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知孟懿子即仲孙何忌也。《谥法》曰:“温柔贤善曰懿。”○注“郑曰”至
“樊须”。正义曰:案《史记·弟子传》曰:“樊须字子迟,齐人,少孔子三十
六岁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
彘。武,谥也。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忧。”)
'疏'“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正义曰:此章言孝子不妄
为非也。武伯,懿子之仲孙彘也,问於夫子为孝之道。夫子答之曰:“子事父母,
唯其疾病然後可使父母忧之,疾病之外,不得妄为非法,贻忧於父母也”。○注
“马曰”至“父母忧”。○正义曰:案《春秋》,懿子以哀十四年卒,而武伯嗣。
哀公十七年《左传》曰:“公会齐侯於蒙,孟武伯相。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
盟,谁执牛耳?’季羔曰:‘曾阝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
武伯曰:‘然则彘也。’”是武伯为懿子之子仲孙彘也。《谥法》:“刚强直理
曰武。”
子游问孝。(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
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包曰:“犬以守御,马以
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
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
'疏'“子游”至“别乎”。○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敬。“子游问孝”者,
弟子子游问行孝之道於孔子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者,此下孔子为
子游说须敬之事。今之人所谓孝者,是唯谓能以饮食供养者也。言皆无敬心。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者,此为不敬之人作譬也。其说有二:
一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能有以养人者,但畜兽无知,不能生敬於人,若
人唯能供养於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於犬马乎?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
同其饥渴,饮之食之,皆能有以养之也。但人养犬马,资其为人用耳,而不敬此
犬马也,人若养其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於犬马乎?言无以别。明孝必须敬也。
○注“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正义曰:《史记·弟子传》曰:“言
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注“包曰”至“畜之”。○正义曰:
云“《孟子》曰”者,案《孟子·尽心篇》:“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赵岐注云:“人之交接,但食之而不爱,若养豕也。
爱而不敬,若人畜禽兽,但爱而不能敬也。”引之以证孝必须敬。彼言“豕交之”,
此作“豕畜之”者,所见本异,或传写误。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包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马曰:“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
曾是以为孝乎?”(马曰:“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孝也。
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疏'“子夏问”至“孝乎”。○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也。
“子夏问孝”者,弟子子夏问於孔子为孝之道也。“子曰:色难”者,答之也。
言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者,孔子又喻子夏,服劳、先食不为孝也。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曾,
犹则也。言若家有劳辱之事,或弟或子服其勤劳,有酒有食,进与父兄饮食,汝
则谓是以为孝乎?言此未孝也。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曰:“回,弟子,姓颜名回,字
子渊,鲁人也。不违者,无所怪问。於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退而省
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
体,知其不愚。”)
'疏'“子曰”至“不愚”。○正义曰:此章美颜渊之德。“子曰:吾与回言
终日,不违,如愚”者,回,弟子颜渊也;违,犹怪问也;愚,无智之称。孔子
言:我与回言,终竟一日,亦无所怪问。於我之言,默而识之,如无知之愚人也。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者,言回既退还,而省察其在私室与二三
子说释道义,亦足以发明大体,乃知其回也不愚。○注“孔曰”至“如愚”。○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子曰:“视其所以,(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观其所由,(由,经也。
言观其所经从。)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孔曰:“,匿也。言
观人终始,安所匿其情。”)
'疏'“子曰”至“哉”。○正义曰:此章言知人之法也。“视其所以”者,
以,用也。言视其所以行用。“观其所由”者,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察
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处也。“人焉哉?人焉哉”者,,匿也;焉,安
也。言知人之法,但观察其终始,则人安所隐匿其情哉?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
隐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寻也。寻释故者,又知新者,
可以为人师矣。)
'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正义曰:此章言为师之法。温,
