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上章-第5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颛顼帝为天子时,曾巡视天下娶了各部的女子,用通婚和迁居杂处的手段,促进了部族大融合,中华各部形势一直都是趋于稳定的。但到了帝尧末年时,随着中华帝国的扩张,所辖的人口和疆域都远远超过了当初,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隐患逐渐显现。

    炎黄部族之间的冲突,从历史上看,总体呈消弭的趋势,有些部族已经完全融合入中华联盟之中,比如四岳部。可是在局部地区,很多冲突又有重现出现甚至加剧的趋势,比如南方九黎旧部的隐患。而重辰部与共工部世代水火不容,也可视做这种冲突的延续。

    重华是个解决问题的人,而且是受了伯羿的余荫。蛊神被除、妖邪斩尽,解决了九黎旧部的隐患,重辰部与九黎一场大战之后,重华趁机招抚九黎旧部分化为五个大部,并瓦解了共工部、重新册封了三位伯君。

    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不仅改变了地形地貌,也改变了天下各部的形势。假如不是这场大洪水,重华的治国之策也许会很平稳地完成过渡;但话又说回来,若没有这场大洪水,他也很难取代崇伯鲧登上天子大位。

    长达十余年的灾难,中华联盟的总体国力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扭转不了的。在衰退的过程中,便会暴露很多原本不会出现的问题与冲突。帝尧执政末年力不从心,也是因为时运不济,重华执政初期同样是这种处境。

    大洪水造就了很复杂的局面。区域间各部族的融合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因为人们必须要协作对抗天灾。但从整个中华版图来看,不同区域的部族之间,联系与交流却被极大地削弱了。因为被大水分隔,别的不说,仅仅是交通往来就变得极为不便。

    有很多部族损失惨重,由于人口的迁移和局部协作,又有若干部族的势力急速扩张。比如原共工部被一分为三,可是因为大洪水的影响,其中有两支部族都向另一支部族领地中迁移,最后这支越来越壮大的部族就是原属共工之臣的相柳部。

    在大江以南,不仅只有九黎五大部。九黎原先有九大部,除奔黎部融合入重辰部之外,吴黎、水黎、花黎如今皆已无名,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而残余的部众迁移到了百越之地。

    百越之地是大江入海口以南的广袤蛮荒,位置十分偏远,原先生活的那一带都是蛮荒野民。这一批黎民残部到达百越后,与百越之族通婚,融合当地的部族繁衍至今,其中最重要的部族是防风氏。

    在这场大洪水中很多部族受灾,百越之民协作治水,防风氏部族趁势崛起,成为当地部落联盟的首领。

    帝尧当年曾打算册封防风氏君首为中华伯君,但防风氏君首却拒绝了,因为根本没那个必要。帝尧也没有去追究,同样是没有必要。百越之地在当时来看实在太偏远了,远在于共工部隔江相望的东南一带,不仅气候湿热疠瘴丛生,又有大江为天堑,与中原很难发生什么关系。

    待到重华为天子时,又派使册封防风氏君首为中华伯君,防风氏这一次却接受了册封,因为形势已变。防风氏在崇伯鲧的形神分身相助之下,联合百越各部治水,趁势崛起成为了这一区域各部落联盟的首领。

    在这种情况下,防风氏也需要接受天子册封,由天下各部确认其已取得的地位与势力范围。但这种册封也只是名义上的,由于洪水的阻隔,防风氏不可能调集人力物力渡过大江的与别的地方发生联系,只是在百越之地发展壮大。

    大江中下游如今的形势很特殊,蛊黎、飞黎、木黎、器黎、山黎、相柳、防风这些重要的大部族皆是炎帝旧部势力。而重辰部君首虽是颛顼后人,但也继承了炎帝时代祝融氏的尊号,更微妙的是,天下皆知禄终练成了蚩尤神功。

    天子的统治中心在中原一带,由于大洪水的分隔,对南方大江流域的控制力度是越来越弱。经历多年灾难,民众心中的怨意当然也是越积越多,很多人不服天子之治,甚至认为大洪水是天子失德所导致,这种情况在南方的炎帝旧部中最为严重。

