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加压力,这个时候他的心已经变成有点极端了,已经变成一种很僵硬的、很顽固的心,那么生起的心生色法就会使他的身心变得很僵硬。我们去检查,一个人他在禅修当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他的性格和他的修行发生问题是有关系的。
如果你在修行当中很容易感觉到绷紧、感觉到头紧,这个和你平时做事爱急躁很有关系,平时做事爱急躁证明你的性格里面有嗔。我们从心生色法来分析,如果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在生起嗔心的时候,这种嗔心所生起的心生色法的颜色是很浑浊的,甚至是很黑的、是很沉重的。如果一个人在培育慈爱的时候、在生起善心的时候,特别是他的柔软性得到强化的时候,他所产生的心生色法的颜色是很清亮的、是很明快的、是很柔和的。
当你在修行的时候,你会出现紧啊、绷啊、硬啊,你不要去怪这种方法,你要去怪你自己的心。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来面对我们的所缘?我们尝试去问问自己啊!呼吸,佛陀在四界里面,如果是用四十二身分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呼吸在四十二身分里面是属于风界,风界在地、水、火、风里面,它的硬性是最柔和的。例如:头发、骨头、肌肉这些坚硬性会很强。但是风,就是我们的呼吸,它的坚硬性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它是最柔软、最柔和的,在我们身体里面它属于最柔软的一部分,它甚至比我们的血液更加柔和,是不是?既然呼吸本身是很柔和的,为什么会出现紧的现象呢?知道原因了吗?还是由于心。由于心没有和呼吸相应的素质,所以才会造成这么样。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造成紧、造成绷、造成硬有几种原因。
如果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就无话可说了,例如:有些人曾经受过内伤,颈部、头部受过内伤,这样的话,紧是属于业生色(他的身体)造成的。还有另外一种是睡眠不足也会造成紧,会造成身体的烦躁。
还有另外一种造成紧的就是方法错误。方法错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为什么容易造成紧呢?因为用眼睛看的话未免这边的地界会偏重,因为我们的眼睛和鼻子的距离太近,由于太近这边很容易(紧),而且当我们在用眼睛看的时候,精进力会变的很强、很过度,所以如果有些人习惯用眼睛看的话,这边就会感觉很紧。有些人在修行的时候,他会不知不觉地咬着牙,因为咬着牙,牙齿和牙齿是很硬的,所以会感觉到整个头很胀、很硬,这也是造成硬的一种原因。
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心态。本身如果你拥有一颗很柔和、很柔软的心的话,你生起的心生色法是很柔和的,但为什么会越修越紧呢?那是由于你的心会去抓,如果我们用心是用一种很平和、很柔软的心的话,很平和、很柔软的心不可能生起很僵硬的心生色法,那么我们这边就不可能会僵硬。
因此我们得检查一下,当我们的方法没有错,而且我们又没有身体的病,而出现这边会绷、会紧,那一定是我们的心还有僵硬,还会有那种用力的情况。同时,会造成紧、会造成绷和我们那种有所得的心有关,因为如果当我们的心是处于一种很健康的状态的话,那么它必定会有轻安。拥有轻安的心,它生起的心生色法是很明快的,这种心生色法很明快,充满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就感觉到好像醍醐灌顶一样,全身非常舒适。
有些人在禅坐坐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很舒服,身体就好像一个很热的天泡在很清凉的水里一样,甚至这种感觉都不能比喻。感觉到身体变得非常的空灵,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生起很殊胜的心生色法充满了全身。这种心生色法碰触到身净色,然后我们的身净色体验到很舒服,这个就是我们说到的轻安。 在禅修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的定力达到某个阶段,轻安是很自然而然生起的。由于身的轻安必然是心先有这种轻安,导致我们的身会很轻安。
但如果我们是用一种有期待的心、有所得的心来修行的话,那么我们的心就变成会绷紧。一旦我们的心会绷紧它就没有轻安了,因为轻安和心的紧绷是冤家对头,所以当我们会觉得越修越烦躁、越修越焦虑,这个时候就证明,我们焦虑的源头并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我们的心态——我们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修行。
我们经常会强调我们禅修是为了放下(巴利 pañ;inissagga),放下什么?放下贪求、放下执着,而不是为了培养你的贪著。有时候我们会去各个禅堂里面看看大家修行,有时候我们看到你们好像修行得很苦,但有时候又感觉到你们很快乐,为什么呢?你们快乐因为你们可以放下一切,很专心地修行。但是有时候发现有些人修行得很苦,他们的脸都感觉到像苦瓜脸一样,为什么会这么样呢?