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
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注“温,寻也”。○正义曰:案
《中庸》云:“温故而知新。”郑注云:“温读如Ь温之温,谓故学之熟矣,後
时习之谓之温。”案《左传》哀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太宰请寻盟。子贡
对曰:‘盟可寻也。亦可寒也。’贾逵注云:“寻,温也。”又《有司彻》云:
“乃热尸俎。”是寻为温也。言人旧学已精熟,在後更习之,犹若温Ь故食也。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无所不施。”)
'疏'“子曰:君子不器”。○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之德也。器者,物象之名。
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
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
之不周。”)
'疏'“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正义曰:此章疾小人多
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贡问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答之曰:“君
子先行其言,而後以行从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小人比而不
周。”
'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
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小人
则反是。○注曰:“忠信为周。”○正义曰:《鲁语》文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包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思
而不学则殆。(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疏'“子曰”至“则殆”。○正义曰:此章言教学法也。“学而不思则罔”
者,言为学之法。既从师学,则自思其馀蕴。若虽从师学,而不寻思其义,则罔
然无所得也。“思而不学则殆”者,言但自寻思,而不往从师学,终卒不得其义,
则徒使人精神疲劳倦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
异端不同归也。)
'疏'“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正义曰:此章禁人杂学。攻,治
也。异端,谓诸子百家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
害之深也。以其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则不同归也。○注“攻治”至
“同归”。○正义曰:云:“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者,正经是善道也,皆
以忠孝仁义为本,是有统也。四术为教,是殊涂也,皆以去邪归正,是同归也。
异端之书,则或糠尧、舜,戕毁仁义,是不同归也。殊涂同归,是《易·下系辞》
文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疏'“子曰”至“知也”。○正义曰:此章明知也。“由,诲汝知之乎”者,
孔子以子路性刚,好以不知为知,故此抑之。呼其名曰:“由,我今教诲汝为知
之乎!”此皆语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者,此诲辞也。言汝
实知之事则为知之,实不知之事则为不知,此是真知也。若其知之,反隐曰不知:
及不知,妄言我知,皆非知也。○注“孔曰”至“子路”。○正义曰:《史记·
弟子传》云:“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抗直,
冠雄(又鸟),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
弟子。”
子张学干禄。(郑曰:“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禄
位也。”)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包曰:“尤,过也。疑则
阙之,其馀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包
曰:“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
中矣。”(郑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
'疏'“子张”至“中矣”。○正义曰:此章言求禄之法。“子张学干禄”者,
干,求也。弟子子张师事孔子,学求禄位之法。“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
则寡尢”者,此夫子教子张求禄之法也。尢,过也;寡,少也。言虽博学多闻,
疑则阙之,尢须慎言其馀不疑者,则少过也。“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者,殆,危也。言虽广览多见,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尢须慎行其馀不危者,则
少悔恨也。“言寡尢,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者,言若少过,行又少悔,必得禄
位。设若言行如此,虽偶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注“郑曰”至“位也”。正
义曰:《史记·弟子传》云:“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包曰:“哀公,鲁君谥。”)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包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
则民服其上。”)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疏'“哀公”至“不服”。○正义曰:此章言治国使民服之法。“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者,哀公,鲁君也。问於孔子曰:“何所云为则万民服从也?”时
哀公失德,民不服从,哀公患之,故有此问。“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者,此孔子对以民服之法也。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诸邪枉之人,则
