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赡苄裕菔钡钠胶庾刺目赡苄裕俏镏史只母咎跫蚨彩巧母咎跫!保ā堵砜怂级鞲袼寡〖返谌�563页)物质所以表现千千万万种不同形态,正是由于它们有着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的状态。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区别各种事物的性质,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具体形态。
形而上学把相对静止绝对化,把运动的特殊情况当作普遍情况。如我国汉朝儒家董仲舒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宇宙和社会看作是绝对静止、永远不变的,这种反动思想曾长期为腐朽的剥削阶级所拥护。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把客观世界看成混沌一团,认为事物性质是不能区别的,客观事物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我国战国时期的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代表庄周,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抹杀生和死、可和不可之间的质的差别,从而得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的相对主义结论。这些都是错误的。
时间和空间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是表现物质运动发展的顺序和持续性。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的特点是一度性,就是说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是一去不复返的。空间是表现物质运动的位置、范围和伸张性。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在运动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位置,并且不断地变化着;空间的特点是三度性,就是说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都不是独立的脱离物质的东西。世界上既不存在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比如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说明光的运动既在时间中,又在空间中。一切运动着的物质无不如此。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列宁选集》第二卷176页)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无限的,时间空间也是永恒的、无限的。具体事物是有生有灭、暂时的、有条件的,具体的时间空间也是暂时的、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也是这样。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通过有限表现自己,无数有限的时间空间,构成无限的时间空间。
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实在的时间空间的反映,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的观点,是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康德把时间空间看成是先天就有的直观形式,马赫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依赖于人、为人所产生。他们都把时间空间看成是主观的,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但是不理解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如牛顿提出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并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彼此分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的观点,对我们进行革命实践有着重大意义。不论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如速度、布局、计划、群众运动的规模和深度等等,都是与时间空间联系着的。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对现实和历史问题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有科学的时空观。
三度空间(三维空间) 指客观存在的空间。空间具有三度的特性,即长度、宽度和高度,这个三度也叫三维。空间的三度性,表现在经过空间的任何一点,可以并且只能做出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三度空间之中。物质世界的三度空间是无限的,具体物体的三度空间是有限的。无限的三度空间通过有限的三度空间表现出来,无数有限的三度空间组成无限的三度空间。
马赫主义认为,凡是人们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东西,如化学元素、电子等,都是“纯粹思维的东西”,不存在于三度空间中,而存在于“非三度空间”中。它的所谓“非三度空间”,就是离开现实的三度空间之外的“空间”。戳穿了说,不是别的,无非就是上帝居住的那个“天国”。这样,它从否认化学元素、电子的物质性,进而否认空间的普遍性、客观性,否认三度空间的普遍性、客观性。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时指出:“自然科学毫不怀疑它所研究的物质只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因而这个物质的粒子虽然小到我们不能看见,也‘必定’存在于那个三维空间中。”(《列宁选集》第二卷182页)马赫主义反科学的“非三度空间”谬论,不过是为信仰主义大开方便之门而已。
思维 指理性认识以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考过程。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将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得出反映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概念和理论。思维不同于感性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平常说的“开动脑筋”,“让我想一想”,都是运用概念来作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活动。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都是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动地反映存在,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存在。思维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进行思维,思维和语言是密切相联的。
思维这个概念,有时相对于存在而说,就是指精神、意识。唯心主义把思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思维不能离开物质,不能离开社会实践,不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3页)庸俗唯物主义把思维看作是人脑的分泌物,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把思维和物质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和人脑是有区别的,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思维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如果把思维活动和生理活动等同起来,这就抹杀了思维的社会性。
思维在人们社会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实践论》)我们应该在实践中,遵循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事都要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慧,不断夺取革命新胜利。
精神 同物质概念相对,是物质的反映。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观念、思想、理论、学说、路线、政策、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的东西。精神来源于物质,物质决定精神,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唯心主义把精神神秘化、绝对化,认为精神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产生物质、决定物质;形而上学否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都是错误的。
