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这是我国团体操历史上的革命创举。值得我们报之以最热烈的欢呼。但是还要想一想:这些气象万千的巨幅画面,是怎么来的?这是由成千上万人的集体动作组成的。是八千多个手执彩纸板的青少年,在一声号令下统一动作,才形成了雄伟的毛主席画象。是一万六千多人的整齐的表演,才出现了奔流的钢水,汹涌的油田,丰收的田野,飘动的红旗等等一场接一场的震动人心的壮观。人少了不行,动作乱了不行,各自为政更不行。从背景台上每一个青少年来说,他们做的是翻举纸板的动作,也许有人认为,这太平凡了,但正是几千个这样看似十分平凡的工作,合成了很伟大的场面。
从这里,可以再一次看到活生生的伟大和平凡、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我们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一切伟大创造,都是在党的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下,由组织起来的革命人民用踏踏实实的集体努力形成的。任何个人的工作,只有组织在这个集体中,成为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才有意义,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革命巨人的一个细胞。任何人的工作,只要在集体之中,在集体意志下自觉地完成自己担负的一部分工作,都能成为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看自己工作的意义,不但要从自己在整体中的作用去看,不单看我这一份工作,而且还要看千千万万同我一样的工作所达到的总成果去看。有什么人不安心 〃 平凡 〃 的工作么?有什么人瞧不起 〃 细小 〃 的工作么?看一看 〃 革命赞歌 〃 ,就可以看到平凡工作中的伟大意义, 〃 细小 〃 工作合成巨大的惊人成果。
其实,任何巨大的创造,都是大量平凡而艰苦的工作积累起来的。大寨,大庆,原子弹爆炸,……都是千千万万劳动者、革命者用长时间坚忍不拔的劳动积累成功的。每一年国庆节,我们在游行队伍中看到的各项光辉夺目的成就,也是多少人,多少次试验、劳动、创造、积累的结果。伟大的成就,在它的每一个局部看来可能是很平凡的;伟大的创造,在它每一步的实践中可能是很平凡的。然而在每一个局部、每一步实践中,已经在创造着伟大,已经包含着伟大,已经联系着伟大。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一颗平凡的螺丝钉,也是一颗伟大的螺丝钉。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心,有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的觉悟,就能够深刻懂得自己工作的意义,能够深刻看到局部同整体、每一个阶段和总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任何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有觉悟的劳动人民,不管他们的工作是多么平凡,他们的心中总是充满了豪迈的感情,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局部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中的一个局部。他们所做的也许只是翻一下纸板那样的简单动作,也许是复杂得多的事情,但他们创造的都是最新最美的社会主义的图画。而那些不安心 〃 平凡 〃 工作,要离开集体、离开统一指挥的司令部去搞什么 〃 一鸣惊人 〃〃 个人创造 〃 的人,他们除了落得个渺小的不光采的境地,还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来呢? 14 轻装前进
金向红(姚文元) (1965。11。04)
《人民日报》
毛主席说过这样一段话: 〃 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 〃 干部要革命化,领导干部要革命化,很需要想一想我们头脑里有些什么包袱,有那些盲目性的东西,把这些包袱放下了,把各种各样的盲目性去掉了,才能有真正的革命自觉,才能有一个革命化的 〃 司令部 〃 ,才能努力去争取更伟大的胜利。
许多事物,只要我们用辩证法去分析它、认识它,避免片面性、盲目性,就不会背上包袱。精神上没有负担,就有利于精神状态的革命化。
过去工作出过毛病,可能使有些人背上 〃 守本份 〃 的包袱。被蛇咬过一口,看见草绳都怕。《英雄工兵》中有一个副指导员何万里,因为有过错误,就背上了一个包袱,此后任何革命胆略都被他看作是空想主义。但指导员丁战却把过去的教训一分为二,把革命胆略和切实的措施结合起来,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在千钧一发的关头,夺取了保卫围堰的胜利。丁战没有包袱,他就能够开动脑筋,力争上游。
生产上有了成就,生活有了改善,可以使有的人更加谦虚谨慎,肯定成绩,找出缺点,迈开更大的步子往前赶;也可以使缺乏远大理想的人背上 〃 差不多 〃 的包袱,产生安于现状的思想,看不见缺点,看不见新矛盾,结果不能向自己提出更进一步的战斗任务,不能 〃 更上一层楼 〃 。
工作中经常闹矛盾,会使有的同志学习分析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去开展工作;也会使有的同志产生 〃 不好办 〃 的思想,或者用简单化的方法去解决矛盾;领导核心中缺少争论,听不到反面意见,又可能使有的同志麻痹起来,忽视革命化必须解决的那些思想矛盾。
能干的同志,他们的本领并不在于工作中、思想上没有任何矛盾,而在于他们善于发现新形势下的新矛盾,善于运用毛主席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矛盾。他们认识了矛盾,并加以克服,盲目性就去掉了,就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自觉性。这样,他们就能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不断革命,不断前进。
