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还有一种利用死亡成佛的方法。假使你的“破瓦转识法”没有成功,以致使你的意识进入了中阴状态,就像《西藏度亡经》一书所述的一样。一个人一旦进入了此种中阴境地,便可看到佛光和魔光。假如他曾学过此种方法并读过此书的话,他就会知道如何抉择了。佛光明于魔光,故而你就晓得弃暗投明了。
密续中写到,只有使意识从头顶上面的一个孔道离去,才是最高的境界。行者可以设计种种修法,遮盖意识离开肉身的各种孔道,让其由头顶离去。一个人只要有所准备,只要加以研究,接受灌顶,并着手修习,死亡的时刻一旦来到,他就可以利用此种知识以资自助。一般人不知道有这回事,只是被无明所蔽,以至遇到某种声音时,便不知如何是好。因此,我们只要在有生之年,改善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为死亡作准备,便可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在临终之时,知道如何死法。
此外,还有一种如何契入法身的修法。法身地我、无相、无有、无欲。如你欲如此法,可修大手印,修空。首先,将整个宇宙以及其中的万象观而为空,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屋不是屋,墙不是墙,身不是身。宇宙间的一切,悉皆化而为光,此光进入自己心中,复由心中进入莲花,又由莲花进入种子字(一种密教字母,例如□(吽)字,先由种子□(吽)字的底部第一部分向上溶化,直到第五部分,最后化入一根毛发之中(即□),复由此根毛发完全化而为空,这是法身。你既已在生时修习多次,死时这个修法就会继续进行。一般人既不修习此法,也就不知如何善用这个时刻了,他就失去证入法身的机会了。假如你已接受此种密宗教义,已经接受灌顶,已曾精勤修习此法,并已修习此种“化”的法门,那么,一切的一切就向内化入身中,由身化入心中,而心与识同化。只要你在生时修习此法,死时不但会见法身光明,而且可以实实在在证入法身之中。如此,你便可以运用死亡,作为成佛的资具了。此法虽不易修,但它却为你打开了一道可行的门路。
二、无死瑜伽
无死瑜伽的建立,是依据大手印。若要了解大手印,必须明白佛教哲理,心物不二。
在佛教的密典中,有一种名为“能心奈米”的修法。“能”指精神或气(智慧气),“心”指心灵或意识。无死瑜伽属于“古心奈米”,“古”指身体,“心”指心识。此处身心完全合一,无二无别,所有的边见,皆被抛弃了。
从涅槃的果位来看,其间没有生死可得。由此可得三种无二:因位主张物心不二。行位修习“能心奈米”和“古心奈米”。“能心奈米”属于第一、第三灌范围的修法,在此心气合一而得身心不二的觉受,此即“古心奈米”。因此,“古心奈米”的高等阶段即是果位。无死瑜伽是属于果位的一种修法,可使行者是圆证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涅槃一词,依照中国学者的解释,涅指不生,槃指不死。因此,涅槃即是无死,即是大彻大悟,即是无生无死。
无死瑜伽是以大手印或大圆满这种不二的最高成就为基建立的基础。下面,我将加鲁仁波切教授的无死瑜伽原文译出贡献读者。
学者须先得上师灌顶,完成基本的修法。无死瑜伽译文如下:
学者须将自己观作本尊,须是忿怒尊,必然配合亥母。学者首先尝试分别:忿怒尊和亥母与心是同是异?如其为异,心生虚妄时,虚妄从何而来?去向何所?如有所住,住于何处?
身与本尊是一?与口是一?还是与心是一?设使与亥母和心为一,除了此心之外,还有别个心否?设使本尊和亥母完全与心不一,那么,单是其中之一与心是一?还是两者不与心为一?
假使两者皆不与心为一,那么,当我们观想本尊及心之时,此观在心之内抑在其外?还是在本尊与心之间?
上述观修,不止是知识的概念推求而已,学者必须体会其中境致。如果我们有心,自可观想本尊;如果无心,谁可观想本尊?
