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是停灵逾年。“满洲旧俗,年内丧事不令逾年”,就是棺椁必须在年前移出宫外。孝庄文皇后死于腊月二十五日,大臣们议定于腊月二十九日将孝庄文皇后梓宫移出宫外。玄烨认为梓宫在宫内停留的时间太短,令钦天监另择日期。众臣仍坚持原定日期,玄烨反驳说:“尔等所云忌讳,只为朕躬。朕殊不避忌。朕前祷天坛,尚欲减朕年以增太皇太后之寿,岂以梓宫逾年发引,顾有避忌之理乎?如有所忌,朕躬当之。否则,忌讳之说虚诞不足信,亦可以破后人之疑,使皆以朕为法也。”玄烨亲自决定于正月十一日将梓宫移出宫外。 
  四是皇帝除夕、元旦不回宫。除夕是一年之末,素有避忌之例;元旦乃新岁首,天地人协吉之辰,为吉祥之日。按惯例,即使在大丧期间,皇帝在这两天也要回宫。玄烨自孝庄文皇后有病以来,一直住在慈宁宫。除夕前,群臣一再叩请皇帝回宫。玄烨说:“人主宫殿原多,可以因时移跸。若在庶民,遭此大故,所居止于一室,又迁避何所?回宫断不可行。”又说:“设太皇太后之变恰遇二十九、三十日,将若之何?亦唯有聚集此处,岂可他避耶?”众臣又请皇太后出面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为了给皇太后和大臣们一点面子,玄烨答应从梓宫旁移到慈宁宫前院,住在皇子们守丧的帐篷内,但仍未回自己的寝宫。 
  五是皇帝在孝庄梓宫发引后不立即回宫。孝庄文皇后梓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十一日暂安于朝阳门外殡宫。按惯例,梓宫安奉殡宫后,皇帝就应回宫,可玄烨为了便于祭祀,免去来回奔波之累,想住在殡宫,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和不断的跪请苦劝。玄烨坚持己见,在殡宫住了三天。最后在群臣的一再坚请下,才勉强回宫。但并未回住乾清宫,而是住在了乾清门外的帐篷内,直到正月二十二日行完释服礼后才回宫,仍居偏殿。 
  六是丙辰日不停止奠酒。按照旧制,丙辰日梓宫前应停止奠酒。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十四日为丙辰日。当时孝庄文皇后梓宫正在奉移东陵(遵化)途中。礼部奏请皇上在十四日停止奠酒。玄烨说:“朕素日概无避忌。前在京时,皇太后屡遣传谕辰日停止往诣。皇太后之旨,不可违悖,故勉停一日。今送梓宫至此,不但辰日,虽有甚于此者,岂有停止之礼乎?”于是,玄烨于十四日照旧在孝庄文皇后梓宫前奠酒、举哀、行礼。 
  昭西陵方城全景(徐广源提供)七是亲视梓宫封掩。孝庄文皇后梓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十九日奉安于暂安奉殿的宝殿内,当日开始进行封掩。按例,梓宫奉安后,皇帝即应离开现场,不能亲视封掩。可玄烨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于二十二日亲视封掩毕,才返回京师。 
  八是忌辰祭按四时大祭礼进行。清初,皇帝、皇后的忌辰日均为小忌,不请神牌,不献帛爵,不读祝文。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玄烨以“暂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既近”为理由,谕令孝庄文皇后忌辰致祭,“著照四时大飨礼行”。 
  由上可见,康熙皇帝对祖母孝庄文皇后可谓极尽孝道。但是孝庄文皇后关于不与皇太极合葬,而在遵化孝陵近地安厝的遗嘱,却给玄烨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将祖母葬在遵化,明显违背祖制;将祖母葬入昭陵,又有违祖母遗嘱,落一个不孝之名。经过左思右想,决定在遵化孝陵近地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祖母梓宫停放在那里,然后再慢慢想良策。这样既不违背祖制,又顺从了祖母的心愿。 
  暂安奉殿严冬开工。这是一个权宜之计。玄烨命大臣到遵化孝陵附近相度地点,又经玄烨钦准,很快就选定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经钦天监敬择吉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开工。孝庄文皇后生前,玄烨为祖母在慈宁宫东旁新建了一座寝宫。孝庄文皇后搬进这座新居后,颇为满意,多次在玄烨面前夸赞此宫。可惜未住多久,孝庄文皇后就病逝了。昭西陵局部为了让祖母在九泉之下居住得舒适,玄烨决定将这座新建的寝宫拆运到遵化暂安奉殿处重建。玄烨对殿址的相度、图纸的设计绘制,乃至拆运、施工,都详加指示。在玄烨的关注和督促下,暂安奉殿只经过三个月紧张施工,便全工告竣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昭西陵三座门中之中门(徐广源提供)日,孝庄文皇后梓宫停放在了暂安奉殿,封掩起来。但即使这样,也只是暂为安置,难题依旧没有解决,康熙帝玄烨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没有找到万全的办法。到雍正皇帝继位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难题才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雍正元年(1723)八月初九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允恭上书皇帝,建议为孝庄文皇后早日择地建陵,入土为安,“则孝庄文皇后以及圣祖仁皇帝陟降之神无不大慰矣”。