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4年第12期-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瓮葬》开篇,托马斯·布朗在写给他的对考古有同好的朋友葛罗斯的献函中,开宗明义地说:“当丧火的柴堆熄灭,最后的道别已过,人们向人土的亲友永诀,却未料到后来会有好事者就这些骨灰发表议论,骸骨能留存多久,他们并无过去的经验,故想不到后人的这一番评论。”由葬火想到送葬亲朋,又从送葬亲朋想到锉骨扬灰,这自然是布朗玄想的诡谲。这种生前身后事的种种偶然性,在布朗眼里,只能用命运的无常来解释。因此,他想到了当世之人:“可谁又知道自已尸骨的命运,或者说,自己要被埋葬几次?谁又能料见自己的骨灰是否会星散四离?……”
  也真是命运弄人,1840年,布朗的尸体也因偶然施工被人掘出,考古学家菲奇(Robert Fitch)还对他的头骨作了考察。布朗的出生与辞世恰在同一天,这些偶合,正是布朗本人最感兴趣的。对死以及死后的“存在”,西方人在基督教的长期影响下,都被看成是和生一样现实的问题。不过,即使是布朗这样峨冠博带的温和派,在逸兴遄飞之时,也忍不住卖弄一下英国式的幽默与狡狯:“基督教徒常常为了入殓的死人如何摆放而大伤脑筋,聚讼不休,而烧成骨灰放进瓮中,就可以免了这些口舌之辩。”
  其实,《瓮葬}的陈义,卑之无甚高论,不过是人总有一死,人间的得失不必计较,生死、荣辱,一切皆属偶然,即《圣经,传道书》中所说“一切都是虚空”而上帝永恒之意。这自然是《瓮葬》思想的出口,但最能益人神智的,倒是布朗引领读者穿行的那些知识与典故的迷宫。似乎是尼采说过,谁陷入了迷宫,谁就永远不会去寻求真理,只会专心去寻找阿德里阿涅(和她的线团)——而阅读《瓮葬》,我却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线团(似是而非的)指引,变得以迷宫本身的魅惑为乐了。
  《瓮葬》前部主要写古代和各国有关丧葬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与考证。有的民族以为火葬有净化作用,印度婆罗门教以自焚为最尊贵的死,而古代迦勒底人则认为火葬玷污神明。布朗也根据穆修斯的航海记,谈到中国人不取火葬和瓮葬,而“使用树木和大量烧祭品,他们在墓旁植一株松柏,在上面烧掉大量的纸画——奴仆、车马,并以这些画中的扈从为满足;而在化外之民看来,它们与实物是浑然不分的”。
  布朗注意到:“对于死人之物,古人是过于纵诞了;有人用人骨取乐,耍把戏的人,则耍弄死人的骷髅。”这里用典,出自罗马诗人派特罗尼乌斯的讽刺诗第 34首。其实,由骷髅想到生死,是中外文人走不出的“鬼打墙”——拜伦的诗里,就有以骷髅作酒杯的句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五幕一景中,王子看到两颗骷髅,不免感叹这是一生辛苦的结局。中文典籍里,骷髅也常被提及。“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檄以马捶。”子列子适卫,从者也见到了“百岁髑髅”。曹植《髑髅说》中,也有“顾见髑髅,块然独居”的句子。至于以骷髅作杯事,我国古亦有之。《汉书·张骞传》:“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战国策》:“赵襄子最怨知伯,以其头为饮器。”庾子山《哀江南赋》所谓“燃腹为灯,饮头为器”,亦正指此。不过,这些饮器目的是为泄愤,与拜伦的骷髅杯的意义自不相若。读《瓮葬》而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之慨,故略缀数语,或可补苴罅漏。
