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未来还有机会造。即使你现在拥有了禅那,你进入禅那,禅那可以镇伏烦恼,可以使烦恼不现行。但是,由于造恶业的根没有断除,烦恼没有断除,有身见没有断除,一旦你的定力退失,或者说由于见到了一些可意、可爱、可喜的目标,你的烦恼又生起了。这个时候,你的定力就只能够在你入定的时间把烦恼镇伏。但一旦由于你的不如理作意,烦恼又重新生起,你又再重新造恶。所以,惟有我们真正的断除了邪见,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努力的能够使未生之恶,这些恶,可以导致我们投生到恶趣、苦道、地狱的恶业,把它断除”。我们惟有完全地把无明、贪爱连根断除,那个时候就不可能再造任何的恶业了。因此,为了要断除邪见、断除有身见,大家应该要努力要精进,使未生之恶不再生起。为了断除贪、嗔、痴,为了断除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本的无明,我们应当要培育精进、努力。
我们再看第三,使未生之善生起。如何使未生之善生起呢?这里讲到的善到底是什么呢?善即是戒、定、慧或者七清净。
我们这里讲到的善,有两种善:
一种是以今生为起点的善;
另外一种是以无始轮回以来所培育的善。
我们先讲以今生为开端的善。使未生之善生起,如果现在大家还没有持戒,那我们就应当要守持戒律。当你守持戒律,那么就可以说是使未生之善生起。因为你在持戒的时候,你是戒行清净,是不是?对于在家人来说、在家居士来说,五戒是他们的常戒。也就是说,对一位在家的佛弟子来说,五戒是他们永恒应该持守的戒,这里的常当然是指在尽寿、终生应该持的,而八戒和十戒是你们有机会就应该持守的戒。对于出家众来说,如果是受了具足戒的人来说,那么佛陀制定的一切律仪都是我们的常戒,只要我们的身份还是受具戒者,包括比库,包括比丘、比丘尼,这些是我们的常戒。因为我们受了,只要我们还有这个身份在,这些戒都还在起作用,都还在守持着,所以这是我们的常戒,就是永恒、恒常的戒,当我们持戒清净,这是还没有生起的善已经生起。
对于定来说也是,在以今生为起点,只要大家还没有证得禅那,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种定的善还没有培育起来,我们应当努力培育定力。我们为了要培育定力证得禅那所付出的精进努力,这个就是使未生之善生起。
对于慧来说,可以分为世间慧和出世间慧。世间慧就包括了四种世间的清净: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还有作为出世间的智见清净。
这五种清净包括了世间慧和出世间慧。
世间慧有四种清净: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跟行道智见清净。
出世间慧,在清净当中只有一种清净即智见清净,或者说又可以分为八种,即八种出世间心,惟有这种慧才是属于出世间的慧。
其他的你能够分析而见到究竟法的那个属于世间慧。见到究竟名法、色法的,或者再严格地来说,只要你还没有见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那个连这里讲到的世间慧的范畴你还没有达到。为什么呢?见清净就是见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那时你所见到的不再是这个是人,这个是男人、女人,这个是我、你、他。然后才能够讲到度疑清净。
第二个度疑清净就是你已经有能力观照你的过去世、你的未来世,你可以了解三世的因果了,已经用你的如实知见亲见了三世的因果,那个时候你才达到第二种世间清净,叫做度疑清净。因为你对三世因果的因如实地照见了,你不会再怀疑的。之后才开始修vipassanà,在这个基础上,你再观照五蕴、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的因,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从而培育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这些都是属于世间慧的范畴。
