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言(1)
前言(2)
序一
序二(1)
序二(2)
序三
修炼之二: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修炼之二: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修炼之二: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修炼之二:退而求之,便觉圆满(1)
修炼之二:退而求之,便觉圆满(2)
修炼之二:退而求之,便觉圆满(3)
修炼之三:知道了,就去做到(1)
修炼之三:知道了,就去做到(2)
修炼之三:知道了,就去做到(3)
修炼之四:一个人再高,高不过他自身
修炼之四:一个人再高,高不过他自身
修炼之四:一个人再高,高不过他自身
修炼之五: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1)
修炼之五: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2)
修炼之五: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3)
之一:不需要告诉你该怎么做(1)
之一:不需要告诉你该怎么做(2)
之一:不需要告诉你该怎么做(3)
之二:此时此刻我所面对的人(1)
之二:此时此刻我所面对的人(2)
之二:此时此刻我所面对的人(3)
之三:对人负责,其实是对己负责(1)
之三:对人负责,其实是对己负责(2)
之三:对人负责,其实是对己负责(3)
之四:赏识别人的人,值得我们赏识(1)
之四:赏识别人的人,值得我们赏识(2)
之四:赏识别人的人,值得我们赏识(3)
之五:不要去猜,而要去问(1)
之五:不要去猜,而要去问(2)
之五:不要去猜,而要去问(3)
前言(1)
这十多年来,我有机会给上海市委党校、上海交大、复旦、同济、清华、北大、人大、浙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华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各级领导干部班、总裁班、EMBA和MBA讲课,包括《战略领导》、《领导者的战略思维》、《领导力》、《企业家素质》、《企业家人文智慧与创新精神》、《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战略营销与客户服务》、《有效执行》等课题。
我在各级领导干部班、总裁班、EMBA和MBA讲课中将教学(Teaching)、培训(Training)与咨询(Consultant)相结合。这种TTC的咨询式教学培训,其中第一个“T”是教学,也是“传道”,侧重理论、学术、专业,体系、结构、逻辑;第二个“T”是培训,也是“授业”,侧重知识、态度、方法,针对性、有效性、操作性;第三个“C”是咨询,也是“解惑”,侧重因人制宜、度身定制、量体裁衣,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直奔主题,强调“实际联系理论比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TTC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深深地感受和体会到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由于课题、内容、课时要求的不同,特别是每次听课对象的不同,即使是讲过几十次、上百次的课程,我也会认真地准备。以学习的心态去完成教学的责任,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先当学生,然后再当先生;教开始于学,虚心学习是起点;学问是问出来的,向自己的教学对象学习,备课就是备对象。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闻道有先后,学业有专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在各级领导干部班、总裁班、EMBA和MBA课堂上,学员与我一起营造“语境、场境、情境、心境、意境”, 从而“领会、领悟、感悟、大彻大悟、大智若愚”。思维方式的训练离不开一定的物理场、生理场和心理场,没有束缚的头脑,只有开放的心态,这有助于人们思维的活跃。“领会”是由外而内的;“领悟”是内外结合的;“感悟”是由内而外的;“大彻大悟”是发挥到极至;“大智若愚”则属于更高的境界。
这是一个真、善、美的境界,处在这样的境界,大家会变得更加宽容、包容、相容,变得更加大气、大量、大度。在这种充满着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气氛中,各种不同的观点相互交流、切磋琢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智慧是只能意会,很难言传的。平时模模糊糊有所感觉的东西,会一下子变得清晰;平时想说但又不知如何表达的东西,会一下子找到知音;隔得薄薄的一层窗户纸被捅破,真的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这样的直感和顿悟,可以使我们对事物不但能够看清、看明、看白,而且能够看穿、看破、看透。
领导干部、总裁或EMBA、MBA学员是非常重视人文、社会和哲学的;他们重视对自身的理念、心态和习惯的改变,重视思维模式的再造。学员愿意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课堂研讨,他们要求案例具有经典性、实效性和真切性,他们与教师一起以新颖的观点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他们最为兴奋的是在学习中,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受到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的启示,在相互间思想的碰撞中达到豁然开朗的智慧境界。
我在课堂上强调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强调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比思想观念的转变更重要:思想观念是浅表层次的,思维方式是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是“鱼”,思维方式是“渔”;思想观念是“金子”,思维方式是“点金术”;思想观念是“手指”,思维方式是“所指”。手指不重要,所指才重要;就事论事不重要,引发思考才重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道理要生出小道理,大道理要与小道理结合,大道理要化为小道理,才能身体力行。凡是真理都是简单的,简单的东西是实用的,实用的东西是深刻的。
