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标充满渴望。成为中国海军第一型专用战机。标志着空对海攻击能力的大幅度跃升,歼轰-7万岁!
在这次庆典上,歼-8和轰油-6以加受油机编队形式通过天安门上空。这意味着海军的作战飞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固定机场的依赖,通过空中加油扩展航程。实现对远海作战有效的支援掩护,在舰载固定翼作战飞机出现前,成为中国海军控制远海的过渡手段。
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海军通用的歼轰-7A首次通过天安门上空。全新的歼轰-7A采用了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复杂的多外挂、多武器、双操纵系统,配套的对海对地中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技术起点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系统的改进使载弹量进一步增加。歼轰-7A至少拥有6-10个外挂点,除了能配备“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外,在近程制导炸弹方面,配合激光吊舱,可以投掷250/5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和珠海航展展示的卫星制导炸弹。歼轰-7A将成为中国海军使用弹药最多、作战效能最高的机型。
天安门,离最近的海岸线150千米。自古以来,这个纯粹的皇家标志与海洋无关。从开国大典至今,14次检阅中,涛声却一次比一次清晰而猛烈。
编辑 严晓峰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贴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阅兵装备]
弹道导弹阅兵方队武器性能分析
作者:闻 成
文章编码 1112
这次阅兵中的弹道导弹方队,与我国1999年大阅兵一样,推出了近、中、远程三类弹道导弹武器的典型代表。1999年阅兵是我国弹道导弹武器核、常类型,远、中、近射程导弹武器的全面展示,这次阅兵不仅承袭了这一传统,而且就武器型号来说,也并没有推出全新弹道导弹武器型号,但是导弹武器的性能与1999年阅兵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集中体现了我军导弹武器信息化和集成化的发展特点。
护身短剑——近程常规弹道导弹
这次出现的一种近程常规弹道导弹与1999年展示的地地战术弹道导弹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从导弹本身细小的变化来看,武器性能有了质的提高,说明了我军武器信息化保障水平已经提高到了较高水平。
从外观看,新的近程常规弹道导弹采用了原有的4轴整体式底盘多功能发射车,这种发射车不但可以实现运输、起竖、发射等传统的三用车(TEL)功能,而且可以装备发射控制和电源供给等多种系统,这在设计上减少了发射控制车、电源车等保障车辆,实现了装备的集成化,使发射更加简单快捷,机动和部署目标更小、人员更少。
如果参考阅兵背景和车辆(如车轮直径)尺寸,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新型导弹的外观尺寸。大致上这种导弹长约10米,其中弹头长约4米,直径约0。9米。与1999年地地战术导弹相比。弹头直径没有明显变化,只是弹头长度有所增加。
而与1999年地地战术导弹相比外观最大的不同也是导弹的弹头部分,新弹头采用了三级圆锥设计,弹头更加狭长,特别是中段锥体较长。按照一般常识来看,狭长战斗部并不利于导弹设计和高速再入,因此很可能采用了子母弹设计,子弹在战斗部舱两侧排列,在弹头再入后在预定高度解爆,抛撒数十枚子弹。另一个较大的外观差别是弹头底部锥体外侧,按照“十”字形排列设计了4个三角翼,这说明导弹弹头在飞行末段具备利用空气动力机动的能力,这与1999年展示的战术导弹设计有很大不同。1999年导弹弹头为单纯的锥形设计,这决定其只能按照传统的全弹道方式飞行和再入,而新的短程弹道导弹具备末段机动能力,可以在再入后利用末段制导系统通过空气动力修正偏差,逐渐接近目标,这将改变原来弹道导弹发射前初始瞄准决定了最终打击精度的被动情况,其发射后可以通过末制导大幅提高战斗部打击精度。