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大唐在西域对吐蕃的反击!
吐蕃的应对是派遣大臣论吐浑弥到唐朝求和,要求双方外交休兵,保持目前状态,而且请求与吐谷浑恢复睦邻关系;唐高宗不许!
过往大非川打得咱这么惨,现在还想得了便宜又卖乖,免提!
高宗皇帝李治自知身体已差,念念不忘的是要向吐蕃复仇,说起来他这一辈子顺顺当当,得皇位、娶御姐(他与皇后之间确有感情的)、破突厥,三皇打高句丽(杨广、李世民和他)最终是他灭了高句丽,岂料吐蕃打他的脸,不报此仇,皇位也不要!
大唐的国力非同小可,一旦专一做一件事情,那是很可怕的。
如现在的通湟县出产的粮食给户部买下后并出资修建仓库,足以提供十万人食用!
而且户部还赞助修路:通往鄯州和通往西海的水泥路。
有机会到达鄯州的人们,出城门后往西,就可以见到一条宽敞的四车道水泥路
每年发三万徭役送到通湟县,修路和筑城!
大手笔投入的投入还包括先前冯小宝从朝廷那里得来的筑城费,冯小宝遂在通湟县筑城周长六里,墙高六米、也无瓮城(内城),而且城也不是很宽,防御工事不算很强大,整体花费不多。
让人们大出意料,以为他还想建立一个空前规模、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城呢。
大伙儿渐渐知道,冯小宝是个高明的建筑师呢。
周长六里不算很小,但绝对不大,要知道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
六米高也不算低,长安城高也是六米,但是,对于一个边镇城市而言,那是低了!
只要有可能,边臣镇将在筑城时恨不得越大、越高,十米高城墙不算高,做到十二米!
瓮城同样重要,敌打破外城,利用瓮城,尚有可为也。
看出大伙儿的疑惑,冯小宝大笑道:“筑此城,不为防御吐蕃,他们打不到我们这里,是安大家的心矣!”
“吐蕃绝打不到我们这里!”冯小宝斩钉截铁地道。
“是我们去打他们,他们绝对到达不了我们这里!”冯小宝傲然地道。
好吧。。。你说咋地就咋地了,要是他们杀来,就看他们给不给你这个面子了!
见到大家半信半疑的样子,冯小宝一不作二不休,索性来大装神棍道:“我军与吐蕃必有一战(众人心忖废话),当在三年后(现公元675年,三年后为公元678年),诸君为击破吐蕃,随我努力!”
大家带着耳朵听听,程伯喜看冯小宝那吊样,有意与他抬杠道:“如若不是呢?”
人人纷纷叫嚷道:“赌!赌!赌!”
两人是兄弟,也不多下注,就赌若胜利后在洛阳著名的天道观吃上一顿上等的素宴罢了!
天道观,是皇家诸多权贵赞助兴建的一座道观,其素宴极是有名,食材考究,做法精细,价格昂贵不算,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吃得到,普通人要半年前下订才有机会吃上,两人约定谁输谁请。
冯小宝不仅与人赌注,还秘密上奏朝廷,告知道:
“大唐与吐蕃必有一战,当在三年后!决定性的一战,若我大唐赢了,则我可灭亡吐蕃,若输,我大唐的形势恶化,与吐蕃争斗将处于不利。
大战的位置必在陇右河西,在于西海!
彼必出主力与我军决战于此,而我必破敌于此!
而大战之前,吐蕃肯定会在两路出击,一攻我西域,二攻我扶、松、洮州等,除此之外,大战之前亦会骚扰陇右诸州,朝廷不可不防也!”
奏折明明白白,上到天皇与天后御案上,这可是边镇大将的上书,须当有所反应!(未完待续。)
第二五二节 交通改变命运
朝廷的大臣如李敬玄(宰相)、来恒(宰相)等皆认为,冯小宝乳臭未干,或者武力值超群,但为帅则并不可独挡一面,他的上奏,应该是他的师爷唆使他作出的表现,而他的师爷们,能够有什么样的高度去看待军政大事,早就轮到他们去做宰相了。
两相国认为冯小宝之言不可信!
而且天后力撑冯小宝!
其实天后对于冯小宝,是什么都信了?
