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此战也就造成了他在防守战上的盛名!
当代奉军里,如果说顾蓝玉就是迂回进攻的代表,任存高是正面强攻的代表,那么这个李纯在防守战上的盛名无疑是首屈一指的,要不然赵东云也不会一直把第七混成旅留在京师南苑了。
为什么?
因为赵东云入关后,列强入关要出兵干涉,那么出了从东北出兵外,就是从天津出兵然后直接进攻京师了,所以赵东云要在天津、唐山、京师一带部署相当兵力预备不测,尽可能的阻挡任何可能的敌人进攻,从而等待南下部门的北上救援。
尤其是驻防京师的部队,可以不擅长进攻,但是绝对要擅长防守,因为只要守住了,才能等待南下部门的北上救援。
于是这个第七混成旅自从赵东云入住京师后,就一直驻扎京师南苑,保护着京师这个政治心脏的安全。
李纯之外,曹锟和何宗莲也是才华杰出之辈,担任一个第十五师也是足够的。
其实不止他们这三个,在苏系里众人缺乏如同杨德明这样的高端性综合军事人才,但是并不缺乏普通的高级将领,纵观当代苏系将领,抛开那些投诚的卢永祥、鲍贵卿、张殿如、刘朝录等人不谈,单纯是苏系的骨干将领里,所谓的历史名将就是一抓一大堆。
曹锟、何宗莲、李纯、孟恩远、陈光远、吴佩孚等等可都是历史上民初军阀时代里的佼佼者!
除了这些历史固有的人,还有大量原本名不经穿,或者早期跟着赵东云起家,又或是出身奉天军校或者留德、进修班出身的各中高级将领。
顾蓝玉、杨德明、任存高、刘廷贵、林平雄等人虽然在原时空里不算出名,但是在当代国内却都是名声显赫之辈。
金子到那里都会发光的同时,时事也会造就英雄!
原时空里那些名声显赫的将领们大放异彩的同时,由于赵东云的加入,在这个时代里涌现的杰出将领比原时空里更多。
别说在北洋体系里了,就连在南方联邦那边也是涌现了诸多杰出的将领,良弼、铁良、荫昌这几个原本时空里就比较出名的就不说了,原本只是一名文官的锡良也是因为时事成为了一个军事统帅,也许其人不会具体指挥作战,但是却拉出了北伐第二军,打造出了第十镇这等南方联邦里少数几支主力部队的人,最后又因为身败战死,使得其人的影响力远比原时空高得多。
日后史学家们谈这一场南北内战,研究北洋和南方联邦的兴亡时,这个人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人。
同样的人还有赵尔巽,他虽然也是文官,但这两年早已经变成了军事统帅一般的人,在南方联邦里和锡良比较类似,都是以文官的身份建立据对,然后统帅军队和北洋交战,硬生生的打造出来了一个第十九镇这支足以和北洋主力部队比肩的部队来。
此外还有黎元洪、舒清阿、徐绍祯、齐允、萧世禧等人。
这些人有些本来就是历史名人,比如黎元洪、徐绍祯,而有些也是因为这场南北内战才崛起的人,比如舒清阿、萧世禧。
值得一提的萧世禧,此人是谁?此人原先前清陕西陆军混成协第二标统带。南北内战爆发后,此人迅速崛起,先后担任山西陆军混成协协统,在山西战场上立功颇多,后来被赵尔巽委以重任,组建编练了第十九镇,并担任该镇统制。
而后就是带着第十九镇在山西和吴凤岭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战事,虽然说依旧败多胜少,但是他却硬生生的把吴凤岭的攻势给挡在了陕西门外,并持续扰袭山西南部,使得吴凤岭别说进军陕甘地区了,到现在一直都没能彻底控制山西。
萧世禧统帅的第十九镇虽然说是超编部队,兵员近三万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该部是南方联邦数十万大军里唯一一直敢和老北洋主力部队硬碰硬的部队。
萧世禧战功之显赫,堪称南方联邦第一人,在南方联邦里的地位,和顾蓝玉在奉军里的地位极为类似。
在这个和原时空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的时代里,太多人崛起又落幕,让外人看的眼花缭乱!
