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一轮月亮,在宋代文人的笔下,就是〃吟诗赏月岳阳楼,买鱼沽酒巴陵市。〃而杜甫思念妻子的诗中,却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老杜不用赏,是有道理的。赏需要很好的心境,夫妻离散,月色再好,也让人提不起精神。这就叫〃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在评剧《花为媒》中,新凤霞扮演的张无可,爱情受挫,兴意阑珊,但又被赵丽蓉扮演的阮妈逼着报花名,她最后唱道:〃虽然是满园花好无心赏,阮妈你带路我要回绣房。〃
赏花赏月都这么难,何况赏球乎?退一步说,纵使中国队踢得行云流水,顺风满帆,让球迷们放下一颗颗悬吊吊的心去赏,恐怕都很难。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球迷的神经饱受了男足国家队的蹂躏摧残,很难抱着快乐的心态去观战了。
因此,所谓〃快乐赏球〃只是主办方的一厢情愿而已。亚洲杯开幕式,北京赛区由于上座率不高等原因,遭到了亚足联官员的批评,虽然官员随后致歉,但主办方显然很重视主席的意见。于是想尽百计千方,包括打出上述标语,招徕球迷。我仿佛听到足协官员们苦着脸,哀告球迷:〃求求你们,快快乐乐赏个脸,来看球吧。〃原来,这才是〃快乐赏球〃背后的潜台词。
/* 74 */
“双抢”抢什么?
文/王佩
我们报社一位记者在内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标题是――〃双抢〃时节又到了,建议给下乡的记者发草帽。〃我在后面跟了个帖子,很真诚地问:〃双抢〃都抢什么?是不是抢粮食和村姑?结果遭到同事们一顿痛贬。
后来一位好心的校对老师告诉我,〃双抢〃是〃抢收抢种〃的简称。我说,不对呀,我看到一篇新华社的报道中说〃广东举行数十场打击双抢宣判会〃,难道说抢收抢种也违法吗?校对老师耐心地向我解释说,那个〃双抢〃是指〃抢夺〃和〃抢劫〃。
看来,滥用简称确实会造成很多麻烦。人们使用缩略语,本来是为了提高说话行文的效率,节约大家的时间。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简称反而令人费解,到头来浪费大家伙的时间。
前些年,每次听到〃三从一大〃这个词,我就发蒙,问身边的人什么意思,竟无一人能答得上来。后来有了互联网,才查到原来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意思。从那以后我明白了,很多简称实际只能在小圈子里使用,不加解释,强行推广,结果只能是说者昭昭、闻者昏昏。
去年,杭州市政府推出一个〃33929工程〃,尽管当地媒体天天轰炸,但很多市民依然不明白政府究竟要干什么。原来,这串密电码一样的数字指的是〃完成33条道路、9座桥梁、2条隧道和9个入城口的建设。〃你瞧,这劲费的,还不如叫〃畅通工程〃呢。
滥用简称还会闹笑话。北京有个青年莎士比亚剧团,简称〃北青莎〃,外人一听,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还好,它没简称〃北青莎比〃。在一些大学里,师生们把〃思想道德修养〃简称〃思修〃,把〃音乐经典〃简称〃音经〃……有些大学校名的简称也很搞笑,北京电影学院,人称〃北电〃,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培养电工的学校呢;浙江计量学院,竟被人简称为〃计院〃, 这就属于恶搞了。
汉语不不可以随意简化的,简化是一种有条件的约定,小圈子里约定一下也就算了,强力推到社会上,不用不行,但架不住大家喷饭。
/* 75 */
谁是你阿姨?