也不一定,如果没两相国反对,很可能天后去反对(冯),但现在为反对而反对,你们说他是错了,那她就说他是对了,藉此削两相国的面子。
真要是两相国对了,天后就厚着面皮说“卿家所言极是!”如若两相国错了,那天后可以治他们的罪!
世道就是这么不公平,既然敢于反对天后,就要有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天后力挺冯小宝,得到了天皇的支持,认为很有可能。
两相国自然不服,说冯小宝年少得志,能够有多大的能耐,去预知未来军事动态?!
然而天皇的态度比他们更坚决,往时听得进谏言的他不高兴地道:“朕之大将,不是你们可以想象的!”
天皇圣裁,官员们只能从了,他们以冯小宝的奏折为基础作出应对措施:
一、彻底地结束高句丽、新罗战事,将那里的大将尽快西调到达吐蕃前线,主持战事,为此,不惜与新罗讲和。
二、训令西域、陇右、扶、松、洮诸州(四川、云南)等地守军加强防御,而后方而责成兵部负责支前供应。
三、各地尽快完成州府与州府之间的“水泥马路”建设,尽快实现州与州之间的四车道马路相通,尤其是通往前线的州县更要抓紧,限期完成!
圣旨下达,各相关人员、地方都行动起来。
州县大兴土木,大干快上水泥厂以生产水泥去筑路,包括挖矿、建厂、生产和运输最终的筑路和征税,许多官员和商人从中取利,纷纷发财。
因此,水泥行业的老祖宗供奉的是冯小宝!
主张水泥修路的天后,依照冯小宝的提议,成立了中央级别的“马路建设基金”,收集朝廷和个人的资金,在中央城市之间、边境打仗城市之间修建马路,并征收“过路费”,以此回收投资。
此举方兴未艾,大唐的修路成风,若干年之后,大唐马路成网,交通便利,整个帝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越明年,为大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陇右地区首先上报,吐蕃人入寇!
然后西域有警、扶松州地区有警,大唐与吐蕃边境烽烟四起,冯小宝所言俱成事实!
两大臣相顾无言,摇头道:“不意为小儿辈所趁也!”
……
通湟城西城楼上,将星云集,铠甲铿锵。
众皆默然,气势肃杀。
冯小宝坐在帅案前,看着大部头津津有味,赫然是《春秋》!
这鸟人,他看得进?
他大言不愧地对旁边的参军崔千寻道:“此书不错,奈何过于生涩,宜改为白话文更让人看得懂。”
崔千寻红光满面,正是春风得意时。他这些年一直追随冯小宝,利益同沾,小宝升官,他也跟着升官,那是一个刷刷刷的,职事官肯定不如冯小宝,他的寄禄官甚至还高过了冯小宝,为正八品下的征事郎!
冯的寄禄官一直还是承务郎,没怎么升过,朝廷还能够怎么升他,二十一岁已经做到了从三品的将军和六品司马(职事官),权柄大得吓人!
听冯小宝如是说,崔千寻附和道:“是极,过于生涩,做成白话文才易懂!”
冯小宝大发感慨地道:“知识必须易懂才易传播,我想啊,以后等我走不动了,不打仗了,那我就找间书房,专门写书。”
“那时的将军,转战各国,功成名就,阅历丰富,写出来的书必然精彩,我就给将军来抄书吧!”崔千寻拍马屁道。
听着他的语言,其他人深深地bs之说话无齿。。。毕竟冯小宝远远年轻过他崔千寻,等小宝老了之后,崔千寻早就掉光了牙齿变成了无齿,还能给冯小宝服务。
“行啦,老崔,你来给我抄书的话,我会受不了的,红袖添香夜读书,我那时八十岁,找两个八岁的小妞来给我磨墨铺纸吧!”冯小宝大笑道。
旁边的人一听,果然老崔的上司更无齿啊。。。他八十岁老人家,打的是人家八岁小姑娘的主意!
人渣啊!
冯小宝什么人,见大家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马上解释道:“我以后写书,好过现在去写书吧!”
一言兴邦,一言定乾坤,冯小宝此话对极!
现在大伙儿要靠着他去升官发财呢,他要是不干了,别人可不一定有他的本事哦。
单是天皇、天后对他那份儿的信任,别人拍马也赶不上,试试看,二十一岁的三品高官!