赵东云听着这三个人的名字,心中已经是有了自己的决定,不过这个决定暂时就没有必要让方壁永知道了,所以他只是略微点头,然后说了一声:“知道了!”
对于赵东云没有当场表态做出决定,方壁永也不感到意外,因为这种高级将官的任命,影响极大,赵东云也不可能提前给他透露什么口风了,不贵随着第十五师即将成军,第十五师师长的第三十旅旅长的任命也不会拖太久,他相信赵东云不用多久就会做出决定的。
而方壁永预料的差不多,数天后,赵东云就是从把曹锟从河南召回述职,曹锟乘坐火车抵京后和赵东云面谈后,铨叙处就是正式宣布,将任命曹锟为第十五师的首任师长。
同时任命原战略处处长李想少‘将为第三十旅旅长,以及任命1906届的进修生张朝成上校为第十五师的首任参谋长。
师长、参谋长、两个旅长就代表着第十五师的指挥层已经到位,而接下来就是等待成军南下作战了。
第三百八十章 渡江作战方案(一)
当苏系进行着休整补充,陆续把南下的主力部队恢复往日的满编制,补充大量火炮、机枪等军械,也开始在江北诸多军事仓库囤积大量弹药。
不同于在河南的部队,可以直接依靠京汉铁路获得便利的补给,位于江北作战的奉军部队却是受困于距离过远,缺乏铁路运输、水运也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实际上奉军位于江北的部队越往南下,部队所能够获得的补给就越困难。
目前江北方向的部队中,苏北方向的部队之补给主要依靠京杭大运河、海运,其中的海运也不是说直接用船只运输到金陵、扬州等长江沿岸城市,而是只能运输到江北的一些沿海小港口,然后再通过陆路或者河运运抵前线。这个主要是因为长江沿线的多个重要炮台还被皖系控制着,其中的淞沪炮台、江阴炮台更是直接把苏系控制下的海军部门拦在了长江口外。
虽说这些炮台的火炮也老旧不堪,但关键是苏系掌控的海军也不咋地啊,就那么几艘军舰根本就不敢冒险进入狭窄的长江和炮台硬碰硬。
海军要想进入长江,首先就得拔掉淞沪炮台、江阴炮台这两个大钉子,要不然的话不太可能大规模进入长江。
基于此,位于苏北的部队要获得补给,实际上非常麻烦!
皖北那边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目前皖北的第一军所需的补给,已经完全依赖汝安补给线供应,这条补给线虽然已经不存在大规模的敌军威胁,可以保证基本的安全,但是弯弯折折,陆上距离高达四百多公里。
为此不仅仅第一军司令部组织了大批后勤部队进行运输,军需部为了维持这条补给线的运转,在当地征发了超过十万人的民夫。
为了供应皖北、苏北这两个方向的部队作战所需,苏系在豫南、皖北、苏北三地雇佣、征发的民夫就超过三十万人,这还不包括铁路运输、海运、徐州以北的运河运输呢。
基本上,需要三个民夫才能够供应一名士兵在前线作战。
后勤的庞大压力也是导致去年十二月奉军拿下滁州,皖北大部分地区,进抵金陵、安庆后主动停止大规模攻势的主要原因。
不是奉军已经伤亡惨重打不下去了,而是前线部队实在是已经打光了所有的炮弹和子弹,只能是原地休整等待后方补给。
去年年底开始的所谓‘休整补充计划’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给前线部队重新补充大量的炮弹和子弹,至于兵员和军械的补充其实还是次要的。
为了解决前线部队供应难的问题,军需部也是想了诸多办法,最开始就是军需部派员直抵前线,在当地为部队采购、征用粮食、草料、牲口、马车甚至被服等物资,以减轻补给线的压力。
后续军需部又是雇佣大量外国轮船为前线部队运输补给,比如尝试过雇佣英国轮船把一批火炮直接从天津起运,然后穿过长江、直接运抵和皖系只有一江之隔的扬州,不过这种举动只限于高价值,急需的物资。理由也简单,因为战争期间,那些外国轮船一个个都是狮子大开口,光光是运输那一批火炮,苏系就付出了数万圆的运费,这价钱都够苏系再购入好几门火炮了。
苏系家底薄弱,可经不起这么折腾,所以绝大部分的物资都是从后方利用铁路、运河、海运抵达各个物资转运中心后,再依靠人挑马拉,再慢慢的向前线运输。
补给的困难,也就导致了前线部队要想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补给囤积。
尤其是奉军想要发起渡江作战的话,那所需的弹药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根据参谋部的统计,至少需要为前线部队准备足以支撑两个月作战所需的弹药,这样才能够放心的发动渡江战役,而不用担心打到一半就没有了弹药。
奉军囤积弹药,停止了前线的大规模战事,所以在去年十二月到今年的二月份之间,江北前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苏皖双方都在大规模的调兵遣将,苏系囤积弹药,皖系同样囤积着弹药。
然而任何对国内局势有所了解的明眼人都知道,苏皖两大派系已经是在做着最后的准备,看似现在平静,然而战斗一旦爆发,那就是决定双方存亡的生死大决战。
在这种背‘景下,苏系统帅部里的各部门军官们在整个一月份、二月份都是行程匆匆,忙绿异常!
