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统领千人的队伍。外表威武,内心蕴藏着丰富的感情,个性光明磊落,能了解别人
的努力和辛苦,又能关心他人的饥寒情况,这种将领为万夫之将,可以统领万人的部队。
能举贤能之人,进德修业不断充实自己,连续不断,为人忠诚、可信、宽容、大度,善
于治理乱世,这样的将领为十万人之将,可以统领十万人的部队。能以仁爱之心待部下,
又能使领国信服,晓天文,善处人际关系,知识地理,放眼四海之内,治家如同治国,
治国如同治家,和谐圆满,这样的将领是天下之将,可以治理整个天下。
  解析
本篇文章说明了各级指挥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和才干。作者写得很细致,从“十夫之
将”、“百夫之将”,直写到“、十万人之将”以至“天下之将”,逐级加以述说。对
于为将之人选拔任用部下,各级将领规范自我,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还可看出,诸葛亮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之将”,作者说,这种将领普施仁
爱于天下,讲信义而让四邻邦国信服,善于识人用人,懂得天文地理,并且四海为家,
以天下为已任。这种人当然不是一般领兵打仗的将领,而是统率三军的帅才,治国安邦
的栋梁人物。这种人才自然十分难得,但一个国家要强大,要长治久安,要兴旺发达,
就必须得选拔和造就出这样的人才。
  诸葛亮本人可算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刘备在得到他之前,尽管也有关公、张飞、赵
云等等无敌猛将,却无立足之地,成不了气候。只是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之后,
才得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建立了蜀国。
  一个国家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将是国家幸甚,人民幸甚了。
  拓例
  唐太宗封赏不私亲
  李氏灭隋兴唐后,又经过数年征讨,到李世民称帝时,才算彻底平定天下。李世民
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海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视耿股肱之臣。但李世民大封天
下,却引起了许多旧部的不满。其中他的叔父李神通最为不悦。
  淮安王李神通说:“我起兵关西,最先拥戴高祖。如今,连房玄齿、杜如海这样的
人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长辈,这让我怎么能够服气?”李神通此言一出,立刻
得到反响。那些没有得到升迁的秦王府的旧人,也纷纷抱怨起来。见此情景,李世民对
李神通说:“叔父是我的至亲,我非常尊重您。但您虽首倡义军,却无功于国家。起兵
是为了避患,您先在山东全军覆没,后在刘黑闼作战时望风而逃。如果没有房玄齿等的
辅佐,我早就被敌人打败了。我不能因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开国元勋同功论赏。”
一席话说得李神通面红耳赤,闭口无言。李世民又说:“为政之道,只有无私才能让天
下人心服。行赏只能按功而论,任用有用之才。秦王府的人虽是我的旧部,但有的人却
缺德少才,只会空发怨言,这哪是治国安邦的大计呢?”
  听了李世民的一番言辞,众将心悦诚服,纷纷说:“陛下如此大公无私,对至亲的
叔父和旧部没有一点私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一点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唯有尽
力报效国家了。”
将  弊
  原文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
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译文
  身为将帅有八种弊病,是将帅用兵的大忌:一是对财、物的需求永远不满足,贪得
无厌;二是对贤德有才能的人妒嫉强烈;三是听信谗信,亲近能说会道、巧言谄媚的小
人;四是只能分析敌情,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五是遇事犹豫不决;六是沉迷于
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为人虚伪奸诈而自己又胆怯懦弱;八是狡猾巧辨而又傲慢无礼,
不按制度办事。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为将之人应该力戒的“八弊”。这“八弊”和《孙膑兵法》提的
“十五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更概括,更精炼突出,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
  这“八弊”切中要害,当将之人,以至于任何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把诸葛亮
提的“八弊”引为警钟、戒律。这八弊中的任何一弊都是为害极大的毛病,犯了任何一
弊都会导致失败,甚至全军覆没,而个人则会身败名裂,直至送掉性命。
  拓例
  宋太宗诫吏慎刑
  古时候,由于法律允许体罚,刑讯往往成为主要的取供手段。“捶楚之下,何求而
不得”,办案人过于依赖刑讯的结果,致使冤、假、错案层出不穷。一些明智的统治者,
意识到了滥施刑罚的危害,便想出各种办法,力图杜绝执法官吏的枉法事件。据《宋史
·太宗本纪》记载,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设计警告下级办案官吏,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明
滥用酷刑的危害和慎刑的必要。
  宋代太国兴平年间,京都汴梁街头有许多乞丐,他们往往肆意胡为,成了民间的祸
患。一次,一名恶丐到一家大户门前,索要赏钱,态度十分强横。由于要求未能满足,
便开始大吵大嚷,骂不绝口,围观的人很多,大家都有些愤愤不平。因为怕恶丐邀集同
伙进行报复,众人都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从人群后面走过来一名军官,见此情景怒
不可遏,从人丛中跳出来,抽出佩刀,挥手将恶丐刺死。杀人之后,军官便将刀放在地
上,若无其事地走了。在场的众人见此人这样凶猛,谁也不敢上前捉拿。
  街上巡逻的士卒将此事报告官府,官府没法抓到杀人凶手,就判定大户犯了杀人罪,
将军官留下的那把刀作为脏物,连同人犯的口供收录在案。后来,这件案子被报到朝廷,
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审理,问罪犯说:“你服罪吗?”罪犯说:“我服罪。”宋太宗要来