    重华当政前后,干脆利索地粉碎了欢兜与三苗这两个对朝政影响很大的势力,巩固了在中原之地的统治,但对南方各部的形势掌控也感到力不从心。非是重华无能,而是时运如此,国力的衰退催生和暴露另外很多问题,只要水患一日不去,就很难根本解决,甚至会日渐加剧。

    而重华想做的,就是力挽狂澜之天子。他成为天子后极力保全帝尧的一世贤名美誉,何尝不也是表露了自己内心中的追求,他要成就超越帝尧的贤德业。

    所以他任命伯禹为治水之臣,首先就要解决南方大江流域问题。否则先治理大河流域,却放任大江流域的形势糜烂,会催生炎帝旧部的更多不满,甚至会导致中华分裂。假如真是那样,重华不仅不能留下万世贤名,亦有悖他这一生所求。

    中华各部的问题,不仅有炎黄融合的大趋势重新反复、联盟有被洪水撕裂的危机;在各个部族的内部,同样也有上层贵族与底层民众之间越来越尖锐的冲突。如果各部君首得不到所属部众的拥戴,对于天子而言也是很危险的趋势。

    承受苦难者,绝大部分都是各部底层民众,他们将心中的怨气也指向了部族高层。以君首为代表的各部高层可能确实做得不够好,但在如今的形势下,很多事情的确也很无奈。伯羿在陇西平原遭遇刺杀,就同时反应了这两种冲突趋势。

    有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部族都卷入刺杀的伯羿的事件中,这是在破坏帝尧挽回局面的企图,使中华各部之间的分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伯羿在各部君首眼中是一柄悬于头上的利刃,可是在各部普通民众眼中,伯羿却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甚至是挽救他们的恩人。

    就拿原九黎五大部来说,各部君首都有点怕伯羿,但其部众大多都是尊崇伯羿的。就算有君首参与了刺杀伯羿之事,恐怕也不敢让自己的部众知道。而另一方面,五位君首都是尊崇天子重华的,但部众的心思就未必了。

    重华要想成就一世贤德功业,就必须化解这场危机,收服各部之民心、完成炎黄旧部的彻底融合。于立力挽狂澜之功,须有力挽狂澜之人,如今最适合的人也只有伯禹。而伯禹又何尝不清楚形势,他要治理大江流域的水患,就必须得到炎帝旧部的一致配合。

    伯禹如今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说服大江下游各炎帝旧部,让他们再度迁徙。可是各部民众间已有一种声音,天子任伯禹为治水之臣,而伯禹提出那样的治水之策,就是要不利于原炎帝旧部,他们不愿意主动配合天子之命。

    各部君首表面上领命,与部民万众真正愿意从命,实际执行的效果可是天差万别。伯禹将给大江下游带来的,是一场更大的洪水。

    迁移是民众自己的事情,若是君首领命之后,很多部众却没有撤出危险地带,一旦造成了惨重的伤亡,承受责任的可不仅是伯禹,各炎帝旧部甚至有可能联合起来反叛。在如今的形势下,伯禹仅凭中华治水之臣的身份或可命令各部君首,却无法真正号召各部万民。

    万般无奈之时,伯禹想起了一件事。卢张大人曾在巴国的朝堂上见瑶姬出示过一件东西,就是当初炎帝号令各部的信物。又在虎娃的指点下,伯禹来到炎帝仙宫求取炎帝令,而瑶姬则让他自己登上神民丘。

    待伯禹说明来意,瑶姬微微一皱眉头道:“如今已不是炎帝当朝,你拿着炎帝令,企图去号令炎帝旧部,所行与当年姜尤又有何区别?”

    姜尤就是蚩尤,当年蚩尤并没有得到炎帝令,但他率领自己的部族反叛轩辕黄帝,并一度自立为炎帝。如今伯禹身为黄帝之臣,却拿着炎帝的信物去号令原炎帝的旧部,这可不是玩笑的事情,分明有谋逆之嫌!

