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作为人,如果经常培育惭愧心,可以使我们提升人格,可以使我们造很多善心,这些善心是善因,它可以使我们以后在轮回当中投生于人天;如果经常造的是没有惭愧的行为、没有良心的行为、是会遭到智者们谴责的行为,那我们就是用人的心、用人的身体,用人的身语意,来造作没有惭愧的类似于动物的行为,那我们就造了恶因,我们就造了不善因,这种不善因在带来果报的时侯,使我们投生为动物、投生为鬼、投生到地狱。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种心所,掉举(uddhacca)。「掉举」是心的散乱、不稳定。如果我们从中文的字来说,掉举就是:「掉」是心往下沉,「举」是心往上扬。如果是从巴利的词来说,(uddhacca)是心漂浮,心往上漂浮,很轻浮的意思。也就是心纷纷扰扰、妄想纷飞、晃动不安。
掉举的特相及特点就是心的不平静或者不安,犹如风吹而起涟漪、起水波;作用是不稳定,犹如风吹旗幡般飘扬;表现为心的散动,犹如尘堆被投进石块般,尘土飞扬;近因是对散乱的心起不如理作意。掉举也是五盖的其中一种。
五盖即:欲贪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追悔盖以及疑盖。对于禅修者来说,可能最多的就是这种掉举盖。想要禅坐,坐下去妄想纷飞,思绪纷纷扰扰安静不下来。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我们平时所说到的妄想、心在打妄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寻;一类是属于掉举。
寻就是很有条理地思维、推理或者说在思索、思考。而掉举呢?就是类似心漫无目的的散乱、波动、晃动。
在12个不善心里面,掉举的心算是造作不善业、造作恶业最弱的心。为什么可以这么样说呢?知道么?因为一个人造作了不善心,造作的不善心用这种心来表现有12种表现方式,我们称为12种不善心。其中的11种不善心,它所造下的不善业,都可以使一个人堕落到恶趣。但是惟有掉举相应的痴根心所造作的不善心不会带来结生,也就是它不会成为我们下一生投生到恶趣、苦道的业,所以我们知道掉举所造的业是最轻的,但是它在我们的心流里面也最常出现的。
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也在打妄想,在吃饭的时候也在打妄想,在走路的时候也在打妄想,在工作的时候也在打妄想。只要我们没有很用心的做一件事情,就都是在打妄想,是不是?如果是在思考,那个称为寻。如果是胡思乱想,在做白日梦这个叫做掉举。
要如何来克服掉举呢?我们联系到禅修上要如何来去除掉举盖,在《中部》的第20经,有一部经叫做《止息寻经》,也叫Vitakkasaõ;ñ;hānasuttaü。这部经里面,佛陀教导了五种去除妄想的方法。
在这部经里面,佛陀一开始就说到了:“要致力于培育增上心的比库,应当时时作意五种相。”
如何称为培育增上心呢?
在《义注》里面解释就是,培育作为修观基础的八种定。当一个人培育定力的时候,由于他在专注,但是心很容易跑开,这个时候他就应该时时地作意五种相。这里的时时并不是说一切时,而是说惟有妄想生起的时候,他就要作意。但是当妄想没有的时候,他就不用再去用这种方法。就好像说如果一个人感冒了,我们再服点药,如果没有感冒我们就不用服药。所以这里的时时不是一切时,如果是从巴利语来说kàlena kàlaü,就是应该用的时候我们就用,没用的时候不用。是哪五种呢?
