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版语文-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工的思想究竟端正不端正?靠现在的科学手段,还测试不出来,只能听任他自己说吧。日常工作大家倒是有目共睹,但一个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一个人业务能力差,别人一个小时能干完的活,他吭哧吭哧一天还干不完,实际上是“效率低下”,但也可以总结成“勤勤恳恳”。所谓“经常加班加点”,往往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上级管理无方,布置给下属的工作太重;下属自己太笨或太懒,该在上班时间完成的工作没有完成。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都不是什么成绩和优点。至于是不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停发他的年终奖试试便知。至于辅佐上级、帮助同事,那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不越俎代庖是对的,这算是什么缺点啊!

  年终总结类文体,反映出汉语的多面性和欺骗性,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被这样的文体蒙骗了许多年。

    
/* 37 */
  汉字是象形文字吗?     

  文/王佩

  有这么一个笑话。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郭沫若研究甲骨文之后,说许慎解错了,古代的“士”字没有上面一横,应该是个象形字,为牡器之形”,也就是“男性生殖器”。按郭老的观点,管你能不能推一合十、举一反三,只要长了小鸡鸡的都叫“士”。后来有人反驳说:“郭老诗云:井冈山,革命母胎盘。此作一兴,或有下联:甲骨文,汉语公睾丸。”

  关于“士”字的解释,许慎、郭老都见仁见智,孰是孰非我辈所能判断。我要说的是,“士”的争议其实引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汉字究竟是不是象形文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概念“文”和“字”。在中国古代,文和字是不同的,“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二者总称为“书”。《说文解字》书名就是由此而来。汉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先有文后有字,字是文孳生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定义都是从西方学者那里拿来的,西方人认为,对语言的符号化记录就是文字。但按中国的观点,记录语言,只不过是“记言”、“录音”,并非“文字”。文字应该是意义符号,即表音又表义。汉语文字的义,望而知之,不需要特别的规定和思维的转译。所谓望文生义,其本义就是指这个意思。

  许慎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了“文”和“字”的区别,从而确立了汉语“形声”构字的基本理论,使汉语文字走向“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统一。

  汉字虽然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最终却超越了象形,成为真正的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以及其他民族的象形文字,却没有发展到这一步,最终都变成了拼音文字。而拼音字母并不是真正的“文字”,只不过是记言和录音的书写工具而已。拿英语字母表为例,我们完全可以用“01-26〃来代替〃A-Z〃写成〃01-26〃,English这个单词可以写成〃050712091908〃这组数字,而不会发生读音和理解上的歧义。

  记言和录音的“文字”,还可以举个活的例子,比如“女书”,这是古代流行在妇女中的语言记录,她们创造了一整套对“音节”记录的符号,与日文很相似。这能算严格意义的文字吗?不能算吧?而拼音文字顶多只达到了“女书”的水平。

  总而言之,汉字绝不是象形文字,而是有意义的符号,可惜的是,这一点很多搞语文的人可能至死都没弄明白。

    
/* 38 */
  歌词为什么会有歧义?     

  文/王佩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歌词的歧义》,网友们历数了许多年来误解的歌词,像什么“我的头像山沟……”(原词:“我低头向山沟”),帖子最后,网友们把听不清歌词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听力不好。

  究竟是我们的听力有问题,还是歌词本身有毛病?都不是!歌词之所以产生歧义,跟词作者无关,完全是作曲者的责任!

