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庄子说,圣人就是效法天地的状态属性(美德、规律、机制、原理)通达万物之理的。因效法天地之德,至人法天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属性,故无作(无作而有妙力在,如天地无作而日月常运行,是无作妙力)、无为(无有目的作为,无为无作,皆无欲无私之作为)。能与天道的妙明相合(“合彼神明至精”),就能参与天地的各种变化(“于彼百化”)。万物形态生灭的变化(“物已死生方圆”),难以从其相对认识中知其根由(“莫知其根也”),但万物自古以来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巨细一切事物皆在其天道内存在(“六合为巨;秋毫为小”),依于天道而成体(“未离其内;待之成体”)。天道表示绝对的存在,而巨细万物表示相对的存在。相对存在的万事万物,没有不生灭变化和新陈代谢的(“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一切极性事物的运行,各有其程序(“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这些程序是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井然有序的)。“道”(天道)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没有,但它真实而存在(“惛然若亡而存”);无形无状,但妙明神韵炽然(油然不形而神)。这是庄子形容“道”寂然清净,“常住妙明”、“谷神不死”的属性。它能畜养万物,且自然无为,无知无作,这就是绝对存在的状态和属性。知道绝对的存在是无为无作,无知无主,一切相对事物皆赖其生灭、运动。道不露形体而处处真实存在,求不来也推不掉,灵光永照,这就是对绝对真理的认识。
3、从相对入绝对
列子曰:“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列子·仲尼》)列子讲的“无意”,即无妄心识念也。有妄心识念的分别,则成为“有欲”的认识。“有欲”认识就陷入相对比量的相对真理中。无妄心识念时,前面说过,还存在什么?什么也不存在,只存一相绝待的妙明真心(道)!所以,只要“无意”,就从相对真理中迈入绝对真理的大门。只要“无意”,当下就显真心。常言道,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如如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这里关注的是如何从相对真理迈进绝对真理,要在心地上可操作。列子的“无意则心同”,就是一个入口,用“无意”来清除极性观念,就是脱离相对真理的认识。“无意”和“心同”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当你脱离相对比量的当下就进入了绝对现量。
“无指则皆至”,凡有所指,皆是具体有限之事物。本来一相的实相存在,只要有具体的所指,则成有限无边的界相分割。犹如大海中的水泡,大海喻无边,水泡喻有界。有界就有内外,有内外就成为二相,二相则不能皆至,因相界阻隔之故。列子讲“无指则皆至”,“无指”则无有限之界相的存在,故自然“则皆至”。“皆至”者,周遍也!“尽物者常有”,能尽括万事万物者,只能是永恒常住的实相道体也。“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形动则影移,这是常识。但列子在此是说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影确实不移,“影移”是“形动”的一个个现量的连续,但二相“有欲认识”则感觉是影在移。前面说的电影影像变化也是这个道理。新影并非旧影的移动,而新影、旧影皆是形体变动现量的展现,形体刹那刹那现量的连续,感官分别则误认为是影在移。和佛陀讲的“舟行岸移”,“云驶月运”即是同一道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错觉,舟车行时,人却见到岸移景动,实际是舟车中人眼前的一幕幕现量的连续,是舟车运动带来人眼前现量的一个个现量境的出现。天上云在行走,但人们总觉得是月在走而云未动。
佛陀和列子讲的这三个例子看似很浅显,但寓意极深。如果我们感到影动、岸移、月运时,相当于我们陷入了感官“有欲认识”的(比量)相对真理中,如果我们明白非影动、岸移、月运时,我们就不被我们的感官“有欲认识”来欺骗,能感受到是一个个现量的连续时,就好比我们进入了“无欲认识”的(现量)绝对真理中。从此三例中,也可以体悟到比量的相对真理的不真实性、相对性和不了义性,也可知现量的绝对真理的可靠性、绝对性、究竟性。也指明了我们应当追求绝对真理,认清相对真理的相对性,抛弃其虚幻的不了义性,直到无上觉道圆成。从三例中我们要进入最难觉悟的同一类问题,那就是惠能的风动、幡动、心动的公案。懂得了这三例就明白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机制原理。舟车、形体、放影机动、云驶,吾人好理解,但心动人们却不好直观的理解。其实道理一样,只是心动不直观而已!吾人皆有“软件”,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行蕴刹那刹那的带动下,我们“软件的胶片”亦在不停的刹那地变化,也是一幕幕的现量在展现,由此形成我们见闻觉知的主客“三道境”(内外一切,皆是电影屏幕上的现象)。
列子和佛陀的例子,根本用意就在于此!我们看到风、幡动,犹如感觉到是月运、岸移、影动的错觉一样,能像识破非月运、非岸移、非影动一样,来领悟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时,就与列子、佛陀的大智慧有缘!我们反复讲这方面的例子,问题就在于要突破此障碍,因为这是相对真理迈向绝对真理的关键一步。也是从“有欲认识”进入“无欲认识”的关键认识,也是破除极性心识进入非极性的关键见地。所以,得反复强调!
