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中国做事 作者:黄夏君-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亩鳎∪欢挥邢窦劭男∪四茄械骄玻晕约赫庀吕戳瞬圃耍窍氲蕉税难笕烁貌恢嵩跹偶薄S谑牵亩膊蝗ィ驮谠Φ群蚰俏谎笕恕�
  
  直到傍晚,那位洋人才满脸沮丧地来到这里,在寻找了大半天之后,他已经对公文包失而复得不抱很大希望,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包竟然会在舢板上,更没有想到这个中国船工还一直在等着自己。
  
  洋人打开自己的包,见原物丝毫未动,不禁大为感动。真没想到一个中国苦力竟有如此品德,对外来之财毫不动心。洋人立即抽出一把美钞塞到叶的手中,以示谢意。谁知叶澄衷拒不肯收,开船就要离去。这位洋人见状,又立即跳上小船,让叶送他到外滩。船一靠岸,洋人就把他拉到了自己的公司。原来,这位洋人是一家五金公司的老板,见叶澄衷为人厚道,心中十分佩服,便想与叶澄衷合伙做生意。这一回,叶澄衷愉快地答应了。
  
  从此,叶澄衷走上了经商之路,在日后的经营中,他一如继往地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德性,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成为远近闻名的〃五金大王〃。
  我曾经亲历过一件这样的事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笔者所在地要出一本反映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小册子,于是组织了几位当地的〃笔杆子〃分别下去采访,我亦在其中。
  采访对象有好几个,有一位身在农村的民办教师虽然不归笔者采访,笔者至今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事迹确实令人感动,笔者至今难以忘怀。
  他家很穷,人口很多,一家老小就靠他当民办教师的一点微薄工资生活。他们一家人住在赣江堤边一间很简陋的屋子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虽然堤边还有几间屋,但都稀稀拉拉的相隔很远。这里虽然是一段江堤,却是通往前面十多里处一个国营农场的必经要道。
  
  一天傍晚,一辆摩托车从他家门前疾驶而过。蹲在门口吃饭的他,突然看见从那摩托车上滚下一个包,正要叫喊,摩托车早已开得没了踪影,只有被摩托带起的一道尘土在飞扬。
  
  他捡起掉在堤上的包,回到屋里打开一看,天哪!全是一摞一摞的钞票,足足有16万元!
  他的双手不停地抖,把那个包捧起又放下,放下又捧起,好像那个沉甸甸的包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安全。
  说句实在话,他的家里真是需要钱哪!四个孩子,上学要钱;屋子漏了,修补要钱;老婆有病,抓药要钱……自己只是个民办教师,年纪大了,转正没有希望,这几个教书的钱,说什么时候没了就没了,别说修房子、交学费、给老婆看病,到时候就是吃饭恐怕都成问题。现在有钱了!这是一笔很大数目的钱,有了这笔钱,自己所担心的一切问题都能解决掉,更何况,这钱是它自己〃飞〃来的,谁也没看见……
  
  然而,他压根就没有这样想。他之所以手抖,是因为心急,为那个丢了包的人心急!他想,那个人一下子把这么多钱弄丢了,不定要急成什么样呢。他又想,那人发现自己的包丢了,肯定会沿着原路来找。慢慢地,他的心平静下来,他把那包钱照原样包好,放在自家堂屋的案桌上,就等那个丢了包的人回来拿。
  
  
  第24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3)
  不一会,大堤上响起了轰轰的摩托声,那个骑摩托的人心急火燎地照原路找来了。那人问了前面的几家,一无所获,急得满头大汗地又问到他家里来。这么多的现金哪,谁见了不会眼馋?那个丢包的人此时几乎已经绝望了,问到他的家里来也只是无望作有望,并不指望这事会出现奇迹。
  
  听那人说自己是前面农场的,包里装的是全场所有干部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时,他没有多说一句话,赶紧将包拿出来,让那人清点了数目后,别说回报,连收条都没打一张就让那人走了。
  
  他没有钱,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赚到这么多的钱,可是,他却让眼看就要到手的一大笔钱在自己手里过了一趟就又归还了别人,自己依然一如继往地住陋屋、过穷日。但是,他的行为彰显了一种精神,一种做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势必会代代相传,传给他的后代和他的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正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吗?
  