这里的关键是解决末制导问题。目前世界范围内弹道导弹采用的末制导技术途径大多为与巡航导弹类似的末段雷达区域相关制导或卫星定位系统制导。这两种技术我国都应该已经掌握,因为此次出现的陆射巡航导弹说明我国已经有能力掌握与景像匹配制导类似的雷达区域相关制导技术,而我国的“北斗”系统的发展也说明我国已经具备导弹卫星制导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我们以采用末制导方式的美国“潘兴2”导弹来说明末制导的工作过程。“潘兴2”导弹发射后,按助推段、中段和末段三个阶段飞行。弹头再入后,当弹头下降到目标上方的预定高度,就开始来段飞行。首先,在惯性制导系统控制下作速度控制机动(拉起和压下)以降低再入速度和躲避反导弹拦截:接着,抛掉天线整流罩,弹头朝目标方向机动。大约在15千米高度,雷达相关器系统开始工作。天线以每秒2转的速度绕垂直稳定轴转动,对目标地区地形进行扫描(两转中的一转用于判识飞越地形,另一转确定飞行高度)。天线扫描范围在4 500米高度为35平方千米。雷达提供高度修正和图像回波信号,计算机将雷达图像变成目标区的数字图像。相关器将此实测图像与预贮基准图像作比较,得出击中目标所需位置修正量,以此修正惯性制导系统,制导系统产生操纵弹头的操纵指令,并发给空气舵系统,空气舵按照指令操纵弹头飞向目标。当然这一过程如果使用GPS、GLONASS或“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制导,就要简单得多,只需用卫星导航天线接收到的位置信号不断修正原有的惯导系统即可。
这种末段机动方式除了能提高打击精度外,还有诸多优点。一是提高了导弹突防能力。大气层内的末段机动使导弹固有的弹道发生变化,即使地面反导探测系统探测到弹头,并解算出弹道和预测了落点,但由于进入大气层后弹头进行了机动,使弹头位置无法预测,从而使拦截导弹无法按照地面计算的遭遇区内攻击弹头。二是便于减少导弹打击死角。末段机动还可以使弹头在攻击目标的最后时刻。急剧下沉几乎垂直攻击地面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山体遮挡等因素造成的攻击死角。
当然,需要提到的是高速动态卫星定位技术,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仍属高度限制技术,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主要是因为地面卫星接收机在运动速度高到一定值后,卫星定位系统的定位误差非常大,甚至无法使用,因此估计导弹在进入大气层后进行末段机动前需要大幅度降低飞行速度,这无疑抛弃了弹道导弹高速再入的优势,会增大弹头被发现的可能。而射程越近其高速再入的速度越小。因此这种方式对短程导弹而言更具突防优势。
可见,此次展示的近程常规弹道导弹,从外观来分析其与1999年同类型导弹相比已经完成了整系统的集成化、信息化升级,是一种高度实战化的武器。
屠龙宝刀——中程核/常弹道导弹
这次阅兵式中的中程弹道导弹最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它无论载车还是导弹发射筒的整体外观变化较大,不容易找到技术传承基础。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全新型号的导弹武器,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仍是一种经过全面升级的现役导弹。
无论是美国近年的《中国军力报告》,还是外电评论多次提到我国在原有的中程核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用于打击特殊目标的全新型常规导弹,但始终没有确切的消息,而此次展示的中程弹道导弹似乎给这一猜测作了注脚。
从阅兵影像来看,这种导弹在总体长度上明显要比1999年阅兵中出现的中程弹道导弹要长,但导弹直径并没有大的变化。对于导弹升级来说,增加导弹直径对导弹总体设计而言难度较大,因为其将全面改变导弹弹体的应力结构,因此国内外的导弹升级大多采用增加导弹长度来提高运载能力,而航天运载火箭多采用捆绑方式提高运载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导弹的直径没有发生变化。其很可能就是一种升级型,而非全新设计。参考载车尺寸和背景物大小,我们可以估算出该型导弹的大致尺寸。导弹全长应该为12。5米左右,比1999年阅兵中的中程弹道导弹长约1。5米。而直径均大致为1。5米。
