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佛及弟子 闻其说法音 常念而守护 或时为现身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 其身甚清净 如彼净琉璃 众生皆喜见 又如净明镜 悉见诸色像   
  菩萨于净身 皆见世所有 唯独自明了 余人所不见 三千世界中 一切诸群萌   
  天人阿修罗 地狱鬼畜生 如是诸色像 皆于身中现 诸天等宫殿 乃至于有顶   
  铁围及弥楼 摩诃弥楼山 诸大海水等 皆于身中现 诸佛及声闻 佛子菩萨等   
  若独若在众 说法悉皆现 虽未得无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净常体 一切于中现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 明利无浊秽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闻一偈 通达无量义   
  次第如法说 月四月至岁 是世界内外 一切诸众生 若天龙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种 持法华之报 一时皆悉知 十方无数佛 百福庄严相   
  为众生说法 悉闻能受持 思惟无量义 说法亦无量 终始不忘错 以持法华故   
  悉知诸法相 随义识次第 达名字语言 如所知演说 此人有所说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众无所畏 持法华经者 意根净若斯 虽未得无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经 安住希有地 为一切众生 欢喜而爱敬 能以千万种 善巧之语言   
  分别而说法 持法华经故”   
  从佛陀的大智慧可知,只要六根清净,六根上就能展现宇宙万物,一切所有。因为,“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庄子·齐物论》)一指含天地,一马显万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因陀罗网式的互摄互含(因陀罗网上,一珠现一切珠,一切珠中有一珠),无漏无遗。只因吾人极性心识分别,极性思维分割,致使一切本具的功能不能展现。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却因妄想分别执著,不能得现。如来具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凡夫所具,遇障不能见;天眼天人所具,远近昼夜,有障无障,均可见之;慧眼声闻所具,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菩萨所具,能了彻世出世间一切法门;佛眼如来所具,兼有前四种眼,无事不知,无事不见)、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众生和如来本来智慧德相不二,就因极性分别、执著二相之识心妄想,使吾人本具的六根功用不能现前。所以,突破思维,开显自性,恢复潜能,成为儒释道三家理论与修持的重要内容。   
  《易经》讲:“‘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经·系辞》)“无思”“无为”者非极性属性,“寂然不动(‘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妙明周遍,应物如镜如响)”。“天下之至神”者,乃大圆镜智也,“知常曰明”也。“唯深”者,真空无相也,唯无相真空才能通天下之志,为天下万物之本体。“唯几”者,真空妙有也,虽空无一物,但“能生万法”,可现妙有,“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者,不动周圆,周遍法界,无处不有,无所不在,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都是表达突破思维、开显自性的属性状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易经·系辞》)作《易》之古圣,亦是为了归根复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以顺性命之理),“乃至大顺”。“至诚(清除极性心识的一相寂灭之妙心)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中庸》)“唯天下之至诚……知天之化育。”(《中庸》)儒释道的圣人,虽理论表述不同,“方便有多门”,修法不一,但“归元性无二”,这才显示真理的特征。真理不因时代而变,不因人而异,亦不因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而不显其唯一性、绝对性的特征。   
  8、“大”为无上法门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六十七章》)   