如果我们还没有这种智慧,应当努力地培育这种智慧,使这种还没有培育起来的智慧令它培育起来,这个称为使未生之善令(它)生起。当然能够断除烦恼的是属于出世间慧。所以,只要我们还是凡夫,还没有证得出世间智、出世间慧,我们为了要证得出世间智、出世间慧,我们所付出的精进和努力,这个也是属于使未生之善令生起。 这是对于今生来说的善。
对于在无始生死以来我们所培育的善,可以说我们在座每一个人都曾经在过去生生起某一定程度的善法。例如:过去生我们曾经持守过戒律,在有佛陀的时代我们可能也守过五戒、也守过八戒,在过去佛的时代,或者有时候我们也守持一些世间的善戒,对于这种来说,就是我们过去生起的那些善。定呢?在无始的轮回以来,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过定力,这种是我们过去曾经拥有的定的善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每一个人在过去生都曾经证得过禅那,相不相信?相信么?请回答,相信么?不相信?!相信呐,说出个理由来。在过去很漫长地轮回以来,我们每一个人必定曾经证得禅那,也许各种禅那我们都曾经证得过。甚至我们现在踩死的虫子,看到路上爬的蚂蚁,现在开了灯飞过来的飞蛾,它们在过去生都曾经可能是证得过禅那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我们虽然轮回为人,或者说那些众生们轮回为畜生,但是在过去生我们都曾经做过天人、做过梵天人,惟有证得了禅那才能够投生到梵天。而且在世界毁坏的时候,众生都投生到梵天界,没有禅那是不可能投生到梵天界的,是不是?一个劫,一个世间、世界有生存必定会毁坏,都经过了成——成住、坏——坏住,或者简称成、住、坏、空。周而复始,一切世界必然是这么样的。世界不知道成、坏多少次了,在坏的时候这个大地已经不可能再承载众生,那个时候众生在哪里?我们在哪里?所以我们知道在过去轮回当中,我们不知道投生到梵天界多少次了,我们也不知道证得禅那多少次了。但是,为什么现在还在轮回呢?为什么现在还在生死苦海里浮沉呢?因为这些善还是属于世间善,这些定是属于世间定。这些定不能成为我们的巴拉密,因为它不是导向解脱的,它只是导向轮回的。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能够导向出世间的善法,要令它生起。而对于慧来说,也是这么样。在过去无始的轮回以来,我们都曾经生起智慧过。在所有的智慧当中,最易遇的智慧就是业果智,也就是说一个人相信业果的智慧,这一种智慧即使在外道都有,是不是?我们看很多的印度教徒、婆罗门教徒,他们就有这种业果智,他们也相信轮回、也相信业、也相信果报,这就是一种业果智。
在没有佛陀的时代,我们最多只能够生起这种业果智。但是有佛陀的时代,也许过去生我们曾经听闻过过去的佛陀或佛陀的弟子所说的法,我们也许曾经修习过某一种程度的慧,但是这种慧,也许在过去佛的时代,我们并没有很精进地修行,使它达到出世间慧的范畴,我们现在仍然还在轮回。但是如果我们在过去佛的时代,能够修多少、能够做多少,至少现在仍然是我们今生乃至于未来,可以证悟涅槃的巴拉密(解脱的资粮、正觉的菩提的资粮)。因此,为了要证得出世间的善,为了要证得出世间的戒、定、慧,我们应当要精进,努力使未生起之善令之生起。
第四就是培育已生起之善乃至圆满。对于大家现在已经所持守的戒,应当好好地守护它。不要因为失去了正念,不要因为自己的烦恼现前而轻易地破了自己的戒、犯了自己的戒,使我们的戒行越来越清净。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询问、通过持守而使我们的戒慢慢地增长乃至圆满。
对于已经拥有定力的禅修者,他应当要精进努力,使他的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深,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敏捷。对于拥有观智的禅修者来说,他必须得要持续地修行观智,修行观智一直到他的观智不退的地步。什么样的观智才能够做到不退呢?