民服其上也。“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者,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
则民不服上也。於时群邪秉政,民心厌弃,故以此对之也。○注“包曰:哀公,
鲁君谥”。○正义曰:《鲁世家》云:哀公名蒋,定公之子,周敬王二十六年即
位。《谥法》云:“恭仁短折曰哀。”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曰:“鲁卿季孙肥。康,谥。”)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包曰:“庄,严也。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
孝慈则忠,(包曰:“君能上孝於亲,下慈於民,则民忠矣。”)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包曰:“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勉。”)
'疏'“季康”至“则劝”。○正义曰:此章明使民敬、忠、劝善之法。“季
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者,季康子,鲁执政之上卿也。时以僭滥,
故民不敬、忠、劝勉,故问於孔子曰:“欲使民人敬上尽忠,劝勉为善,其法如
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者,此答之也。自上莅下曰临。庄,严也。言
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孝慈则忠”者,言君能上孝於亲,下慈於民,则民
作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者,言君能举用善人,置之禄位,教诲不能之人,
使之材能,如此则民相劝勉为善也。於时鲁君蚕食深宫,季氏专执国政,则如君
矣,故此答皆以人君之事言之也。○注“鲁卿季孙肥。康,谥”。○正义曰:知
者,据《左传》及《世家》文也。《谥法》云:“安乐抚民曰康。”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包曰:“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
政?”(包曰:“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辞。友于兄弟,善於兄弟。施,行也。所
行有政道,与为政同。”)
'疏'“或谓”至“为政”。正义曰:此章言孝、友与为政同。“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者,奚,何也。或,有一人,亡其姓名,谓孔子曰:“子既多才多
艺,何不居官为政?”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也。“子曰:《书》云:孝乎唯
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者,此《周书·君陈》篇文,引之以答或人为政之事。
彼云:“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孔安
国云:“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已以恭。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
有政。”令其言与此小异。此云“孝乎唯孝”者,美大孝之辞也。友于兄弟者,
言善於兄弟也。施,行也。行於此二者,即有为政之道也。“是亦为政,奚其为
为政”者,此孔子语也。是,此也。言此孝、友亦为政之道,此外何事其为为政
乎?言所行有政道,即与为政同,不必居位乃是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曰:“言人而无信,其馀终无可。”)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包曰:“大车,牛车。︼者,辕端横
木,以缚轭。小车,驷马车。︷者,辕端上曲钩衡。”)
'疏'“子曰”至“之哉”。○正义曰:此章明信不可无也。“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者,言人而无信,其馀虽有他才,终无可也。“大车无︼,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者,此为无信之人作譬也。大车,牛车。︼,辕端横木,以缚轭
驾牛领者也。小车,驷马车。︷者,辕端上曲钩衡,以驾两服马领者也。大车无
︼则不能驾牛,小车无︷则不能驾马,其车何以得行之哉。言必不能行也,以喻
人而无信,亦不可行也。○注“包曰”至“钩衡”。○正义曰:云:“大车,牛
车”者,《冬官·考工记》:“车人为车,大车崇九尺。”郑注云:“大车,平
地载任之车,毂长半柯者也。”其驾牛,故《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
故曰:“大车,牛车也。”《说文》云:“︼,大车辕端持衡者,轭辕前也。”
是︼者,辕端横木以缚轭者也。云“小车,驷马车”者,《考工记》兵车、田车、
乘车也,皆驾驷马,故曰驷马车也。《说文》云:“︷者,车辕端持衡者。”
《考工记》云:“国马之,深四尺有七寸。”注云:“马高八尺。兵车、乘车
轵崇三尺有三寸,加轸与卜七寸,又并此深,则衡高八尺七寸也。除马之高,
则馀七寸,为衡颈之间。”是在衡上也。辕从轸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则居衡之
上而乡下钩之,衡则横居下,是辕端上曲钩衡者名︷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质礼变。”)子曰:“殷因於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马曰:“所因,谓三纲五常。
所损益,谓文质三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物类相召,世数
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
'疏'“子张”至“知也”。○正义曰: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者,弟子子张问於孔子:“夫国家文质礼变,设若相承
至於十世,世数既远,可得知其礼乎?”“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此夫子答以可知之事。言殷承夏后,因用夏
礼,谓三纲五常不可变革,故因之也。所损益者,谓文质三统。夏尚文,殷则损
文而益质;夏以十三月为正,为人统,色尚黑,殷则损益之,以十二月为正,为
地统,色尚白也。其事易晓,故曰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
言周代殷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