  老子将“寂兮(清净本然)寥兮(周遍法界),独立而不改(不动不摇,不生不灭),周行而不殆(常住)”的“混成之物”,“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正因为“道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不动周圆),故无有一物与“道”相似,这就是“夫唯大,故不肖”。如有其相似者,就不能名为大,早就为细小了(“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老子用“大”而无比、大而无外来说明“道”的绝对性、无极性、一相性、永恒性、周遍性、无相性、无边性,亦通过一个“大”字显示了修德符道的修持法门。首先道“大”的属性状态,要求修道者心要“大”,要大到与“道”一样大。只有大到与“道”一样大,才无极性分割、阻隔、界相等障碍。这样自然就无二相分别了,无执著了,无内外之分了,无主客能所了,无极性观念了,无有限体相了。体现在心态上,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然也就无人我事非了,无贪、瞋、痴、慢、疑、嫉妒等众生心了。因为有了各种相,各种烦恼,就不能与“道”大的属性相符。所以,要得道,就必须要清除这些心相与烦恼。“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从”什么?就是德要“从”道之“大”。“孔德”者,大德之谓也。大到什么样的状态(容)呢?大到与道之“大”一样大,这就“从”道了,“顺”道了(“大顺”)。   
  大道至简,理论修法,只一个字——“大”!领悟这个“大”字,就是突破思维,开显自性。“同于道者”,就是同于“大”;修道者,就是修“大”。时时以“大”来要求自己,就是佛家的直指涅槃妙心,也是儒家的“止于至善。”佛家的六度波罗蜜,就是这个“大”字;儒家的“明明德”,还是这个“大”字;佛陀的“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地藏经》)正就是显这个“大”字。老子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有多大,则天有多大(空大),地有多大(色大),人有多大(识大)。何谓也?佛陀称地、水、火、风、空、见、识为七大,其机制原理仍在“道大”上。   
  佛陀说:“汝元不知,如来藏(道)中,性色(地、水、火、风、空、见、识)真空,性空真色(地、水、火、风、空、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楞严经》)所以,老子的四大,佛陀的七大,归根结底,还是显这个“大”字。佛陀曰:“善男子,觉性遍满(道大),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圆觉经》)“遍满”者,亦显道的周遍之“大”也!“觉性”遍满,正是老子讲的“道大”。“觉性遍满”故,六根、六尘、四大皆因“觉性”“大”故都“大”。因为,“夫唯道,善贷且成”,“循业发现”。老子还讲:“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二章》)“白”、“方”、器”、“音”、“象”等,皆是极性世界中的极性属性,是六尘之物,但用个“大”字,就消去了极性属性和极性观念。所以,突破思维,开显自性,这一“大”字是无上法宝!缘此,希望吾人一切皆“大”,就万事大吉了!老子的“三宝”亦是这个“大”字的体现。   
  9、“慈”——无能胜;利乐有情   
  “慈”者,愿人得乐;“悲”者,拔人以苦。悲心易而慈心难。同情弱者、济人困厄、拔救苦难等的悲心并不太难,但愿人得乐,愿人财、色、名超过自己,愿别人的孩子优于自己的孩子,如此等等的慈心很难发出。只有心大到与道“大”相比时,才可能有慈心的开发,尤其无私的大慈心。所以,老子的“慈”宝,是直接显示道“大”属性的。开显了慈心,才有勇。   
  “勇”者,大誓大愿也,非俗人之勇(俗人有拼命之勇,义士有舍身之勇,但均非智慧慈心之勇)。慈心之勇是无所得智慧的大誓愿。如佛陀的“一子”想之慈心,还有佛陀为他人得乐而为完满无上菩提之大愿,能舍头目髓脑、江山城池、妻子儿女等,此“勇”是以无个人所图的智慧大愿大誓为前提,这种智慧的大誓大愿之“勇”,来自道“大”的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属性要求。此“勇”能消除极性,突破思维,开显自性。故这种慈“勇”是悟道得道之法宝。如无这种慈心而勇,就是小心、私心之勇,那势必要极化极性,流入有所图的追求中,故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此非专指世间攻伐卫守之事,乃主要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事(世间之事的对应乃是真理在不同层次上的全息现象)。   
  “夫慈,以战则胜”,是大誓愿引导下的精进进取、必胜信念,以及最终证得无上菩提的成功;或说,是以度一切众生成佛的慈心,促进完成无上菩提大愿,以此愿力圆成佛果,这就是“以战则胜”。慈心的大誓愿不退,处于不退转境地,就是“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道救人成就道果,就让人们早日开显慈心,以慈心的开显,来巩固修道的成果,来圆满无上菩提的大愿,这就是“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庄严佛土   
