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关图片 小说封面1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6/43640。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6/43641。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6/43642。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6/43643。jpg
相关图片 小说封面2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8/43644。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8/43645。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8/43646。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8/43647。jpg
相关图片 小说封面3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9/43648。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9/43649。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9/43650。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59/43651。jpg
相关图片 小说封面4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60/43652。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60/43653。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60/43654。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60/43655。jpg
101du/files/article/attachment/2/2387/437760/43656。jpg
三剑楼随笔 谈各国象棋
全国象棋最后决赛的那天晚上,许多朋友心情都十分紧张,为的是杨官磷能不能得全国
象棋冠军,局势很是微妙。最后终于在收音机中收到了杨官磷在第二局中力克李义庭,何顺
安又一战而胜王嘉良的消息,大家纷纷谈论,感到很大的兴趣。
有人就谈到了象棋起源的问题。
这问题以往有许多说法,有印度、中国、阿拉伯、波斯诸说,但据近人考据,证明最旱
的象棋是印度人发明的,有一个传说,说发明者是锡兰的一位王后,这传说虽然没有充分根
据,但象棋源于印度,不论中国、西欧或苏联的学者们,在文献和古物的研究上都已得到了
确证。
据我国古代传说,象棋是舜发明的。舜的弟弟象很坏,好几次想害死舜(《孟子》中曾
有记载)。后来舜把他幽禁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了象棋给他做文娱活动。象棋的“象”
字,就代表舜的弟弟。这传说已证明不可信,但据常任侠先生根据王国维氏的一些考据而推
断,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想到象棋传人我国的路线,他认为象并不是舜的亲弟弟,而是我国
以南产象地区(如缅甸等地)的领袖。象与舜曾结成兄弟同盟而战胜其他民族,但后来两人
又发生冲突。很可能.象棋是从印度经过泰、缅等地而传人中国。近年来华南象棋名手辈
出,人才之盛似居全国第一,这虽与象棋先到华南没有什么关系,但在千余年前,华南人就
比中原人士先学会象棋,现在想来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据晏殊所写的《类要》中说,象棋是在三国魏黄初年问(曹丕与诸葛亮的时代)流入中
国的。
现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学家程颢有一首咏象棋的诗说;”大都博
弃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
斜步卒轻,却凭纹揪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他诗中还没提到炮,炮这兵种,是最后加
入的,当然是要在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火器之后,才反映在象棋上。
印度原来的象棋由四个人下,好像打麻将一般,每人要先掷骰子,凭点数来下棋。被将
死的一家退出战局,残存的棋子都归战胜者俘虏,俘虏降一级使用。四家淘汰为两家后,两
家再决胜负。宋司马光曾创七国棋,七个人可以合纵连横,战胜者兼并俘虏,增加自己实
力。现在日本的“将棋”俘虏了对方的棋子也可供自己使用,这些规矩都源自印度象棋。在
军事上,利用敌人的俘虏,那么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是比较人道主义些吧。
