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版语文-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素面朝天相对应的一个词是淡妆浓抹,这个词和东坡肉一样,都是苏东坡发明的。他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够漂亮吧,尚且淡妆浓抹,可见化妆还是很重要的。素面朝天,固然很好,但一不能拉动内需、刺激经济,二还容易招来张古、张好古等人的闲话,所以,我认为,漂亮美眉们还是化点妆好!

    
/* 5 */
  风景命名学     

  文/王佩

  一处好风景应当有个好名称。风景的名称必须有点诗意,不能过于鄙俗。也不能附庸风雅、大而无当,在一座光秃秃的海岛上栽几柱桃树,愣叫它桃花岛,旅游局答应,估计黄药师也不答应。

  西湖十景的命名就很精当。像柳浪闻莺、断桥残雪、南屏晚钟、三潭映月……真可谓言简意赅、浑然天成、琅琅上口、雅俗共赏。许多人没到杭州以前,已经对这些风景耳熟能详、心向往之了。然而,后来一些新景点的命名,却大可有商榷之处。

  2002年金秋,经过整修的西湖南线重新跟游人见面,“新西湖十景”也就应时而生。这“新十景”的命名,据说经过了专家反复论证,沿用四字命名体例,在景点既有名称的基础上增删而来。但问题是,这些景点的旧名称都是有来历的,随意更改,难免会画蛇添足或伤筋动骨。

  比如龙井,又名龙井村,是一个位于西湖西侧的小山村。村中有古井,名为龙井,山中有古寺,名为龙井寺,当然,此地也是大名鼎鼎的龙井茶的故乡。按照“新十景”的命名,此地现在不叫龙井了,而叫“龙井问茶”。大概专家们这样想,游人到龙井无非是为了买茶叶,添上“问茶”二字,再恰当不过了。但是,细一推敲,加这两个字纯粹是忸怩作态!因为,游人去龙井的目的根本不是买茶叶,杭州本地媒体时有报道,当地村民经常向游人强行推销茶叶,引起投诉众多。

  出了龙井村往山下走,就到九溪十八涧了,这是过去的叫法,按照“新十景”的规定,此处现在改“九溪烟树”了。这名字改得更是叫人哭笑不得。九溪十八涧,由九条溪水汇集而成,清代大学者俞樾称“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并为之写下了“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的诗句,此言不虚!到过此地的人都知道,九溪的主景是水,而不是树。把“十八涧”改成“烟树”,明显是为了凑四个字而削足适履、喧宾夺主。

  “新十景”还有几个名称也有问题。比如虎跑改成“虎跑梦泉”,把“禅师梦到老虎跑泉”的顺序弄拧了;满菊陇改成“满陇桂雨”,听上去好像一道菜名;还有“阮墩环碧”,听上去跟“夹皮沟”一样毫无诗意。

  看来,风景的命名,虽是件小事,要是弄不好,也会大煞风景。

    
/* 6 */
  “笔记本电脑”――最蹩脚的命名     

  文/王佩

  同事曹天参加新闻发布会回来。我问,可有什么礼品?曹天说,一个笔记本。我感觉这问题严重了,笔记本电脑,价值堪与金元宝相比,这不是违反纪律吗,得让他交出来。当曹天没好气地把一本人造革封面的笔记本扔在我桌上,我才发现我弄错了。

  笔记本电脑,真是一个蹩脚的名字!

  大凡一类新产品诞生,其命名绝对不应超过三个字,最好是两个字,否则,一旦这玩意普及起来, 人们称呼它的时候,就会有诸多的不便。

  电脑这个名字取得就非常好,比叫“计算机”简单省劲;手机一词更是一个天才的发明,相形之下,“移动电话”和“大哥大”这两个词是何等笨拙。

  笔记本电脑的叫法,最初可能是从IBM生产的一款便携式电脑“NOTEPAD”直译过来的。IT精英们给它取名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玩意若干年后会普及,所以才使用了一个如此冗长可怕的名字。现在可好了,这玩意连个准确的简称都取不出来。我们总不能叫它“笔脑”吧,只能昵称为“笔记本”,这又是一个容易混淆的名称。