前言(2)
这些年来,不少领导干部、总裁、EMBA和MBA学员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喜欢我的课程,欣赏我的讲课方式,他们鼓励我说:听我的课是一种享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听的时候轻松愉快,课堂气氛好,时间过得很快,下来以后,留得住东西,余音缭绕,回味无穷;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他们希望我能够将讲课心得整理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我想这本书的出版是对与我有机会交流过的各类学员最好的感谢,但愿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希望本书的内容值得回味,能够引发我的良师益友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思考,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对总裁而言,“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陈志云
2007年12月12日凌晨于上海
序一
刘太格
(国际著名建筑规划师,原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
北京奥运公园国际竞标评委会主席)
领导、干部、总裁,在日常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如何采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态度,对眼前繁多的问题作个适当的决策。面对这种挑战,不容易临时从参考书中找答案,也不方便把敏感问题拿出请教良师,要靠自己累积多年的经验和智慧。幸运的是,本书问世之后,这些高级人士可以顺手翻翻这本陈志云老师的讲课心得;寻求启示。那些听过陈老师课程的人士,更能联想陈老师字里行间的涵义,这应该是本书为众多历届学员及读者带来的最大的贡献。
翻阅陈老师的文稿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深奥的智慧,结合简易的实用性。陈老师的心得是从实际案例提炼出来的,应该就是他所说的“实际联系理论,比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进一步说,专业学问的理论来源,与解释宇宙万象科学真理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后者是从观察、实验、假设、推算而演化出来的真理。而专业学问,无论属于哪一门,应该是从工作中,经过实干、回馈、纠正、再尝试之后而取得,是经过实践考验过的原则。明显地,陈教授这本书是在这些情况下整合出来的智慧之言。
本人有幸在这几年数次被邀为陈老师的学员们上课,甚至有一次经他鼓励之后,与另一位老师合串联席讲座,收到意外的好效果。在与陈老师的相处交谈中,令人欣赏的是,他不断地思考如何突破教学陈规,寻找有创新作用的沟通方式与传授内容。他讲课的激情与别开生面的语言表达方式,给学员带来深刻的印象和长远的记忆。即使如此,他还是担心学习太枯燥,于是通过联谊活动和实地考察,协助学员在轻松的场合下,彼此坦诚沟通,相互真正认识。
不仅如此,许多管理学院的课程内容,无论在中、外,都着重于技术的研究。可是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或企业领导,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会左右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与决策。陈老师也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各界专家来讲学之外,也邀请了哲学家、宗教高僧来指导、开悟。管理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居于效率与利润之上,而要考虑其商德、人格及对人类贡献的宏观立场。有鉴于此,本书也包含修养、文化、创新等重要课题。
本书中的另一句名言是“思想观念是鱼,思维方式是渔”。行政人士不是坐享其成的购鱼者,而是身经百战的好渔夫。陈老师希望学员离开之后,能继续自修更新。他耿耿于怀,就赐给学员这个重要的“先能渔,才得鱼”的理念,相信大家不负老师的厚望,解读此书后,享用终身。
2008年1月23日写于新加坡
序二(1)
觉真法师
(香港佛学院执行院长)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
这是一本帮助您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的书。
这是一本改善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品位,以智慧指引您走向人生崇高境界,并向愚昧昏庸说“不”的好书。
对于这样一本好书,我想,不仅仅是老板、总裁、执行长,现在的、未来的企业家们是必读的,即使您不想做企业家,不想做管理者,但您却不能不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尤其不能不管理好自己的生命角色的任何一位读者,我想,都应该来读一读这本书。
如果您读完了这本书,或者,甚至读过了三遍、五遍,我想,您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也许会说:“出家人不打妄语,这是如实言。”——“如实”一词,即是从佛教来的。
我认识陈志云老师已经快20年了。近20年来,陈志云老师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大业,为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培植一支新世纪的企业家队伍,竭虑尽忠,奉献自己。在我心中,陈志云老师简直就是一位“不是出家人的出家人”。此话怎讲?我们汉传佛教,亦称大乘佛教,提倡的是菩萨道,践行的是菩萨行。这两句话用佛教语言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亦称:“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换为现代语言,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己不成佛,要先让别人都成佛,这就是陈志云老师20年来在他的学术研究中,重视实践,传播智慧,开拓悟性,造就一支圆融、前瞻、实效、果毅、有文化、有品性、有涵养、有未来的新型企业家队伍的长期奉献中所做的一切。这就是菩萨道,就是菩萨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别人早成就。
