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巧结合起来运用,所以使这段话显得格外动人。
摹状法和比喻法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两大主要技法。毛泽东不但善于单独
地运用它们,而且善于把它们结合起来运用,并且运用得十分纯熟。即使是
看来很小的事理,他也尽可能这样做。比如,他说,批评错误现象,主要靠
恰当的说理,但是,怎样才能恰当地说理呢?他这样告诉人们:
如果说理说得好,说得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说理的首先一个方法,
就是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使患
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反对党八股》)
给具有某种错误或毛病的人以刺激,让他们先认识到自己有错误或毛病的危
害性,这是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或毛病的前提。毛泽东用医生给病人看病前的
“大喝”,甚至用“喝”使之“惊”,“惊”而使之出“汗”的事理来说明
这个前提。这是一个比喻,但比喻中有摹状,摹状中又有比喻,使两种技法
合而为一,把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比喻法与对比法合用。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前面已有所涉及,为了更
明确这个问题,下面再举一例。毛泽东在批判“左”倾机会主义第五次反“围
剿”中与国民党“拼消耗”的主张时说:
“拼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
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把敌我“拼消耗”的行为比作“比宝”,把力量雄厚的敌人一方比作
“龙王”,把力量弱小的革命力量一方比作“乞丐”,这都是借喻;而“龙
王与龙王比”、“龙王与乞丐比”这两个比喻,则是明显的对比。这是比喻
法与对比式合用的极典型的例子。由于对比式易使事理鲜明,而比喻法易使
事物形象突出,故二者结合运用自然会产生更为生动的效果。这种情况,在
毛泽东运用的比喻中随处可见。
比喻法与层递式合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学问的研究)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
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
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引张贻玖《毛泽东读史》)
这段文字中,关于“积石”部分的内容是喻体,其前其后皆为本体,可见这
段文字中的比喻属于讽喻法。但关于“积石”内容的具体叙述,由“一石”
而“二石”,由“二石”而“三石四石”乃至“万石”,数量渐次加多,属
于阶升,因此,这段话在比喻中与层递式结合。在毛泽东的语言中,这种情
况也不少见。又如,他提倡知识分子同工农结合,要熟悉工人农民,经常到
工厂农村去,不过,到工厂农村去可以有三种情况,一是仅仅“看一看,转
一转”,他把这种情况喻为“走马看花”;二是去“住几个月,在那里作调
查,交朋友”,他把这种情况喻为“下马看花”;三是“长期住下去,比如
两年、三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就在那里生活”,他把这种情况喻为“安
家落户”(《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不难看出,
“走马看花”、“下马看花”和”安家落户”,既是三个比喻,但它们又是
按照一步比一步深入的程度性阶升顺序排列的。这也是明显的比喻法与层递
式的合用。
总之,从上面我们对毛泽东运用的比喻法的各种情况的评述中看,虽未
尽述,但也可以看出,他运用比喻法,数量多、用法活是其明显的两大特点。
这是一般人很难与之比肩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即是他运用比喻法
样式新。样式新,往往带来内容新。这个情况,我们从上面提到的许多例子
中都可以看到。这里,为了更进一步明确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欣赏,再看
几则较为典型的例子:
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
队。。(《评战犯求和》)
这是一个讽喻,内容是说国民党的军队像是贾宝玉颈下的那块石头,关系重
大,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这样直接说,而是先说贾宝玉的命根是一块“石头”,
然后才说,国民党也有命根,这个命根就是它的军队,让人体会到,这个军
队,就是“石头”。
再看下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中的例子:
每年国家预算要三榜定案。就是说,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还有一些
有关同志,开三次会,讨论定案。。。他们(指经手预算的同志——引者)
好比是戏台上的演员,会唱,我们好比是观众,不会唱。但是,如果我们看
戏看久了,哪个长,哪个短,就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戏唱得好坏,还
是归观众评定的。要改正演员的错误,还是靠看戏的人。观众的高明处就在
这个地方。一个戏,人们经常喜欢看,就可以继续演下去。有些戏,人们不