精神是社会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受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制约,同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语言的产生、发展紧密相联。精神的内容,不管所反映的是正确的、错误的或者是幻想,都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源。每一个社会都有和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精神)。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社会精神现象即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阶级社会中,精神有着阶级性。敌对阶级之间精神力量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2页)反动阶级的反革命精神,歪曲地反映了客观现实,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阶级的革命精神,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符合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前进。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埋葬帝、修、反,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是彻底革命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在革命实践中起着巨大作用。每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充满革命信心、精神焕发、干劲冲天的。毛主席说:“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有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英勇的大庆工人,以“两论”(《实践论》、《矛盾论》)起家,运用唯物辩证法,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大搞群众运动,艰苦奋斗,同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和帝、修、反斗,高速优质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使精神变成了物质力量。那种对社会主义事业,拖拖沓沓,百般强调困难,把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却认为做不到。这种右倾保守思想是一种萎靡不振的非无产阶级的精神,是懦夫和懒汉世界观的表现。我们一定要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永葆革命青春,不断前进。
意识 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等都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以后才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在同自然界斗争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30页)自然科学证明:在地球上没有人类以前,意识是不存在的。在低等有生命的有机物中,只有刺激感应。低等动物发展到高等动物,专门从事反映机构的神经系统才逐步发展。动物界向人类的发展,劳动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脑这个复杂的思维器官和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意识不是别的,就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总之,人的意识的产生、发展,不但同生理发展中的高级神经系统不可分离,而且同社会发展中的劳动生产不可分离,和语言也是紧密相联的。意识在认识过程中,通过低级的生动直观和高级的抽象思维这些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意识的内容。物质产生意识,意识依赖物质。意识产生后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物质。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228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具有阶级性。
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坚持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但由于受着阶级、历史等社会条件和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它认为意识只是对物质消极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而不了解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意识的反作用。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由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液汁,人脑分泌这种液汁,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样便把作为人脑这个物质的一种属性即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了,抹杀了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取消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严格界限,否认了意识的反作用,实质上把意识作为第一性的东西,以致陷入唯心主义泥坑。唯心主义把意识绝对化,人为地把意识加以夸大和歪曲,认为意识是脱离物质、产生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或上帝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个人头脑的自由创造,这都是错误的。
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都是同一含义的对称概念。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指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作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几个方面:在意识的作用上,旧意识并不随着产生它的物质条件的消失而立即消失,还可能在一个相当时期,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先进意识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一经产生,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意识对物质的关系上,同一形态的国家之间,意识的发展同物质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都是一致的。有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思想意识的发展水平可能超过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如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正处于经济高涨的阶段,当时国内阶级矛盾特别尖锐,是经济、政治上的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和表现。当然,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特定条件下,所以能出现先进的思想意识,仍然以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经济上的高涨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不可能有思想意识上的发展。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但是,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5页)在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上,哲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无产阶级的政治,对革命文艺的发展就起着重大作用。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哲学、文艺等意识形式,都同以前这方面的意识形式有继承关系;意识的历史继承性,是受阶级性制约的。反动阶级的政治、哲学、文艺等意识形式,继承历史上反动落后的东西;先进阶级的意识形式,继承了历史上的优秀成果;无产阶级的意识形式,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最优秀的成果。
机械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把意识看作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消极的反映,是没有能动性的,意识完全机械地随着客观事物的消失而立即消失。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唯心主义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得出了意识决定物质的谬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脱离物质而绝对独立的意识是不存在的。没有物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的头脑,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但是,意识对物质有它的能动的反作用和自己的发展特点。当然,意识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对革命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占着统治地位,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具有优越条件。但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407页)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要从旧制度的基地上建立起来,它就必须清除这个基地。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继续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斗争,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巩固和扩大无产阶级思想阵地,并在斗争中不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思想 哲学上所说的思想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开始得到的是感性认识,毛主席说:“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正确思想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错误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实践是检验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任何思想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并随着它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