尤其是统帅部参谋部作战处的那些参谋们,从去年十二月份开始就已经开始筹划渡江战役的计划了。
这些不是留学出身就是进修班出身的参谋军官们,这些苏系无数军官里头最为顶尖的一群职业参谋们这两个月来几乎都是日夜不得休息,无数的作战计划被提出然后被否定,多个沙盘室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沙盘推演。
“陈兄所言我不敢苟同,我军虽然英勇善战,但是在金陵发起正面渡江作战,面对敌军重兵把守的南岸,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我军决不能接受的!”一名年轻少校略微仰起头:“渡江之战,首要不是正面击溃敌军,而是安全顺利的渡江,因此我坚持我先前的意见,我军应当避开金陵、安庆等敌军重兵把守之地,另择一地进行渡江!”
旁边同样佩戴着少校衔的陈姓军官却是冷哼一声:“以馨远之见,我军另外一偏僻之地渡江,距离金陵、安庆近了自然不行,但是如果选择距离远的话,部队之调动、后期运输如何解决,还有我军调动之际,莫非对面的皖军是死木头,坐视我军大规模调动而无动于衷吗?”
被称之馨远的这人面容极为年轻,而这个人和苏系里的诸多将领们一样,也算是历史名声显赫之辈,他就是孙传芳!
说起这个孙传芳,他实际一开始并不算是苏系将领,他是直系的人。为什么?因为王英楷就是他姐夫!
在王英楷的扶持下先后当过学兵,读过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然后在1904年被选派到德国留学,之所以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去日‘本留学,那自然是因为赵东云引起的改变了,除了早期北洋选派了不少人到日‘本留学外,1903年开始原本很多被选派到日‘本留学的学子们都是被选送到了德国学军事。
这个孙传芳也不能摆脱蝴蝶效应,和很多原本该去日‘本留学的学子们一样,去了德国留学。
只是等他1907年底学成回国的时候,国内形势已经是截然不同了,共和了,王英楷下野了,赵东云成为了北洋的新一代领袖,并接收了诸多直系的力量,包括文官武将在内,非常多直系的人都是选择了效忠赵东云,其中卢永祥、鲍贵卿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再加上大部分留德学生回国后,都是会选择北上投入奉军为赵东云效力,在这个浪潮下,再加上王英楷虽然被赵东云赶下台,但是此时已经病重的他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心思,再者他也是看得清天下大势的,如今虽然中国还是天下三分,但是他还是认为赵东云的赢面要大得多。
为什么?