如果你们掌握了修行的要点的话,可以修行得很快乐。如果你不得法的话,你是用一颗追求的心来修行,就会修行的很苦。在修行的过程中培养内心的良善的素质比你修行有进展更重要。可以这么样说。甚至我还要泼你们的冷水,你们修行不要太快,为什么这么样说呢?
因为如果你们修行的太快,假如你们过去生的那种巴拉密(修行的资粮)成熟了,你可以很轻易地证得了禅那,或者你们一闭上眼睛很快光就出现,你今生以来的那些习气、那些内心的污染还没有除去,但是你的定力很快培育出来。你的定力把这些烦恼、你的内心的那一些习气、那些不好的性格把它压住,并不是让它去除掉。这样的话,变成等于你是用一种东西去压它,你并没有把它清除掉。
就好像现在我们去到一间房间里面,这间房间很脏,很多虫、很多苍蝇,然后你就用杀虫水喷喷喷,喷得这些虫全部被杀了,但是那些滋生害虫的、那些滋生苍蝇的这些东西还没有去除掉。这样的话,只要你在修行的时候,你的烦恼可能给压住,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那种不好的性格,甚至你的习气又暴露无遗。
如果懂的修行的人来说,他可以透过培养这些良善的素质,他修行的时候很注重地培养内心的柔软、轻安、轻快,不要过度地追求我的修行要有所得。
现在很多人,我发现在禅修报告的时候也是,在很多人禅修当中,他已经有所偏离了,为什么呢?就好像我们去学校里面学习,我们是为了掌握好文化知识而学习,但是偏偏有些人很在意他考试考了多少分,甚至不择手段去获得高分。现在也是,对于我们的禅修,我们来这里修行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杂染烦恼、不是培养自己良善的素质、内心的素质、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为了‘我要追求光、我要追求禅那’。很多人对于所谓的光、所谓的禅相太过在意了,就好像一个人对分数太在意了,而不是在意他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好了文化知识。
即使一个人的光变成了禅相,禅相是什么?禅相巴利语叫做nimitta,nimitta的意思是标记、标志,它只是我们定力提升的标志。就像如果你真的是有真才实学,考试你的分数,那个只是你的分数而已。你的分数从另外一方面代表你所掌握的才学、掌握好的文化知识,但是如果你是弄虚作假、或者你过度追求分数的话,它可能只是一个虚假的数字。就好像一个人为了文凭而来上学,他只是为了一个戒牒而出家、而受戒一样。他没有真正想要灭苦、想要断烦恼、想要了生死来修行,他只是为了这一张纸来修行,那值得吗?何苦呢?是不是。
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自己修行会越修越苦呢?越修身心越沉重,越修身心越烦躁,越修脾气越大,越修越固执,越修越傲慢,他已经偏离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素质了。越修越僵硬、越顽固,他的身心就没有柔软性。甚至有些人越修越虚伪,他会用一些东西去掩饰自己,他怕他修了那么久,给人看不起,这样的话身心变成越修越扭曲了,没有正直性了。人家修行是为了越修越上,他是为了越修越堕落、越修越下去,表面就好像越膨胀,内心越来越污垢、越来越肮脏。
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家很幸福、有很多的时间,暂时地放下那些责任、放下那些事物来培养内心的素质,不要太过在意自己修行得好不好,甚至我在禅修的时候强调了很多次,就是说:“你们不要追求每一座都坐得好。”听过我说过这句话没有啊?好多次了,我告诉你至少说过有三次。但是,不是叫大家不要坐好,不要又走向极端,不要追求每一座坐得好。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禅修我们必须得在平静自然的情况下精进、进步。我们不要过度地在意这一座坐的好,每一座坐的好,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理有周期,我们的体力、精力、心力也会有高潮和低潮的时候,所以我们不可能要求我们一天到晚都精神饱满,不可能要求我们一个月都能够精神饱满,也不可能要求我们一年到头都精神很充足。
