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理性认识的阶段。如果满足于感性认识,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有了感性认识,还必须把它上升到二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都是否认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错误的。
理性认识 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人们开始得到的是感性认识。毛主席说:“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是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抽象、概括、间接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一方面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性材料,这样,才能充分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为了使实践中得到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还必须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思考加工,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去粗取精,如同沙里淘金;去伪存真,就是对材料鉴别,分清真假,由此及彼,就是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这种改造制作功夫,才能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理性认识在认识中有着重要作用。认识的真正任务,是由感觉到达思维,由感性到达理性,由现象进到本质。感性认识只是属于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东西;理性认识则推进了一步,到达了能够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的联系,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理性认识比之感性认识,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理性认识是对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这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抽象,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它在实践中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因此,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从人们整个认识运动来说,到了理性认识阶段,认识运动并没有完结,而只是完成了非十分重要的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这一个飞跃。这是由于理性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否可靠,它本身是不能证明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从认识的目的来说,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拿了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或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认为它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指导实践,这都是违背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是错误的。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也叫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物质变精神,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指人们在实践中,无数客观外界的事物,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头脑中来,经过多次反复,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由物质到精神、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精神变物质,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指把第一阶段得到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看这些精神、思想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地说,成功的就是正确的,失败的就是错误的。有时有些失败并不是由于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所以暂时失败了,但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精神变物质,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第一个飞跃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在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人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到达理性认识,了解事物的规律性。但它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没有得到证明。精神变物质,这是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考验后产生的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别无其他目的。精神、思想、理论也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改、补充和发展,此外别无其他办法。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使客观物质变成主观精神,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精神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的认识运动,经历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两个阶段,算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在实践中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即思想、理论变成或大体上变为事实时,对某一事物一定阶段的认识运动算完成了。但一般说来,由于受着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和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同时,由于事物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认识也必然随着发展。因此,从过程的发展说,人们的认识运动又是没有完成的。毛主席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一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毛主席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精辟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重大发展。阶级敌人对这个原理总是进行恶毒攻击。刘少奇、杨献珍抛出所谓“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谬论,认为精神不能变物质,胡说“精神变物质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又认为,精神对物质有着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反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不但不是什么唯心主义,恰恰相反,正是避免了机械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是千真万确的普遍真理,它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经验 也叫“感觉经验”,属于感性认识。它是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人的脑子里所形成的感觉、印象的东西。也就是人们亲身从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的关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第一手材料。毛主席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论》)这句话阐明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原理。人们如果只看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亲身参加实践的经验,就不可能达到真知,难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但是,直接的感觉经验,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还只属于感性阶段。所以毛主席又说:“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毛泽东选集》一卷本776…777页)因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片面地夸大了经验的重要性,贬低理论的重要性,那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总之,贬低经验的作用或片面地夸大经验的作用,都是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