观智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世间的智,一种是出世间的智。我们说的观智都是属于世间智的范畴,出世间智称为“道智”和“果智”。在修行观智的时候,如果一个禅修者修到了缘摄受智,这种人称为小入流。也就是说,由于他已经能够见到了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他不会再很顽固地执取五蕴、名色法或者这个身心就是‘我’、就是‘人’。同时,他由于如实地观照了三世的因果,他了知今生是有因的,因就是过去的无明、爱、取、行、业,由于过去的因造成现在的果报、现在这堆五蕴。同时由于今生所造的业,由于今生的烦恼驱使他造业,这种业在成熟了之后使他带来未来的果报。他了知、他知道了这三世的因果。这三世的因果不是通过听闻,不是通过思维,不是通过看书,而是通过如实地知见,于是他已经没有了对三世因果的怀疑。由于他已经暂时性地断除了疑,所以他暂时性地断除了邪见,暂时性地断除了疑,我们称为小入流,或者有人又称为小须陀洹。在这个时候,他下一生不会再堕落到恶趣。如果一个人再继续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培育观智直到行舍智的阶段。他到了行舍智,可以保证下一生不会再退堕到恶趣。但是,他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漫长轮回当中,仍然不会堕落到恶趣,只能够保证他的下一生。
那在什么情况下才肯定下一生不会堕落到恶趣呢?惟有他的观智一直修到成熟,道智现前,把邪见和对佛、法、僧,对三宝、对缘起的疑连根的剪掉、拔除、砍断,那个时候才可以肯定他在未来不再堕落到恶趣、苦道、地狱,那就是入流道,这种道智才能够断除邪见、断除有身见。
如果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戒,应当要让戒持的更清净、更圆满。我们拥有了定力,应当速速地培育定力,让我们的定力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殊胜。当我们有了慧之后,我们一直就修行观慧,直到我们的出世间慧生起。惟有出世间的慧才能够断除烦恼,世间慧不能断烦恼,世间慧只能镇伏烦恼,这就是出世间智慧的功德。
当我们拥有了出世间慧之后,我们再继续修行乃至到断除一切烦恼,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说生死之根才能够连根拔除,烦恼之根才能够完全地拔除,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圆满了。圆满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修的已经修了,应该做的已经做了,应该学的已经学了。那个时候才叫做三学圆满——戒、定、慧都圆满了。
所以,只要我们在戒定慧还没有圆满的时候,必须得持恒地努力,不管我们还要多长时间努力,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六十年,惟有我们这样持恒地、持续地努力,才能够使我们的(三学圆满)。只要能够使我们的三学圆满,使我们已经培育起来的善达到增广、圆满,那么就要为此目的而付出努力,付出精进。惟有我们通过这四种方法,持续地、持恒地努力,我们可以说这叫做正精进。
对于精进来说,我们除了要为圆满戒、定、慧付出努力这样的精进之外,同时我们知道,精进也必须得符合中道。如果不符合中道的精进的话,那么精进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精进不足,一种是精进过度。精进不足就是有些人刚开始看上去好像很精进,但是他的精进不持久,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懈怠、懈堕、放逸;而另外一种精进是过度地精进,过度地精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犹如外道的苦行,摧残自己、折磨自己,这种是邪精进,这就是盲目的精进,这种也是无用的精进。
什么样才是中道的精进呢?中道的精进必须得达到五根的平衡。
五根是哪五根呢?请回答!大家不知道?第一是什么根?信根。第二?精进根。第三?念根。第四?定根。第五?慧根。对!信、精进、念、定、慧。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称为五根。
在这五根当中可以分为两组:精进根与定根是一组;信根与慧根是一组。精进根偏于动的,定根偏于静的,惟有动静相宜才是平衡的;信根与慧根又是一组,信根是偏于感性的,慧根是偏于理性的,惟有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才叫做中道。
如何才能够做到五根达到平衡呢?我们可以看一看《清净道论》当中这么样说,在《清净道论》的第一册第六十二段里面讲到“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惟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