  由此可见,在布朗的书里,每一则神话和典故,都仿佛一面魔镜,足以照耀出内心的某些层面,以及我们从昏昧走向成熟的每一个脚印。可以说,对于骸骨的迷恋,让布朗在《瓮葬》中化混沌为秩序,并且以文化与追忆的吉光片羽和幽默感,照亮了灵魂的暗夜。所以,查尔斯·兰姆评价:“当我看到这些晦暗但却华丽的文字时……我似乎是在俯瞰一座深渊,在深渊的底部埋藏着无数珠宝;也可以说它是由一座怀疑与苦想构成的宏伟迷宫,我愿意唤醒作者的魂灵,引导我穿过它。”
  科学史家怀特海认为,在布朗生活的十七世纪,现代哲学呈现出三个极端,一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另外两个极端,则是物质或精神的一元论。但这种玩弄抽象概念,并不能克服十七世纪科学思想方法中“具体性误置”所引起的混乱。而读过布朗《医生的宗教》、《流行的假知识》、《流俗的谬误》以至《瓮葬》后,也可以觉察到,他偏爱用罗马神话中的双面神詹纳斯来作比喻。其实,布朗本人正是一个詹纳斯式的人物:他一张脸朝着过去,有中世纪的古怪、狂信与迷信,另一张脸对着将来,有着十七世纪发展起来的情理态度与科学精神。而在神秘主义思潮的支配下,两者往往盘郁错杂——比如布朗习惯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分析巫术或以信仰的规矩,来解释科学。这也印证了他的夫子自道:“世界上有两本书,从这两本书里我获得神学,一本是上帝写的,另一本是上帝的仆人——大自然。”
  所以,布朗远离尘嚣,寝馈经史,以古代与异域的僻典自娱,并沉湎于自然的怪异现象之中,就像千百年来埋在瓮中的骸骨:“这些死人的骸骨,早巳超过了玛士撒拉的年寿,埋在地下一米深的地方,和一堵薄墙之下,上面坚固而华贵的大厦早已倾颓,它仍完好,地面上三次征服军的战鼓和脚步掠过,它仍静静地安息,若能保证自己的遗骨能如此长久,哪一位君主不会高兴地说:当我只剩下残骨时,我愿这样静静地安息。”
  在书里,布朗说道:“人们失去理性,是以宗教为甚的,在这里,石头与利箭往往会造成殉道者;既然一个人的宗教,在他人看来是狂悖之举,那么讲述古人的葬仪及其根由,是需要读者不以苛刻为心的。”这是《瓮葬》中,令我钦服的十七世纪西方学人宽容的和解精神——关于怎样和谐地安顿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避免偏执与苛刻。
  在华丽而散漫的巴洛克式文风的抚慰下,布朗捧着残瓮,点起鬼火,将一颗疲惫不堪的灵魂还给了我们。“既唏古以遗累,信简礼而薄葬。彼裘绂于何有,贻尘谤于后王。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凄伤。”鲁迅在《坟》的跋语中曾征引过的陆士衡《吊曹孟德文》中的这几句,也是我所偏爱的。此时油然忆起,与布朗的《瓮葬》似乎是两镜对照,映出无限深度。掩卷之余,我不禁怀疑,经过几百年智识与技术的洗礼后,我们也许丧失了心灵与记忆的富饶丰盛,换来的是一片干干冷冷的理性荒原。
  (《瓮葬》,'英'马斯·布朗著,缪哲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1月版,17.00元)


保护水,保护我们的权利!