如果该导弹是1999年中程导弹的升级型。其长度变化很可能像前面谈到的短程常规导弹一样只是发生在弹头部分。而弹头部分增加1。5米,说明弹头质量增加很多,这对于中程核武器而言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核弹头总当量的提高都是通过改进设计实现的,估计我国也有能力不需要单纯通过增大体积来提高核弹头威力,因此弹头应该为常规装药。对于常规导弹而言,一般是通过提高弹头装药量来提高弹头威力的。常规战斗部中威力和破坏面积大的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贴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2
当属子母弹类型,因此战斗部很可能为子母弹,与前面提到的短程常规弹道导弹弹头一样,这种弹头为迁就子弹的排列,弹头外观估计也是狭长设计,这使新型中程弹道导弹弹头长度要比原型长出了1。5米。
即使增大了装药量,但其战斗部毕竟是常规类型,威力无法与核弹头相比,而就1000千米以上射程的中程弹道导弹而言,只有通过提高精度来达到破坏威力的要求。因此这种导弹很可能也采用了末制导方式,或更加精密的惯性制导系统。
该型导弹另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发射车。该车采用了5轴整体式底盘,而1999年阅兵中的同类导弹为半拖挂式底盘,虽然半拖挂式底盘载重能力要比整体式底盘的载重能力强,但其越野机动能力要差很多。而且从外观来看,该发射车与前面提到的短程常规导弹发射车类似,应与俄罗斯“白杨”-M(SS-27)发射车在原“白杨”(SS-25)发射车基础上增加1轴而加长一样,在短程常规导弹发射车同类底盘基础上增加1轴而加长,从而提高载荷能力和运载长度。此外,从外观布置来看,该发射车也应与短程常规导弹发射车类似,不但具备原型号导弹发射车的运输、起竖、发射(TEL)功能,而且具有发射控制和电源供给功能,实现了高度集成化,其发射保障车辆也应该较少。由于车辆载荷能力相对半拖挂式底盘有所降低,因此除导弹外,该车的发射筒和车载装备的体积和重量都应该进行了轻量化改进。例如该发射筒筒体大部分部件和头晕很可能采用了较轻的复合材料。
按照传统的定点发射方式,需要预先在发射场地标定出大地坐标,设置方向标志,通过架设远距离导弹的瞄准仪来确定导弹的发射方向。这既不利于导弹任意点发射。也不利于缩短反应时间。估计新型的中程导弹与俄罗斯的SS-20导弹类似,采用方位水平传递和方位垂直传递或全自动瞄准技术。这种水平瞄准定向技术,克服了传统的导弹起竖后再瞄准定向耗时长的缺点,导弹进入发射阵地后,先将容器前端盖在水平状态下打开,使其自动解锁脱落,再对水平放置的导弹进行测试和瞄准定向,同时采用液压或燃气助力的方法,将导弹快速起竖发射。
在适用目标上,这种子母弹型常规中程弹道导弹在作战使用上很可能主要用于打击敌国纵深的兵力集结地、机场、港口和油气设施等面目标,是一种相对实战化的战略武器。
慑敌长缨——洲际核弹道导弹
这次阅兵出现的洲际弹道导弹,在外观上与1999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导弹发射车的牵引车完全不同,从外形风格上较1999年系统更加粗犷,而与前面提到的两种导弹的发射车类似,应为同一系列。但是洲际导弹牵引车动力应该比前两者更加强劲,这表明我军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证了武器装备的通用,这在日常生产、维护和战时修理方面可以将成本降到最低。
从发射筒外观来看,我国洲际弹道导弹采用了筒式发射方式,使导弹便于机动运输,但这种方式在发射时对导弹发射系统的后坐力较集中,对地面设备承载能力要求高。一些大型弹道导弹的装药、惯性器件和大量易损件,对在机动运输和发射中承受的负荷有严格限制,估计新型洲际导弹采用了多功能双层保温贮运发射箱,即导弹出厂时装入该箱,平时该箱用于贮存和运输导弹,发射时用作导弹发射箱,而发射时采用冷发射方式。即通过发射筒底部的燃气发生器将导弹弹射到一定高度,导弹再点火起飞。