因为他王英楷都败在了赵东云的手下,其他的段祺瑞,王士珍,吴凤岭还有张之洞他们难道还比自己更强?不可能的事!王英楷虽然战败下野了,但他依旧是个自负的人。
不想埋没了孙传芳这个妻弟的前途,所以他干脆就是鼓励孙传芳去投效赵东云,并修书数封,请卢永祥、鲍贵卿这几个老部下照顾好孙传芳。
经过了如此弯弯绕绕后,这个孙传芳才算是正式进入了奉军体系里,先是在战略处任职,数月后晋升少校,并调任作战处任职三等作战参谋。
孙传芳进入作战处任职并不算奇怪,因为很多刚回国的留学生们投效奉军后,并不会第一时间到野战部队任职,一般都是到统帅部各部门任职,这个阶段主要是观察阶段,看看学生是不是有真材实料,然后才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能力分配,能力低下者一般都是继续在各个机构做冷板凳,普通着会调配出去担任二线部队的连长、作战参谋之类的,而比较杰出的一般都是特殊安排,比如安排进入作战处,安排到主力部队担任连长甚至营长等。
之所以先观察数月,是为了避免不学无术的人混进来,留德学生还好点,不管能力好坏,大部分都是官派的军事留学生,能力差的依靠死记硬背也勉强算是个军官。
但是留日学生却是能力差距极大,陆士和帝国等少数几所大学出来的自然是高材生,但是这数年来中国留日学生数以万计,真正的陆士或者日‘本那几所大学毕业才多少?也就那么几百人而已。
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学或者语言学校厮一两年后就回国了。当代国内很多留日学生从振武学校这种语言学校毕业后,去日‘本军队实习几个月后就敢跑回国来自称陆士生,去日‘本读了个中学,日语都还没学利索回国后就敢自称帝大出身。
对于这种人,奉军一向来都是有多远赶多远的。
孙传芳和其他参谋军官们围着沙盘进行争论的时候,外头的石阳林也是诺有所思,他的作战处筹备计划渡江作战计划已经多时,赵东云那边已经是催促多时,但是到目前为止石阳林还无法拿出一个可以让各方都满意的作战方案来,而随着时间的一天一天过去,前线部队的准备越来越充分,他的压力也是一天比一天大!
第三百八十一章 各方军力
二月十七号,石阳林坐在马车里,进入西苑的时候,四周的诸多灯饰依旧能够让他感受到昨天元宵节的节日气氛。
然而现在的石阳林却是没有任何的心思回味昨天的元宵舞会,这几天来他都在忙着渡江作战计划这事,敲定最后的计划细节,准备呈报给赵东云。
渡江作战计划已经拖的太久了,不仅仅赵东云多次催促,就连军需部的人也是多次催促,因为军需部也需要后续的作战计划来安排补给运输计划,提前把部队所需的物资运输到指定地点,用以补充作战部队的损耗。总不能说今天计划确定下来,明天就打仗,那样的话不用打奉军自己就得崩溃了!
当石阳林抵达居仁堂的里的第一会议室的时候,就已经是看见会议室里头已经有了好两个人,其中有总统府武官处处长段芝贵中‘将,统帅部之军需部总长洪浦涛中‘将。
这两位的军衔都要比石阳林高,所以石阳林也是以晚辈自居见礼。
面对石阳林的见礼,洪浦涛表现平静,很是不客气的接受了,理由也简单,石阳林虽然是作战处处长,奉军里头最优秀的几名少‘将之一,但也只是个少‘将而已。而洪浦涛虽然不是任职野战部队,而是和方壁永、赵东平两人一样,是偏向于文官性质的将领,但是身为军需部总长,他在奉军内的地位实际上并不逊于方壁永,甚至比那几个野战部队的中‘将师长们也要来的权重,所以面对石阳林的时候,他也是摆着官场前辈的面孔。
不过一边的段芝贵却是对石阳林要热情的多,不但起身欢迎,而且还问候了几句,段芝贵的姿态摆的那么低,也是和他在苏系里的地位有关。
段芝贵,这个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这几年混的并不怎么好,1902年任职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的时候,还算是北洋高层之一,但是很快他就是被抽调去处理巡警事务,间隔了几年后虽然又爬回了直隶督练处总参谋兼督办,但始终未能获得进入常备军的机会。
1906年北洋起兵推翻前清后,直隶督练处被王英楷改为直隶参谋部,并用心腹任参谋长,而这段芝贵就苦逼的被踢了出来,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段芝贵就和很多北洋人一样,王英楷这边不用他,他就跑到奉天去投靠赵东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