在这五根当中,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精进根是指努力或者说内心的活力、冲劲;而定根是指内心的平静。如果一个禅修者过度地精进,会使人躁动不安,心没办法平静。在我们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如果禅修者精进力过度,他会造成头晕、会头涨,会身体发紧,或者说他的心很烦躁,躁动不安;但如果定根太强而精进根不够,人就变得会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心沉滞不前,也就是过度的平静,静到不能够动了,定过头了,这样的话就变成是定根与精进根不平衡。定根和精进根的平衡,其实就是说我们要达到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不断地精进。如果没有平静为前提的精进,它就变得过度地躁动。但如果只有平静而没有精进,心就过度的懒洋洋变得没有活力、没有冲劲。
对于另外一组,信根和慧根也是这么样。如果一个人的信根过强,他就很容易变成迷信,变成会搞个人崇拜,变成会宗教狂热。例如说,有哪位大师来了、哪位上师来了,听说他懂得加持,他能够帮你消业障,他很灵验,他还会帮你看相算命,大家就一窝蜂的涌过去、盲从,这种叫做信根过度而慧根不足。
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慧根过度也不行,就好像有些学者一样,他满腹经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寻章摘句。但是,你叫他安下心来坐一下,他就象猴子一样坐不住了。你要叫他真正去禅修,他就没办法坐。但是你叫他评论、评头品足,他可以帮你说的上,整天整夜都会帮你讲。如果一个人慧根过强,他会变得很容易批评,他的逻辑性太强、思辩性太强而变得批判性也很强。因此在禅修的时候,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而信根和慧根也要达到平衡,就是动和静、情与理都要达到平衡。
不过对于修定者来说,在培育定力的阶段,即使信强也是适当的,如此依相信、信心将证得安止。于定、慧中,对于修定者来说,一境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可证得安止。也就是说,在定和慧当中,在培育定力和培育慧的过程中,对于培育定力的禅修者来说,定根强是适当的,因为这样他可以证得安止。对于修观的人来说,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获得通达无常、苦、无我相。但两者平衡才能够得到安止,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五根要平衡,即精进根和定根要平衡,信根和慧根要平衡。但是在我们培育止观,修止培育定力,修观培育慧的时候,它们也略有侧重点。在修定的时候,信根强一点,信根强一点而慧根稍微弱一点是适当的。为什么呢?因为信根是偏于感性,它的心更容易投入。而慧根,由于慧根往往它的相就是要抽离出所缘来看,它才能够看得清楚。这样的话,如果人的心一直都是属于抽离对象的状态,他能够达到心一境性么?他的心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对象么?能够么?能还是不能?不能。为什么?因为我们说到的定力是心跟对象、跟所缘的结合、融在一起,是不是?而慧呢,往往它是保持一段的距离。因此在修定的阶段,信根强是适当的。有些禅修者问说:为什么女众禅修更容易成功;而男众更不容易成功呢?为什么?知道么?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候,很多女众的修行反而比男众好啊?这个在第一期的佛学问答里面已经回答了,为什么?知道么?因为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是偏于感性的,所以她的信根强嘛!正是这样,所以她很容易、很恭敬地依照业处导师给的指示去做、去实践、去禅修,所以她就上得快喽。但是,为什么那些爱批判、爱批评的人,一辈子修都不可能成功呢?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没办法投入,他的心始终都是处于一种跟所缘背离的状态。他既不肯、也不能把他的心完全融入于所缘,他怎么有可能培育出定力出来呢?是不是?你叫他培育定力,例如说,我们对于那些思辩性过强的人说,我们叫他:“你要单纯、要平静,你一定要单纯!”那好!他听了:“哦,要单纯!”也许他可以写出几万字,甚至一本书来说《论单纯》,是不是?这种人就是这么样,他可以引经据典什么叫“单纯”?单纯的经典怎么说,有些人怎么做,有些人怎么解释,他可以这么样,但是他的内心就不可能单纯的。既然不能单纯,有可能培育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