第一,如果一个修行者、一个禅修者在作意某种相的时候,在这里讲到的某种相就是yaü nimittaü ,在专注的时候,如果生起了伴随着欲、伴随着嗔、伴随着痴的恶不善寻,这里的「寻」用的是(vitakka)也就是妄想。在生起这些妄想的时候,应当作意伴随着善的几大项。也就是说,当你的心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应当去想那些好的事情,想善的事情。
例如:如果你的心漂浮不定,你就去把你的心投入到入出息念这个所缘。或者说,当你的心确实真的很散乱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修修佛随念,或者散播一下慈爱,通过这样我们去作意、去专注善的而去除不善的,就犹如一个木匠、木工或者木工的弟子,他用小的楔子;去把大的楔子锤出来、把它打击出来,这样的话就可以取出大的楔子。同样的,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善的相而去除不善的相,这是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当作意善的相还是不能去除伴随着欲、伴随着嗔、伴随着痴的恶不善寻,那应该观察这些寻的过患,就是妄想的过患:这些妄想是不善的,这些妄想是应该受到呵责的,这些妄想会有苦报,带来苦的果报,来观察它的过患和它的危害。
在经文里面讲到,就好像一个很爱美、爱漂亮的少男少女,当她洗干净了之后,她戴上花蔓,她装饰很好,这个时候你在她的脖子上,放蛇的尸体或者放死狗的尸体、或者放人的尸体,那她会很厌恶、很害怕,就想赶快把它除掉。同样的,当我们看到这些妄想的过患、它的危害之后,我们赶快把它驱除掉。
如果去观察这些妄想的过患,仍然不可能驱除掉妄想,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不忆念、不作意这些寻,就是不去想它。就犹如一个人当他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的时候或者不喜欢的事物的时候,他装作没看见,不去理睬他,这个时候可以去除那些妄想。
假如不去忆念它,不去作意这些妄想仍然还是会有妄想,那应该怎么办?应该作意这些「寻」的寻行相,寻行相是巴利语Vitakkasaõ;ñ;hāna的直译,在《义注》里面讲,就是妄想——它的因、它的缘、它的来源,去寻找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妄想?这些妄想是怎么样来的。
特别是当我们的思绪万千的时候,应该这么样的思维。就犹如一个人很快地走、走的很急,这时候他想:‘我为什么要走的那么急呢?我倒不如慢慢地走,我又不赶时间。’于是他就慢慢地走。等他走着走着,他想:‘我又为什么要慢慢地走呢?我倒不如停下来。’于是他就停下来。当他停下来之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站立呢?我倒不如坐下来。’于是他又坐下来,当他坐下来的时候,他又想:‘我什么要坐下来?我倒不如躺下来休息。’同样的,当恶念生起的时候,他让恶念停止。当恶念停止的时候呢?他又再培育定力,让他的定力能够安住在一心。之后呢?他又再继续的,再(致力于)断除一切的烦恼,最后他才安住于让他的心住于果定、入于涅槃。这是这种比喻,就是去尝试寻找它的原因,然后把它止息。
假如作意这些妄想的原因和来源,仍然不能够消除这些妄想,那应该怎么办?在经文里面继续讲到:“他应该咬紧牙关、舌抵上颚,以心抑止、制止、摧毁这些妄想,舍断、除灭这些伴随着欲、伴随着嗔、伴随着痴的恶不善寻。”就好像一个很强壮的人,他可以很轻易地把一个很羸弱的、很虚弱的人,把他打倒在地。他就说:“你是谁?你不看看我是谁?”同样的你也可以喝斥:“我是什么人!这些妄想又是什么样子!”他可以这么样来战胜,用强力的精进来战胜妄想。
毕竟一切的妄想都是没有根的,没有根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切的妄想都不稳固,它犹如墙上的草,它犹如水上的浮萍,它甚至犹如空气中的水泡。就好像我们有时候,看到小孩子玩吹泡泡,一吹泡泡满天都是气泡,是不是?看上去它们好像很多,来势汹汹,其实只要你用手一挥,它们就怎么样?啊?怎么样了?就破灭了。同样的,妄想是经不起我们正念的,一旦我们拥有正念,我们生起了正念,那么妄想很快就破灭。目前,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来去除妄想。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种心所:贪(lobha)。贪的特相是执着所缘、执着对象;作用是黏住、粘住,也就好像肉黏住热锅一样,很难拔出来;表现为心不想放弃所缘,不肯放弃;近因是见到导致束缚之法的乐味,也就是说,因为他认为对象可以得到快乐,认为那些可以带来贪欲、生起烦恼的对象,他认为这其中有获得快乐的作用,所以导致他的心会黏着。随着对欲乐与存在的渴爱的膨胀,贪欲或者又称为渴爱,被视为是导致有情生死轮回之因。
所以佛陀经常说:「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由于无明与渴爱,众生不断地流转生死。」所以我们说,无明和爱或者贪爱,它是生死轮回的元凶、根本。为什么会有贪爱呢?贪爱是怎么样生起的呢?