流行在欧美的国际象棋与印度象棋相同的一点,是都有六十四个方格,棋子放在格子中
间。中国人却想到了一个聪明办法,棋子不放在格子之中而放在线路交叉的地方,这样棋盘
只增加一条线而位置却从六十四增为九十,我想这或许是从围棋得到的灵感,因为围棋子是
放在线路交叉处,而象棋盘又刚巧是围棋盘格数的四分之一。
印度象棋传到欧洲后,名称上作了一些改变,如士变为后、象变为主教(俄国不变)、
车变为炮台(或船),皇后本来威力极小,但欧洲把她改为纵横斜飞无敌,远胜于车。或
者,这与欧洲人“女人第一”的观念有关也说不定。
朝鲜棋是从中国象棋中变化出来的。据说在朝鲜战争时,美国的狄安将军被俘,后来就
学会了这种棋,在被俘期间天天与看守他的人下棋消遣。
此外有马来棋、缅甸棋、逞罗棋、现代印度棋(共有三种),虽然大致相同,但也有相
异之处。
法国人布阿叶写了一篇谈象棋的文章,他说,欧美一般人虽然以为国际象棋具有世界
性,其实它盛行的地带只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四十,中国会下象棋的人,或许比全世界下国际
象棋的人还要多些。
(金庸)
三剑楼随笔 钱学森夫妇的文章
十年之前的秋天,那时我在杭州。表姐蒋英从上海到杭州来,这天是杭州览桥国民党空
军军官学校一班毕业生举行毕业礼.那个姓胡的教育长邀她在晚会中表演独唱,我也去了览
桥。
蒋英是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女儿,当时国民党军人有许多是蒋百里先生的学生,所以
在航空学校里,听到许多高级军官叫她为“师妹”。那晚她唱了很多歌,记得有《卡门》、
《曼依·郎摄戈》等歌剧中的曲子。不是捧自己亲戚的场,我觉得她的歌声实在精采之极。
她是在比利时与法国学的歌,曾在瑞士得过国际歌唱比赛的首奖,因为她在国外的日子多,
所以在本国反而没有什么名气。她的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
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他后来与我国著名的火箭学家钱学森结婚。当钱学森从美国回内地经过香港时,有些报
上登了他们的照片。比之十年前,蒋英是胖了好多,我想她的音量一定更加大了。
最近在内地的报纸上看到他们夫妇合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对发展音乐事业的一些意
见》,署名是蒋英在前而钱学森在后。我想这倒不一定是“女人第一”的关系,因为音乐究
竟是蒋英的专长。
这篇文章中谈的是怎样吸收西洋音乐的长处,和怎样继承我国民族音乐遗产的问题。他
们认为我国固有的音乐有很多好处,例如横笛的表演能力,就远胜西洋的横笛(西洋横笛用
机械化的键,不直接用手按孔,所以不能吹滑音),但西洋音乐也有很多优点,要学习人家
的长处,就必须先达到西洋音乐的世界水平。目前,我们离这水平还很远。
他们觉得目前对民族音乐重视不够,像古琴的演奏就大有后继无人的危险。我国歌剧的
歌唱法与外国歌剧是完全不同的,而我们对所谓“土嗓子”的唱法还没有好好地加以研究。
火箭学家对数学当然很有兴趣,所以这篇文章有很多统计数字。他们假定,一个人平均
每四个星期听一次音乐节目(歌剧、管弦乐、器乐或声乐)决不算多,假如每个演员每星期
演出三次,每次演奏包括所有的演奏者在内平均二十人,每次演出听众平均二千人,我国城
市里的人口约为一亿人。火箭学家一拉算尺,算出来为了供给这一亿人的音乐生活,需要有
八万三千位音乐演奏者。再估计每个演奏者的平均演出期间为三十五年,那么每年音乐学校
就必须毕业出二千三百七十人来代替退休的老艺人。再把乡村人口包括在内,每年至少得有
五千名音乐学校的毕业生。如果学习的平均年限假定为六年,那么在校的音乐学生就得有三
万人以上,假定一个音乐老师带十个学生,就得有三千位音乐教师。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最低
限度的要求,但目前具体的情况与这目标相差甚远。他们谈到最近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
周,认为一般说来还只是业余的音乐水平。这对科学家夫妇又用科学来相比:“业余音乐是
重要的,但正如谁也不会想把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寄托在业余科学家们身上一样,要发展我
国的音乐事业也不能靠一些业余音乐家们。”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味,正如他们这对夫妻是科学家与艺术家结合一样,这篇文章中
也包括了科学与艺术。
在自然科学、艺术(西洋部分)、体育等方面,我国过去一切落后,现在,在自然科学
上,有钱学森、华罗庚等等出来了;体育上,有陈镜开,穆祥雄、张统等等出来了:音乐
上,现在还只有一个傅聪。艺术人才的培养确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单是某一个人学习的时
间,还需要整个社会中文化与传统的累积),但既然有这样好的环境,又有这样多的人口,
我想四五十年之内,总有中国的巴格尼尼或李斯特出现吧,六六十年之内,总有中国的贝多
芬或柴可夫斯基出现吧!从历史的观点来说,那决不是很长的时间,问题是在于目前的努
力。
(金庸)
三剑楼随笔 历史性的一局棋
“号外!号外!叮当,叮当!大新闻!”
