谍,而且是国际贩毒团伙的头目,他千方百计要将丁丁骗离上海,并安排了两次刺杀行动。那个中国人是王先生的儿子,他在暗中帮助丁丁,并希望取得联系,可是他误中了平野的怪毒,人变得疯疯癫癫,整天拿着刀对人要砍要杀。“龙堂”是一个爱国帮派,一直在与平野作对,希望制止日本人的贩毒行动。
丁丁了解真相后,开始对平野先生展开调查。他查清了上海最大的烟馆“蓝莲花”原来是平野的贩毒窝点,并跟踪日本人发现了他们间谍活动。日本人发现了丁丁的行踪,咬牙切齿要消灭他。于是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又搞笑幽默的追踪与反追踪活动。
当时的上海,局面相当复杂。日本军占领着一部分,欧美各国的租界占据一部分,当时的中国政府占据一部分。丁丁是欧洲侨民,按理说只要呆在租界就很安全。但是租界的不法商人因为丁丁对中国人友好而嫉恨他,从中挑拨;租界的警察局长私下里收受日本人的贿赂,以权谋私;而中方的警察又受到来自租界方面的压力,也参与了围捕。总之,关系错综复杂,丁丁每走一步都遇到危险。但他勇敢机智,每到一个险情都能化险为夷。
一天,丁丁在洪水中救出了一位中国少年张仲仁。两人结为亲密的好友,并肩作战。这个小张,不但熟悉当地的环境,而且那股子聪明劲儿与丁丁相比,尤有过之而无不及。丁丁在小张的帮助下,无往而不克,最终打败了平野一伙,揪出了贩毒团伙的老板拉斯泰波波罗斯先生,而且向全世界揭露了一桩日本人在中国实施的间谍罪行。
在故事的末尾,王老先生收养了小张,丁丁和白雪乘坐轮船回国,与他们依依惜别。
这个故事高潮迭起,险象环生。每到最危急的关头,又异峰突起,主人公总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这种精彩热闹的场面,很像是英国大片“007系列”的风格,不过从时间上看,这个比利时的少年007应该是詹姆斯·邦德的老师。经过当代商业化的包装设计,“007系列”往往以故事中的艳情来吸引观众。而丁丁是一个少年人,他的故事中往往以少年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来打动读者,另外还有埃尔热精心设计的搞笑情节。
比如丁丁到中国辖区的浦口去调查,租界的警方指派滑稽侦探汤姆森兄弟去抓捕他,兄弟俩随身带着租界的官方文件。为了避人耳目,两兄弟自作主张地脱下西装,换上唐装进入中国辖区。他们的所谓“唐装”是旧时清朝的官服、官帽,还戴着长长的假发辫。这种小丑式的打扮引得全城的人来围观。当他们发现丁丁,准备到中方的警察局去交涉时,丁丁的伙伴小张偷换了他们的公文。当中国警察打开“公文”,看到的是这样的疯话:“恐君未知我二人为疯子,特此声明。”中国警察当然把这两位“疯子”给轰出了大门。这样一场“惊险”的抓捕便以搞笑而收场。
在《蓝莲花》一书中,还有一个令中国读者特别惊叹的特征,就是“中国味儿”十足。无论是中国场景下人物的服装、建筑的造型,还是上海十里洋场的各种招牌、路标、标语,更细致到房间里的摆设、墙壁上挂的字画,都是地道的中国地方风味儿。而埃尔热在这本书中不但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还表现出对中国的政治时局、社会背景的深入了解,更表现了一种欧洲作家所罕见的对中国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很不寻常的事情,它的背后有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埃尔热以前从未到过中国,本来他只是觉得因为这个东方国家很神秘,就设计了丁丁从印度追踪到中国。为了创作好这本书,他委托朋友找到一位当时正在比利时留学的中国学生张仲仁先生。张仲仁是地道的上海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当年他享受政府的津贴到国外留学,学习西洋的美术。埃尔热与张先生相识之后,一见如故,两个人甚至一聊就是几个星期,主要的话题就是中国。《蓝莲花》里有一段对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欧洲人与中国人的交流。那是丁丁刚刚从洪水中把小张救起来那段。
小张说:“你干吗要救我呢?我以为所有的洋人都是坏蛋,就像那些在很久以前杀害我祖父祖母的人一样。我父亲说那是在‘义和团’起义的时候……”
丁丁说:“不,张,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是坏的。因为不同种族的人民之间互不了解。同样欧洲人也这样认为:中国人都是狡猾凶狠的人,还拖着一根长辫子。欧洲人还以为,所有的中国女人都是小脚,甚至现在的中国小女孩仍然在忍受缠足的痛苦……而且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刑罚,吃臭鸡蛋,吃燕窝……其实,他们是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人民……他们还愚蠢地认为中国的河里漂满了无法喂养的婴儿……”
小张说:“啊!你们国家的人一定是疯了!”
