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罗伯特?索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动物精神》确实可以应用于我们需要变革的所有重大领域。” Peter Ozsag,白宫预算办公室主任
“这是一本打破了现有经济学话语模式的力作。经济学以外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经济学家还没有完全接受这些想法呢。” Thomas。I。Palley,著有《空无一物:美国梦》
“本书具有轰动效应,它中肯、有力且可信地说明了根本性地反思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必要性。对于传统经济学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的重要经济现象,本书给出了耳目一新的阐释。可以说,《动物精神》启动了一场思想革命,改变了我们对经济萧条、失业、贫困、金融危机以及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看法。”Dennis J。 Snower,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席
“《动物精神》为经济学新范式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及时而又重要的贡献,这一新的范式承认人类决策的不完善,金融市场的恐慌已经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其他类似的书。” 黛安娜?科伊尔,《高尚的经济学》作者
“阿克洛夫和希勒探讨了动物精神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他们涉及的问题范围很广,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动荡、贫困以及货币政策的运作方式。本书观点尖锐,具有说服力。”George Perry,美国布鲁金斯学会
与罗伯特?希勒共进午餐 2006…02…23
尽管天气寒冷,但在见到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之前,我还是在伦敦的肯辛顿公园里徘徊了许久。原因有二:第一,我到达午餐地点——肯辛顿的朗塞斯顿酒店(Launceston Place)——的时间比约定时间提前了30分钟;第二,希勒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而我尚未想出足够聪明的问题来向他发难。
5年前,这位耶鲁大学(Yale)教授曾在他所著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一书中准确预测了上一次的股市崩盘。现在,他预言地产业会暴跌。
散步时,我的思绪回到了6年前。当时,我正为得到我在《金融时报》的第一份工作而接受面试。一位高级编辑对我为地方报纸撰写的稿件百般挑剔。他用嘲讽的口吻问道: “你懂经济学吗?”当时年轻气盛、自尊心极强的我回答说,我曾在这一科目获得过“A”。“那你还写成这样!”
步入饭店的时候,我在想这位教授会不会也做出类似评价。
平实的教授
他已安座于饭店的一个角落。我伸出冰冷的手与他相握。
他看上去有点像美国沙滩男孩(Beach Boys)乐队里的布赖恩?威尔逊(Brian Wilson),头发黄棕色,有着一副相对59岁的年纪而言仍很年轻的面孔。他穿了一件蓝色夹克,里头则是一件淡蓝色衬衫。
他手腕上戴了一块VibraLITE3 手表。他告诉我,这块表“有一个不产生噪音的振动闹铃”,这样就不会在早上吵醒他的妻子了。
希勒的书中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英语,而且尽量避免过分晦涩的经济学理论,因此,他的著作发行量可谓车载斗量。但他并不反感使用更为复杂精密的语言。
我问,他会如何描述这间居家风格但门庭冷落的朗塞斯顿酒店。(我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它离希思罗机场较近,而希勒是在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前往日内瓦的途中抽空与我共进午餐的。)他想了一会说:“安逸 (Gemutlich)”。
“这个词或许更符合德国饭店。 ”他说,“他们说,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英文译法……它指的是一种温暖……尽管在理想情况下,应该有更多人在此高歌畅饮。 ”
并非末日论者
但我(尤其是作为一个私宅业主)真正想知道的,乃是地产市场将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崩盘。于是我向他请教。
尽管他的书面预测似乎总是那么准确,而且总是那么可怕,但他看上去不太情愿被看作一个习惯性的末日论者。他摆弄着手头的餐具,迟疑地说:“我真的不知道价格会怎样走。”
但他不是预测美国住宅价格会暴跌吗?他澄清说,那只会发生在一些特定的城市与州。
这位教授显然明白,在经济预测史上,在错误时机做出正确预测的人比比皆是。
早在希勒成为一名作家之前,他就已经备受尊敬了。事实上,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可能正是从他这里借用了“ 非理性繁荣”一词。1996年,他在与格林斯潘的一次会谈中使用了这一表述;两天后,后者就在一次演讲中极好地提出了这个著名说法,使得股市一度大跌。
然而,自从《非理性繁荣》一书于2000年出版后,希勒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现在,他每年要向全球各地的商界听众做十几次演讲,并频频在媒体上露面。
第一道菜上来了——他的是黑香肠,我的是花椰菜汤。我问他,所有这些外界关注是否影响了他的学术工作。在耶鲁大学远离外界喧嚣的世界里,学术同行们是否因为他用外行语言接触公众而轻视他呢?
“你问有没有人妒忌?肯定有。倒不是每个人都会那样,但的确存在社会压力, ”他说道。“当人们觉得不真实的时候,他们不会仅仅皱皱眉头而已。” 他甚至承认,他已感觉到,必须得向学生提出一些“真正有难度的”问题来证明他的睿智。
这时候,我们后面的两张桌子已经坐满,给餐厅增添了一些气氛。
温和的批评
在执掌美联储的漫长任期内,格林斯潘因其处理经济的手法而获得赞誉;特别是在上一次股市崩盘后,他当机立断降低利率,让美国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
但这也使房地产泡沫更趋严重。我打算就此问些尖锐的问题,让温和的希勒发表一点批评意见。如果房地产市场崩溃,格老的继任者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能够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挽救美国经济?美联储是否已用尽其一招致胜的降息法宝?