  在江浙一带,人们管这玩意叫“手提电脑”,简称“手提”,这比“笔记本电脑”少了一个字,我觉得大有提倡的必要。但是那些叫惯了笔记本电脑的人,觉得这名字太土气,每次听到它,就像听到乡下人管自行车叫洋车一样,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

  那究竟叫它什么好呢?英文倒是有个现成的词LAPTOP,翻译做“膝上电脑”,但这个名字也不好。比如,你想借女同事的笔记本电脑用一用,你说:“小张,我能用一下你的笔记本吗?”或者说:“小张,借你的手提用用。”她马上能明白你的意思。如果你说:“小张,我想用一用你的膝上。”估计等待你的将是一个白眼或耳光。

  一个教训就是,产品的命名绝不能太长!如果名字长了,自然被简化到三个字以下。但汉语是个任性的公主,她要求,简化的名称必须有意义。“照相机”简称为“相机”是可以的,但“数码相机”就不能简称为“数机”,因为不知所云。那怎么办呢?于是大家只好用它的英文缩写:DC。同样的道理,数码摄像机简称为DV,这个词现在比DC用的更普遍。

  至于笔记本电脑,现在连英文简写都没处找,算得上是产品命名史的一个特例了。所以,文章最后,我忍不住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打上这样一行字:看来,最初给你取名字的人,是个理科生无疑了。

    
/* 7 */
  “被”字泛滥     

  文/王佩

  1、伞兵就是用来被包围的。

  2、《亲爱的死鬼》在各大书店正被广大读者所抢购着。

  3、他在英国买假文凭的事实一直被严格保密着,不被他的下属所知道。

  4、我被告知,她老公再也不能在我的博客中被提及了。

  以上句式,充斥于报章和互联网。这是西风东渐、中文西化的结果。英语喜欢用被动语态,一些食洋不化的人顺手拿来,不假思索变成汉语,造成了现在“被”字泛滥、一发不可收的局面。

  汉语不是没有被动语态,像“让人说三道四”、“经名师指点”、“被说得心动”等句法也有,只是不像英语那样俯仰皆是而已。而且,汉语在表达被动的意思时,除了用到“被”字之外,还有其他很多词可以选择,比如:让,遭,受,挨,教,任等等。

  而现在,一些写字的人似乎离开“被”就不会说话了。

  第一个句子,出自电视剧《兄弟连》,是剧中一句著名的台词,为许多观众所称道。这句话把“用来”和“被”放在一起连用,显然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比如,我们说,“西瓜是用来吃的”而不说“西瓜是用来被吃的”。这句话其实可以这样翻译:“伞兵就是让人家来包围的”。

  第二个句子,变成主动语态,就不会这么别扭了。“广大读者在各大书店抢购《亲爱的死鬼》。”第三个句子,一下用了两个“被”,估计是冬天来临,作者晚上睡觉太冷的缘故。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很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他在英国买了张假文凭,却一直瞒着下属。”

  最糟糕的是第四句,被动句套上被动句,越发不是人话了。你写人家老公不对,糟蹋汉语就更不对了!直接说“有人警告我,不要再在博客里写她老公。”不就完了嘛!

  我尤其讨厌这个“被告知”,现在一些人在口语中都开始用了。什么叫“被告知”?你用“听说”、“得知”、“获悉”或者用“有人告诉我”不行吗?你要是牛,干脆用英语得了,何苦操一口不伦不类的蹩脚汉语,污染他人的耳朵!

  在语言上,我并不主张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我们这个变化的时代,汉语兼容并蓄、与时偕进也是理所应当。但我无法容忍那种丢弃自己精华、专拾别人糟粕的作法。也许我太偏激了,也许未来的汉语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是那样,我宁愿被告知,我被那辆被西方的引擎推动的列车,扔到了被人们遗忘的、未被关上的车窗之外。

    
/* 8 */
  找骂的标题     

  文/王佩

  写文章易,做标题难!如今这时代,文章写的好不好似乎已不重要,标题能否吸引眼球才是关键。

  为了招徕读者,大家挖空心思琢磨标题,绝对“语不惊人死不休”!你看报刊上,左一个“内幕”,又一个“真相”,好像保密局是他们家开的一样。其实,所谓“内幕”不过是一堆鸡毛蒜皮的琐事,所谓“真相”充其量是一些模棱两可的传言。

  “揭密”这一花活玩不转了,就有人开始玩耸人听闻。三年前,坐地铁看到一份报纸,头版通栏大标题:“导弹直打XXX办公桌〃,以为出了大事,赶紧买了一份。读完差点没把我鼻子给气歪了!原来文章写的是,有一种新式导弹,精准无比,能够打到XXX的办公桌上。我彻底分特了!

