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三十二讲:出世间心
阿毗达摩第三十二讲:出世间心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三十二讲
出世间心
玛欣德尊者2009。05。25讲于江西佛学院
下面各位请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贤友们,晚上好!
我们在这几天以来,一直都在学习“心”的内容。心可以分为两类的心,即世间心和出世间心。世间巴利叫做loka,它可以依界而分为三界,我们说到的世间包括了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我们生活的这一个空间、这一界属于欲界,最常活动于、生起于欲界的心称为欲界心。欲界心有五十四种,色界的心有十五种,无色界的心有十二种,加起来一共八十一种。这八十一种的心都称为世间心。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出世间心,争取心的这一个内容今天晚上把它讲完。
出世间心巴利叫做lokuttaracittà。出世间由“世间”再加上“出”而构成。loka是世间的意思,它源自动、动摇,称为loka。uttara的意思是上或者超越,如果是指方位的话,它是指北方。例如:我们在讲到上人法的时候,就讲到是超越常人的法叫做uttarimanussadhamma,就是超越常人的这些成就,如:神通、证果等。这里讲到的世间是特指轮回的世间samsara,或者又可以指五取蕴的世间pañ;cupàdànakkhandhà,也就是执著于身心的这一个世间。由于能够超越、能够脱离五蕴的世间或者生死轮回的这个过程,以及证悟涅槃,所以称为出世间。
世间心的目标各种各样,例如:眼识取颜色为目标,耳识取声音为目标。其它的例如:悦俱智相应无行心、悦俱智相应有行心、或者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等,它都是可以取各种各样的目标。既可以取色法、取名法,也可以取概念等为目标。但是出世间心和世间心却不一样,所有的出世间心都只有一个目标,即涅槃。证悟涅槃,其实就是指以出世间心来识知涅槃。再回到“阿毗达摩”最基本的那个关系,有心即有心的对象。对于世间心来说,世间心的对象多种多样,但是对于出世间心来说,出世间心还是有对象,它的对象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可以成为出世间心所缘取的所缘(对象),这种取涅槃为目标的心,我们称为出世间心。
当一个禅修者在禅修,等他的巴拉密成熟的时候,将能够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皆分为两个阶段,即经历了道心和果心。所以,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两个阶段,加起来一共有八个阶段,所以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其中的道心maggacitta它的作用是能够断除或者减弱烦恼。在四个层次当中,第二个层次是减弱,而其它的三个层次能够断除烦恼。道心属于善心,但这种善心和我们讲到的欲界善心、色界善心、无色界善心不同,这一种善心是属于出世间善心。果心phalacitta是体验由道心带来的解脱,属于果报心。因此,道心和果心还是属于善心和果报心这一类。
作为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可以分为哪四个层次呢?我们接下来讲。
有四种道心,这四种道心分别能够断除不同层次的烦恼,即入流道心Sotàpatti…maggacitta,第二是一来道心Sakadàgàmi…maggacitta,第三是不来道心Anàgàmi…maggacitta,第四阿拉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这四种圣道心一旦生起之后,将个别地立刻就生起相应的果心,即四种圣果心lokuttara…citta,它是属于Ariya…phalacittaü,即入流果心Sotàpatti…phalacitta,一来果心Sakadàgàmi…phalacitta,不来果心Anàgàmi…phalacitta,和阿拉汉果心Arahatta…phalacitta。所以,我们说到的四道四果,四种圣道和四种圣果分别是指这四类,一共有八种。
接着我们先来讲第一种。
第一种是入流。入流又可以称为至流,即到达的意思,为巴利sotàpanna的直译,sota是流、河流的意思。àpanna是指已经进入了、已经到达了。入流是指已经进入了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所以称为入流。在圣典里面这么样解释:
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
“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
这里讲到的圣道之流,到底是哪些圣道呢?这里讲到的圣道即八支圣道。第一正见、第二正思维、第三正语、第四正业、第五正命、第六正精进、第七正念、第八正定,这八种称为圣道。已经进入了圣道的流,所以称为入流。或者说就好像大河必定会流向大海,同样的,如果一个禅修者已经进入了圣道之流,他也必定会流向般涅槃的大海,称为入流。