大高兴看,就必须改变。。。专家有专家的长处,非专家有非专家的长处。
非专家可以鉴别正确和错误。
你看,毛泽东把对每年国家预算的讨论比作“演戏”,把制定预算的专家比
作“演员”,把自己和中央委员这些非专家们比作“观众”,用一般观众评
定、判断、鉴别戏演得好坏,决定某些戏是演下去还是改换的常识来比喻国
家预算的好坏或是否可以付诸实施的道理,这种形式的比喻,是何等奇特,
一般人是不可能发此奇想的。
再举一则例子。1958 年3 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
朗与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的谈话中,当谈到很小的古巴却不怕离它很近的
强大的美国时,毛泽东说了下面一段话:
许多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很小,以至于看不见它们。而人则很大,
约有150 磅。但人的块头一点也吓不倒细菌。它们恰恰进入人体并繁殖起来。
(引郭思敏编《我眼中的毛泽东》)
这么奇巧的比喻,真是“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他能把细菌和人的关
系与古巴和美国的关系建立起联系,形成绝妙的比喻,贴切而又蕴含着深刻
的哲理,可以称为比喻中的一绝。这类新颖的比喻很多,诸如把革命重心从
农村转移到城市,把党政机关迁往北京比喻为“赶考”,把革命者不要因为
骄傲而使革命失败比喻成“不当李自成”(权延赤编《领袖泪》),把他自
己集中一段时间看了各地许多报告材料比喻为“周游列国”(《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第206 页),等等,都是十分新奇而又巧妙的比喻。总之,各种比
喻法的运用,使毛泽东的语言非常生动。
三比拟法的运用
1。运用比拟法的种类
毛泽东运用比拟法虽然不像运用比喻法那样多,但其种类也比较齐全:
既有拟人法和拟物法,还有拟生法。
①拟人法
毛泽东有时把动物或具体事物当作纯粹的人来写。有一次,毛泽东便秘,
问医生有什么好办法,医生告诉他,最好的办法是灌肠,于是他说:
那好,如果明天屎先生还不来,就灌吧!(王鹤滨《紫云轩主人》)
毛泽东把“屎”称为“先生”,可见他运用拟人法是何等娴熟。关于这种拟
人法,毛泽东运用得不是很多,有关具体情况,下文涉及到时再作一些交代。
②拟物法
毛泽东常常把人当作动物或一般事物来写。例如,他在《湖南农民运动
考察报告》中把旧时的“警察、警备队、差役”统称为县政府“豢养的”“这
班恶狗”,这是把人当作动物对待。
③拟生法
这种技巧,在一般的修辞著作中没有提到。它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作有
生命的事物来写(这里的“生命”,是专指动物和人的生命,不包括植物的
生命,因此是狭义的概念),使这种无生命的事物,有时可以被看作是人,
有时也可以被看作是动物。由于拟人法只能把被比拟的对象看作是人,所以
拟生法与拟人法有所不同。例如: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
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
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湖南
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多奇怪,“这几个口号”本来是无生命的事物,它们会“飞”,已属非常,
然而还会“钻”、会“流”,可见它们是怎样地充溢着生机和活力!这种形
象的语言真是奇妙;然而,这不是拟人,而是拟生。
毛泽东运用上述三种比拟法时,有时连续运用其中某一种技巧。上述关
于“打倒帝国主义”等几个口号会“飞”、会“钻”、会“流”的例子,便
是拟生法的连续运用。又如:
不镇压反革命,劳动人民不高兴。牛也不高兴,锄头也不高兴,土地也
不舒服。。(《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劳动人民不高兴”,是正常的,“牛”和“锄头”都“会不高兴”,“土
地”还会“不舒服”,这是一连串的拟人法的运用。
再看下面一段话:
。。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这种资产
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
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被这个思想上的反动同盟军稍稍一反
攻,所谓新学,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失了灵魂,而只剩下它的躯壳了。
(《新民主主义论》)
“资产阶级思想”、“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
思想”,都是思想,即都是抽象的无生命的事物,但是,“外国帝国主义的
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却会结成“反动同盟军”,“资
产阶级思想”与这个“反动同盟军”都会“上阵打几个回合”,这个“反动
同盟军”也会“反攻”;“新学”呢,它也是一个抽象的无生命的事物,它
会“偃旗息鼓”(说明它原来会举旗、击鼓),能够“宣告退却”,“失去
了灵魂”(说明它曾经有过灵魂)。这一连串的描写,都是把它们当作人来
写的,显然这也是拟人法的连用。
2。比拟法的灵活运用
毛泽东运用比拟法,也很灵活,情况也是多种多样。
①各种比拟法合用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
“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