  不过,他的事迹传开后,也有人说他傻。他淡淡地说:〃傻就傻,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挣来的钱,用了心里发虚。人都是有良知的。〃
  他说得对,人是有良知的。人对事物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良知?这里有一个关于王守仁(明代大哲学家、政治家,人称〃阳明先生〃)的弟子的故事。这位弟子有天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说人要讲〃良知〃。那小偷呵呵笑了:〃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夏天,王守仁的这个弟子让小偷把外衣脱掉,随后又让他把内衣脱掉,小偷都照办了。接下来他让小偷把裤子也脱掉,小偷就有些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人来自于直觉的认识。明知是错的还要去做,就是不讲良知的表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指的不仅仅是拾金不昧,它的指向非常宽泛。它包括所有人的钱都必须来得正,必须是正当利润。天下谁人不爱财?有钱好做事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我们在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自己做的这件事有没有偏离道德范畴。有偏离,哪怕一点点都不要去做。赚钱时心里干净,花钱时心里才能清静。要知道,人在意诚时心才会正,才会让自己的一切获利手法符合道德规范的约束,使自己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并懂得自己行为中涉及的种种道德问题。
  
  然而有的人则不同,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无德无道无良知,只要能弄到钱,就不怕做小人。有的当权者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有的经商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凡此种种,无一不是丧失良知的表现,自然,也肯定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大学》里有一段话,意思是说:财富这玩意,只要有德望,它就自然会聚集到你身边来。德是本,财是末,财不聚集,是可耻的事,聚集后不知散财,也是可耻的事。有的人不明此理,所以往往不择手段聚财,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最终也未和财神爷结缘。聪明的人才知〃德是根本,财是末端〃的道理,因此不管贫富都能悠悠度日,在任何境况下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有如此道德境界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所以有人说,金钱这东西真是莫名其妙,它并不跟着人的感觉走,即使腰缠万贯,如果不觉得自己幸福,那就是不幸福的人。反过来说,即便分文没有,假如感觉自己很幸福,那就是幸福的人。因此,在中国做事,大可不必为聚财而不择手段,最后落下一个骗子、奸商……的丑名,要聚财,更要聚德。千万要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聚干净财,聚良心财,聚清白财。
  
  3、喜怒哀乐,合乎于礼
  清人颜元有一段话说:〃思考、心念每时每刻严谨端正,身形每时每刻正规肃穆,脚步步步合乎规矩。〃意思是每时每刻要学习礼法,念头应该每时每刻想到平安,声音脸色应该每时每刻和蔼,喜怒哀乐应该让它符合礼节,这就得每时每刻学习礼乐。所以说,礼仪乐律不可以一时一刻离开身体。
  
  
  第25节:喜怒哀乐,合乎于礼
  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恐怕为数不多,但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为人处事讲求礼仪的传统美德则是每个中国人都大致明白的。
  前面说过,中国人的礼仪多到让外国人吃惊的程度。古时候的中国人举手投足都显现出礼仪,让人感觉温文尔雅,因此而赢得了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好名声。儒道思想从来就强调人必须懂礼,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礼相待,只有谦和礼貌地为人处事,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得到一致的好口碑,做起事情来自然会有贵人相助,事情也就会做得比较顺了。因此,在中国做事,礼仪就是〃敲门砖〃,无论在家庭、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能给他人留下谦和懂礼的好印象,他人才有可能帮助你完成要做的事情。这个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皆是如此,由此可见,礼仪作为在中国做事的原则是毫无疑义的。
  
  一个人懂不懂礼仪,首先看他能不能孝顺父母。孝顺是摆在第一位的,只有孝顺父母、对父母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有可能对他人实施礼仪。
  《后汉书》中有记载说,蔡顺,字君仲,为人很孝顺。太守韩崇听说了他的孝行,就召他做东郭祭酒。他的母亲一辈子都害怕打雷,等到母亲死后,每逢打雷的时候,蔡顺就总是绕着母亲的坟墓哭泣着说:〃蔡顺在这儿,母亲不要害怕!〃韩崇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每逢打雷时,就派马车到墓地去接蔡顺。
  
  历史上还有一个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
  东汉大臣黄香9岁时母亲就病死了,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守在母亲身边,劳累加上悲伤使他瘦得皮包骨头,但他还是陪伴着母亲不离左右,受到邻居们的齐声赞扬。母亲死后,小黄香对父亲越发孝顺,他全身心地关心、体贴、照顾父亲。黄香的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炎热的夏季,夜间酷热难当不说,蚊子还多得吓人。为了让父亲睡个好觉,每日天未黑小黄香就开始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不停地扇,把父亲的床席扇凉,把蚊虫扇跑,使父亲得以安寝。数九寒天,北风刺骨,屋里没有炭火,冷得像冰窟。为了让父亲暖和一点,每天父亲睡觉前,小黄香都要自己先脱下衣服钻进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子焐热后,再请父亲睡下。当时,小黄香孝敬父母之事广为流传,连皇帝知道后也盛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我们这个举世闻名的东方民族,历来就有对父母、师长、亲朋,乃至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的传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感恩,被视为天经地义。古人以孝事亲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报纸、电视中播报的〃背着父亲上学〃、〃8岁学童撑起一个家〃等感人至深的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以孝事亲的故事,不正是许多古人〃行孝、感恩〃精神的延伸吗?
  