我们可以尝试用缘起支来分析,缘起支里面有一个叫做taõ;hà的, taõ;hà就是爱、渴爱,也就是贪爱。这种贪爱是因为怎么样生起的?因为有受,特别是认为对象有快乐,感受到快乐以后就会生起受。
为什么会有受呢?因为有触,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心、根门和所缘的接触;
那为什么会有触呢?因为有六处,也就是六内处和六外处,因为有了眼、有了所缘、有了色、声、香、味、触;
为什么会有六处呢?因为有了名色,有了这个身心;
为什么会有身心?因为有识;
为什么有识呢?因为过去造作了业;
为什么会有造作,会有业呢?「业」也称为「行」,因为有无明。
我们再从六处的方式来分析贪欲生起的原因。我们所说到的生命或者生活,都不外乎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心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心跟外界这些心所对应的境,互动的关系。
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的外来的信息。例如说:所看到的东西、所听到的东西、所嗅的东西、所尝的东西、所触的东西。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可以把他归为五类即:色(颜色)、声音、(气味)香、味道和触觉。为什么我们能够认知这些外在呢?因为我们有眼、有耳、有鼻、有舌、有身、还会有意去想这些。
我们就举眼睛为例子、眼门为例子。一个视力正常的人,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不同东西。例如:看到漂亮的房子,或见到穿漂亮的衣服,或者一个很豪华的别墅、楼房等等,我们可以接触到这些,有些是我们可见到的,有些是我们自己拥有的,当我们见到这些对象的时候,这些对象被我们体验以后,我们就认为这些对象是好的,这些对象是可爱的、是可意的、可喜的。当你在体验这些对象的时候,它本身并没有对错,并没有善恶。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体验这些对象的时候,它只是属于果报。然后当我们在体验到这些外在的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心往往会生起乐受。乐受本身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我们叫做心理反应,它本身也没有对错。但错、错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当我们认为这个东西是好的、这个东西是美丽的、这个东西是漂亮的,于是我们就会生起乐受。生起乐受之后,我们就会执着于这个外在的东西,它能够带来乐味,它能够带来快乐。然后,我们的心就会认为这个是美丽的、这个是快乐的、这个是永恒的。于是由于这种不如理作意,紧接着生起的速行就是贪。
我们再回到作意那里,当我们的眼睛看到外在的所缘的时候,它只是属于一种果报。果报的好和不好,只是果报,它并没有善恶。善的果报只是由于过去的善业成熟带来的,它的本身的性质只是果报,只是给人体验,它不会造作善和恶。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好的、是快乐的,于是由于这种不如理作意产生了后面的心,他就会去对于自己认为快乐的东西,想要得到、想要拥有、想要占有,于是贪的心就生起了。
同时当我们接触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刚开始它的撞击往往是比较轻的。但由于我们的心会不断地重复、不断重复,于是会越加越深,越加越深。就好像说如果一个人喜欢上一个异性、喜欢上一个人,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许他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异性,由于不如理作意他会不断地加深,认为说这个是好的,这个人长得怎么样,这个人多么有能力,这人如何如何,甚至对她的音容笑貌,对她的任何的方式,都生起了认为这个是好的、这个是漂亮的、这个是美丽的、这个是可以得到快乐的,于是贪欲就这样不断地生根发芽,不断地加深。这样的话,他的内心就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造作这种不善业,生起了贪心,最后贪心就变成越来越坚固,而变成了执着、执取、甚至痴迷、痴恋。