“伯南克认为,房地产泡沫并不存在,”希勒表示。“白宫的网站上说,伯南克最近表示,基本面为房价波动提供了解释,一些投机市场除外。”这位美联储新任主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 ”,希勒继续说,但他并未对行为经济学表现出任何兴趣。
这就是他低估房地产投机所致危险的原因。“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创新之一,就是将心理学引入了经济学研究,但他对此并不敏感。”
资产泡沫与行为心理学
接下来我们就谈到了希勒资产泡沫理论的关键内容:无论是郁金香、股市或者房地产,人们看到某类资产价格上涨,就会变得非常兴奋,于是他们购入更多此类资产,进一步将价格推高,直到市场价格难以维持。他表示: “泡沫由一个‘致富故事 ’、人们的兴奋和痴迷所导致。” 然后,一旦市场失去这种推动力,将会出现反向趋势,即在情况进一步恶化前,人们争相抛售(此类资产)。
希勒的妻子是一位行为心理学家。他欣然承认,这并非巧合。
我倾向于同意他的分析,但我可不愿看上去跟他那些慵懒的学生一样。
我问道,首先,他是否低估了低利率对引发全球房地产泡沫的作用?房价可能看似高得离谱,但如果房贷成本很低,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希勒的回答似乎早有准备:就历史角度来看,目前的利率并非很低,而美国利率正在上升。对美国公众而言,数量空前的可变利率按揭贷款(两年内增长了一倍)则代表着危险。
我提出的第二个批评是,学者仅指出市场何时过热是不够的。知道市场过热而导致爆炸的时间,才是真正有用的。换言之,即时机问题。这一点他也承认。他戏言:“如果我知道这个答案,那么我会成为非常富有的人。”
现在我们正在仔细挑选主菜。我们都点了鳕鱼饭。
我打断希勒,问他觉得食物如何。他说: “鱼的味道有点淡。”他说的对,那鱼吃起来像是味同嚼蜡的烩饭。
希勒对于贪婪的关注,是《非理性繁荣》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主题。他在书中写道,自 1962年以来,美国博彩业增长了60倍。他指出,这种新发现的风险癖好已经蔓延到人们的投资方式上。
他认为,地产泡沫已经代替了上一次的股市泡沫,成为人们贪欲的焦点。我认为,这一说法似乎更像一种个人道德判断。他是个道德学家吗?他思索了一下,说道:“我可能有些清教徒色彩,我不赌博。”
他从未去过拉斯维加斯。他唯一去过一次的赌场在蒙特卡洛,是跟他的一个成年儿子一起去的,在那里,他不可避免的输掉了100欧元。
投资与建议
稍后,希勒吃了一份肉桂冰淇淋水煮梨,他认为很好吃。这时,我们谈到了他自己的投资方式。如果这位教授认为,地产和股票市场都发展过热,那么他如何投资呢?把钱放到床底下的纸箱里吗?
希勒的建议是将投资多元化,在银行多存些钱,或投资于“令人乏味”的通胀保值债券。
但他确实拥有两处地产:一处在纽黑文,另外一处在長島海湾(Long Island Sound)。后一处的房款来自他出售自己创建的一家研究公司得到的收益。那里没有电力供应,他通过望远镜看星星。
他可以说出肉眼能够看到的所有星星的名字,并且似乎对于多数人忽视夜空感到失望。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我们生活在自己可以看到的银河系之中。他们说:‘天上都是些什么东西呀?’人们的兴趣索然让我吃惊。”
几天后,希勒(“鲍勃”)给我发送了一份洋洋洒洒的电子邮件,澄清了一些他在饭桌上谈的一些事情(“无拘无束地谈话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事情之一,但我认为糟糕的记忆和事实错误让这次谈话有了些瑕疵”)。
这封电子邮件的多数内容,都是在谈 “安逸”以及它是否适合来描述朗塞斯顿酒店。他的用词显然准确。他写道: “这个词的意思,更多的是指社会的友善、传统,或诸如此类的整体氛围。 ”
此外,他还谈到了数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他轻视经济学的数学一面,对此他力图纠正人们的误解,称自己是经济学中数学特性的“狂热推崇者 ”。
用我的话来讲,人们之所以误解他,是因为那些纠缠于数字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事实上,要想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我们就必须成为一位多面手, ”他写道,“但当代生活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那样做。”
用餐地点:朗塞斯顿酒店餐厅,伦敦西8区肯辛顿
菜单:
1份配有蓝纹奶酪面包丁的花椰菜汤
1份油炸苹果酱黑香肠
2份配有欧洲萝卜汤和咖喱酱的烤鳕鱼
1份肉桂冰淇淋水煮梨
1份咖啡
1份瓶装矿泉水
1份酸果蔓汁
总计:52。75英镑
译者/何黎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原书名: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原出版社:
作者: 保罗·克鲁格曼 译者:
定价: ¥30。00 ISBN: 978…7…5086…1439…7
出版日期: 2009…3…1 开本: 16开(160×220)
内容简介:
但凡思考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问题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那是一场无妄之灾,而不是无法避免的悲剧。他们认为,假如当年赫伯特?胡佛没有在经济萧条迫在眉睫时还试图保持预算平衡,假如当年美联储没有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来维护金本位,假如当年政府官员迅速向境况不妙的银行注资,以平复1930~1931年间蔓延开来的银行恐慌,那么1929年的股市崩溃将只会引发一场普普通通的、很快被人遗忘的经济衰退。他们还认为,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已经汲取了教训。真的是这样吗?