庄子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这个公案很著名,寓意极深。但仍和“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的机制联系起来,与风动、幡动、心动则可直接对应。云驶、舟行,使我们看到的只是“三道境”中的一道境(客观外境)的现量境在变化。实际上,变化的是舟车的运动使我们在时空坐标上的位置在变动。把在舟车里的我们可看作是舟车的“软件”,舟车运行对应行阴的“运运密移”。当“软件”被行阴带动刹那刹那变化时,则现量连续展现。佛陀讲,行阴一瞬间变化八万一千次。以速度的现量变化,形成了我们见闻觉知的外境(现量)。而我们的“软件”是第八识的“舟车”,连我们的心、身、外境,相对于第八识上所带的“软件”来说,三者皆是“外境”,犹如我们在舟车上看到的舟车内外境一样。所以,我们把妄心、幻身、客境三者就称为“三道境”。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皆是第八识上所带烙印形成的“软件”的“三道境”也。
当庄周梦为是蝴蝶时,蝴蝶的妄心是蝴蝶“软件”上(胶片也)展现的第一道“外境”,飞行的蝴蝶之身是第二道“外境”,晚间的梦境则是其第三道“外境”。当蝴蝶梦为是庄周时,庄周的心、身亦是二道境,则白昼的庄周是蝴蝶的梦境。在这个公案中,庄子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白昼亦是梦境!因为,夜晚的梦境人们可以理解,但白天亦是我们“软件”放影的“梦境”,则会让人们难以理解。虽然难以理解,其道理和舟行岸移、云驶月运的颠倒无异。能理解昼夜皆是梦,就可不受我们“有欲认识”来局限,就可从相对真理的圈子里跳出来,就有可能从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梦境中醒过来,从而见到究竟一相的绝对的真正觉醒的现量境,那才叫绝对真理。庄周梦为蝴蝶,夜梦的一切境皆是庄周的现量之连续;反之,“昼梦”中的一切梦境,皆是蝴蝶的现量之连续。庄子的第二本意就是什么时候众生能梦醒?庄子说:“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虽然庄周与蝴蝶不同,但二者皆是“物化”,都是循业展现的“物化”现象。物化者,业妄现量也,仍在极性世界,故都称无明识梦耳!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庄子·齐物论》) “方其梦也,不知梦也。”谁在梦时知作梦?能知者乃“大觉”者也。我们夜里作梦,不知是梦境。同样,我们在白昼的“梦境”中,有谁知道是在作梦呢?所以,梦中不知是梦,正是吾人的可悲之处。而这都是极性观念作怪的结果,也是二相“有欲认识”知见不正造成的,亦是相对真理坚固束缚所形成的。“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这是吾人最常见的事。知道人生一场梦,但私心、贪心、名利心放不下,拼命追求,到头来一场空劳神,万般带不去,唯有业缠身,这就是“梦之中占其梦焉”。梦中占梦,喻迷得深,妄业坚固。我们哪个迷得不深?从夜梦中醒来是觉,“觉而后知梦也”,从昼梦中醒来是大觉,“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庄子说的大觉之人,就是知白昼无不是梦境者也,也就是彻底破了无明识梦之人。这样的人,佛陀是也,老子是也,庄子是也,达摩、惠能等皆是也!代代都有从昼梦中醒来的大觉之人,人人也可以大觉过来,就看你喜欢不喜欢让“叫醒”。因为,尤其是未法众生,绝大多人喜欢不觉醒,怕耽误“瞌睡”!只有大觉,才知我们在相对真理的梦中占梦。一些故作聪明的人认为他很觉醒,很有见地,自以为是。但满脑子只知道君(君乎)贵民(牧乎)贱,拼命追求名利地位,把这种人生观的固执,当作自己很聪明、很觉醒,真是梦中占梦,梦不醒。孔丘与你在世间的存在皆是梦境也(“丘与女皆梦也”),我说你这一生白天黑夜皆是梦,亦是我在做梦(循业发现的都是梦)!讲的这些道理,一般人听到当作“大怪话”(“吊诡”),万世之后而遇上大圣,才能够理解其中的真谛,那就是不可多得的知音了(“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太伟大了!在佛陀大智慧的经教未传到东土时,而能把佛陀大智慧的一些内容以中华文化而表达出来,我们不由地敬叹,他和老子一样,真了不起!人们对庄子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儒、释二家。就道家、道学者而言,不懂佛陀的经教,要理解庄子也是很难的,尤其是现代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现代人不体证,而是做学问,那就摸不着边,不知庄子说的是什么)。
三祖僧璨曰:“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虚华,何劳把捉?得失事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信心铭》)三祖的“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是从相对入绝对的极妙法门。透彻“梦幻虚华”,就能彻底看破放下(“何劳把捉”;“一时放却”)。凡人能到此境地,必是庄子的知音。