从导弹发射筒尾部看,我国洲际导弹仍采用千斤顶调平方式。导弹机动发射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如何处理导弹筒(箱)发射后坐力问题。对于小型的战术导弹,由于其导弹的自身质量小,一般直接采用将发射筒放到地面上,使后坐力直接作用于地面的方法。而对于大型战略、战术导弹则采用冷发射方式,导弹被弹出的瞬间,其对地面的负荷很大,高达几十至几百吨,采取可延伸底部技术就能满足发射要求。可延伸底部主要由固定筒和延伸筒两部分组成,其作用主要是将导弹发射后坐力直接传至地面。行军时,延伸筒以一定的形式与固定筒连接,起竖后,通过一些设施将延伸筒放到地面,或是利用燃气将延伸筒推至地面。发射后,导弹的发射后坐力便通过延伸筒传至地面,使发射车不承受或受力很小。同时,延伸筒能随地面下陷而向下延伸,保证了后坐力不影响导弹的发射精度。如SS-25导弹发射装置就采用了可延伸底部结构,使发射筒由不接触地面状态逐渐增加对地面的负荷,通过增加发射装置的接地面积,来降低导弹发射对发射装置的承载力。它是在发射车的两侧各备有一个大直径的支承盘,使发射车在导弹被弹出的过程中保持稳定。相信我国洲际导弹未来发展将向可延伸底部技术方向发展。
由于导弹整体放在与1999年阅兵时的外形和尺寸几乎完全相同的发射筒中,我们无法推测有那些改进,但是经过10年技术进步,相信变化是内在的。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众多外媒推测,这次参加阅兵的是1999年参阅洲际导弹的增程型,甚至是多弹头型。如果一切如其猜测,我国战略力量的威慑能力将比10年前发生了质的跃升。
总体来看,这次阅兵中虽然弹道导弹没有出现全新的角色,但参阅的武器整体上性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信息化、集成化和通用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是一系列能够确保新世纪世界安全的真正实战化的战略、战役武器。
编辑 李海峰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贴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阅兵装备]
由阅兵看陆射巡航导弹
作者:成 敏
文章编码 1113
陆射巡航导弹是这次阅兵中出现的全新武器之一,说明我国战略武器体系中又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类型,其意义不亚于1999年阅兵中首次出现常规战役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出现势必再次改变我军未来战争样式,因此它的亮相可谓世纪惊鸿,意义深远。
巡航导弹,从广义上讲,指的是其大部分航迹处于“巡航”状态,即用气动升力支撑其质量,靠空气发动机推动克服前进阻力,以最佳的恒定速度等高度飞行的导弹。巡航导弹按其射程可分为三类:近程(50~300千米)、中程(300~500千米)、远程(500-3000千米)。按发射平台可分为空射、海射和陆射型,其中陆射型实力最为薄弱,但它几乎是每个巡航导弹发展国必经的一个阶段。
世界陆射巡航导弹现状
据美国国防情报局称,目前世界上约有130种型号的巡航导弹,分别由19个国家和地区研制生产,75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主要有美国、俄罗斯、英国、瑞典、意大利、以色列、伊朗、印度、德国、法国、台湾地区,其中真正具有射程在500千米以上巡航导弹发展实力,并已列有型号发展计划的国家是美、俄、法、英等。此次阅兵出现的陆射巡航导弹表明,我国已经有能力自主研制,并可以陆、海、空全方位装备战役、战略型巡航导弹。要了解我国巡航导弹的技术水平,还要从世界范围内陆射巡航导弹的发展现状谈起。
美俄斗争的牺牲品
从上世纪50年代末,美、苏开始研制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受到冷落。70年代初,由于微电子、核弹头小型化、小型喷气发动机和隐身等技术的进步,巡航导弹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美国第一种现代意义的陆射巡航导弹是“新手”陆射巡航导弹(GLCM),是1977年初美国巡航导弹联合计划办公室(JCM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