胤禛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着手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雍正二年(1724)二月初五日,胤禛就为孝庄文皇后建陵一事,发出了一道长谕。他首先给予孝庄文皇后极高的评价:“钦惟孝庄文皇后,躬备圣德,天锡纯禧,诞育世祖章皇帝,瑞应昌期,君临万国。逮我圣祖仁皇帝继圣嗣统,久道化成,立万世无疆之业,皆我孝庄文皇后福德兼隆之所启佑也。”继而胤禛又追述了孝庄文皇后不与太宗合葬、在孝陵近地安厝的遗嘱,接着胤禛提出了这次解决孝庄文皇后陵寝问题的指导思想:“朕惟礼经云:合葬非古也。先儒又云:神灵有知,无所不通。是知合与不合,惟义所在。今昭陵安奉日久,若于左近另起山陵,究非合葬之义。且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乂安,子孙繁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十分安妥。”经过王大臣、九卿会议后,由康亲王崇安将会议结果上奏:“圣祖仁皇帝遵奉孝庄文皇后遗旨,奉安暂安奉殿,至今三十余年。圣祖仁皇帝福寿康宁,四海生民乐育,诚稀有之吉兆,允宜定为陵寝。”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确定孝庄文皇后陵名为“昭西陵”。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需要增建方城、照楼、宝城、宝顶、神厨库、井亭等。 
  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二月初三日正式破土兴工,同年十一月底竣工。十二月初十日,停灵37年之久的孝庄文皇后梓宫正式葬入了昭西陵地宫。 
  附录1: 
  奇特的昭西陵规制 
  清王朝共建了7座皇后陵,当以昭西陵的规制最为奇特。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与清东陵仅一墙(风水墙)之隔。昭西陵坐北朝南,其建筑格局从北到南依次是:地宫设两道石门,上建宝顶,周建宝城,前建方城。方城上建明楼,重檐歇山顶。明楼内立朱砂碑一统,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孝庄文皇后之陵”字样。碑阴无文字。方城前设石五供。五供前为隆恩殿,重檐庑殿顶,面阔五间,环以汉白玉石栏杆。隆恩殿两旁各设一个陵寝门。隆恩殿前两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东西燎炉各一座。琉璃花门三座,环以朱垣。再前为隆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环以朱垣。隆恩门前左右依次为东西值班房,单檐卷棚顶,面阔三间。东西朝房各五间,单檐硬山顶。神道碑亭一座,重檐歇山顶,龙首龟趺上立碑一统,碑阳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之陵”字样。再前为东西下马牌。神道碑亭东侧是神厨库,库内建神厨五间,南北神库各三间,省牲亭一座,环以朱垣。西墙设门一。库东为井亭。 
  为什么说昭西陵的规制最奇特呢,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重檐庑殿顶的隆恩殿。清代陵寝,无论是帝后陵,还是妃园寝,大殿都是歇山顶,只有单檐、重檐之分。唯独昭西陵的大殿是重檐庑殿顶的。庑殿顶是古建筑中最尊贵、最高级的形式。昭西陵的大殿为重檐庑殿顶,表明了孝庄文皇后的崇高地位。 
  二、两重围墙。清代所有的陵寝只有一道围墙,只有昭西陵有内外两道围墙。 
  三、三座琉璃花门建在大殿之前,陵寝门建在大殿两旁。琉璃花门三座作为陵寝门,都建在大殿后,是后寝的门户,是清代陵寝的传统规制。昭西陵的琉璃花门设在大殿前,是清代陵寝中的独例。 
  四、无沟河、桥座之设。清代陵寝大都依山而建,为了防止山水冲刷,在陵寝的两侧及前面设又宽又深的马槽沟。陵寝门前和方城前设玉带河,以排陵内雨水。在马槽沟和玉带河上设拱桥或平桥多座。而昭西陵没有任何沟河,自然也就无桥座之设。 
  清代陵制,皇后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所以都建在皇帝陵的旁边,不建神道碑亭。在营建昭西陵时,考虑到昭西陵距昭陵太远,不能很明显地表示出与昭陵之间的关系,陵内的主人是谁,所以破例给昭西陵增建了神道碑亭。 
  孝庄文皇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博尔济吉特氏   出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 
  属相:牛   父亲:寨桑 
  丈夫:崇德帝皇太极   子女:3女1子 
  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  封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 
  最痛心:福临英年早逝  最得意:玄烨治国有方,成为名君 
  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  享年:75岁 
  陵寝:昭西陵
  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董鄂妃

  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
  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