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哲学小辞典马克思哲学部分-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兜谋曜肌K铰废叨氛豢芍乃捣ǎ呛廖薷莸模谴砦蟮摹N薏准逗透锩嗣裨谌蟾锩导校乇鹪诹教趼废叨氛校岢直缰のㄎ镏饕宓目芍郏炊圆豢芍郏舛郧质裁词钦仿废吆痛砦舐废撸寐砜怂贾饕逭绞ば拚饕澹凶胖匾睦砺垡庖搴褪导庖濉�
  
  怀疑论 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表示怀疑的一种哲学学说。怀疑论把怀疑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原则。怀疑论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古希腊怀疑论的创始人是皮浪,他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事物是不是存在也是不能知道的,因此知识是不可靠的。他主张对事物不作任何判断,对现实生活不要关心,这样可以避免一切纠纷,保持安静生活。这反映了古希腊没落奴隶主阶级垂死绝望的思想,说明他们面对无法解决的现实矛盾,只能苟安贪生、得过且过。蒙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怀疑论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神论者,但他从资产阶级个性自由原则出发,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抱怀疑态度,认为经院哲学是混乱不堪的,内容是彼此矛盾的,其中没有确实可靠的东西。这种观点在反对经院哲学和封建蒙昧主义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它的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毕竟是唯心主义的东西。笛卡儿是十七世纪怀疑论的主要代表。他主张对任何事物都要怀疑,唯独对“我思故我在”是不容怀疑的。到了十八世纪,怀疑论以不可知论的形式出现,主要代表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谟认为,认识只能来源于感觉,感觉来源于什么是不知道的。康德承认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但又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休谟和康德都把认识停留在感觉和现象上,都怀疑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怀疑客观世界的存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怀疑论,从笛卡儿的重视理性到休谟、康德的贬低理性,为宗教信仰开辟地盘,更加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怀疑论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广泛流行,如马赫主义、实证主义等都在继续散布怀疑论思想。怀疑论在现代是极端反动的,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思想工具。林彪一类骗子利用怀疑论,竭力鼓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以此制造混乱,搞混阵线,干扰和破坏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贯彻执行,为他们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复辟资本主义服务。一切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在实践面前都是站不住脚的。恩格斯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1页) 


  感觉论 也叫感觉主义。它认为人的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感觉论从感觉出发,可以走向唯心主义,也可以走向唯物主义,关键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如何回答。唯心主义感觉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认识的来源只是感觉,除此而外,就什么也不存在或什么也不知道了。如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只不过是感觉的组合。休谟说:“人心中从来没有别的东西,只有知觉”,①并且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有关知觉和客体的关系的任何经验。马赫主义认为,感觉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础,客观事物是“感觉的复合”,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唯心主义的感觉论,把感觉看作主观自生的,否认感觉反映的内容是客观世界,这完全是一条从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列宁说:“唯心主义哲学的诡辩就在于:它把感觉不是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是看作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墙壁;不是看作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像,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列宁选集》第二卷46页)
  
  ①《人类理解研究》135页
  
  唯物主义感觉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认识的来源是感觉,感觉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感觉的本原。如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错误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感觉的错误解释和判断造成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感觉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源泉”。拉美特利说:物质是我们感觉的普遍原因,“除了感官以外,再没有更可靠的向导”。①如果想认识真理,就必须永远从感觉开始。唯物主义感觉论承认感觉来源于客观世界,这是贯彻了从物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但旧唯物主义者在承认感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同时,却把感觉作为认识的全过程。它不懂得感觉只是事物表面、片面和不完全的反映,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不懂得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懂得认识过程的历史性和辩证法,因而不能建立起科学的认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开始于经验,离开感觉经验人们就不可能产生认识。但是,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认识有待于深化,即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说,“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实践论》)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196页。
  
  经验主义 也叫经验论。它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夸大经验的作用,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两种不同的经验论,即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在欧洲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经验的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有贝克莱、休谟、康德等人。他们所说的经验都是主观自生的,否认客观物质世界是经验的来源和内容,从而否认世界的物质性。马赫主义者鼓吹心理经验决定物理经验,把经验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说它是世界的本质,这完全是贝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的翻版。马赫主义者利用经验这个字眼,耍弄花招,贩卖唯心主义黑货。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唯心主义经验论的流毒较广,如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都属于这一流派,是为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服务的反动工具。
  
  唯物主义经验论,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对经验的了解是狭隘的,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在联系,不懂得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认识的历史性、辩证性,因此,它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形式,它和教条主义一样,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主义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使人们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革命队伍中的经验主义者,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往往不能及时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容易上当受骗,甚至成为机会主义的俘虏。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毛主席说:“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毛泽东选集》一卷本776…777页)一切革命者都要自觉地避免和克服经验主义。 


  唯理论 也叫理性主义,是一种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的学说。它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毛主席说:“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并进一步指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实践论》)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两种不同的唯理论,即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在欧洲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有笛卡儿、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他们把理性作为世界的本原,或者认为理性是离开感性而独立存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颠倒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客观事实。
  
  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他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出发,承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正确的。但他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这就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辩证性,不懂得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来源于感性。因此,唯物主义唯理论只有部分的真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正确地阐明了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彻底地揭穿了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错误实质,又克服了唯物主义唯理论的片面性。
  
  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活动的总称,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实践也就是阶级实践,三大实践都是阶级的实践。离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说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自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人的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不懂得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它是决定人类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因而也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但是,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都是人的社会活动形式。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在任何阶级社会里都居于主导地位,是一切活动和斗争的纲。因此,阶级斗争的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了社会实践即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就失去判断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例外。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所以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主席在《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著作中,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实践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反复强调实践出真知,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毛主席把实践性明确地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又进一步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极其重要的发展。
  
  林彪反党集团拼命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反动的天才史观,反对社会实践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决定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妄图从根本上改变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复辟资本主义,结果彻底垮台。这说明一切反对革命实践,站在人民群众反面的反动派,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认识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人的正确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只能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从根本上说,要认识就要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毛主席说:“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实践论》)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实践经历着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认识依赖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广大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实践的主体是工农群众,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党的路线和政策来自群众的实践,又指导群众的实践,并在群众实践中得到检验、实现和发展。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在阶级社会里,实践和认识是受着阶级性制约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只是到了伴随大工业而出现了近代无产阶级时,才能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伯哲学,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认识的深化运动,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作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中,又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著名论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特征,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我们必须彻底批判这些错误思想。林彪反党集团宣扬天才论,把人的认识归结为天赋,否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抹杀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道道地地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为其篡党夺权,建立法西斯王朝的阴谋服务的。

    感性认识 相对于理性认识而言,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表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毛主席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感觉、知觉、印象等都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形象、直接的反映。
  
  感性认识在认识中有着重要作用。人们的认识过程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没有这个第一步,就没有以后的第二步,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表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不完全、不深刻的认识,还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如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只能认识白天黑夜的交替,星辰位置的变化,却不能把握天体运行的规律。毛主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认识的真正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