杀人凶刀,拿到办案的官吏面前,对官吏说:“这是我的刀,那人也是我杀的,你为什
么冤枉好人呢?由此可知,重刑之下,哪有不屈打成招的?看来制造冤狱,不一定在大
乱之世啊。”于是下令释放那个大户,并告谕执法衙门:“从今天起,再审案子,务必
慎重,切不可乱来。”
将  志
  原文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
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译文
  兵器是一种凶器,统兵为将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兵器刚硬,容易缺损,将领任务重
大所以有风险。因此,真正的将帅不以自己的部队强大有威势做靠山,当他受到君主的
宠爱时不得意忘形,当他受到别人的诽谤污辱时,也不惧怕、退缩,看到利益时不起贪
念,见到美女时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卫国,以身殉职。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开门见山,以兵器作比喻,提出“器刚则欠”的
论点,说明担负重任的将领,必须戒骄戒躁的道理。为免于“欠”,即免招“损”,为
将之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为此,诸葛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禁戒,即不恃强,不怙势,
不恃宠,不惧辱,不贪利,不贪淫,而要求将领之志“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诸葛亮这个标准相当高,按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自己
的一切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国家。但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身负重任的人,必须有这
样的品德修养,才能不辜负委以重托的人。
  诸葛亮自身足为典范,他一生谨慎,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受到后人钦敬效法,流芳千古。
  拓例
  郭子仪示以无私
  唐末藩镇割据,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将皆感自危,甚至连私下的交往都深觉恐惧。
一些人为怕引起别人的怀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与世隔绝,和谁也不相往来。在众臣
子中,唯有汾阳王郭子仪与众不同。郭府每天大门敞开,任人出入,他竟不闻不问。
  有一次,他麾下一将军离京赴职,前来告辞,看见他在夫人和孩子面前,有如仆人
一样随便,甚感惊讶。郭子仪的儿子们也觉得父亲做的太过分了,劝他说:“您功业显
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贵贱都随便进入你的卧室。古代的圣人和权臣也不会这样做。”
郭子仪笑着对儿子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我有马500匹,部属仆从千人。如
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倘若与人结下私怨,再有嫉贤妒
能之人挑唆,那我们全家的大祸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坦荡无邪,四门洞开,纵有人谗言
污我,也找不到借口加害。”
  郭子仪不但在家中如此,在朝中也处处表现得坦荡无私。鱼朝恩曾请他同游,有人
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准备害他。当时有将士三百,纷纷要求随同保护。但郭子仪临行
时,却只带几名家僮。鱼朝恩感到奇怪,郭子仪便以实言相告。鱼朝恩抚胸流涕,惶恐
地说:“像郭公这样的长者,谁还能怀疑呢!”
  郭子仪开门揖客对人不防,对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唐代宗非常钦佩,对
他深信不疑。
将  善
  原文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
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胃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译文
  对将帅的军事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五善四欲”。五善是指:擅长察晓敌人的兵力部
署,擅长正确地判断进攻和撤退的时机,擅长了解交战双方的国力虚实,擅长利用对自
己一方有利的时机,擅长利用山川地形的崎岖险阻。四欲是指:作战时出奇制胜,谋划
要周密,人多事繁,追求文静稳重,保持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合力抗战。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素养。文章采用直述方法,直截了当,明确具体地提出了五善
四欲的要求。其中“五善”是对将领军事素养方面和知识才能上的要求,而“四欲”则
是在指挥才能和修养上的要求。
  这些要求对一员优秀将领来说,不算荷求,只有做到“五善”和“四欲”,才能指
挥自如,战无不胜。诸葛亮效力的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他却能左右三国形势,
让蜀国屹立不动,正是由于他做到了“五善”、“四欲”,而能屡战屡胜,甚至败中求
胜。
  当然,真正做到“五善”、“四欲”很不容易,必须博学多识,肯于研究,善于总
结,注重修养。要想成为一员杰出将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却是非做到不可。有志者
应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磨砺自己。
  拓例
  吕蒙读书献妙计
  三国时代,吴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名叫吕蒙。他出身行伍,没有机会读书习字,
幼时家境贫寒,除了苦练武功之外,没有接触到诸子百家的著作。
  有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关心地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权势
的人,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一些见识,才不负众
望哟!”