正当他与大伙儿谈笑风声时,传令兵闯进来道:“烽火台点起来了!”
“好!”
冯小宝立即发令道:“第一府兵和第一预备府兵随我出发!”
“是!”众将轰然听令。
然后他吩咐程伯喜道:“(通湟)县里就靠兄弟你了!”
“小宝你放心,我必定守好县城!”
……
第一府兵实质是嵩阳县折冲府,为上府骑兵,人数一千二百人,不过冯小宝指挥的部队多了,干脆省事地说是“第一府兵”,以此类推。
都尉是范无伤,现在他够爽了,四品职事官(上府折冲都尉)和四品寄禄官(宣威将军),已经超越了他在禁军退役前的位置,而这一切都是不到几年功夫就办到的!
而第一预备府兵则是冯小宝征发的为他放牧的牧民组建而成,他们在放牧同时进行军事操练,以骑射为主,骑战为辅,弓箭不错,护甲很一般。
他的手下,还有足足五支预备府兵,都是骑兵,只要需要,随时征招入伍,为他而战。
两千多人都是一人双骑,轰轰离城,道路尽是水泥,部队可以小跑行军,不怎么费力。
一路前行,尚无敌警,直到湟水边上,那里有一座宏伟的水泥大桥!
架设在崇山峻岭中的水泥桥,虽说只有区区十米宽,百米长,也是极为惊人的建筑了。
湟水一号桥,冯小宝主建!
作为一位建筑师,冯小宝也学习过修桥术,在湟水边上建桥,成为大唐向西海出击的交通要道。
因此在桥两边已经要塞化,驻扎了一个折冲府兵,以防吐蕃攻击。
另一座桥则在大通河上修建,已近完工,届时,大唐的兵员、补给沿着水泥马路,将源源不断地通过两座大桥后,杀向吐蕃!
吐蕃人还以为是以前的大唐,殊不知大唐于大非川兵败后,冯小宝的崛起,让胜利的天平向大唐倾斜了!(未完待续。)
第二五三节 三女将逞威(一)
冯小宝的步兵,沿湟水边布防,遍布烽火台、镇寨,防御严密,吐蕃人骑兵破防困难,因为地形不利,又是山又是水的。
而前出到西海边,倒是成片的草原,正是双方交兵的好地方。
大家在此玩上两手呗!
冯小宝两府兵加上杨成献一府兵共三千多人,浩浩荡荡往西海出动,他们在原野奔驰,沿途扬起大片烟尘,而在对面的方向,烟尘同样大起,那有大批骑兵在接近。
斥侯来回奔驰报告敌情,他们一人双马,回到已阵即换马。
不久后,涌出了大量吐蕃骑兵,小辫子皮衣,不少人人着皮甲戴皮盔,还有许多人是金属护甲,那是帐兵!
参谋们紧张地数数统计,发现对方同样也是三千人之多,有上一千多的帐兵!
帐兵倒不一定是吐蕃中央兵马,而是地方豪强,他们相对有钱,能够给部下使用较好的装备,
双方通传,果然,来者是扎棱湖边的摩多卡部族,首领叫做“长巴约”(译音),是个留了小胡子、扎小辫子的小眼睛小个子男人,虽说貌不惊人,可是他的眼神显得非常狡猾。
见到对面唐军的人强马壮,第一印象给长巴约深刻!
他的小眼睛来回地转,看得非常专注:这批唐军不好对付啊。
他们身体非常强壮,膀大腰圆,脸色超乎寻常的滋泽,显然是吃肉得多,营养丰富!
加上训练有素,明显是见过血的,精气神极佳。
他们的马,都是河西马,高高大大,让吐蕃人的矮种马显得十分可笑。(没包括预备府兵,他们是蒙古矮种马,与吐蕃人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但马还是马)
他们的兵器,一水的金属制,哪怕是预备府兵也不例外。
长巴约眼睛急转之后,亲自出马,大声用汉语道:“久闻大唐勇士威武,可敢选出三位最强大的勇士,与我吐蕃勇士进行三场拼斗:骑射、骑战和步战?我们既决高下,也分生死,生者赢,输者亡。”
“三战以二胜一负者为胜,我若胜了,你们唐军退回湟水,这里就是我们吐蕃的放牧之地,你若胜了,这里就是你们的唐军的放牧之地,双方都不可进入,以一年为期,可敢一战?!”
