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作 者:张港)
扫去厚重迷雾: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作 者:张港
在浩瀚的历史海洋里,究竟有多少被粉饰的史事?究竟有多少被隐藏的真相?本书精选了人们对历史的172个传统误解,多是人们习见习闻的历史问题,特别是那些被历史学家疏漏的问题。涵盖了诗词、成语、语言、文献、地理、姓名、自然等九大部分,没有繁琐、艰深的语言,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考据严谨。为你擦去历史厚重的粉妆,让你在轻松阅读中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相关文史知识。
第1节:负荆请罪的廉颇是个年轻人
史事
负荆请罪的廉颇是个年轻人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阳晋,被赵王拜为上卿。这是廉颇事迹的最早记载。赵王与秦王渑池会是在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负荆请罪的事发生在这之后不久。
这个时候廉颇的年纪尚不可能知道,但从打败齐国,拜为上卿这事来看,肯定不是十岁八岁的小孩子,应该是有些战斗经历的人。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到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后,廉颇因与乐乘的矛盾,愤而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离开赵国后,由于赵奢指挥得当,赵国在对秦战争中一连打了几个胜仗,这个时候赵王是不可能想到起用廉颇的。至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时,赵被秦攻下龙、孤、庆都,第二年秦又攻赵上党。〃赵王思复得廉颇〃,应该是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之后的事。赵悼襄王思用廉颇,派人到魏国看看廉将军还能不能领兵打仗。这时的廉颇尚能够〃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可见,这时的廉颇将军并不是很老。若不是有人说坏话,赵王还是愿意让他回国作战的,因为廉颇并不是老得不中用了。如果这个时候廉颇真的是已经年纪很大,已经八九十岁了,赵悼襄王是绝不可能动劝他回国的念头。廉颇的仇人郭开听说赵王欲起用廉颇,〃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可见,不但赵王认为廉颇可用,他的仇人也感到廉颇是个威胁。使者说他〃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使者虽然想使坏廉颇,但也不直说他老得不行,不便从年纪上做文章,只能从排泄不好入手。这说明即使是在这个时候廉颇依然是有能力的,也并不是很老。廉颇回国未成,但还是有人拿他当人才的,〃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这时的廉颇真的年纪很大了,楚国是不会〃阴使人迎之〃,并任他〃为楚将〃的。
廉颇入楚后活了多少年,也不清楚,但〃廉颇卒死于寿春〃,〃卒〃是最后的意思,这肯定他并不是入楚就去世的。
现在我们算一下,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负荆请罪,到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赵王思用廉颇,已经过了39年,廉颇〃居魏久之〃,以后又到楚国,最后死在楚国。这怎么的也得有几年时间。假如廉颇负荆请罪时就是老将,就算是60岁,那么他任楚将时已经将近百岁。
古人的寿命与健康是远远不及今人的。楚国不惜得罪魏国,挖来一个百岁老人做武将,这只能是神话。但《史记》并不是神话,它是历史,只能历史地看。假如,廉颇为楚将时是70岁,那么40多年前负荆请罪时的他,不到30岁。30岁不到的大将军,应该算是年轻的了。
蔺相如不曾为相
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
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为〃相〃。《荀子·王霸》中说,相国是〃百官之长〃。在当时,相是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是国王的辅弼,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蔺相如原来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出身低微。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他因完璧归赵,被赵王拜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蔺相如力挫强秦,为赵国保住了尊严,赵惠文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这是《史记》对蔺相如的最后记载,可能不久他就病故了。从蔺相如崭露头角到〃病笃〃,这期间并没有过为相的记载,只知道他位在上卿,与赵奢、廉颇同列。
那么,蔺相如活动于赵国政治舞台这一段时间里,赵国的相是谁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可见,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才是赵国的相。平原君为赵相在蔺相如当了上大夫之前,卒于孝成王十四年(公元前252年)[一说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在蔺相如病笃之后。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的〃三〃应该是实数。在赵胜〃三去相〃的时间内,又是谁做赵国的相呢?
《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魏冉来相赵〃。又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乐毅、魏冉、田单这三人全是〃外国人〃,授之相印都是一种临时的政治手段,他们为赵相的时间都很短,实权仍在平原君赵胜的手中。以上所述证明,蔺相如活动的时代内,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即使在平原君〃三去相〃的时间内,为相的也不是蔺相如。
有趣的是,廉颇倒是当过相的。《史记·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说〃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假,意为代理,暂时的。廉颇做的是代理之相,这时平原君刚死不久,由廉颇暂理国政。
真看廉颇非英雄
廉颇,廉大将军,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无比高大的,然而,那是文学,是舞台,也就是说,高大的英雄廉颇,只是个艺术形象,而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廉颇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差很远的。廉颇的原始事迹几乎全出自《史记》,特别是专门为他设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想了解真正的廉颇,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这些原始的东西,而不应该受到文艺作品的影响。
大将军廉颇攻齐、魏、燕等弱小国家,可谓是战绩赫赫,但是面对主要敌人秦国,就不是这样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结果是赵奢〃大破秦军〃,打了胜仗。同样是〃道远险狭〃,在赵奢看来是胜利的条件,而在廉颇看来却是不能出兵的理由。在秦军面前,畏惧不前的廉颇与赵奢的对比是多么鲜明啊!