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能向“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两个抽象事物“将一军”,这是把它们当作
人看,属于拟人法;把这两个抽象事物称为能现“原形”的“怪物”(说明
它们原来还会“伪装”),这又属于拟生法(当然这同时也属于承前借代法)。
可见这段话是拟人法和拟生法的合用。
毛泽东对于各种比拟法合用的情况,并不很多,偶有所见。
②比拟法与其他各种技巧合用
毛泽东经常结合摹状、比喻、借代、对比等其他各种技巧运用比拟法。
关于与借代法合用的情况,请参阅下文借代法一节有关内容,这里仅介绍其
他各种合用的情况。
比拟法与摹状法合用。上文提到的中外各种思想“上阵”、“结盟”、
“反攻”、“偃旗息鼓”的例子,既是比拟,同时也刻画出了具体形象;“打
倒帝国主义”那几个口号到处“飞”、“钻”、“流”的例子,也是如此。
可见比拟法与摹状法常常密不可分。运用比拟法时,经常要借助于摹状法来
刻画形象,因此,在毛泽东的语言中,摹状法与比拟法合用的情况较为多见。
比拟法与比喻法合用。比拟法,就其本质来讲,也属于比喻,因为二者
都要“比”。在许多情况下,究竟是比喻,还是比拟,往往很难界划得清清
楚楚。例如,上文提到的把旧县政府的警察等说成是“这班恶狗”,究竟是
比喻,还是比拟?实际上,既可以看作比喻,也可以看作比拟。再让我们重
复地看看我们在比喻法一节中已经用过的关于“鸡蛋鹅蛋”和“黑色金属稀
有金属”那两个例子。整体上看,毛泽东是用“鹅蛋看不起鸡蛋”和“黑色
金属看不起稀有金属”来说明不要瞧不起人的事理,这是讽喻,但是,说“鹅
蛋”和“黑色金属”都会“看不起人”,这不都是拟人吗?显然,这都是比
拟法与比喻法的合用。
由于比拟法和比喻法都能“比”,又都能有助于形象化,故二者合用,
其语言自然倍加生动。
比拟法与对比法合用。例如:
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反对党八股》)
能叫教条主义“休息”,又能叫教条主义“起床”,可见教条主义有了人的
特点,这是明显的拟人法。可是“休息”和“起床”的含义却是对立的,所
以这样的拟人,又属于对比法。
除了上述的情况以外,毛泽东灵活地运用比拟法,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
面。有时,他运用拟物法时,常常把动物的特点加在人的身上。例如,他劝
戒人们不要骄傲时说,“尾巴不要翘起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
案》),把动物的特点加到了人的上面,属于拟物(当然,有比喻的因素);
他在运用拟人法或拟生法时,也把人或动物的特点加在抽象事物上面。请看
下面一段话:
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
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
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反对党八股》)
你看,党八股式文章和演说里面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本来是无生命
的抽象事物,却具有“生怕”、“胆怯”以及“认为”等这些与人相同的心
理活动,还会像人或动物一样“装样子吓人”,真是形象极了。
另外,毛泽东还常常喜欢用“跑”、“跑到”、“跑来”、“跑出来”
等人或动物的特点进行比拟。请看下面各例:
这两种特点,这两种事实(指抗日战争形势的两种特点和两种事实——
引者)都一齐跑来教训我们。。(《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
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事实先生跑将出来,给这些空谈家一瓢冷水。。(《论持久战》)
。。理论应该跑到实践的前面去。(《整顿党的作风》)
不要重复叶公好龙那个故事,讲了多少年的社会主义,临到社会主义跑
来找他,他又害怕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234 页)
上面一共列举了五则拟生法的例子,其中都有一个“跑”字,这一“跑”,
就把那些抽象事物都给“跑”活了。
四借代法的运用
1。运用借代法的种类
毛泽东运用借代法的种类有以一代全法、以点代面法、现象借代法、承
前借代法。
①以一代全法
以一代全法是用某一个别事物或个别人(有时是两件事物或两个人)指
代与其同种或同类所有事物或所有人的一种借代法。它是以个别代全体。例
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的训令》)
这里的“一针一线”,可视为一切财物。这种借代法不但能以一代全,还能
以小代大或以少代多,会产生举轻就重的效果。
毛泽东所运用的以一代全法的语言中,有不少是人名借代,即用某一典
型的人名,指代与那人有同种性质的所有的人,例如:
因为土地问题,反封建就反到了和尚,受打击的是住持、长老之类。这
少数人打倒了,“鲁智深”解放了。(《团结起来,划请敌我界限》)
这里的“鲁智深”指代的是所有的普通和尚。由于典型人名有正面人物,也
有反面人物,所以利用人名借代时,往往也就反映出作者的感情色彩。请看
下面两则例子——
例一: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
都有那里的“诸葛亮”。(《组织起来》,见《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
例二:
查汪逆收集党徒,附敌叛国,订立卖国密约,为虎作伥,固国人皆曰可
杀。然此乃公开之汪精卫,尚未语于暗藏之汪精卫也。(《向国民党的十点
要求》)
例一中的“诸葛亮”,是正面人物,他指代所有像诸葛亮那样具有聪明才智
的人,因而具有明显的褒义;而例二中的“汪精卫”是反面人物,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