  套话连篇,是标题的流行病。电视剧《爱你没商量》一上演,报章中充斥着各种“没商量”。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一火,满世界都是“谁动了我的什么什么”。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人都不会说话了。汉语果真那么贫乏?作者果真那么弱智?连一句原创的话都写不出来了吗?

  滥用比喻,是标题的另一大问题。《乡下狗妈妈喂城里虎娃》,这标题取的,简直是在骂人。还有一篇关于张玉宁比赛的消息,标题竟是《东北“外来妹”饰演申花范尼 三次疯狂挑逗阿里·汉》,比喻套比喻,弯弯绕套弯弯绕,也真难为这作者了。

  标题最能反映出一个作者的文字水平。错别字、病句放在正文中不显眼,赫然出现在标题中可就要丢人现眼了。北京普降大雪,某报用了这样的标题――《瑞雪兆北京》,瑞雪兆丰年说得通,“瑞雪兆北京”是什么玩艺?再看这个,某刊评论员文章――《贪官缘何胆如牛?》。只听说过牛眼很大,没听说过胆也大。可能作者认为,牛体型既然比人大,胆也不会小吧!

  标题也最能体现作者和媒体的良知。杭州某报发过一条消息,某市民下河游泳、溺水而亡,用的标题居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真不知道这作者安的什么心肠。

  有一天,女朋友在我办公室看报纸,忽然发出一声娇喝:“哪个杭州王八干的?”我凑上前一看,原来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湖北鳖占领杭州城》。她是湖北人,难怪如此光火。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是湖北产的甲鱼畅销杭州的事,只是标题这样取,没法叫人不骂!

    
/* 9 */
  敢说你识字?     

  文/王佩

  我敢打赌,“感冒”的“冒”,十个人中,有九个不会写。大多数人会把“冒”字上边的这个偏旁写成“曰”或者“日”,错!你盯住这个字仔细看一分钟,这个偏旁既不是“曰”,也不是“日”,它中间的两横与边框是不相连的。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呢?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嘉宾――许慎!

  很遗憾,许慎今天来不了,他在东汉年间就死了,留下一本《说文解字》。

  那我们就请出《说文解字》吧。《说文》解释,冒的本意,是蒙着眼睛前行,“冒”字脑袋上这玩意,正是盖住眼睛的头巾。

  我自从去年开始学习《说文》,才恍然大悟,以前别人说我是文化人,原来是在骂我,其实,我基本上不识字!我之所以还有阅读能力,全赖认识很多词而已。可那充其量算“识词”,算不得识字,况且,即使“识词”也是一知半解。

  《说文解字》让我大开眼界,如啜甘霖,窥探汉字的奥秘原来这般有趣!

  就拿一个字“神”来说吧。左边是“示”字旁,表示天垂下来的样子,彰显吉凶。右边这个“申”,其实是闪电的“电”。我们的祖先,独自走在旷野,乌云低垂,雷鸣电闪,顷刻间大雨倾天。作为一个上古时代的人,他心里除了敬畏,除了想到神,还能想什么?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圣诞节,一位外教在雪地上歪歪扭扭写了个“禁”字,问我知不知道怎么解,我惭愧地摇摇头。他说,这个字拆开就是“林二小”,林是上帝栽下的两种树。一种树的果子,允许人吃;另一种树的果子,禁止人吃。“二小”,就是亚当和夏娃嘛。最后他下结论道:“可见你们的祖先也知道创世纪的故事。”我登时哑口无言。现在读了《说文》,我知道他把“禁”字给拆错了,下边“示”不是“二小”,而是指天,上边的“林”,是“禁”古时候的读音。原来,“禁”是一个形声字,表示“吉凶之忌也”。