文/王佩
我们家乡有位局长,50多岁,中年丧妻,续弦了一房太太,年纪只有40出头。局长的下属每次碰到这位局长太太,都毕恭毕敬地叫她〃阿姨〃,就连四、五十岁的老职工也不例外。有一次,局长太太不知什么原因,冲一个喊阿姨的人发起了无名怒火:〃阿姨?谁是你阿姨?我又不是你们家保姆!〃
挨骂的人一肚子冤屈,本来称呼一个年龄跟自己相仿的人〃阿姨〃,已经把卑微身躯俯到尘埃里,没想到却遭到了一顿数落。这以后可叫她什么好呢?叫局长夫人?那不是骂人吗?叫嫂子?也不妥,领导又没跟他称兄道弟,岂能擅自给自己安一个小叔子的身份?此人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以后见了局长太太,只好频频苦笑点头。
〃阿姨〃一词至少从晋朝开始就出现了,王献之《东阳帖》中〃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 这里的阿姨指的是母亲的姊妹。到了南朝阿姨也用来指〃庶母〃,近代以降,城市里的人们才管与母亲年纪差不多的女子叫阿姨。
在现代汉语里,阿姨还经常用来称呼幼儿园老师、保姆和写字楼里年纪较大的女保洁员。这一用法的来历不难推理。孩子在幼儿园叫老师阿姨,家长也跟着叫。后来城里人开始雇保姆,保姆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照看孩子,因此顺理成章也成为阿姨。保姆不光照看小孩,还要帮助雇主在家洒扫,女保洁员的工作也是洒扫,再也上保洁员这种工作刚兴起时,中年妇女比较多,所以,人们她们也有了阿姨的称谓。
称呼领导的配偶或女性平辈亲属为阿姨,不是把她们当成保姆,而是自觉地将她们认同为母系亲戚。社会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拟亲属关系〃,不是亲人,假做亲人,不是长辈,权当长辈。可是我们家乡那位官太太实在不识大体,不通人情,据说,后来局长也认识到这一点,一狠心,跟她离了。
/* 76 */
“苦主”真命苦
文/王佩
我最近发现,体育报道中经常用到一个词――〃苦主〃。用Google检索一下简体中文网页。单搜〃苦主〃一词,查询结果有5430项;搜〃苦主〃加〃体育〃,得到的结果竟有1490项之多。不搜不知道,原来体育记者,这么喜欢用〃苦主〃。
不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1490篇体育文章中,〃苦主〃一词几乎没有一篇用对。
在汉语中,苦主指〃被害人的家属〃。《元史o刑法志四》中说:〃诸杀人者死,仍于家属征烧埋银五十两给苦主。〃《初刻拍案惊奇o卷十一》中写道:〃且请宽心调养,人命既是误伤,又无苦主。〃港台报纸在报道案件,尤其是命案的时候,也经常使用这个词。例如:〃冤死车轮下,正义在哪里?犯后态度应列入量刑,苦主才能获得保障。〃
而国内一些体育记者,望文生义,误把〃苦主〃当成〃受苦人〃了。
例如,有则体育新闻这样写到:〃巴拉克是在福格茨执政时期入选国家队的,但当时他是把板凳坐穿的苦主……〃亚洲杯来临,众多体育媒体都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亚足联、王俊生、北京赛区三大'苦主'已经给中国队下达了指标:必须进入决赛。〃
还有人把〃苦主〃理解成〃冤家对头〃。尤其是《体坛周报》,已有多名记者,多次犯过这个错误。比如:〃如此不留情面,又身为中国足球长达二十余年的苦主,可是韩国人的磊落表现还是赢得了长沙球迷的热烈掌声。〃〃与韩国相比,日本还称不上是中国队的苦主。〃
一般来说,在体育新闻里很少用到苦主。但也有例外,2003年联合会杯上,喀麦隆球员福在球场上猝死,国际足联似难辞其咎。只有这个时候,才可以用这个词语――〃福死因水落石出,喀麦隆总统慰问苦主。〃
〃苦主〃曝光率虽高,但屡被误用和滥用,看来,〃苦主〃真命苦!
/* 77 */
为什么冒充杭州人?
文/王佩
工作在杭州,大部分同事都是本地人,但也有一些像我一样的外地人。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非杭州籍浙江人士,尤其是领导,经常在开会或者讨论问题的时,嘴里蹦出几句杭州话。这让我非常迷惑,杭州方言本不是他们的母语,怎么可能动辄冲口而出呢?
一般来说,人在极度兴奋或者紧张的情况下,会暴露出自己的母语。冷战时期,克格勃曾往铁幕那边派出过许多〃燕子〃,她们的任务是使用一切手段,与敌方政要零距离接触。然而,有的〃燕子〃却在床上暴露了自己,因为她们在高潮来临时,嘴里喊出一句俄语。
因此,我推断,外地人说当地方言,不是无心快语,而是有意为之。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冒充杭州人呢?