在对经验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从来就存在着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在经验问题上,除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的斗争外,还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列宁说:“我们从哲学史中知道,对经验概念的解释,使古典的唯物主义者和古典的唯心主义者划分开来了。”(《列宁选集》第二卷149页)例如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和不可知论者休谟等人,都是打着“感觉经验”的旗号向唯物主义进攻的。而他们所谓的“经验”,不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东西。并且在贝克莱看来,“经验”还是上帝安排在人的心灵中的。又如马赫主义者利用“经验”一词,挂出了“经验批判主义”、“纯粹经验哲学”、“经验一元论”、“经验符号论”等五花八门的招牌,同时又挖空心思造出了什么“感觉的复合”、“世界要素”、“心理经验”、“物理经验”等一系列冒充科学的新名词,用来代替物质,取消经验的客观内容,贩卖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破烂货色。尤其是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之流,更妄图用他的伪科学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马赫主义者用来作为其体系的基础的‘经验’一词,老早就在掩蔽各种唯心主义体系了”(《列宁选集》第二卷151页),又说:“目前,各色各样的教授哲学都以侈谈‘经验’来掩饰它们的反动性。”(《列宁选集》第二卷149页)
“经验”一词,在日常用语中,有时也指理性认识。例如,上升成为理性认识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便和“感觉经验”不是一回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指人们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指别人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包括古今中外别人的知识。毛主席说:“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实践论》)人们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首先必须重视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取得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否认直接经验,否认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不是一个唯物论者,也就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但一个人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即使他的经验再丰富也是有限的,事实上多数的知识来自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既要注意利用自己的直接经验,也要注意利用别人的间接经验。对待别人的经验,既要虚心学习,又要分析研究,不要生搬硬套。对正面经验要认真对待,吸取有益的东西;对反面经验也要善于总结,引以为戒。学习别人的经验,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实践,只有以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为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和判断间接经验,从而正确吸取别人的经验,避免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并不是别人的经验不重要,如果古人、他人在获得直接经验时,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这些知识就是可靠的,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重视直接经验而又不忽视间接经验,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做到把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东西。外国的经验,古人的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间接经验。为了吸取其有益的东西,必须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否认间接经验,或者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否认直接经验,都是错误的。
感觉 客观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物质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引起的。如一面红旗,当人们看到它时即有红颜色的感觉。同人的眼、耳、鼻、舌、身五个官能相应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种感觉器官都分工执行不同的反映职能,如眼睛管看,耳朵管听,等等。人的感觉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与动物的感觉有着根本的区别。人们的实践越丰富,对事物的感觉也就越敏锐。感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感性认识的一种形式,为思维提供认识材料。任何知识都离不开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知识来源于感觉,必然导致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不是唯物主义者。
在感觉问题上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唯心主义走的是一条从感觉到物质的认识路线,否认感觉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例如马赫主义认为“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把整个物质世界看成是“我的感觉”显然是荒谬的。唯物主义走的是一条从物质到感觉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感觉的本原,感觉只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正确的认识路线。
对事物的感觉是认识的开始,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但感觉有它的局限性。毛主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论》)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感觉阶段,而要在感觉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知觉 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的各个特性综合的直接反映。如一面用布做的红旗,有红的颜色、长方形状、软的质料等特性。人们对这面红旗这些特性综合的直接反映,就是知觉。知觉是比感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感觉只反映事物表面的个别的特性,知觉则反映事物表面的各个特性的总和及其外在联系。人们的知觉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丰富、发展,并受实践的检验。知觉、感觉和表象都是感性认识,有着局限性。有了对事物的知觉,还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提高,上升到理性认识。
表象 客观事物的现象在人脑中再现的形象。如人们离开北京后脑海中重现的雄伟的天安门;老工人回忆旧社会生活时头脑中出现的地主、资本家凶狠的面目,这都叫表象。表象来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列宁说:“恩格斯在他的全部论述中总是把‘感性表象’解释为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的映象”。(《列宁选集》第二卷112页)实践是表象的基础,又是检验表象的标准。表象还没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246页)有了对客观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还有待于把它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去。
映象 也叫模写,是客观事物的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映象作为反映形式是主观的,而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没有客观就没有主观,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映象。实践既是映象的基础,又是检验映象的标准。人们的感觉、知觉和意识等都是客观世界的映象。唯心主义从感觉到物的错误认识路线出发,否认人们的感觉、知觉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映象。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揭露和批判了这种谬论。他说:“唯心主义哲学的诡辩就在于:它把感觉??一不是看作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象,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列宁选集》第二卷46页)在映象问题上,同整个哲学问题一样,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条路线斗争。唯物主义把映象看成是外部一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把映象看作是神秘的、主观的东西。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对于唯物主义者说来,‘实际感知的’是外部世界,而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对于唯心主义者说来,‘实际感知的’是感觉,而外部世界被宣称为‘感觉的复合’。”(《列宁选集》第二卷l09页)
科学的抽象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认识方法。抽象就是透过现象,找出本质,把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去掉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找出主要的、本质的特性,形成对事物的念。人的阶级性这个概念的抽象,是把各种各样的人,抽掉了人的男女性别、年纪大小、个子高矮、身体强弱、不同籍贯等非本质的、次要的特性,找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特性,这就是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都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