  “俭故能广”。“俭”者,澹泊寡欲之意。澹泊寡欲者,不奢侈浪费;不奢侈浪费者,不暴殄天物;不暴殄天物者,能惜物爱物。实际上,“慈”心是道“大”属性体现在人上的“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俭”德是道“大”属性体现在物上的“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就是说,“慈”宝爱人,“俭”宝爱物。爱人爱物,达到无弃人、无弃物,自然心量广大。这就是“俭故能广”。   
  “舍俭且广”者,是指不爱物的心量广大。这种心量广大很危险,很可怕,它会发展到挥霍浪费,奢侈无度,暴殄天物,从而导致人物乖违,人与自然不和谐。于是,人与物间极性极化,最终是死路一条。老子的“慈”在佛家讲,就是“利乐有情”;“俭”则是“庄严佛土”。佛家讲依报正报,众生生存的环境条件的果报称依报,如国土大地、房舍器物等;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称正报,如身相大小、五官相貌等。依正二报,都是众生业力的展现,都是自心循业所现的量。“利乐有情”的“慈”心,是改变正报业因的根本;“庄严佛土”的“俭”德,是改变依报业因的根本。“慈”、“俭”二宝,也是行菩萨道的根本内容。   
  11、先天下之忧而忧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则爱人,愿人得乐,其内容是舍己为人,先人后己;“俭”则爱物,愿物各得其所,顺其物性,护物、培物、育物、惜物,为物行方便,为物劳作。所以,“慈”、“俭”二宝的成就,必显出“不敢为天下先”的无求、无欲、无私、无为的品质。因“慈”人、“俭”物,利乐有情,庄严佛土,有情无情,悉是他无求无私服务奉献的对象,故必然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正因为此,故能于有情无情皆自在,不被人物所转,不二相分别,没有极性观念,不执人物之情。“慈”、“俭”亦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慈爱人非著人我相,俭爱物非著贪物心。无我为谁求安乐呢?但愿众生得离苦!无我哪来的众生呢?“故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度”,爱一切物又总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能看破放下,于物自在,于人自在,“故能成器长”。另一方面,“朴”散为器,人与物、依正二报,皆是“朴”散而成的有形有相之“器”。见相不著相,见相能见性,自是大解脱,“故能成器长”。“舍后且先”,争先恐后,一定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认幻为实,认假为真。于是,总是执著挂碍,于人、物不能自在,必二相取舍,极性观念丛生,终无解脱之日,死路一条(“舍后且先死矣”)。另外,“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周流天下,遍满十方,人、物皆“道”所现。“道”外无人、物,人、物外无“道”。敢为天下先者,终是敢为“道”先;敢为“道”先,则无明炽盛,极性极化,不顺于“道”,于“道”乖违,必是绝路。   
  老子的三宝,正是佛家所说的利乐有情(“慈”)、庄严佛土(“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敢为天下先”),亦是“同于道”的具体体现。人能守此三宝,必能“同于道”,“道亦乐得之”。故持此三宝,是突破思维、开显自性的人人可操作的法门。   
  12、“无相、无念、无住”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三十五章》)   
  老子曰:“大象无形”,“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大象”者,大道也;“执”者,持也。“执大象”者,“同于道”也,与“道”无失也,得无生法忍也,不退转也。以理相讲,“执大象”者,已能不动周圆,因为没有极性的界相分割与阻隔,一相无别,故喻为“天下往”。吾人无量劫来,将原本一相的无形“大象”,被极性观念、识心思维极化分割为无数阻隔界线,故不能畅通无阻。其小心眼只是为“我”,心识感觉不出吾人六根之相界,妄立主客,人我对待,从而事事处处无不受极性观念的遮障。在粗相中,个人、集团、民族、国家、社会无一不在极性束缚中竞争、斗争、战争,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达不到,怎么“天下往”呢?人与人有人我的极性对立,家与家有我家你家的极性对立,集团之间有我们你们的极性对立,民族之间有同异(风俗、文化、信仰等)极性的对立,国家与国家有明确国界的极性对立,人与自然界也有主客分立的极性对立。从极性的细相讲,吾人一念无明,就产生见相、能所、主客等极性观念,从语言、文字到思维、意识,无不是极性属性。所以,二相分割,内外皆不能“天下往”。“执大象”了,极性“无生”了,自然就“天下往”。一个“执大象”之人,内无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