我们总会有些,天都会有阴晴圆缺是不是?我们身体有时候也会有些病啊,或者有时候精神状态不好、有时候很疲劳,如果你疲劳的时候,你也要求你自己要修的好,你往往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你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但是现实摆出来的和你要求的不一致,那么你的心就失去了平衡,一旦失去了平衡就会造成痛苦。我们积累下来就变成一种焦虑,积累了焦虑,我们带着焦虑的心,带着一种内心淡淡忧虑的心来修行,我们的心就和禅修不相应,我们生起的心生色法,它不仅仅没有帮助,还会杀伤我们的身体,所谓的禅病就这样来了。
我们很强调修行要有素质,就是内心的素质,内心有哪些素质呢?这六对十二个心所就是我们修行应该培育的素质。即使你没有培育,这些素质还在,但是它不称为素质,只是叫做一种心的作用而已。如果我们经常地去注意它、强化它,它就会变成我们内心的一种素质、一种良善的东西,而且我们在培育这些素质的时候,可以不用刻意全部去培育,只要对其中的任何一种培育。或者随你的意,今天我要培育柔软性,下一座或者明天我要培育轻快性,后天我又想培育轻安性,都可以。你只要把这些东西一培育起来,它就生起了,一生起就全部生起;正如我们有了柔软性必定有适业性,也必定会有轻快性一样。你只要培育其中一种。
在我们现在的禅修当中,我可以说,只要你不自己创一种方法,只要你不自己夹杂其它的修行方法,只要依照《修学入门》或者教你的方法,那么我就不担心你们的修行方法有问题。你只是在这边专注或者你培育慈爱,很正确地修行慈心,只要不夹杂,那么方法方面我就不担心你,这样的话,我们经常要来这里禅修报告干什么?目的就是为了纠正大家修行的心态。
我们现在来这边禅修,我相信大家都是抱着一种良善的东西来的。即使你们有不良的东西我都把你当成有良善的东西,现在你们来要解决的只是两种方法:第一种学习正确的修行方法。正确的修行方法其实只要你掌握好这种业处,方法很简单。
但是要学好一种好的禅修态度很难,为什么呢?任何的一种业处,佛陀教导这四十种培育定力的业处都离不开一个特点,就是让我们的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无论你是专注呼吸;无论你是专注一切有情的快乐(培育慈爱);或者专注身体或者专注地、水、火、风四界;它都是让我们可以提升定力的方法。透过专注一个目标而培育定力,这个就是我们说到的一境性,培养一境性,透过培养一境性而达到定力。
但是为什么要培养定力?培养定力可以去除诸盖是不是?去除诸盖,什么是盖呢?就是心的障碍。什么是心的障碍呢?内心的烦恼。内心的烦恼就是障碍住我们提升定力、培养智慧的这种障碍。如果我们没有把障碍去除我们就能够培养出定力,除非你过去世有很强的巴拉密可以把它镇伏掉,如果不是的话,我们要在去除障碍的这个方面下更多的苦功。
为什么我们修行会有那么多障碍呢?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只是跟那些弟子们说几句话,说一首偈颂他们就可以证悟,现在我们把三藏看过好几遍,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我们还是一大堆烦恼,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的心的障碍的问题,我们的心太多的烦恼、太多的习气了,所以造成我们的修行迟迟不能够进步。
所以我们培育定力就是为了去除障碍,要勤于去除内心的污垢。如果你对自、他有贪著,对禅修有贪著,这也是属于一种贪。你贪什么?我贪光、贪禅相、贪禅那、贪境界、贪我要追求看到过去世、看到未来世,这些其实都是一种贪。当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你的内心的素质已经是一种正直的、良善的,这些风光是你自然而然可以看到的,