在八圣道流当中,虽然对于一些世间的凡夫也有可能会拥有八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世间那些有修行的或者说有善行的凡夫也拥有一样、两样或者全部。但是,对于凡夫来说是不确定的。因为一个凡夫即使他在今生的修行很好,只要他还没有进入圣道之流,那他的下一生就不能够完全地确保仍然还能够保住。惟有已经证入了圣道之流,也就是已经证得了初果,那么才可以保证他的未来是绝定不会再退转的。只要还没有证到圣道,那他还是属于凡夫,只要是凡夫,未来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当一个凡夫在轮回,随着不断地轮回,他会随着自己所造的业,或者升或者沉。一旦他投生到没有佛陀、没有佛法的世间,那么他对于佛法的信仰,对于戒行,对于正见,就完全不确定了。在没有佛法的时期,他即使有幸能够成为人,或者投生为天人,他也可能只是一些外道或者是拥有邪见的人而已。那个时候不要说他想要信仰佛、法、僧三宝,即使连听到“佛陀”这个音声都很难了。因此,一个禅修者惟有在证得了入流、证得了初果,那么他的未来才可以说已经有了保险。
在圣道位称为入流,在圣果位也可以称为入流。在圣道位巴利叫做sotàpatti。sota还是流,再加àpatti,àpatti是指进入或者到达,也称为入流。不过在圣典里面经常会用一个比较长的词来表达,就是“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tipannà”,直接译为“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者“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也就是说圣道位。一个禅修者在修观的时候,当他的巴拉密成熟会生起一个心,这个心就正好处于他正在进入证悟入流果的这一个阶段,所以也称为入流。不过,在巴利里面我们就可以分出来,sotàpatti和sotàpannà虽然在中文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在巴利里面,àpatti表达的是进入,而àpanna表示已经进入,它是属于过去分词,就是说进入的动作已经发生过了。就正如说,我们进入这一个大厅,你在脚步刚刚跨进门的时候也叫做进入,当你进来这里已经坐下来,也可以叫做已经进入了这个大厅。但是,它们在动作发生的时态是不同的。在圣道位里面,就等于说我们刚好跨进那个门,一跨进那个门、那个刹那也叫做进入。然后,等我们已经走进来了也叫做进入。所以,在中文里面,我们只能够翻译成入流而代表两种,但是巴利里面,就还会有时态的不同。
入流圣道能够断除最粗的三种结,即有身见、戒禁取和疑。这是指在圣道位当中,因为入流道我们称为初道,初道可以断除烦恼,可以断除最粗的烦恼,即有身见,有身见又称为我见,又称为邪见sakkàya diñ;ñ;hi(古代翻译成萨迦耶见),还有戒禁取见和疑。为什么能够断除呢?因为一个初果圣者他已经能够了知了五取蕴,了知了名色法。他不会再执著于五蕴有我,或者这个世间有灵魂,有一个大我等。同时由于他已经见到了道,他已经知道了如何证悟涅槃的方法,所以他不会再去相信和修行其它错误的修行方法,所以已经断除了戒禁取。同时他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定的信仰,他不会再怀疑到底有没有佛,佛陀有没有证悟,有没有法,有没有僧,他不会再怀疑,他对佛、法、僧有坚定不渝的信心,同时他也坚信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及它们的因果,他不会再去相信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这些邪见。
入流道智也能够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到四种恶趣的贪嗔痴,这四种恶趣即地狱、畜生、饿鬼和阿苏罗,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因为初果圣者已经断除了有身见或者称为邪见,因为已经断除了这种邪见,在一个众生漫长的生死轮回当中,有身见也就是执著于五蕴为我,执著于有灵魂等等这些邪见,是使一个众生堕落到恶趣的元凶、罪魁祸首。但当一个禅修者在证入入流圣道的那一刹那,有身见已经给连根拔除了。之前曾经造作的恶业,如果这个人在还没有证得入流道的时候,这些恶业还会得到有身见的支助,一但遇到了因缘,就可以使这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堕落到恶道,投生到地狱、或者畜生、或者鬼、或者阿苏罗。但由于这种能够支助、能够推动一个众生堕落恶趣的烦恼都给连根拔除了,那以前所造那些恶业,它在不在?还在。但是由于过去所造的这些恶业,例如:他在还没有修行的时候、还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他可能造作了杀生的恶业,或者偷盗、或者欲邪行(邪淫),或者做其它的那些恶业。这些恶业一旦造下了之后,它一直都在等待着机会、等待着因缘成熟。等待的因缘必须得要有烦恼的支助,以及有外缘的成熟。
当一个初果圣者,已经断除了有身见,就变成这些过去所造的可以使他堕落到恶趣的这些恶业,它已经没有能力再成为令生业,没有能力成为使他能够堕落到恶趣的令生业。而这些恶业只能够在这个圣者的生命期间,以一种不善果报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一个初果圣者他还会遭殃、他会倒霉,这只是属于他过去所造的不善业成熟。但是,即使他在过去,乃至到他在还没有证悟初果之前的那一生,他造了哪怕是杀人,当然如果是杀父、杀母、杀阿拉汉那是不可能证得圣果的。即使他是杀人,但是当他证得了初果之后,他这杀人的业仍然不能够使他投生到恶趣当中,而只能够在他的生命期间要么身体遭到病痛,要么给人打,甚至给人杀了,但是,他不会再因此而堕落到恶趣。就好像指鬘尊者的故事一样,指鬘尊者在他还没有遇到佛陀之前,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一旦等他遇到了佛陀之后,不仅仅这些恶业不会使他堕落到恶趣,甚至在那一生由于他已经完全断除了烦恼,他不会再有轮回。而他的那些杀人的恶业,只是在他的生命期间成熟,使他在托钵的时候,经常给人打,给人的棍子打,给石头丢,甚至血流满面、遍体鳞伤。