实现革命化,就要克服那些同革命化不适应的精神状态、作风和制度。革命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谁精神奋发,没有负担,谁就走得快、走得稳。革命就是为实现党的战略任务而斗争,谁精神奋发,没有负担,就斗争得勇敢、坚决、没有丝毫退缩。而一切思想包袱,不管大的小的,老的新的,重的轻的,已发现和未发现的,都只能阻碍我们前进的速度,遮蔽我们敏锐的目光,扰乱我们清醒的头脑,影响我们昂扬的斗志。为了精神上永葆共产主义的青春,为了争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胜利,为了为人民服务得更到家,我们一定要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15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姚文元 1965。11。10
《人民日报》 1965 年 11 月 30 日编者按: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海瑞罢官》这出戏,提出了很重要的批评意见。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界中存在种种不同的意见,因为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辩论,多年来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本报过去也发表过吴晗同志的《海瑞骂皇帝》(笔名刘勉之,一九五九年六月十六日)、《论海瑞》(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还发表过其他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文章。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毛泽东同志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说过,“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末,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心理服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会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因为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斗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这是在对立面的斗争中的发展,是合于辩证法的发展。”
***
从一九五九年六月开始,吴晗同志接连写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许多歌颂海瑞的文章,反复强调了学习海瑞的“现实意义”①。一九六一年,他又经过七次改写,完成了京剧《海瑞罢官》,还写了一篇序,再一次要求大家学习海瑞的“好品德”。剧本发表和演出后,报刊上一片赞扬,有的文章说它“深寓着丰富的意味”、“留给观众以想象的余地”,鼓吹“羞为甘草剂,敢做南包公”②;有的评论文章极口称赞吴晗同志“是一位善于将历史研究和参加现实斗争结合起来的史学家”、“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做到了历史研究的古为今用”,这个戏更是“开辟了一条将自己的历史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实、为人民服务的新途径”③;有的文章还说:“人们在戏里表扬‘清官'……是在教育当时的做官的,起着‘大字报'的作用。”④既然《海瑞罢官》及其赞扬者提出了这么重大的问题,并且广泛地宣传了他们的主张,我们就不能不认真地进行一次研究。
《海瑞罢官》是怎样塑造海瑞的?
在这个历史剧里,吴晗同志把海瑞塑造得十分完美,十分高大,他“处处事事为百姓设想”,“是当时被压抑,被欺负,被冤屈人们的救星”⑤,在他身上,你简直找不出有什么缺点。看来,这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他不但是明代贫苦农民的“救星”,而且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人民及其干部学习的榜样。
为了塑造自己的英雄,作者是精心设计过的。安排这位青天大老爷的出场,就用了九场戏中整整三场戏。第一、二两场戏,海瑞都没有出场,剧本不惜笔墨地大写徐府即曾经斗倒严嵩、当过首相、退休在家的徐阶一家,如何霸占农民土地、强抢民女、贿赂官府打死贫苦农民赵玉山,正当在公堂上农民洪阿兰“满腔悲愤唤苍天”之际,一纸紧急公文带来海瑞将作应天十府巡抚的命令,得意忘形的官吏们如闻晴天霹雳,惊呼“这便如何是好!”连“衙役”都大叫“海青天要来了,这可不得了!”第三场戏海瑞穿便服上场了,作者安排他当面倾听“心如油煎”的“众乡民”如何用最敬仰的词句,倾吐对海青天的百般盼望,歌颂他是“公正为官”、“明断公案”、“口碑颂满”、“美政多端”……。虽然封建社会“上下都是官世界”“有理无钱莫进来”,但呼冤的农民一致相信“海青天”这个官是一个例外,“海青天一定能替我们作主!”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是为了使观众强烈感到只有海瑞才能解救农民的痛苦。它说明了《海瑞罢官》并不是如作者所说的是写什么“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⑥,而是千方百计地为我们今天的观众塑造一个决定农民命运的英雄。
戏剧冲突围绕着“退田”展开。虽然吴晗同志在序言中自称剧本“改以除霸为主题”,但实际上冤狱是从占田开始,“除霸”、“平冤狱”的行动也是围绕着“退田”进行。“退田”被写成是“帮助穷农民办法的一种”⑦,作为戏剧冲突最高潮的“罢官”,就是罢在“退田”这件事上。剧本通过“乡民甲”的口特别说明:“我等都是徐家佃户”;要观众记住:戏里写的是贫苦农民同徐阶等乡官、贫官之间的斗争,而海瑞是完全站在徐家佃户一边的。“海青天”果然不负众望,一上任就“为民作主”,他不但咒骂“高放债强占田真真市侩”,鼓动农民去“告状”,而且在公堂上颇有民主风度地征求告状的“父老们”的意见。农民要求退还被徐家和“各家乡官”所占土地,要求“大老爷作主”,于是海瑞一道号令,“发出榜文,限令各家乡官,十日内把一应霸占良民田产,如数归还”。“退田”之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忽然都不起作用了,“众乡民”向海瑞叩头道:“大老爷为民作主,江南贫民今后有好日子过了!”作者要贫农们“感恩戴德,……朝夕礼拜”,欣喜鼓舞,齐声“同唱”对清官的赞歌:“今日里见到青天,勤耕稼重整家园,有土地何愁衣饭,好光景就在眼前!”剧本告诉人们:尽管封建制度原封未动,地主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依然存在,只要照海瑞的办法去做,农民的“土地”、“衣饭”就统统可以解决,“一片好光景”就在“眼前”了!