  我们知道,汉语在发声方面与外语不同,汉语有四个声调,发起声来抑扬顿挫。换句话说,汉语本身是有旋律的。在人声嘈杂的地方,你跟别人说话,对方的吐字你听不太清楚,但是你根据他发声的声调(旋律),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在说什么。中国民间有一种叫雷琴的乐器,可以模仿人演唱,利用的就是汉语本身的旋律性。研究表明,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果用简谱记录的话,大体相当于'55'、'25'、'214' 和 '51',我们可以看出,阴平的音律比其余三个声调要高。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汉语本身就有旋律,那为汉语唱词谱曲就决不能无视这个规律。用句行话,谱曲必须要做到“按字行腔”,“按字行腔”简单地说,就是“低音低唱,高音高唱”,音律高的字不能唱成低音,音律低的字不能唱成高音。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律,听众就会听不清楚,甚至会产生误解。这一点在京剧和其他戏曲中,已是一种常识,京剧演员管不“按字行腔”的唱法叫“倒字”。

  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许多歌词听不清楚,甚至会产生歧义?原因就是这些歌曲没有“按字行腔”,歌手演唱的时候“倒字”了。

  我们看看前面举的《信天游》这个例子,“我低头”的“低”声调是阴平,曲调应该向高处走,但是在歌曲中,曲调却低了下来,听起来像去声的“地”,这也就难怪听众会听成“我的头”。再举一个例子,十多年前费翔唱过一首《故乡的云》,其中有句歌词:“归来吧,归来吆……”有人听成“鬼来吧,鬼来吆……”发生这个误会的原因就是“倒字”,“归”是阴平,应该高唱,在歌曲中却唱低了;“鬼”是上声,恰恰应该低唱。因此大家听起来,就觉得是“鬼”来了。

  “按字行腔”是京剧大师程砚秋较早提出来的,建国后于会泳写出了《论腔词关系》,对这一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按字行腔”准确揭示了汉语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可惜的是,如今按照这个规律创作的作曲家已如凤毛麟角!这也就难怪我们会听到那么多费解的歌词,会闹出那么多误解歌词的笑话了!

    
/* 39 */
  略谈标语和口号     

  文/王佩

  一提起标语和口号,许多人就以为这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孰不知,这两样东西全世界都有,只不过在国被发扬光大了而已。

  在赤旗飘扬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反对资本主义的学生运动。巴黎学生涌上街头,打出了一幅幅夺人眼目的标语,喊出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口号。像――〃要做爱不要作战〃、〃禁止说禁止〃、〃不为面包为蔷薇〃、〃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等等。这些口号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标语和口号之所以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直接了当,不绕弯子,直给。老百姓不喜欢跟你兜圈子,没那工夫。改革开放之处,某地一位种粮能手在家门口写了一幅对联,其实严格地说,是标语:“高价化肥我不买,低价粮食我不卖。”横披:“请政府原谅”!乡政府也不客气,在他家对面的墙上刷了一个标语:“皇粮国税,抗缴有罪”!尽管双方的措辞可能有问题,但这种直来直去的风格,确是标语、口号最需要的。

  文化人编的标语和口号却往往不这样,一件事,绕来绕去,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月以前,我在浙江大学看到这样一个横幅:“一流校园,一流环境,一流师资,一流身体。”看完之后,我就纳闷,前面三个“一流”还说得过去,这“一流身体”可有点挨不上啊。看了看布告栏里的海报,我才明白,原来浙大要举办“教工运动会”,这个标语的意思是“让一流的师资拥有一流的身体”。瞧,这个圈子绕的,你不说我还明白,一说我反而糊涂了。

  标语、口号不妨适度地夸张。有一家火锅店,贴着这样的标语:“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店名:“天下第一涮”。这样的夸张观者都能接受,可有的夸张就太离谱了。清华一位学生说,在他家乡的加油站,墙上刷着这样一排标语。第一行:“质量第一,顾客至上。”这话还没什么;第二行:“服务大众,造福社会。” 这口气有点大了;再往下看吧,第三行写着:“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标语和口号本产生于民间,是草根阶层传达信息、广而告之的工具。当然其他阶层也可以用,但用的时候应切记一点,姿态放的越低,越容易收到效果。除非针对坏人,没必要用那么多严厉、吓人的词语,要以德服人嘛。在武昌火车站出站口,我就看到这样一条标语:“无票旅客也是客”。姑且不论这一点工作人员是否能真正做得到,至少看了这样的标语,旅客的心里马上会暖融融的。你瞧,人家跟咱这么客气,咱还好意思不买票吗?