这其实不难理解。省会城市是一个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外地的省民来说,那是他们想往的地方。我发现,在浙江,〃杭〃字在名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大概意味着一种文化认同吧。而说省会的方言,往往表示这个人对强势文化主动臣服。领导听到后,肯定会暗暗称许,嗯,连方言都跟领导一致了,该重用,该重用!下属听到后,也会默默叹服,瞧,人家已经跟土著一伙儿了,要当心,要当心!
外地人进城改了乡音,操起当地方言,这个现象不独杭州有,任何大城市都很常见。我在北京的时候,进得商店,经常听到女店员说一口分贝极高的〃京片子〃,感觉自己作为〃上帝〃的形象蓦地矮了几分。忽然听见店员用东北话接电话,自己的形象就渐渐伟岸起来。可见,对当地人的惧怕,本是很多中国人内心都有的。
鲁迅一辈子不喜欢杭州,当然也不屑于说杭州话,郁达夫要来杭定居,他还写了诗劝阻。但像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毕竟少见,庸常如我者,听到外地领导说杭州话,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点忌惮。
/* 78 */
小方言土吗?
文/王佩
杭州的机场在萧山。萧山,原先是杭州的一个区,现在是市,这几年经济发展令人刮目相看,萧山人的富有也是远近闻名的。然而,在多年以来,萧山人却成为杭州人戏谑的对象。
杭州流传着许多关于萧山的笑话,最著名的一个与萧山方言有关。话说有个萧山人,在外地开车,遇到红灯急刹车,差点与后面的车相撞。两个司机都冲下车吵架,这时,交警走过来了,问怎么会事。萧山人说:〃后里磕哇,后里磕哇?磕都尼纽磕哇,哈都哈哇!〃交警一听,连忙挥手,说:〃你地,开路开路地。〃原来,交警把他当成日本客商了。实际上,这句萧山话的意思是说:〃哪里磕到了,哪里磕到了?磕都没磕到,吓都吓死了!〃
后来,我机会跟几个萧山人接触,发现他们确实对自己的方言很不自信。有一次参加一个联谊活动,大家鼓动一个萧山演员说几句家乡话,没想到,他怎么也不肯,连声说:〃不行不行,太土了,太土了!〃
同为方言,萧山话土,杭州话就不土吗?就连标准的普通话不也是以北京土话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吗?为什么萧山人不愿在杭州人面前讲自己的母语?
说到底,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过去,萧山比较穷,进了杭州城,难免看到很多白眼。久而久之,这给萧山人心中留下了阴影,在杭州人心里,却树立起了某种优越感。这种地位差别,影响到语言。同是醉里吴音,萧山话就变成了土话,省城话就变成了官话。语言的歧视就是这么来的。
一位犹太人曾说过:〃有海军的国家有语言,没有海军的国家只有方言。〃这话不无道理。
不过,风水轮流转,萧山这几年已成为杭州经济的旗舰,萧山话的地位也逐渐有了改观。萧山有个著名企业家鲁冠球,无论面对谁,说的都是一口萧山话。杭州人可不敢嫌他土,访问洽谈,都乖乖地自带萧山话翻译,以免关键处听不明白,贻误商计。这正是――土不土?就看钱包鼓不鼓!
/* 79 */
玫瑰,能铿锵吗?
文/王佩
人们习惯把中国女足称为〃铿锵玫瑰〃。有人觉得纳闷,玫瑰是花,岂能铿锵?这种说法,是否属于搭配不当呢?
〃铿锵玫瑰〃是从1999年开始出现的。那年台湾歌手林忆莲出了一张唱片,主打歌曲就叫《铿锵玫瑰》,词作者是李宗盛,曲作者是林美眉自己。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美丽而坚强的女子〃。当然,〃铿锵玫瑰〃也不是中国女足的专利,2003年,一些媒体也用这个词来称呼凤凰卫视两位报道非典的女主持人――闾丘露薇和刘海若。
很多人把〃铿锵〃跟力量联系在一起,这大概是受了〃铿锵有力〃一词的误导吧。其实,〃铿锵〃跟〃有力〃没有必然关系。
先说〃铿〃。《说文解字》中说,〃铿〃通〃摼〃,本义指击打头骨发出的声音。你可以打自己脑袋一下,听一听那是什么声音。后来,大家发现打自己不好,于是改打别的东西去了。《论语》中说〃鼓瑟希,铿尔〃,这个〃铿尔〃指的是以瑟掷地发出的声响。再说〃锵〃,《说文》中没有〃锵〃字,但是《礼记》中有,指的是撞击金石的声音,《三国演义》第44回:〃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可以为证。
〃铿锵〃的本义就是指金属玉石撞击发出的声音。《红楼梦》第53回中写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这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说到这里,需要普及一点玉的知识,玉的声音,古人说:〃其声舒扬〃,是一种非常动听的乐音。所以,〃铿锵〃一词又有了一些引申义,跟音乐有关。《现汉》中说〃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国语辞典》中说〃形容清脆悦耳的声音〃。我觉得后说更准确一些。以《红楼梦》这句话为例,既然〃金铃玉佩微微摇曳〃,声音未必会响亮,而且哪儿来的节奏呢?