如果我们得一决定,人皆有心,如果心有死亡,死亡之方式为何?我们既然未见未闻心有死亡方式,则可得一决定:心无死亡。
心无死亡,身还死么?心既将身观本成尊,而心无死,则身如何会死?如果肉身死亡,则在中阴境中之心,使可观想身为空性之光的本尊而复起。此种空性之身如何会死?所以,我们由此得一结论:因心无死,身亦无死。由此得一决定:心身无二。
又,我们观想本尊及其所现种种姿式,所着种种衣饰,看来似乎确有其物,然而此等物事如梦如幻,无有实体可得。我们或可梦见一屋,有人居住其中,有的人游戏,有的吵架,有的生病,种种不一,但当我们梦醒之时,便会发现此事纯属子虚乌有。本尊即以此处如梦的方式观想而成。
若要明白身为无死或观身无死,我们须得决定:心即本尊,身即是心,所以,身心二者悉皆无死。这不仅是概念思维而已,学者必须以其禅定之力,使得此种伟大秘密事实得予以实现。
又,设使心即是空,则无生、无住、无坏可得。如此则心无死;心既无死,则身无死。此心无生、无死、无住。本尊行、住、坐、卧,种种施为作用,与心无二,互不相离。此心既然无死,则本尊之身自亦无死。
以上译文自此告一段落,下面将原文做一节要,分为九个步骤:
(一)观想本尊与亥母。
(二)尝试抉择:本尊身心是同是异?
(三)尝试求一决定:本尊之心在内、在外、抑在中间?
(四)尝试求一决定:此心有死?无死?
(五)尝试求一决定:本尊之身有死?无死?
(六)令心保持于空性之光中,本尊即由此出现,这个本尊之身既然来自空性之光,如何会死?
(七)观想此一本尊之身,其性如梦,无二无别。思维此梦幻之身无生无死。
(八)得一决定:本尊身心无二无别。
(九)得一决定:心无生死,故本尊身亦无生死。
下面是修习此种无死瑜伽的一些修正和补充意见,完全出于我本身修习此法的实际经验。修习无死瑜伽时,不应想到死亡。原文中述及:内身死亡,则本尊之身便在空性之光中生起。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所有一切未脱轮回的有情众生,莫不皆有此种经验。这是一种转生之说而已,应该于修习无死瑜伽时除去。我们决不可有肉身死亡这种想法,而要强调的却是:身即是心,心即是身。因此,心既不死,身即不亡。
补充的观法当与时间相关。
死亡与时间具有一种相当的关系。我们必须使时间连续不断,不分过去、现在、未来。身与心既然不二,过去与未来,亦不能有二。今日既是昨日的明日,也是明日的昨日。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三时全是一个,过去无死,未来无生。我们不可说,日出是生,日落是死,事实上并无二致。太阳的本身并未改变,只是人类总是以日出为一天的开始,而以日落为一天的结束而已。实际上,我们不应该说过去已死。有时候,我感到我自己跟古圣先贤一般地快乐,因为我既不认为他们已死,亦不以为那个时代已死,更为以为我们是他们的后代,未来无生。我在印度加林邦的茅棚中过了二十五年的岁月,但感到好像才只几分钟的时间而已。这个三时总是一体。假如我的禅定可以使我安住于这个三时一体上面,此身如何会死?此心无死,时间无死,昨日亦无死。明日无生。未来无生,过去无死。现在不能独存,有谁能说哪一刹那是现在?它与过去和未来相续不断,刹那不分。同样的,过去与未来亦不可分离。有谁能说何者是生?何者是死?何者是住?所有这些,只不过是人类的虚妄分别而已。
此外,尚有一些补弃修法,都是我曾实际应用过的。
有时我如此观想:我身广大如法身,而此法身之观出于我心。如此,则此身如何会死?设使法身会死,如此广大的尸体埋于何处?有时我观我的本尊之身细如一粒微尘或微如一截毫毛。假如这么细小的身体会死,它又如何死法?