  (完)

    
/* 40 */
  新闻中的“废词”     

  文/王佩

  在我们每天消费的新闻中,总能发现一些“废词”,这些词语像牙缝里的肉屑一样没有营养。下面就是一组例子。

  一、    大惊小怪的“竟然”

  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的缘故,近年来,“竟然”这个词在新闻报道尤其是标题中频频出现,一些记者离开“竟然”竟然都不会说话了。如果一件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用“竟然”可以,但问题是,现在很多新闻并不值得去“竟然”。比如,“某女明星竟然也吸烟”,这有什么好“竟然”的,明星还有吸毒的呢。再比如“医院门口竟然卸下四车垃圾”,去掉这个“竟然”对这条新闻毫无损伤。现在读者“竟然”看的实在太多了,你不用“竟然”,新闻反而更有人看。与这个词相“媲美”的还有一个“惊现”,也是同样是诈诈唬唬,大惊小怪。

  二、“不堪设想”――不难设想

  “不堪设想”也是新闻中用烂了的一个词。仔细想想,这个词几乎没有承载任何有用的信息。一件事的后果要么难以预料,要么可以预料,真正“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没有的。且看这个例句:“若不是消防人员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大不了全烧光,这结果不难设想。你看,在民间语言就从不用这个词,老百姓不会说,“爹死娘嫁人,后果不堪设想”,有什么“不堪”,“各人顾个人”呗。

  三、“火速”、“专程”――无意义的自我标榜

  以前的记者等新闻,现在的记者抓新闻,有人就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在作报道,总忘不了提一句:“记者火速赶到现场”或者“记者专程飞到某地”。实地采访、亲临现场这是记者的职责,有什么好标榜的?至于“火速”,你有多“火”?你有多“速”?总不会乘火箭去吧?至于是不是“专程”,是不是乘飞机去,这些读者根本就关心!只要你写的新闻报道有价值又好看,哪怕你是坐牛车顺便采访回来的,又有何妨呢?

  四、“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哪种意义上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讲)”不知道是谁先造出来的,喜欢用它的人不在少数。这个短语用来修饰结论和判断,貌似很讲逻辑,其实是偷懒的表现。请看这个例句:“从某种意义说,她的性爱日记就是一种‘下半身写作’。”我们不妨追问一句,从哪种意义说?“内容”、“写作方式”还是“写作风格”?说这句话的人应当为我们提供答案,不能用“某种意义”搪塞过去?如果对结论和判断不很确定,那直接说“我认为”不就完了吗?拿“意义”来吓唬谁呀?

  新闻报道中的“废词”远不止上述几个,限于篇幅,就先拿这个几个开刀吧,剩下的,我们以后再梳理。欢迎大家就语文问题一起交流(我的信箱:redwangpei@sohu)。

    
/* 41 */
  “不必要”的麻烦     

  文/王佩

  前些日子,一个讨论汉语的论坛上,一位网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必要”有必要吗?他说――

  看球赛,常常可以听到解说员这样的说,“出现了不必要的失误”。听的多了,便习以为常。实际上,这话是有毛病的,所有的失误都是不应有的,不存在必要和不必要之分。如果“不必要的失误”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必要的失误”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了。

  这位网友的问题问得很尖锐,的确,“不必要的失误”、“不必要的浪费”这类词组把很多人都搞糊涂了。按大部分人的理解,“不必要”就是“不需要”,如果说“不必要的牺牲”还能勉强解释过去(人还是需要一点牺牲嘛),那“不必要的灾难”简直在说胡话了,谁没事需要灾难啊?