  〃礼仪〃不仅体现在孝心上,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如长幼之礼。后汉书中有一则故事说:马援有病,梁松来看望他,并在床边叩拜,但马援并没有回礼。待梁松走后,儿子们问马援说:〃梁伯孙(即梁松)是皇帝的女婿,公卿大臣以下没有不害怕他的,您如何不回礼呢?〃马援说:〃我是梁松父亲的朋友,梁松虽然很高贵,又怎么能够不讲究长幼之序呢?〃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的长幼之序、论资排辈是很有讲究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则体现出鲜明的礼让美德: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聪慧敏捷,很有教养,在七个弟兄中他排老六,与兄弟相处,处处谦让。孔融4岁时,有一天兄弟们一起吃一盘梨,哥哥让他先拿,他只拿一个最小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父母又问:〃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如此种种,在此就不一一赘叙。总之,礼仪是做人的文表,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不懂礼仪的人,在中国不仅做不成什么大事情,而且还将遭到人们的唾弃。只有像孔融这样,敬长爱幼、谦恭礼让,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第26节:公正公道,不失偏颇(1)
  应该承认的是,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在应对挑战的形势下,对人的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段时间网上载有不少文章,剖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多数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其中包括传统的交往礼仪。而与此同时,现代的交往礼仪在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身上还没有植根,因此年轻人有必要补上文明礼貌这一课。同时,文章呼吁家长、学校要加强对年轻人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使年轻人增强文明礼貌意识,懂得以礼待人及现代交往礼仪知识。
  
  其实,一个人的青年时代也就是全面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系统地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礼仪的学习就属于后者。有人认为礼仪是〃不学而能〃的事,无需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然而事实证明,礼仪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有专门的指导。一个人能否成为礼仪之人,与他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文雅的举止,谦虚的谈吐,和蔼的容颜……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与人热情而不过分,客气而不失礼节,那么,肯定会有很好的人缘。反之,即使有理也无〃礼〃,说不定还会在做事的过程中形成障碍,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礼仪不是虚泛的,它具体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现代人的礼仪大致是: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待人亲切;举止有礼有节;行为富有人性;生活卫生清洁;信仰坚定不移;博爱、礼让、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善好施等等。
  
  讲礼貌、重礼仪是现代人的品德标志和基本素养,一个人是否讲究礼仪,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完全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人,甚至关系到社会风气、民族尊严。因此,了解现代社会的礼仪方式,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优雅风度,是对一个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判断一个人能否做成大事的试金石。因此请切记,在中国做事,首先要看你是否懂得礼仪,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4、公正公道,不失偏颇
  〃公事在官,是非有理,轻重有法,不可以己私而拂公理,亦不可螅Чㄒ葬呷饲椤ā#ㄋ危空娴滦恪段魃秸怠罚�
  公正公道,顾名思义多指手上有权的人做事的标准。自然,平民百姓做事也要守义,要公正公道,为一件小事做得不公而结下怨仇,亦能酿成大的灾祸。但如果当官的人做事不能做到守义,不能做到公正公道,殃及的可就是老百姓的家产甚至是身家性命了。由此,在中国做事,守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则。
  
  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直给我们灌输着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事要公正公道。公正才有天理,公道才能服人心。因此,无论大事小事,主持公正、以理服人者十之八九能够把事情做好,否则一事无成。
  
  宋璟是唐玄宗时的宰相,一贯为人耿直。有一天唐玄宗命令内臣把自己用的金筷子赏赐给他。宋璟接受了赏赐,但不知道赏赐的理由,就没敢在皇帝面前陈述谢意。唐玄宗说:〃我赐给你筷子,是为了表彰你的忠直,不是因为它是金子的才赐给你。〃宋璟这才走下殿去向皇帝叩拜表示谢意。
  
  由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就崇尚忠直的品格。皇帝赐给宋璟金筷子,并不是因为金子本身的珍贵,而是以筷子端直的形象来赞扬宋璟忠直公正的品德。
  
  南宋学者真德秀在他的《西山政训》中有一段话,意思是这样的:〃士不廉俭,就像女子不贞洁。不贞洁的女子,虽然女红容貌超人,也无法抵消和弥补自己的过失。不廉洁之士,纵然有他的长处,也不值得称道!〃
  
  为官办理公事,是非有理,轻重有法,绝不准用私利去违背公理,也不准枉曲公法去顺应人情。诸葛公有这样一句话。〃我心如秤,不能随便给人去称轻重。〃是说拥有官位的人士,应该把它看作行动准则。可是人之常情每每让私心居于公上,这大概是受了贿赂而无法公,随其喜好厌恶而不能公;与亲戚结党,畏惧豪强,考虑祸福,计较利害,这也造成了不能公。殊不知是非是不可易改的,轻重是不可置换的,国法也是如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那就悖背逆天理了;以轻为重,以重为轻,那也是有悖于国法的。为官治民,却逆天理、违国法,这能心安理得吗?雷霆鬼神的诛讨,金科玉律的禁约,怎么可以被忽视呢?〃
  
  第27节:公正公道,不失偏颇(2)
  《后汉书》中记载的董宣(字少平),光武帝时曾任北海相、江夏太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