张仲仁先生因为这本书而在欧洲扬名,据说至少有十亿欧洲人知道他的大名。当作品出版的45年后,张先生到欧洲访问时,埃尔热满怀激动地到机场去迎接,欧洲各大媒体的记者们也云集在机场,和他们分享这份重逢的激荡心情。
在《蓝莲花》中,埃尔热还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对日本侵略者以痛快地嘲笑。当丁丁要去见日本人平野先生时,他的小狗白雪问道:“日本人中有好人吗,丁丁?”在后面的故事中,更是抓住机会就大开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玩笑。所以,当时这本书传入中国后,给正在遭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以很大的安慰和激励。当时,宋美龄女士甚至邀请埃尔热到中国来访问,只可惜因为战火而未能成行。
埃尔热的研究者认为,在《蓝莲花》之后,埃尔热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在此之前,他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创作故事的,故事中不切实际的幻想成分居多。但是在创作了这部作品后,他体会到故事的内在真实所带来的强劲效果,开始在幽默、搞笑、刺激的故事背后,添加使人感觉真实、让人感动的元素。
比如在他后来创作的《丁丁在西藏》中,丁丁不畏艰难,去营救被困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张,在历险途中他也掌握了登山技巧,更学习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还探究了那里的神秘文化和神秘现象。这本书也是公认的代表埃尔热最高成就的作品。
又比如,在《奔向月球》、《月球探险》中,卡尔库鲁斯教授发明了登月飞船,丁丁和阿道克船长一行代表人类登上了月球。这个科幻故事发生在人类真正登上月球的15年以前,为了完成这个故事,埃尔热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务求在描写技术细节上达到真实的效果。他确实做到了,即使在今天读来,这个月球探险故事也仍然真实有趣。为了感谢埃尔热在天文科幻方面的贡献,1982年比利时天文协会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埃尔热星”,它就位于火星和木星中间。
能拥有埃尔热这样的漫画故事家,的确也是我们的福气。
漫画故事(4)
【晴天,有时下猪】
当我第一次读矢玉四郎(1944…)的《晴天,有时下猪》时,差点儿没笑破肚皮。
听说过吗,天气预报员报道:今天晴天,有时会下猪!?真的,这本书上就这么写着呢。
见过下雨,真没见过天上下猪,那本书上说下猪的时候满天都是猪,大大小小的,密密麻麻的,把太阳都快遮住了。真想看看啊!不过当时可把一个日本的三年级小同学吓坏了,他赶紧用橡皮把自己的日记擦掉,于是满天的猪就逐渐消失了。
这位日本小同学的日记特别有意思。因为老师说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要写真话,于是他就老老实实这么做,有时也记下自己做过的“不太光彩”的事情。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妈妈偷看他的日记,特别可气的是,妈妈一边看还一边偷乐。这怎么行?他非常愤怒,于是想办法报复,他开始记“明天的日记”,因为明天还没有来到,所以怎么瞎编乱造都不能说“没有写真话”,对吧。他的“明天日记”写得非常荒诞,比如说明天厕所里会有条蛇、明天妈妈把铅笔油炸了给爸爸吃、还有明天晴天,有时会下猪,等等。有趣的是,这一切居然都发生了……
这位小同学可真是个神人,他后来不满足只写日记了,开始在镇上废弃的告示板上贴自己写和画的报纸,先是办《真话报》,结果发现说真话会得罪人的。于是他改办《吹牛报》,结果发现胡吹的东西大家特别爱看,而且相信的人多了,吹牛反而变成真事了。最后他决心发一则绝对不可能的荒诞新闻:明天全国庆祝猪日!结果你肯定猜到了,第二天全国放假一起过猪日,一到猪时间,从天上、地上、家里、学校跑出来数不清的大猪小猪,大家忙着上街赶,小朋友们人手一个捕蝴蝶的网,到处去捉猪……
还有更好玩的呢,后来一个猪魔鬼把学校的同学、老师、校长都变成了猪脑袋,甚至整个城市的东西都着了魔,汽车、飞机、轮船也都变得猪头猪脑的。最好玩的是,当魔法被解除的时候,学校的校长怎么也不愿变回人了,他觉得做猪可以天天放假,开心极了!
这本满篇猪言、猪语、猪画的书从一开始就是很边缘的东西。首先它从头到尾都是“疯话”,没有多少合乎逻辑的正经话。其次它从头到尾都是“疯画”,没有几张画看着像真人真猪,人的眼睛一般占脑袋的三分之一,脖子可以任意拉长,脑袋有时可以拿下来当球玩,而且线条出奇的粗简,就像孩子随意的涂鸦。再就是关于书的形式,说不清楚它是什么类型的书。我最先读到的是小说版,其实是把原书的一部分文字抽出来合编而成的。后来读到严格根据原版翻译引进的版本,才知道原来是这样古怪的书。
“晴天下猪”系列由这样几本书组成:《晴天有时下猪》(1980)、《明天是猪日》(1985)、《我有时是猪》(1987)、《我连肚脐眼儿都是漫画》(1990)、《梦里来的梦孩子》(1993)、《搬家机器人》(1995)。它们介于图画书与文字书之间,每一本书的文字都不多,译成中文也不过就是两万多字,几乎每一页上都配有作者自画的夸张而又稚拙的插图。如果说它是小说,图画又太多;如果说它是漫画书,文字又太多。这种形式与前面介绍《小淘气尼古拉》很相似,而且作者本人就是漫画家,所以我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漫画故事书。
儿童文学作家彭懿先生曾经见过作者矢玉四郎本人,他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印象的:“小个子,一脸的桀骜不驯,脚上穿着一双摩托车手的长筒皮靴,手上还捧着一个巨大的头盔,他是日本儿童文学的‘暴走族’。”矢玉四郎和他的作品,在日本的儿童文学界都算是很另类的,开始评论界很难接受这种很有些疯狂的荒诞味道。但是儿童和青少年却酷爱这味道,他们疯狂的追随使“晴天下猪”的书变成了超级畅销书,而且使“晴天下猪”变成了流行语,收入到《现代用语基础知识》里。
为什么孩子们会对“晴天下猪”这么疯魔呢?彭懿先生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有关猪的童书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