  要理解这个问题,这得先从“必要”谈起。

  在现代汉语中,“必要”是指“必需”、“应有”,比如我们可以说,“必要的冲突”、“必要的牺牲”、“必要的装备”。“不必要”就是指“不应有”、“不必需”。“不必要的冲突”、“不必要的牺牲”、“不必要的装备”都说得通。

  但在古代白话中,“必要”却有“必然”的意思。请看《水浒》中第52回的例句:〃今日我必要把你诛尽杀绝〃。〃必要〃还有个同义词〃必须要〃, 《水浒》中第51回:〃小弟走了自不妨,必须要连累了哥哥。〃在这两个例子说的都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推导,“不必要”说的是“不必然”,暗含“可以避免的”意思。“不必要的失误”指“可以避免的失误”,“不必要的浪费”指“可以避免的浪费”。但在古代白话小说中没找到这种用法的例句。

  “不必要”作为“可以避免”的用法是从近代开始的,这个词明显受到了英语的影响。

  在英语里,与中文“必要”所对应的词是necessary,这个词有〃必定〃、〃难以逃避〃的意思。所以,necessary的反义词unnecessary,指〃可以避免〃,〃可以逃避〃。邱吉尔写过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著作〃Unneccesary War〃,就应当翻译成《可以避免的战争》,本书的主题说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来可以通过外交斡旋所避免,但遗憾的是,却最终发生了。

  正是由于“不必要”在古代白话中指“不必然”,英文的unnecessary又指〃可避免〃,所以才产生了现代汉语中〃不必要的灾难〃这样存在歧义的短语,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麻烦,或者说不必要的麻烦。

    
/* 42 */
  说“秀逗”     

  有一次在网上聊天,有一个美眉说我很秀逗,我听了很高兴,以为是在夸我“谈吐风趣、说话很逗”呢,后来才知道她原来是在骂我,秀逗者,大脑进水也。

  “秀逗”一词是从港台流传过来的,是日文对英语“short〃的音译,本来是指电路短路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大脑〃短路〃,也就是〃一时犯傻,脑子转不过来〃。

  我有一位同事,自号“西湖情侠”,是个泡美眉的高手。他有一个绝活,就是在跟美眉一起喝酒的时候,通过玩游戏,让美眉秀逗,从而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他惯用的把戏是对对子。他说“我卖米”,美眉对“我卖面”,他又说“我卖葱”,美眉对“我卖蒜”。几个回合之后,他突然大喊“我卖金”,美眉往往不假思索地跟着喊“我卖银”。在众人的爆笑声中,美眉的粉拳雨点般落在他身上。他还有一个更狠的游戏,教美眉说绕口令――“鸡蛋糍粑我也吃,糍粑鸡蛋我也吃”,美眉越说越快,说着说着就成了“鸡粑糍蛋我也吃”。结果,美眉秀逗他得趣,屡试不爽。

  这些美眉秀逗是因为被西湖情侠捉弄,还有美眉秀逗却是因为自讨没趣。话说有两个美眉去赴宴,一个天仙,一个“恐龙”,席间有一位自称会看相的“半仙”对天仙美眉说,我看你头上笼罩着一团瑞气。恐龙美眉雀跃地问,你看我呢?“半仙”端详了她半天,说,你头上也笼罩着一团气――傻气。

  人啊,千万不要太自信,否则秀逗在所难免。我们家乡有一位办公室主任,一向觉得自己见多识广,看人眼睛毒,没想到有一次却在阴沟里翻船。原来,我们家乡要来一位新市长,是个大美女,由这位办公室主任负责接待。美女市长先到一步,坐在宾馆大堂里等。他到了宾馆,做梦也没想到,面前坐着的就是市长,看对方的相貌发型,还以为是从事那种行业的小姐。就没好气地对下属说:“市长马上要来了,这儿怎么还坐着一个小姐?”市长臊得脸通红,脑子先短路了,或者说秀逗了,她想:“是不是我的发型太不得体了,才让当地人有这种看法。”于是,赶忙跑出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