他用鞭鞘指过,范围不小,从湟水边直达西海(青海湖)边。
原来是要斗将啊!
冷兵器时期,猛将出场搦战单挑,胜利后既可打击敌方军心,又可提升已方士气,更可籍此击杀敌军悍勇之将,可谓一举三得。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遇到敌方想斗将,已军只要有点把握,无不欣然应战。
尤其是自忖勇力的吐蕃人,认定老子天下第一,极喜斗将,
听过他的话,冯小宝问诸将道:“你们觉得怎么样?”
杨成献摇头道:“敌人怕矣!我们两府兵,夹击一帐兵,必胜无疑,不必答应,可急进兵,击破当前之敌!”
他新晋都尉,独领一府兵,正是进取之时,引军上千,大破敌兵,痛快淋漓,人生快意也!
以他现在位置,没什么人敢反对他,除开军中前辈范无伤,倒有不同意见道:“成献,你怕没仗打吗!”
“以我看来,可以斗将,我们此处安全了,把兵马开到其它地方,与吐蕃人再打过!”
听进范无伤的话,冯小宝问道:“你说话算数吗?”
此言一出,等于问“你们是人吗?”吐蕃人听过翻译,顿时骚动起来,群情汹涌,挥刀舞弓,跃跃欲试。
“铿!”长巴约取出战刀,肃然道:“我以我们的天神为誓,若你胜利了,则湟水边直到西海,都是你的牧区!若我胜了,则是我的牧区!”
“好,我信你!”
冯小宝也取出战刀,与他虚拍一下,当作起誓。
……
双方第一战,骑射!
既然是长巴约提议,因此他出第一个人,是位朴实无华的大叔!
那家伙人到中年,大众脸,衣着朴素,布衣只扯了块皮毛披在身上,连皮甲也没有,带了把也不是很显眼的弓,只是箭长一些而已。
普通至极,就是吐蕃牧民中的普罗大众,一个放牧的大叔。
出场无喧嚣,不象大人物们拉风。
殊不知他这一出马,唐军大部分将领们,齐齐恶寒,警觉之心提到最高!
他们,可见惯了冯小宝的“家中老仆”博尔扎去扮猪吃老虎!
说是老仆,实际上杀人的老家伙、老屠夫、老杀手、老匹夫!
不会是又一位的“家中老仆”,俄们心里怕怕的哦。
“让我来!”唐甜当仁不让地道。
“小心!”冯小宝素来对她是极相信的,一般不说二话,但见到类似“家中老仆”的人物出来,他都害怕啊!
“知道啦!”唐甜双腿一夹,跨下的桃红马石榴如风而出。
她有足足四匹三千贯以上的宝马,桃红马石榴是其中之一,她只是披着轻甲,人俏马丽,出阵之后,连对方的大叔都脸有不忍之色。
想的是一箭把女将射死,实在可惜。
其余吐蕃人同样怜香惜玉,暗忖这妞给射死的话,确实可惜!
都在可惜,以为自家赢定了呢,却不想自家会输掉。
唐甜脸色清冷,把对方的表情神态收在眼里,不禁轻轻一笑!
既然猜到你的底细,我怎么会没有准备!
她抓弓出袋,两石五斗弓!
很硬很硬的弓了,吐蕃大叔微吃了一惊!
骑射箭手们通常使用一石弓,杀伤半径在在七十步以内,而在七十步外,命中率和杀伤力直线下降。
二石弓,较好的杀伤半径在百步。
二石五斗弓,杀伤半径达百五十步。
唐甜之前使用二石弓,在她生产之后,力气增加,能用二石五斗弓,冯小宝只用得二石三斗弓,比不上她了。
她持弓左手,右手抽箭。
马匹带了五个箭袋,分别悬挂于马身两侧之前后,其中四袋各放了箭枝二十支,都是三棱破甲箭,杀伤力大的同时成本高,但再高也高不过她的第五袋箭。
袋里只有十支箭,乃特制的合金箭,坚韧轻灵、速度快过普通箭10%,这是特制的“狙击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