司马迁既然是专门为廉颇作传,就不可能掩其战绩而不书的,然而,记廉颇的对秦作战仅仅一次,就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看得出来,赵国是在〃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无人可以出征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让廉颇出战的。司马迁说的话很实在。结果如何?战斗一开始,〃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障四尉。七月,赵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因首战失利〃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廉颇的坚壁不出,并非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英明之举,而是不得已而为之。长平之战,双方前后参战总人数当以百万计,旷日持久地磨蹭下去,谁都承受不了。如果廉颇能在远道而来的秦军立足未稳部署不定时给以重创,长平之战应该不会是这个结局。可是,由于廉颇初战失利,既而是消极防御,使得秦军有了重新调整部署的时间:一、调白起担任主帅;二、秦王亲自到前线督战;三、〃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至此,赵国败局已定,就是谁也无力回天。坚壁不出,并不是赵国的战略初衷,因此〃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撤了廉颇的主帅职务。赵王的怨怒是有根据的,被撤主要是廉颇本人战绩不佳,秦国的反间计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根本原因还是廉颇违背了赵国的作战意图,作战失利。
第4节:真看廉颇非英雄(2)
长平之战,伤了赵国的筋骨,后人皆大骂赵括,其实,败势先已由廉颇铸成了,纵是孙子吴起他们来了,也无可奈何。
由此看来,廉颇只能欺负小国,在对强秦的作战中就不行了:第一次是害怕,连出兵都不敢;第二次是失败,并无英雄的样子。
的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就说,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但那时是秦国着力南下,主力在巴蜀荆楚,赵国与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廉颇假借着虎威,尚可打一些胜仗。但在秦人来攻时,他与赵奢、李牧、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赵奢、李牧、蔺相如都没有廉颇名气大,这是因为廉颇还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由于负过荆请过罪,仿佛廉颇是个襟怀坦荡、勇于改过的君子。可是,他这个人有了错误就改,改了却再犯。长平战后,赵王曾再次起用廉颇,〃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比以前更重用了。赵悼襄王立,因燕人乐乘伐燕有功,〃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别人比自己功高了官大了,廉颇就犯了老毛病,把人家乐乘撵跑了还不算,竟然弃强秦压城的国家于不顾,为了个人怨愤,再一次耍小孩子脾气,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可能是魏国也看明白了廉颇这个人,〃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但没有重用,而且不信任他。后来他从魏国又跳槽到了楚国。在楚国,他也没得到重用,这时,他说出了〃我思用赵人〃,可惜,为时晚矣。最后,廉颇老先生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客死在异国他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记廉颇、赵奢、李牧、蔺相如四个人,以攻战取胜论,赵奢、李牧、蔺相如三人皆在廉颇之上,司马迁以廉颇为记叙之首,并非是因他功勋最著,而是因为廉颇居赵为官时间最久,以他为主线便于叙述赵史,以补《史记·赵世家》之简约。
作为艺术形象的廉颇,可以保留其光辉,但是对于历史的廉颇,必须要实话实说。
第5节:蔡桓公讳疾忌医了吗
蔡桓公讳疾忌医了吗
中学课本中有篇《扁鹊见蔡桓公》,因为这篇短文,蔡桓公这个人成为讳疾忌医的典型,嘲弄声一片,谴责声一片。而抛开成见,来看原文,我们发现,蔡桓公并不是讳疾忌医的人,这是一桩冤案。
文章很短,我们不妨再读它一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文章开头,〃扁鹊见蔡桓公〃,这时的蔡桓公身体一点不适的感觉也没有。扁鹊来见蔡桓公,也没说是来瞧病的。桓侯说〃寡人无疾〃,是实话实说。可扁鹊的眼睛比现在的CT还厉害,站了一会儿,就突然冒出一句〃君有疾在腠理〃。并没有说明依据,仅凭名医的身份就诊断出人家有病,错在扁鹊要是您,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路上遇到个名医,作出如此诊断,您也是接受不了的。桓侯〃不悦〃是正常的,在情理之中。
〃居十日〃,扁鹊又说桓公有病;〃居十日〃,又说桓公有病。桓公当然不悦,但也只是在扁鹊离开后表现出不悦,并没有当着扁鹊的面表现出来,给了神医面子。
又〃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时的蔡桓公身体还是没有不良反应,但扁鹊一而再,再而三说蔡桓公有病,这令蔡桓公不解,但是蔡桓公还是派人问了医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医生扁鹊见死不救,扭头便跑,也有点不对,只是到了桓侯〃故使人问之〃,才说出病因及治疗方案。
〃居五日〃,这已经是扁鹊说桓公有病的第三十五天了,这时的桓公才感到身体疼痛。而桓公一感觉到自己〃体痛〃,就〃使人索扁鹊〃,根本没有忌医。
桓公不幸,得了怪病,将要死了才有体征。更不幸的是死后让人笑了几千年。
《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喻老》,寓言而已。〃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这些话是说给医生(治国者)听的。而蔡桓公是患者,不是医生,不是韩非子要说明的主体。韩非子的本意是告诫医生,这段文字是说扁鹊的失误,并不是患者有错。而这段说明主题的话,课本却没有选入,删除了。
更冤的是,蔡桓公是春秋时人,而扁鹊应该是他之后的战国人,扁鹊见蔡桓公等于关公战秦琼。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事情还是这些事,可是,蔡桓公变脸了,成了齐桓侯。蔡桓公、蔡桓侯、齐桓侯,到底是谁的事儿也弄不清楚了,最后屎盆子全扣到蔡桓公身上了。
第6节:〃坑杀〃就是活埋吗(1)
〃坑杀〃就是活埋吗
《史记》记载,战国末期的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战,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失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从多种古籍对这事的记载看,这不应该是虚构的,应该是历史的真实事件。有人认为〃四十万〃系〃十四万〃之误,但学界多取四十万之说。这次〃坑杀〃一直被理解为:活埋。因为这样,长平之战就更血腥了。但是细究此事,活埋之说,却极不合理。
〃坑杀〃赵卒四十万实在是了不得的大事,许多古籍对这事有记载,叙述大同小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白起之后,又出现一次大的〃坑杀〃,那就是项羽〃坑杀〃秦军降卒。
《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