虽然贪在心所里面只有一种,但是它的强度是很广泛的。它可以由刚开始的只是一般的喜爱、认为这个东西非常好,到后来的亲爱,后来想要占有、想要拥有,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变得越来越强。在巴利里面,对于贪爱,会用很多种不同的词去表达。例如说:讲到的pema就是一般所说的亲爱, piya 就是喜欢、喜爱, taõ;ha 就是贪爱, ràga就是爱染,又讲到upàdàna就是执取等等有很多种,它都是程度深浅的不同。但是如果是从它的特相来说,都是共同执着于所缘;它的作用都是黏着于所缘;它表现为都是不想放弃所缘。
贪和嗔是不同的,贪往往生起比较缓慢,但是要去除也缓慢。嗔生起的快,但是去除也快。同时贪被我们体验就是:乐的、软绵绵的、人很想要得到的。但嗔被我们体验就是:会有伤害性的、中伤性的,我们甚至会赶快想要去除它的。所以为什么佛陀往往把贪作为生命的研究,因为众生都很喜欢它、黏着它。其实本身贪的意思就是想要取着于所缘、想要拥有、想要占有。
贪依所缘(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很多种。
如果是用“阿毗达摩”的方法来分,就包括了:色的贪、声的贪、香的贪、味的贪、触的贪、法的贪,或者这些都可以称为「爱」:对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如果用一般世间的语言上来说,就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
如果再依分类来分呢?又分为:对有生命的贪、没有生命的贪。
有生命的贪。例如:贪着自己的身体、贪自己的生命、贪着他人、贪自己的丈夫、贪爱自己的妻子、贪爱自己的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眷属、家里养的宠物等等,所有这些都贪,有生命的贪。
对于无生命的贪呢?就是贪自己的钱财、财物、贪自己的房子、贪自己的车子、贪珠宝、戒指、项链、贪自己所拥有的任何东西,对食物也贪,这些都是属于贪。
还有另外一种是对纯粹概念的贪。例如说:权利的贪。权利其实无形无相,但是你会认为:很多人捧你的场,你呼风唤雨,你自己觉得很满足。或者对于名声的贪,或者爱慕虚荣,这些都是属于贪。虚荣其实很多,甚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你就是很喜欢这些东西。被人稍微一赞赞你,你就飘飘然。因为贪,我们的心就黏着这些所缘,于是我们的心就给这些所缘套住了。其实,这是我们的心自己跳下这个陷阱里面去的。
不要说是从“阿毗达摩”的角度上来说,即使是从世俗的角度上来说,贪着自己的身体、贪着漂亮、喜欢别人赞你、贪吃、贪睡、贪名、贪利、贪色,这些哪一样大家没有?我们一天到晚想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执着的是什么?取着的是什么?我们就知道贪对于人、对于生命来说,是多么的根深蒂固!而且贪欲是个无底洞,当我们得到了之后会想要更多。当我们得到了之后,我们还不想失去,我们还想要占有。当我们占有了之后,我们还想要永恒的占有。所以,只要一个人有贪爱,他就会有追求。因为有了追求,他就会患得患失,因为有了患得患失,痛苦就生起。
所以佛陀在《中部·大苦蕴经》里面和《小苦蕴经》里面讲到了贪欲的种种过患。
他讲到了人们通过技术去谋生、为了生计,寒热不避,风雨无阻,风吹日晒、忍饥挨饿,辛辛苦苦的劳动。因为有了欲,以欲为因,欲为缘,以诸欲为因,这个是在我们今生就可以看到的,由于贪所带来的痛苦。
当一个人通过辛勤的劳作,他如果得不到钱财。例如说:你很辛勤的工作,结果因为你工作上犯了一些小错误,或者你的上司根本是一个无赖,他扣你工资,你就会感到很痛苦。这也是在今生可以看到的由贪带来的痛苦。
或者说,当我们很辛苦的经营自己的一项事业、自己的生意的时候,结果不仅仅赚不到钱,反而亏了大本,血本无归,这时候产生了很大的痛苦。
或者像买股票,很多人买股票,最近听说前段时间股票大跌,很多人就为此要生要死,甚至跳楼,这个就是由于贪欲带来的过患。
虽然通过辛勤的劳作,获得了钱财,为了要保护这些钱财,我们会很担心、很忧愁。例如:如果现在你拿着几万块出门,你会提心吊胆。如果你身无分文,你去到哪里都不怕,是不是?但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