就犹如现在我们只有把这条路修好,不用去追求它,我们开到哪里,自然就能领略到沿途的风光,而不是现在路本来已经是坑坑洼洼了,自己还在那边干着急,又想见到这个、想要看到那个,这只是自讨苦吃。
所以我们修行,可以说很容易掌握好禅修的方法,但是禅修的心态、禅修的态度我们很难掌握。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家花时间来经常禅修报告,我现在叫大家来旁听,其实可以说百分之七、八十的指示都是为了纠正大家的禅修心态。有时候我会不拘一格地说你修这个,你想修什么就修什么,你想修行佛随念就修行佛随念,你想培养慈心就培养慈心。为什么会这么样?你要反省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你的心很烦躁,是不是你的心很多杂染,是不是你的心很多烦恼在那边、很多习气,我们可以透过佛陀教导的这些方法去排除掉。不要以为说我们有了定力了,这些烦恼自然而然就会镇伏。确实它可以镇伏,但是镇伏不等于能够消除。
我们应该是把这些障碍先去除掉了,才培养定力。这样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定力是健康的。你只是把烦恼硬硬压下去的时候,你所培养出来的定力很不稳固。为什么呢?因为一旦由于你的不如理作意的话,之前的那些烦恼,特别是你的习气,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旦这么样,到时你的定力敌不过这些烦恼。那你的定力会退失,或者你的定力甚至会助长你成为造恶的因缘。
就犹如提婆达多一样他拥有了定力又怎么样?因为他的烦恼没有被镇伏,结果他的控制欲、他的权利欲战胜了他,他反而用他的神通去干坏事,是不是?
所以我们不要做这种人,我们宁可自己的禅修没有进步,我们的定力没有提升,但是首先我们很好地利用这些时间认真地去反省一下自己:你身心的轻安培育出来没有,身心的轻快性培育出来没有,身心的柔软性培育出来没有,身心的适业性培育出来没有,身心的练达性培育出来没有,身心的正直性培育出来了没有。
甚至可以用你自己的理解,你可以把练达性培育成很健康的心理,你可以把轻快性变成你的内心感觉到很敏捷、很灵敏,你把轻安变成内心感觉很轻松、很愉快,你都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只要你能够理解,然后认真去培养这些素质,当你把这些素质培养出来了,就证明这些素质和你修行的目标是相应的。因为我们修行就是为了要去除这些污垢,培养我们内心的平静,培养喜悦,培养心的专注,培养心的没有杂染。
我们叫它止,什么叫做止呢?paccanã;kadhamme sametã;'ti samatho。让敌对法止息。什么是敌对法?你的内心那些污垢、习气、烦恼杂念就是污垢,你没有让这些止息你在培育什么定力?你在止,止什么?是不是?所以禅修其实只要抓到窍门,我们就看到,禅修贵在什么?贵在调心。大家理解这句话吗?我们讲到修行要放下期待、放下焦虑,就让我们的禅修在平静地精进当中进步。
如何放下期待放下焦虑,如何达到平静才能够讲到精进呢?能够理解这句话吗?庄稼有庄稼的生长速度,农夫所做的工作只是耕耘和灌溉而已。你们理解这句话吗?
要修行我们要学习放下负担,要学习放下啊!要记住巴利语叫做pañ;inissagga ;佛陀经常教导pañ;inissagga 要放下,放下什么?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放下这个沉重的五蕴的负担。如何放下沉重的五蕴的负担呢?并不是说我们最终放下这个身体、要我们去自杀,不是这样,而是放下我们内心这些很沉重的对五蕴的执取(upàdàna)。
执取自、执取他、执取内在的、执取外在的。培养内心的素质,其实当这些素质生起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把这些内心的污垢慢慢地透过培养好的素质把它去除掉,因为当我们拥有良善的素质之后,这些污垢的素质就会去除掉。
如果我们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