又,当我用心观出佛的法身时,则他的法身便与我的心灵无二无别了。我的肉身既然处于法身的当中且被观成一盏智灯,则我的肉身与我观成的心亦无二无别了。我的肉身既然处于法身的当中且被观成一盏智灯,则我的肉身与我观成的心亦无二无别了。因此,身心虽有内外两重,但无论哪一重悉皆无死。学者只要依照经文和我的补充修法认真修习,必然可以证得无死瑜伽的境界。
三、虹身修持
首先,我们也要接受佛法的开示,你必须完成的第一个仪式是佛身。佛身里面空无所有,就像一个水泡。因此第一步的修法是净肉身化为水泡。我们不谈大悟,只说这个修法的第一阶段。试如此想,只要我的肉身变得像水泡一般透明,像水泡一般轻灵,它就可以毫无阻碍地向上漂浮。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志愿,就有道路,就有办法。纵然高贵如莲花生大士,也得善为修持才行。你只要认真依照这个仪轨所定的标准精勤修习,就可以将坚实的色身化为一种十分透明,十分漂亮,十分圆满的东西,如此,便距离虹身不远了,但要脚踏实地如法而修才行。我的功夫,虽然还没有成熟到证明此点,但无论如何,我也有些光明了,我也在梦中见到我的光明,见到我的身体透明了。
这个仪式一旦修毕之后,你就可以接受初级灌顶,进而观想佛身而不是观想水泡了。佛身里面空如水泡,外面则是佛的五色和文饰。亦可观想一位本尊,仪轨里面说他像个什么,你就将他观成那个样子。一切的一切,皆须确切此观成本尊之身的样子,一毫也不差。如此,我们便从一个名符其实的凡夫之身,进而观成里面如空一样透明,而外面则有佛的一切庄严以及三十二相的本尊之身了。此观一旦完成,那你与无死虹身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在这个本尊之身中,你必须有一个智慧之身,即一种智慧而不是由血肉构成的色身。你既守成了水泡观,坚实的色身就已结束了。所以,为了再度转变这个水泡,你必须要有甚深的智慧,才能使它化为智慧之光。
你必须在心轮里面观想莲花;一旦将莲花观成,必须观想莲花上面的月,并加以确证,此月圆满而又明亮;一旦观成,必须观想自己立在月轮上面,吟诵一道真言,让念出的真言发光而回,而使此光变成我们的本尊。
一个人单凭禅定的功夫,好可达到无色界的境地,而得所谓意生之身。我们只要观成一个叫做种子的字轮,例如□(吽)字,它是代表佛教性空之理的种子字轮,就不会随着第八识(亦称种识)转,从而成就一种智慧身,而不是获得一种粗重色身。如此你只要专心观想种子字轮,你的心识便可进入佛境。莲花、月轮、密咒以及字轮四者,必须在心中观想成功。
这个名为智慧身的身体,是修行第二灌所得的果。第一灌范围包括从外面观想佛身,在第二灌范围中,你的脉轮里面观想一位名叫智慧本尊的本尊,其身非常微妙。此种观法分为三层:一个人的身体原是血肉之身,而这个血肉之身变成水泡之身,而这种水泡之身又成了一种佛身。其次,经由深层的呼吸与拙火,这个名为智慧身的本身即可形成,这在第二灌范围中完成。此种智慧身是由红白菩提所构成,所含脉、呼吸以及智慧,没有一样属于粗重的物质。因此之故,使此种智慧身转化而成一种虹霓之身,可说毫无障碍,无可置疑。以上是第二阶段。
下面是第三阶段:在这种智慧身中,修习者仍然保有着细小的□(吽)种子字。当你修习时,不但整个宇宙都在放光,就是一切山河大地以及所有森罗万象,也都化而为光。此光进入粗重的血肉之身,而血肉之身则化为智慧之身,而此智慧之身又化为三昧之身。智慧之身的种子字轮,必须变得细如毫毛,乃至完全消溶于法性之身中。如此,你便证得所谓法身了。法身是空,虹身是空中,因此,必先进入空中,才能变得像虹霓一样,而发出你的虹身之光。总之,首先开展通常的水泡之身,接着是名为“三昧耶身”的血肉之身,再次是智慧之身,其四为三昧之身,只要你能逐一证得此等之身,也就不难证得虹霓之身了。但此虹霓之身亦不易得,何以故?此盖由于有许多器官需要升华,若干气脉需要开发。