    伯禹解释道:“非是号令,而是招抚。如今大江两岸有流言,说中华天子命禹治水,将不利于炎帝旧部,更有人托炎帝旧部之名,企图鼓动民众抗命。我持此令在手,不为号令各部君首,只为招抚各地民众、肯听我解释治水之策,使流言不攻自破。”

    瑶姬看着他,意味深长道:“伯禹大人倒是真有胆色。”

    伯禹坦然答道:“炎黄皆为少典之子,应相扶而处不分彼此,黄帝之臣持炎帝令招抚民心,与各部共商治水之策,有何不可?”

    瑶姬神色很复杂地点头道:“伯禹大人若能成功,此令再无所用,就不必还给我了。”

    这话什么意思?伯禹方才已流露他的志向,借治水完成炎帝部族的彻底融合。如果他真能够成功,那么这枚炎帝令牌就没什么实际用处了。这本是一件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挑起中华各部分裂冲突的东西,但也能发挥弥合裂隙的作用,就看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去使用它。

    若彻底抚平了炎黄旧部之间的裂隙,真正做到了相扶而处不分彼此,那么炎帝令也仅仅只是一件历史遗物而已。听瑶姬的意思,并不仅是将炎帝令借给伯禹,而是直接送给他了。

    伯禹下拜道:“炎黄子孙,皆应谢瑶姬仙子。”

    瑶姬却摇头道:“他们该谢的人不是我,我什么都没做。若治水能成,治世亦能成,炎黄子孙皆应谢您伯禹大人!”(未完待续。)

明日更新!

今天手已剁,没法更新了,明天才能长回来,将长章节加料补更。

    上面的话是玩笑。《太上章》第七部“鲧禹治水”内容已完结,即将展开第八部“沧海桑田”。全书共九部,已渐渐进入收尾阶段。诸多上古记载与各种神话传说,有太多的内容需要好好梳理清晰,今天在做资料整理,明日更新。

    **(未完待续。)

001、只有我知道的世界

    无边玄妙方广,仓颉从定坐中站起身来,环顾着这一方世界。这里是他的世界,万事万物皆是他的灵台所造化,包含着他所领悟的大道纹理,还可以不停地自行演化下去。但若是所悟有偏、所造互悖,这个世界也会走向崩溃。

    仓颉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天帝成就果然如此!与传承有关、与发愿有关,亦与国祭有关。”

    仓颉的修为早已到达真仙极致,他已久不在人间露面,谁也不知他去了哪里,原来是在无边玄妙方广中造化山河世界。但他所造化出的这一方世界,并非帝乡神土,他本人亦未成就天帝,差的就是那么一步而已。

    若谈修为境界,今日之仓颉相比列位天帝当初开辟帝乡神土之前,已经不差了;若谈仙家见知,仓颉观万事万物之纹理至今,更是不弱于列位天帝当年。那么这一步究竟差在哪里呢?既是不能亦是不愿。

    仓颉所造化的是怎样一方世界?若用后世的语言形容,这既是一个“只属于我的世界”,也是一个“只有我知道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每个人心相的显现。修行到这一步,便是真仙修为之极致。

    修行并非凭空,必有其根基发端。而这方世界的根基发端,就是为凡人时的心相显现。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希望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自己又在这个世界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后世或可称之为理想,或可称之为妄境,或是世界观也罢,含义皆有些类似,但也并非全然得其要诣。

    我是什么人?这是谁都曾有过的念头,这里的“人”未必一定指的是人类。我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也是谁都曾思考过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呢,我要在这个世界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进而是我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经历这样的灵智开启过程,人才称其为人,这世上方会有一个真正的“我”。

    可是这世上绝大多数人,会逐渐从清明走向混沌,随世事而迁行迁思,看似劳力忧心,却已失去了这种最初的心境,内心中的那个世界日渐模糊,被眼前的纷繁事物所掩埋。这在后世修家口中,亦被称为明镜蒙尘。

    凡夫者谈修行者甚众,或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然而修行之发端便在于此心境不失,并重归清明透彻。什么是修为?若未求证便难体会。比如到了仓颉这等修为境界,便可无中生有、造化出他心目中的世界,此等神通又称真仙物化之境。

    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个世界不再是理想或妄想,置身其中真实无虚,就是每个人想看见的世界,这是何等大神通成就!照说修为至此应该就是极致了,人还需要再追求什么呢?