一九三三年二月五日,东京街头到处响起了报贩们的叫卖声和铃声,卖的是《报知新
闻》的号外,向成千成万读者们报告一个“重大的”消息:吴清源与木谷实在正式围棋比赛
中都使用他们所创的“新布局法”(在日本称为“新布石法”),木谷实先手,三子都走五
路,吴清源三子走四路,成为“三联星”。这在围棋界是前无古人的着法。日本人对围棋极
为着迷,无怪这件事报纸竟要出号外。
木谷实是日本的青年棋人,和吴清源感情很好,两人共同研究而创造出来一种新的布局
体系。简单他说,那是在布局上笼罩全盘而不是固守边隅。他们合著的《新布石法》一书出
版后,书局门外排了长龙(日文称为“长蛇”),在一个短短的时间之内销去了五万册。不
久,日本围棋界出现了称为“吴清源流’(即“吴清源派”)的一群人。
日本围棋界向来有一种本因坊制度,所谓本因坊就是围棋界的至尊,以往都是一人死了
或退休之后,由当时棋力最高的另一人继任,名高望隆,尊荣无比。那时日本的本因坊是秀
哉(他原名田村保寿,秀哉是这位本因坊的尊号,有点儿像皇帝的年号一般。后来岩本薰任
本因坊,号称本因坊“薰和”,桥本宇太郎号称本因坊“昭宇”,等等)。新布石法既然轰
动一时,本因坊当然要表示意见,这位老先生大不以为然,认为标新立异,并不足取。两派
既有不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由两派的首领来一决胜负。
秀哉为了保持令名,已有很久很久没下棋了,这时为形势所迫,只得出场奋战,这是日
本围棋史上一件极度重要的大事。那时吴清源是二十二岁。
吴清源先行,一下子就使一下怪招,落子在三三路。这是别人从来没用过的,后来被称
为“鬼怪手”。秀哉大吃一惊,考虑再三,决用成法应付。下不多子,吴清源又来一记怪
招,这次更怪了,是下在棋盘之中的“天元”,数下怪招使秀哉伤透了脑筋,当即“叫
停”,暂挂兔战牌。棋谱发表出去,围棋界群相耸动,守旧者就说吴清源对本因坊不敬,居
然使用怪招,颇有戏弄之意。但一般人认为,这既是新旧两派的大决战,吴清源使出新派的
代表手来,绝对无可非议。
这次棋赛规定双方各用十三小时,但秀哉有一个特权,就是随时可以“叫停”,吴清源
因为先走,所以没有这权利。秀哉每到无法应付时,立即“叫停”。“叫停”之后不计时
间,他可以回家慢慢思考几天,等想到妙计之后,再行出阵,所以这一局棋因为秀哉不断叫
停,一直拖延了四个多月。棋赛的经过逐日在报上公布,棋迷们看得很清楚,吴清源始终占
着上凤。一般棋人对于权威和偶像的被打倒不免暗暗感到高兴,但想到日本的最高手竟败在
一个中国青年手里,似乎又很丧气,所以日本的棋迷们在这四个月中又是兴奋,又是担忧,
心情是十分矛盾的。
社会人士固然关心,在本因坊家里,情形尤其紧张。秀哉连日连夜地召集心腹与弟子们
开会,商讨反攻之策。秀哉任本因坊已久,许多高手都出自他的门下,这场棋赛大家自然是
荣辱与共。所以,这一局棋,其实是吴清源一个人力战本因坊派(当时称为“坊派”)数十
名高手。下到第一百四五十着时,局势已经大定,吴清源在左下方占了极大的一片。眼见秀
哉已无能为力,他们会议开得更频繁了。第一百六十手是秀哉下,他忽然下了又凶悍又巧妙
的一子,在吴清源的势力范围中侵进了一大块。最后结算,是秀哉胜了一子(两目),大家
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胜得很没有面子,但本因坊的尊严终于勉强维持住了。
这事本来已经没有问题,但事隔十多年,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围棋界的元老漱越宪
作忽然在一次新闻界的座谈会中透露了一个秘密:那著名的第一百六十手不是秀哉想出来
的,是秀哉的弟子前田陈尔贡献的意见。这个消息又引起轩然大波。这时秀哉已死,他的弟
子们认为有损老师威名,迫得漱越只好辞去了日本棋院理事的职务。
许多年后,曾有人问吴清源:“当时你已胜算在握,为什么终于负去?”(因为秀哉虽
然出了巧妙的第一百六十手,但吴还是可以胜的。)吴笑笑说:“还是输的好。”这话说得
很聪明,事实上,要是他胜了那局棋,只怕以后在日本就无法立足。
最近在日本的围棋杂志上看到吴清源大胜前田陈尔和现在本因坊高川格的棋局。前田居
然连用了两下吴清源当年所创的“鬼怪手”,要是老师还活着,他一定不敢这样“离经叛
道”吧。
三剑楼随笔 快乐和庄严
——法国影人谈中国人
前天中午一位朋友请吃饭,座上有法国的电影制片人亚历山大·慕努舒金
(A。Mnaushkine)先生、法国电影协会的代表加劳(P。Caurou)先生等人。他们刚从北京参
加了法国电影周,要经过香港回国去。
慕努舒金身材高高的,很有艺术家风度。加劳给人的印象则是十分的干练与诚恳,他们
首先谈到的就是这里许多右派报纸歪曲报道了他们的谈话,慕努舒金说:“中国给我的招待
好极了,真是说不出的感谢。”接连不断的宴会与参观不必说了,他特别举了一个特有的例
子:他申请到中国去,为了简化手续,我国外交机关通知他,只要把姓名和护照号码打个电
报去就是了,用不到护照签证、用不到照片、更用不到打指模(像美国移民局所规定的那
样),这种对外国客人的绝对信任与尊重,使他们非常满意。
慕努舒金说:“中国很美,但中国人尤其动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快乐与内
心感到的尊严,使人不自禁地分享到这份愉快和稳定的感觉。他觉得,中国人对自己的国
家、文化和将来的生活,充满了强烈的信心,然而一点没有嚣张和浮夸。他说来香港之前的
一夭,曾有一次印象极深刻的经验:他到广州中山公园去散步,见到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宁静
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