  你看,学点《说文》是不是很有意思啊?既然读了《比尔?盖茨传》、《杰克?维尔奇传》,你还是一样发不了财,那干脆读读《说文解字》吧!长点学问没什么坏处。与其打着《周易》的旗号给美眉看手相,不如先考她“冒”字怎么写,然后一把拉住她的小手,说:“感冒的冒,是这样写的……”

  (完)

    
/* 10 */
  写手、文人、文化人     

  文/王佩

  文革时忆苦思甜大会,我们村的老杨头走上主席台,面对扩音器,声泪俱下:“父老乡亲们啊,要不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俺咋能在这喷雾器里讲话?”身处网络时代,我跟老杨头的心情一样。假如没有互联网,我肯定还是一个国营企业的小职员,每天的心情由领导昨夜的性生活质量所决定。是互联网改变了我的命运,凭借几段小篇什换来的小名声,我最终得以卖字为生。人们管我这样的人叫做写手。

  写手,这个词发明得好!手,表示有一定技能的工匠,还没成名成家,所以不能叫作家;甚至还没进化成人,所以不能叫文人。写手写字一般都比较快,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猛小蛇一夜能造出两万字,王小山半小时能写出千字文,这样的码字工人,最受编辑青睐,大家都称赞他们是“顺风抓屁――快手。”

  文人就不一样了,文人早已出人头地,怎么能与写手为伍。文人挑活,讲究“接三推四等五”。文人干活,讲究先焚香,后沐浴,再更衣,还要沏上一壶好茶,点起一根中华,方才摊开道临纸,擎起派克笔。他写下去的那可不是字,都是文化,都是钱啊!不但写的字,说的话也是钱。去年春天,我跟报社领导去上海取经,请数位文人吃饭。饭桌上,文人们谈女人,谈命相,就是不谈报纸。酒足饭饱,文化人都赖着不走,原来是等着我们发小费,美其名曰“策划费”。我和领导发誓,从此再也不跟上海的文人打交道。

  文人牛归牛,但还没有进化成文化人。文化人不写文章,甚至不一定有文化,但现在的文化都是他们做出来的。

  山东有一个倒煤的,手里有几千万,烧得难受。请教一位文化人,文化人说:“舞蹈最挣钱,你搞舞蹈!”倒煤的大喜,委托文化人去搞。文化人说:“演员好找,就是没地方住。”倒煤的说:“好办,咱盖楼。”“没地。”“好办,咱买地。”倒煤的说到做到,不出半年,一幢大楼在北五环和北六环之间拔地而起。舞剧演完了,倒煤挣的几千万也所剩无几。倒煤的得了个雅号,叫投资人;同时得了个绰号,叫倒霉蛋。

  据说,每一次非政府投资的演出,只要场灯一亮,在后台,投资人都会对着文化人喜极而泣:“虽然钱赔了,但咱这演出总算成了!”文化人赶紧安慰他:“没事,下回一把就捞回来。”投资人一听脸都绿了:“下回?下回你还是去找倒霉蛋吧!”

    
/* 11 */
  编剧吐血了     

  文/王佩

  为什么某些金华火腿越来越难吃?原来厂家加了敌敌畏;为什么有些电视剧越来越难看?原来编剧们吐血了。

  编剧是目前码字行业里最赚钱的行当。编个话剧,稿费少说有一万;编个电视剧,每集最少也有五千。正因为赚钱,许多人打破脑袋往这一行里钻。但一般的剧组,不敢启用新手,便宜归便宜,质量难保证。曾有一位新人非拉着我看他编的情景喜剧,受了40分钟的煎熬之后,我觉得他的作品应该叫情景悲剧更合适,因为假笑声一响,我就想哭。

  而老手就不一样,他们对编剧技巧驾轻就熟,左手一敲一个冲突,右手一敲一个高潮,你不笑,就胳肢你笑,你不哭,就恶心你哭。所以编剧这个行当,新手没活干,老手活不断。我认识一位老手,同时接了四部电视剧,他一个都不想推,只好没日没夜地编。一天早晨,一口鲜血吐在键盘上,他漱漱口,擦干血迹继续干活。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为钱不要命的精神。

  我认识好几个编剧,问他们都编过哪些电视剧,没有一个愿意告诉我,只有一位说得最实在,“我不说,是怕把你恶心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