  吕蒙窘迫地辩解说:“我整日在军营里忙碌,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里还有空看书
呢?”
  “不对呀,”孙权耐心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口就不读书是说不过去的,我难
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内政外交,哪一项不让我操心,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书。当然
我也不是叫你整日埋头在书籍里,不问军务,而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经验,扩大
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极有益处的……”
  “您说得对,我听说光武皇帝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他在兵荒马乱的军旅生活中,
手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我要以他为榜样,下苦功夫读书呀!”
  吕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书读得
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
  不久,鲁肃代替了都督周瑜的职位,两人经常讨论国家的军政要事。一天,鲁肃到
吕蒙的驻地去看望他,吕蒙盛情款待。席间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防陆口,
与关羽为邻,有何谋略以防不测?”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吕蒙站起
身,一本正经地说:“关羽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里有五条妙计,愿
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罢吕蒙五条密策,不禁惊喜万分,高兴地说:“我以前只知道你有武功,现
在才知道你还有广博的学识。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阿蒙喽!”
  吕蒙也大笑起来:“士别三日,就该刮目相待嘛,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将  刚
  原文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
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
  译文
  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
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
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灭亡。所以,不柔不刚,刚柔并济才
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提了一个刚柔相济的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
论述,说明“纯柔”和“纯刚”都不行,必须刚柔相济。
  传统观念上,武将都是刚强的男子汉,大丈夫,似乎和“柔”不沾边。有的人讲
“柔能克刚”。这些都是片面的,只说了一个方面。诸葛亮指出:“善将者,其刚不可
折,其柔不可卷。”说得非常准确,一员将领,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
求全。要依据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应付自如。诸葛亮的结论是:“不柔不刚,
合道之常。”确实很有见地,是符合辩证法的真知灼见。
  当然,要真正做到刚柔相济,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善于审时度势,恰当应
对。但是,一员良将,甚至一个普通人,为人处世,要立于不败之地,又必须学会刚柔
相济,刚柔适度。
  拓例
  张良刚柔并用
  张良给刘邦筹划过许多关系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其中以弱制强、刚柔并用之例颇
多。如:当秦军主力与项羽会战时,刘邦决定由南阳入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劝刘
邦以重宝招降秦将贾竖。而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
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秦王子婴。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
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之宴的生命危险,而且取得了汉中、巴蜀之地。接着,又火
烧栈道,使项羽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天下。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
来自黄石公所授的三略。三略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作
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将  骄
  原文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
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
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己”。
  译文
  做将帅的切勿骄傲自大,如果骄傲自大,待人接物就会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礼之
处,一朝失礼就会众叛亲离,人心愤懑相怨。身为将领,也不能小气吝啬,如果吝惜吝
啬必然不愿奖赏部下,奖赏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战斗中尽最大努力以拼死作战,这样
下去,则在战争中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成果,国家的实力也就会因此虚弱下去,自己国家
实力下降就是表示敌人正在强大起来。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尽管具备象周公那样的德
才,但是却骄傲吝啬,那么即使他能做出一定的贡献,也不值得人们去评价称道”。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修养。但集中论述的却是“骄”和“奢”两个方面,把这两条
列为带兵的大忌。文章详细列举了“骄”和“奢”的严重危害,最后还引用孔老夫子的
圣言加以证明,进一步突出了“骄”和“奢”的严重后果,从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论辩
力。这篇文章论述非常充分,道理说得很透,足以为将领们敲响警钟。
  拓例
  趾高气扬遭灭亡
  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将,叫屈瑕。屈瑕是个骄傲自大的人。
  楚武王派屈瑕带兵攻打罗国。出师之前,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屈瑕喝了几杯
酒后就说:“你看我们的军队多壮大强盛啊,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