    真仙已证长生,又得开辟只属于我的世界,能修到这一步已是至难。有太多仙家根本求证不得,若有幸求证,那便无所谓修为更有精进了。

    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它能够存在的前提,是天地间的大道规则自洽,不会与自我相悖,否则便会崩溃,真仙亦将身死道消。

    仓颉走到这一步之后便自然明白,再迈出一步便将突破关障,求证前所未有之境界。很多真仙若修为至此便无精进愿心,但仓颉却有此愿心。在仓颉看来,若仅仅是造化一方“只属于我的世界”及“只有我知道的世界”,梦生之境中皆可得,又何须真仙极致成就?

    凡人突破大成修为,须堪破梦生之境,这就是将来修至真仙极致之境可造化世界的根基。这两者之间看似修为天差地远,但每一步的根基早已打下,这便是修行。

    列位天帝想当初开辟帝乡神土之前,定然也求证这一境界了。而仓颉当年踏过建木九枝之时,修为境界已至,如今不过是神通法力更深,便做了一番印证尝试,正式开辟了只属于自己的一方世界。

    这方世界与帝乡神土又有何区别?它是只属于仓颉的,除了仓颉这个主体之外的任何客体都进不来,宛若一个人的身心只属于他自己。如此说来,仓颉在这个世界中岂不是无比孤独?这只是凡人的想法,事实并非如此,人在妄境中又何曾孤独?

    仓颉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造化出万事万物,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前提是这个世界只要不崩溃就行。他所能造化出的不仅是万物生灵,也包括人烟城廓,只要不超出仙家见知之外。比如仓颉喜欢什么人、喜欢什么样的村寨,完全可以在这方世界中造化出来。

    仓颉也可以各种身份和面貌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经历与感受他所希望的一切。

    但无论如何,这只是仓颉一个人的事情,他已经没必要再回到人间了,因为他又创造了一个人间。很多所谓迷失在无边玄妙方广中的仙家,有的可能是真正地迷失,也有的就是可能属于这种情况。

    帝乡神土是自古地仙以不灭神魂飞升登天、永享长生之所,尽管也是于无边玄妙方广中凭空造化出的一方世界,但其含义完全不同,所求证的修行也不一样。帝乡神土不仅可以指引地仙以不灭神魂飞升,还可以容纳诸位真仙到访甚至长居。

    仓颉如今已清楚怎样求证天帝成就,首先要在人间留下传承,有传承才能有指引,否则谁能在无边玄妙方广中找到帝乡神土呢?其次竟与祭祀有关,须知列位天帝皆是中华国祭之神,但这里的祭祀指的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万民之心祭。

    所谓心祭,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愿景,包含了对所谓仙界的想象与渴望,也反应在自古的传说与神话中,人们为列位天帝描述了那样的仙界。而成为国祭之神,是最容易获得万民之心祭的方式。民众越淳朴,心祭便越虔诚,祭祀的形式庄严也促进了这一点。

    但中华国祭之神的地位,绝非凭空而得,更不是谁能够勉强册立的。列位天帝在世为人皇时都曾有大功德,也曾发下大誓愿并将之完成。有大愿圆满,方能造化出帝乡神土,并随着修为法力无尽延展。

    曾成就天帝者,在世皆为人皇,且是万世传颂之人皇。曾为人皇并不是成就天帝的保证,未曾为人皇,也并非不能成就天帝。但从实证的角度看,若非万世传颂的人皇,则几乎不可能求证天帝。

    若非如此,怎能享万民之心祭?若非如此,又怎能成大愿于人间?况且治理与教化万民、巡视天下各部,就是获得开辟帝乡神土见知的重要途径。仓颉曾短暂执掌人皇印,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领悟了这些,然后便辞天子位而去。

    若说人间大愿圆满,造字成书以教化万民的仓颉,其成就已不亚于历代天帝了,与历代天帝相比,他所缺的就是留传承指引并受万民心祭。若仓颉真有此心,将来也不难做到,如今之“不能”只是暂且不能,但“不愿”却是真的。

    仓颉不愿成为另一位天帝,并不是他藐视天帝成就,他对列位天帝都推崇万分,甚至对少昊天帝仰慕不已,但他另有所求。话又说回来,他若成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