作为一个初果圣者来说,他在未来的轮回当中,只会投生于人界或天界这两种善趣之中。而且投生的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如果一位初果圣者,他想要再投生为人的话,他一生比一生投生得越来越殊胜。他只会投生于富贵的家庭,或者受到很好教育的高等家庭,而不会投生在一些很贫贱的家庭当中。如果是在天界的话,他也会投生一生比一生好,会投生于越来越高的天界。在《宝经》(《Ratanasuttaü》)里面,就讲到了即使一个初果圣者,他在未来很放逸,但也决定不会有第八次生命,也就是他不会再有第八次的投生。
对于入流道心来说,在一个众生漫长地轮回当中,他只生起一次。哪怕只是生起一次,他已经可以完全地把有身见、戒禁取见和疑连根拔除了。一旦断除了这些烦恼就不会再生起。因为不会再生起,所以他不用再重新生起这种道心。因此,我们讲到的四种道心,即入流道心、一来道心、不来道心和阿拉汉道心都只是生起一次,不用生起第二次。因为这些烦恼一断除了,从此一直到证悟涅槃都不会再重新发生了。所以没有必要、确实没有必要道心生起两次。只是一次,它的威力已经足够把烦恼完全断除了。
当一个禅修者证入了入流道,紧接着生起的就是入流果心。入流果心就证明他已经进入了圣流,而不是正在进入。已经进入了圣流,这一种入流果心,就是体验由入流道所带来的解脱。所以入流果心属于一种果报心。入流古代也翻译成须陀洹Sotàpanna。
我们接着再讲第二种圣道心“一来”。
“一来”是巴利语sakadàgàmin的直译,为sakid再加àgama再加in的组合。sakid是一次、一度、一回,再加àgama是来、前来,再加作为人的代词in,所以叫做sakadàgàmin,即再来这个世间结生一次的人。有如圣典里面说到的:
pañ;isandhivasena sakiü àgacchatã;'ti sakadàgàmã;。
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一来。
在《Puggalapa¤¤atti》——《人施设论》里面就讲到:
“哪一种人为一来者呢?于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尽。这种人称为‘一来’。”
因为一来圣者在证得入流道、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有身见、戒禁取和疑。但是一来道并不能够断除任何的烦恼,可以减弱贪、嗔、痴。一旦减弱贪、嗔、痴,他就称为一来圣者。由于他的贪、嗔、痴已经被减弱了,所以在未来的轮回当中他至多只会再来这人间、或者再来这欲界的世间一次。由于他还有可能再来一次,所以称为一来。
在《义注》里面提到有五种一来圣者,即:有一种是在这个人间证得了一来圣道,然后就在这个人间入般涅槃,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当一个禅修者在这个人间证得一来圣道,然后再投生到天界。在投生到天界的时候入般涅槃,所以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是在天界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在天界入般涅槃;第四种是在天界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再投生到人间证得般涅槃;还有另外一种是在人间证得了一来道,然后再投生到天界,然后再来这人间证得般涅槃。所以有这五种的一来。因此,从这里讲到,一来也可以解释成他再来欲界的时间,也可以专指再来人间、再投生到人间。但是,他不会有第二次再投生到人间。这种圣者称为一来圣者,一来圣者是属于第二道和第二果。
作为初果圣者和一来圣者,他们还会有贪欲、还会有嗔恚。也就是说,他们还会享受欲乐,他们还会生气等等。但是,如果一个禅修者证得了第三道,他就不可能再会有对欲乐的贪求,也不会再生气了。所以第三道称为不来道。“不来”
巴利语叫做anàgàmin,为na再加 àgàma再加in的组合,古代翻译成阿那含。na是不,再加àgàma是来、前来,再加in是人,所以不再回来、不再来的人,意思是不再返回欲界重新投生。
在经典里面就讲到:
“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
在圣典里面也这样讲:
“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三果圣者,在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邪见,或者称为有身见、断除了戒禁取见、断除了疑。在证得第三道的时候,又断除了欲贪和断除了嗔恚,这五种烦恼称为五下分结。下分就是指欲界,结就是捆绑。只要一个众生、一个有情还会有对欲乐的贪求,例如:对男女、对饮食、对睡眠、对钱财等等哪怕一丝一毫地贪着,这些都称为欲贪。他只要还会担心、还会忧虑、还会生气、还会紧张,这是属于嗔恚。他还认为五蕴有我等等,或者还会修行错误的方法,或者还会对三世因果、对佛、法、僧有怀疑,这些都是属于五下分结。也就是说所有这些烦恼可以把众生牢牢地捆绑在欲界的世间。即使一个众生有幸证得禅那之后,他可以投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梵天。但由于他没有断除这五种烦恼,所以一旦当他的定力退失,或者他在梵天界的果报已经享尽了,他还会重新投生到欲界的世间。因此,这五种烦恼称为五下分结,即可以捆绑、可以束缚众生投生、生活在欲界的烦恼。
当一个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这五种烦恼,即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见和疑,那当他在这一生死了之后,下一生他不会再投胎了。他只会以化生的方式出现在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当然了,多数的、或者很多的三果圣者会投生到Suddhàvàsa净居天。净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