剧本还着重刻划了海瑞如何“为民雪恨”,大杀“贪官”。剧本反复宣传:“冤狱重重要平反”,海瑞决心“平民愤”,要把“恶官吏都扫尽”,“今日定要平民怨,法无宽恕重如山。”行动是剧本中海瑞判华亭知县王明友斩罪,判松江知府李平度“革职囚禁,听候朝命”,判徐阶儿子徐瑛绞罪。据吴晗同志自己说,为了不致让海瑞“走得灰溜溜的……没劲头”,“下了决心,把徐瑛处死”⑧。这样,罢官而去的海瑞,便成为一个反抗封建皇朝的胜利了的英雄。戏结束时,徐瑛被处死刑,徐阶昏倒下去了,新任巡抚惊惶失措,海瑞高举大印,昂然挺立,口说“大丈夫顶天立地”,心里想:“我海瑞还是胜利了!”作者塑造自己的英雄人物的任务,也“胜利”完成了。
这个戏里,作为正面英雄人物出现的,只有海瑞一人。农民只能消极地向大老爷喊冤,恳求“大老爷与我等作主”,把自己的命运托给“海青天”。为了衬托海瑞形象如何高出于所有封建官吏,其他出场的主要官吏统统设计成坏蛋。海瑞的妻子和家人也是“明哲保身”派,只有他母亲支持了他一下。海瑞孤零零一个人,从经济到政治,单枪匹马搞了一场大革命。
看完这出戏,人们强烈地感到:吴晗同志塑造的这个英雄形象,比过去封建时代许多歌颂海瑞的戏曲、小说都塑造得高大多了。尽管吴晗同志在剧本的单行本前面特地写了历史说明,还在“海瑞罢官本事”中摘录了许多条史料,企图使人们得到这样的印象:他是完全根据历史事实来写戏的;但是,人们仍然不能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当中,难道真的出现过这样的英雄吗?这个“海青天”是历史上那个真海瑞的艺术加工,还是吴晗同志凭空编出来的一个人物呢?
一个假海瑞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但是,根据我们看到的材料,戏中所描写的历史矛盾和海瑞处理这些矛盾时的阶级立场,是违反历史真实的。戏里的海瑞是吴晗同志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编造出来的。
海瑞是一五六九年夏到一五七○年春这段时间内,任应天巡抚的。当时,江南农村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从正德到嘉靖、隆庆年间,随着地主阶级用各种方法疯狂地掠夺农民土地,土地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受的剥削越来越重。《日知录》载:“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说明松江一带绝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所占有。顾炎武虽没有指明确切年代,据我们查到的材料,这个估计是符合明代中叶以后苏、松一带情况的。掠夺土地最厉害的,是依仗政治势力扩大“皇庄”的皇族地主集团,此外就是一部分在乡间的官僚地主,徐阶就占有大量土地,有的说二十四万亩,有的说四十万亩,大约相当于今天上海市所属松江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海瑞所谓“华亭乡官田宅之多,奴仆之众,小民詈怨而恨”,就是他亲眼所见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写照。土地的集中,加速了农民同地主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农民大批破产逃亡,许多土地荒芜,“无田者为人佣工”(《华亭县志》)。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必然会影响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的相互关系。在土地绝大部分为地主占有的情况下,官僚地主要继续兼并土地,不能不把对象集中到中小地主,以及“倩人耕作”的“富家”即“富农”(又叫“上农”)身上,因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也尖锐起来。同时,由于官僚地主隐匿了大批不交税的土地,独占剥削果实,封建皇朝的财政十分困难,“帑藏匮竭”,一部分在朝的官吏不断要求查田,要求限制“皇庄”和其他庄田,限制继续兼并中小地主的“民田”。这就引起了朝野各派地主集团之间矛盾的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