可见,〃铿锵〃一般指〃清脆悦耳的声音〃,那么〃铿锵玫瑰〃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问题呢?请关注明日语文运动专栏。
/* 80 */
玫瑰,当然铿锵!
文/王佩
记得中学时看过一篇文章,文中说:汉字真神奇啊!看见〃玫瑰〃二字,就仿佛看到了花形,闻到了花香。
现在才知道,这种说法,只是想当然而已。〃玫瑰〃两个字的来历,跟花没有任何关系。
〃玫瑰〃的本义向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珠,一说是玉。《说文》中,两种说法都采用了。〃玫〃最初写作〃玟〃,是一种珠子,形似云母,黄赤似金。瑰呢,是一种圆好的珠子。《广雅》中说:〃珠属有玟瑰。〃当然,《说文》也承认另一种说法,石之美者曰玫,圆好者曰瑰。
后世显然更喜欢玫瑰属于玉石的说法。以私奔而留名的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就写过〃其石则赤玉玫瑰〃,这里的玫瑰,显然是玉石的一种。
昨天的语文运动曾提到,〃铿锵〃指出金石撞击出的悦耳之音,〃玫瑰〃作玉石讲的时候, 〃铿锵玫瑰〃一词完全成立。
但是,玫瑰通行的含义早已不再是玉石,而是指一种蔷薇科蔷薇属的植物。玫瑰为什么成了植物名称? 我考证不出,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中文系的博士们去完成吧。
作为植物的玫瑰还能铿锵吗?
能!
前面讲过,铿锵与金玉有关,说玫瑰花铿锵,就赋予了这种花卉金属和玉石的属性,金玉共同的属性是什么,就是刚韧。所以,当李宗盛写下〃铿锵玫瑰〃这句歌词的时候,他其实是想赋予玫瑰刚韧的个性。正如他歌中所写:〃像旷野的玫瑰用骄傲的花蕊,想摆脱那四季的支配〃。
说到玫瑰,不能不提这个词的读音。大家注意到,以前〃玫瑰〃的〃瑰〃都读去声,现在很多主持人都开始读阴平。到底哪种读音对呢?其实,传统读法是正确的。按照字典上的注音,〃瑰〃读作〃gui(阴平)〃,但在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里,〃玫瑰〃跟〃成绩〃、〃妈妈〃一样,后一个字向来都读轻声。按照轻声变调规律,轻声在阴平、阳平、去声后,一般都发类似去声的音。所以,〃玫瑰〃听起来才像〃mei(阳平)gui(去声)〃。
别理睬那些〃mei(阳平)gui(阴平)〃,大胆地读〃mei(阳平)gui(去声)〃,因为后者才是铿锵的普通话读音。
/* 81 */
词典市场秀
文/王佩
今春,一场关于词典规范之争的论战尘埃落定;秋天,一系列推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市场秀又开演了。近日,多家省市媒体都发布了同一消息:王小丫代言推普宣传周。代言就代言呗,谁让人家的普通话有口皆碑呢?一句〃你确信吗〃,满宫满调,响遏行云,没有十年工夫是练不出来的。但这条消息的重点在后半部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全国开展赠送活动。
赠送――看到这个词,我一下子想到修女特丽莎、天使爱美丽,以及所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英杰楷模。好,明天我就去领一本。然而,看到最后,却让我空欢喜了一场。原来这本〃近百位专家历时11年、九易其稿编纂完成〃的〃重点图书〃,只赠送给部分语文老师,而且有严格的数量限制。
既然没有获赠的资格,那就只好自己买了。可我这人有个坏毛病,买什么都不疼钱,唯独买书的时候斤斤计较。
从网上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