庄子的知音,或确切地说是证到“昼梦”醒悟的“大觉”人,历代均有,或因圣者未留言教,身教化世而已,或为门派之见未能相涉不相传承,但境界证得的人总可找到。南梁的志公禅师就是一例,他在其《大乘赞》十首和《十四科颂》中就有表达。“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酌斟?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忽觉床上安眠,先却度船轨则。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忽忽。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景德传灯录·二十九卷》)
三、追求绝对
如何克服相对真理的局限而进入绝对真理,让人们未来解脱,现在生具法乐,这是历代圣贤的悲愿善慈!一相的绝对真理之乐是法喜法乐;二相的相对真理之理是感官娱乐。法乐利己利他,毫无后患,而有善果;感官娱乐看似利己,实则害己损己,况且娱乐“利己”往往损他,因为二相的娱乐极化自他,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后患无穷,定有恶果。所以,人们要认识转识的重要性,要认识相对真理的虚幻性,要明白绝对真理的智慧性,要清楚极性观念的危害性,要追求非极性境界的无上性,要获得一相无相的解脱性,要体证实相本体的真实性!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者,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
天道者,非极性绝对之谓也;人道者,极性相对之谓也。天道无为,绝对真理,非极性属性也,故至尊(“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一切极性事物和相对真理之“君”(本根本体也,主者)也。人道有为,相对真理,极性属性也,故为累(因缘所生,当体皆空,幻化不实。但因无明迷惑,识心分别,二相取舍,事非蜂起,烦恼无尽,生死不了,岂不累?),故为臣。臣者,为非极性实相本体或绝对真理之称体起用,循业现相也。“天道”之无为,体现着我们追求的目的。人生最高雅的境界,是智慧道德圆满的属性(世界观),慈光善意普照的状态(人生观),自在解脱无碍的作为(价值观)。“人道”者,体现着众生各自承受的现状,是众生被动展现的结果,是迷惑无智的愚昧状态,是贪瞋痴慢的属性,是无可奈何的被动。这里的“天道”不是指天堂的天道;“人道”也不是指人间之人道,是专指两类状态属性,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亦是本章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界线。所以庄子说:“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第四章 突破思维与自性开显
一、极性思维的困境
1、愚民非愚,聪明非聪
人类从“有欲”认识到“无欲”认识的过程,就是突破思维与自性开显的过程。此过程转识成智亦是,二相归一相亦是,极性转非极性亦是,比量到现量亦是,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亦是,转凡成圣亦是,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升华境界、回归自然亦是,儒释道圣贤的理论操行皆是!
老子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是人们很难理解老子慈悲智慧的内容。为什么要“使民无知无欲”呢?“无欲”还可以理解,“无知”就不能理解了。尤其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之说,就更不能理解了,甚至就想不通了。于是,被一些浅薄之人说成是“愚民”政策,将老子说成了复古倒退愚民学说的理论家了。的确,二相有欲的认识必然导致识心分别强化;识心愈分别愈强化,“为我”的主客(二相)取舍就愈坚固,自私自利的观念就愈敏锐;为我取舍愈敏锐,则争贪之心愈机巧,愈“聪明”;为我自私的心眼愈“聪明”,人心就浇漓;人心愈浇漓,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良心等文明的人性就愈泯灭;文明的人性愈泯灭,鲜廉寡耻就愈显露;愈显露,人就会习以为常,成为“情理”。于是,世风日下,作恶造罪不知羞惭;不知羞惭,则必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结果人性堕落,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仁义、道德、理智等特性,就成为人面兽心了,社会必然无序化,天下必然在争贪夺抢中大乱矣!
老子的大智慧,明晓人心二相分别极化的恶果,必然导致人类社会争贪夺抢的局面(“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抢,失抢而后杀)。他的慈悲之心,不忍让子孙后代陷入失去人性的泥潭中去,故大声疾呼,要使民“无知”,要“愚民”。要“愚民”的老子,是先从“愚自己”开始的。请看:“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