1929年股市大崩盘,拉开20世纪大萧条序幕;1982年债务危机,第三世界国家遭遇危机后的萧条;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至今仍在萧条中徘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诸多经济体深陷衰退;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愈演愈烈,经济萧条再度袭来;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前夕,克鲁格曼再次预言,21世纪严重经济衰退无法避免,世界或将遭遇“失去的十年”。
经济萧条从未远离我们,萧条经济学重返历史舞台
旧作新颜,恰逢21世纪首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萧条经济学卷土重来。
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挥之不去的萧条阴影,束手无策的政府,茫然失措的大众,美国怎么了,世界怎么了?
本书没有方程式,没有令人费解的图表,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经济学行话,这是一本所有关心世界经济走向的人都能读懂的书!
模糊数学 布什税收政策导读
原书名:
原出版社:
作者: (美)保罗?克鲁格曼 译者:
定价: ¥25。00 ISBN: 978…7…5086…1562…2
出版日期: 2009…6…29 开本: 16开(170×240)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00~2001年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布什的减税方案为富人带来了实惠,而穷人和中产阶级并未受益;美国的财政并不足以负担大额的减税,“小政府” 无法提供必需的社会保障;减税拉大了贫富差距,增加了财政负担,深化了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越少越好?
1 减税的政治学
2。减税的经济学
第二篇 追随资金的踪迹
3 收入与支出:联邦预算
4 变成王子的青蛙:财政盈余的来源
5 林中之鸟:财政盈余预测
6 花钱太多?设定一个盈余目标
第三篇 实施减税
7 布什的计划:基本要点
8 为了更富的人,为了更穷的人:谁将从减税中获益?
9 替代方案
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
原书名:
原出版社:
作者: 丹尼·罗德里克 译者:
定价: ¥34。00 ISBN: 978…7…5086…1499…1
出版日期: 2009…6…23 开本: 16开(170×240)
内容简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大多数新兴经济体,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献计献策”,为接受援助的经济体开出相同的“经济药方”,结果却事与愿违,除了韩国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泥足深陷。非洲和拉美国家接纳了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经济良方”,经济却依旧陷入困境;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特异独行,却大获成功,走上繁荣之路。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经济危机中,经济学家是继续开出统一的“经济药方”,还是让对症下药,走出各国特色?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组织能否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指引全球经济走出困境?相似的经济学原理,就应该让所有的国家都应该实施相同的政策吗?一种经济学,多样的国家,多样的药方,才是经济复苏及发展的王道!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导言
第一篇 经济增长
第一章 对50年经济增长(及其缺失)的一种诠释
第二章 增长诊断
第三章 制定增长战略的实用方法
第二篇 制度
第四章 21世纪的产业政策
第五章 高质量增长的制度基础
第六章 选择合适的制度
第三篇 全球化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的治理
第八章 从发展的视角看全球贸易治理
第九章 全球化为了谁?
致谢
? 英国《金融时报》、《外交事务》鼎力推荐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罗伯特?索洛、乔治?阿克洛夫以及著名学者罗伯特?希勒联袂推荐
伯南克的考验
原书名:
原出版社:
作者: 约翰·冯·奥弗特韦德 译者:
定价: ¥35。00 ISBN: 978…7…5086…1498…4
出版日期: 2009…6…1 开本: 16开(170×240)
内容简介:
美联储,全世界最重要的央行之一,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动向。在被人们奉为传奇人物的保罗?沃尔克和艾伦?格林斯潘治下,美联储引领美国造就了无数经济神话。与此同时,他们也对自由金融市场无可争议的益处奉若神明,而这种信念最终将美国经济拖向了深渊。
2006年1月31日,本?伯南克,一位在学界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正式就任美联储主席。然而,屡创新高的财政与贸易赤字、虚火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高企的油价、伊拉克战争、次贷危机及由其引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临危受命的伯南克与美联储应对危机的举措不仅事关美国前途,也攸关全球经济安危。前任留下的神话将成为伯南克的桎梏,还是新的起点?他能否走出阴影,续写传奇?了解伯南克,了解美联储,将为我们掌握美国及全球经济走向指明道路。
作者简介:
约翰·冯·奥弗特韦德 比利时智库VKW Metena的主任,前比利时新闻杂志《Trends》的主编,曾撰写多部德文著作,并著有广为人知的《芝加哥经济学派:芝加哥大学如何汇集那些革新了经济学与商业的思想家们》一书。
目录:
导言 3
第一篇搭台唱戏:美联储的历史和承销商的风险管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