佛身之中,首先有一道中脉。大多数的人都有一个错误的想法,以为中脉就是脊柱,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过,中脉是全身的支柱却是不错的。中脉既是佛身的支柱,你也许要问:假如它那样柔软的话,怎么能支撑住全身?但佛身不同于一般躯体。你要知道,在中脉之中,你在下面观想拙火,而在上面观想□(吽)字,即白菩提。实在说来,在第三灌范围中,修持者不但要运用他的自身,还要运用拙火溶化每一样东西,以拙火使其转化,跟烹调一样,要使东西软化,火是最重要的。此在男性,是拙火少而甘露多,而在女性则拙火多而甘露少,这就是何以要有第三灌的道理,因为在此灌中,男女可以彼此互助,交换拙火和甘露,以使变化成为可能。
第一个脉轮相当于大脑神经系统。你修“吽”字观,运用拙火转化这整个神经系统,以使它溶入这个顶轮之中。第二个脉轮相当于肺等呼吸系统,你以拙火使呼吸系统化入这个位于喉部的喉轮中。如此做时,必须控制呼吸,加以观想,并以拙火转化这个系统。循环系统与血液和心脏相关,因此,我们应以拙火使循环系统化入心轮之中。接着,使消化器官化入脐轮之中,将所有大小肠等消化器官皆予转变,以火焚化。所有一切的生殖器官,皆在生殖轮中焚而化之,使之化为这个脉轮。如此,我们有的便是这五个脉轮,而不再是凡夫的五大器官和系统。各种粗重器官一经转化而成五大脉轮后,我们便有虹霓之身了。前面四轮的变化发生于第二灌之间,而生殖器官的转变则是第三灌范围的事情。
虹身之果与佛的第五身相关。佛有五身:变化身、应化身、法性身、俱生身以及大乐智慧身。其中的大乐智慧身就是此种虹身。因为他处于大乐之中,才能像肉身一样受用此种大乐,并且他已证得与法身相关的无上智慧,因为智慧就是般若,而所谓证得大乐的成就,就是所生的血肉之身已经化成最高形色的虹霓之身了。虹光就是此种无上的智慧,而虹彩则是最高的形色,两者悉皆融合于这个大乐智慧之身中了。我们所说的大彻大悟——最高的智慧,就是这种光明。罪人没有光明,只是一团黑暗。智慧是光明,而智则是黑暗。虹霓反映在无云晴空之中的形态与色彩,是为有形的一面。而其不明即是智慧。血肉之身为虹霓之身的形色,而其不明即是智慧。血肉之身为成虹霓之身的形色,而其光明即是智慧——大乐智慧。从外形上来看,他既是一种虹霓,那就无死了;既然无死,度生也就无限了;度生无限,他就可以永无穷尽地行使大悲了。
大悲是佛道的一个组织要素。另一个要素是化而为光的大智。有了大悲与大智这两个要素,我们就可以在此生之内达到最后的目标——得救和解脱了。这是真正的佛果。我们不必追求佛的六通、十力或三十二相,只应追求大智和大悲,因为有了大智,我们就可以救度每一个众生;有了大悲,我们就可以净化一切,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开眼而得大乐,这才是正直的佛果。
其他的宗教不讲本尊之身,但佛教的经续告诉我们,你的本尊身犹如水泡,外面只是幻影,里面空无所有,你的业身既然来自你的宿世罪业,那你就得从此偿还旧债。但佛身出于性空的哲理,没有自我的观念。因此,佛陀教你修成另一种身体,用以取代这个血肉之身。但为了观修另一种身体,仍得保持这个血肉之身。你必须将里面上上下下所有的每一种东西,哪怕是细如毫毛的东西,悉皆观而为空,并将外面的一切,观作一种反影。你在你自己的血肉之身上观想本尊之身,久久纯熟之后,你就会丢开对色身所持的观念,而不再把肉身看得那么坚实,再不把尘世之事看得那么牢固。因此,你要在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个场合,淡忘这个血肉之身,只管想你的本身就是本尊之身。
莲花生大士修毕本尊身之后,接着便在水泡中修习二灌范围的智慧火、智慧气、智慧滴、智慧脉。此后又从水泡身开始观修,使此血肉宿业之身及其五大器官和系统化为五大脉轮,所有这一切全在水泡之中:泡外一切如幻如梦,泡内一切亦然,所在五轮,悉皆如幻如梦。缓缓呼吸,使得外面五种元素化为五种智慧之气:上行气、下行气、中住气、遍行气及命气。
由于我们只管照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