正因为有这样的奉献精神,陈志云老师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吸收多元文化,尤其能把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化为自己的德才学识,化为自己的睿智慧见。我最为惊叹的是,他的著述中,充满智慧;他的演讲中,时时流露出禅意、禅机。他很善于说故事,摆事实。那些现实的材料、历史的材料、具体的材料、理论的材料、本地的材料、远方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普遍性的材料,到了他的笔下,画龙点睛,点到即止,要言不繁,化境顿开。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以事看事,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事明理,以事见智。他点燃的是智慧的火花,他引发的是智慧的妙悟。
“读书的老总,是中国的希望!”在陈志云老师提出他的这一办学理念的时候,我看到陈志云老师是一位爱国的学者,也看到他重视文化、追求文化素养的可贵品质。文化在哪里?文化,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之中。一言一行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恰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陈老师说:“企业做大做强,更关键的是做长。”说得好,做大做强是福,做长是慧。你会挣钱,你能挣钱,这是福;你会存钱,你能留住钱,这才是慧。在佛家,就叫福慧双修。
请让我说个故事吧。佛家常言“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这是佛教一则古老的故事:从前印度有一位罗汉,按当时的规矩,他每天都要托钵,沿街乞讨。这一天,他走了许多路,没有讨到食物,无人供养,钵中空空。他饿得四肢无力,勉强走到王宫前,看到一只大象,肚子圆鼓鼓的,他不禁感慨地说:“我虽然有智慧,修成了罗汉,却没有福报,今天没有人供养,钵里空空。这只大象,它没有智慧,但它有福报,吃得饱饱,而且全身挂满了璎珞珍宝。由此看来。福慧二者,皆不可缺啊!”在本书中,陈志云老师一再提到的“对人负责,其实是对己负责”,“少一点商品味,多一点人情味”,“麻烦留给自己,方便给予他人”,都是德的范畴,都是修福的要旨。可见,福慧双修,福慧双增,福德智慧,正是本书的主题。
我还不能忘记的是,这20年来,陈志云老师在教育与培训的园地中默默耕耘,他的教学效果得到受众的一致肯定。他在各地讲学广受欢迎,邀请他讲学的高等学校和企业团体遍布南北,春风化雨,桃李满园。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做人与做学问诚挚踏实的儒者之风,待人谦逊礼让、宽厚包容。在本书中,有丰富的经济学思想,有深刻的管理学系统知识,他竟不以此为名,却淡淡一笔——总裁班讲课心得,平淡、平静、平和,这就是他谦虚的明证。谦虚是美德,在佛家就是培福、惜福、存福、种福了。
序二(2)
智慧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福德智慧的圆满,才是人生的圆满。
如果您得到这本书,又阅读了这本书,那么,我要祝福您,您也一定是与福慧有缘的人了。这就是您的一个新起点。请从这个起点出发吧!
向着您的目的地,带着智慧,出发!
谢谢!
2008年1月24日于香港
序三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梁信军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总裁)
2007年,有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风靡全国:许三多。
这是一个会让你会心一笑的名字。其实公道讲,《士兵突击》这个片子,从技术角度讲,并无任何新意与突破,但却能让七尺男儿感动至潸然泪下,凭的只是三个字:钝感力。
这同样是2007年的一个文化现象。《钝感力》这本书在日本2007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第三,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在一个恰好的时间里遭遇“士兵突击”,一片眩晕中撞击出了绚丽的火花。
绝非简单巧合。
渡边淳一强调人不要过于敏感,反应迟钝或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而许三多那副“不抛弃”、“不放弃”的面孔,无处不体现出一种钝感的魅力。这在因CPI上涨、房价浮动、股市起落而略显浮躁的中国社会,这种钝感的力量感召着人们与现实相悖的内心,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自我反省的绝佳契机。
许三多和渡边淳一的走红绝非偶然事件,在这个到处洋溢着浮躁气息,到处讲究“汽车洋房多金”的快速成功学泛滥的社会中,许三多寂寞中坚守的形象,如一股沙漠清泉,注入那因觊觎“成功”而眼神发绿的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田中。
并未扯远。
通读陈志云老师这本写给总裁的书时,我的脚下是奔腾不已的黄浦江,我的对面是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但我的眼前却经常会浮现出许三多那副钝感的面孔。这就是陈老师这本书的魅力——让你身体深陷这个飞腾而浮躁的社会顶端,心灵却能在那高高的云端舒畅地散步。这正是陈老师在这本书里所提倡的“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陈老师在这本书里深入浅出地讲了许多朴素却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本书让你明白:总裁并不难做,人,才难做。他提出“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忙忙碌碌追求一辈子,到头来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要站在人生的终端看来路”,“一个人再高,高不过他自身”,“读人,比读书更重要”……
看完这本书,我思忖良久。其实,这些道理不只是说给总裁们听的,适用于任何人群。但总裁们因为身处寂寞无边的高处,所以才会时常感到“高处不胜寒”。因为这个社会受“快速成功学”毒害已深,所以让心灵去散步,让自己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