■  田 松
  在炎热的夏季,走在街头,可以随便买一瓶矿泉水,按照包装上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相信,这瓶水来自某一处山泉,或者某地多少米深的地下。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平常得引不起人们的注意。然而,按照《蓝金》作者的思想,这件事至少意味着:1、水成为商品;2、某一处天然水体大量地离开了它在自然中的位置;3、这将损害水源处的人的权利;4、这将破坏水源处的生态;5、这将导致全球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蓝金——向窃取世界水资源的公司宣战》是一部颠覆性的著作,每一个环境主义者都应该读,每一个政府官员都应该读,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读。
  一切与现实相关的理论必然建立在对当下现实的判断之上。《蓝金》的作者们也对地球水资源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判断,这个判断与我们惯常的想象截然相反。长期以来,水循环的概念深入人心,大部分人都相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就学过大自然中水的循环。海洋中的水分子蒸发,升腾为云,被各种季风带到全球,以雨和雪的形式降落到大地上,成为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最终流人大海。在我们以往的观念里,这种循环永不停息,不会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所改变。虽然人们知道,能够为人所用的只是淡水,而淡水只占全球水量的2.6%,并且不能完全为人所用;虽然人们也知道,地球上的淡水已经遭到了人类严重的污染。但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科学和技术之上,相信污水治理、海水淡化等技术将会解决人的困境,并将满足人的更多需求。这种鸵鸟政策使人们依然乐观地保持着并加强着现在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蓝金》的两位作者看来,地球已经岌岌可危了——地球上的淡水已经到了临界状态,并且正在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如果不迅速地、果断地采取措施,人类将万劫不复。
  突然间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的淡水资源正在枯竭。人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污染和消耗一切生命之源——水。人们对水的需要越来越大,而自然水源却不可能随之增长。(《蓝金》第3页,以下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标注页码)
  《蓝金》提供了很多人们不常见到的资料和观点,不能逐一而述,只能举几个例子:
  比如关于淡水资源的紧缺,我们现在经常可以看到节水宣传画,但是,淡水为什么会紧缺,多数人只有总体印象,没有具体了解。节水宣传的对象往往是普通公民,似乎缺水是由于生活用水造成的。这一点虽然也是缺水的原因之一——因为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人均用水量也在急剧增加,然而,“家庭用水和社区用水只占人类总用水量的10%”。(第7页)按照本书的观点,淡水资源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工业用水:不但传统工业、石油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水,作者还特别强调了高技术企业如硅谷地区对水的巨大耗费和污染。
  2、大农业用水:建立在过度灌溉之上的大农业其实是工业化农业,它使得很多江河水量减少,地下蓄水层抽空。干旱地区靠大量抽水强行绿化,在长时段看将导致土壤沙化,盐碱化,得不偿失。
  3、地下蓄水层中的水被大量抽取,得不到新鲜水的补充,导致地层塌陷,使全球蓄水能力不可逆转地降低。作者特别用一小节说到中国,“全国范围内,水井不断地神秘干枯,地下水位下降。”北京的地下水位在过去的40年里下降了 37米。(第21页)
  4、面积逐渐增大的城市、高速公路造成了地球表面的硬壳化,雨水不能充分渗入土壤,而直接流人大海,使陆地淡水缺少这部分补充。这部分估计的数字非常庞大:如果全世界都以斯洛伐克差不多的速度城市化,“意味着全球每年大约损失18000亿立方米的淡水,同时使海平面每年增高5毫米。”(第11页)
  5、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陆地蓄水能力下降。
  6、森林大量砍伐、湿地消失,也导致陆地蓄水能力下降。
  7、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大坝和水库改变了水的自然状态,产生若干后果:表面积增大,蒸发量大大增加,全球每年从水库蒸发掉的水量估计占人类各种主要活动淡水消耗量的1/10(第47页);剩余水的含盐量必然增加,导致水质和土壤变化;蓄水时淹没的植物在降解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重全球变暖;淡水生物多样性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
  耗费与污染是并存的。作者也给出了造成大量污染的若干原因,除了我们熟知的造纸、化工、农药、化肥等工农业污染外,还有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比如:
  1、水库使土壤中的汞进人了食物链,富集起来,对人类直接造成了危害。如加拿大魁北克克里族人,他们吃了附近水库中的鱼,汞中毒比例高达64%。(第47页)
  2、大农场养殖的肉食动物,产生的大量粪便根本无法安全存放和排放,造成严重污染。(第32页)
  3、全世界每年生产2万亿美元的化学药品,其中大部分最终将进入水源。现在每个生活在北美洲的人身上带有至少500种一战以前闻所未闻的化学物质。(第31页)
  4、很多新兴产业都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水。比如,计算机工业需要大量的去离子水来维持其生产。仅在美国,工业用水将很快达到15000亿升,同时产生3000亿升的废水。(第7页)
  作者对全球水源的现状极为悲观,这从其部分章节的标题如“濒临灭绝的地球”、“充满毒物的世界水系统”等便可略见一斑。而对未来的判断同样不容乐观。因为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还在加剧水的危机。“除非人类根本改变目前这种用水方式,否则全世界在二十五年内将有一半到三分之一的人处于极为缺水的状态。”(第3页)
  水的匮乏和污染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造成了侵害。但是无论在富国还是在穷国,穷人遭到的损害更加严重。比如:在秘鲁利马市,穷人因不能享受到自来水,不得不从水商那里买水,并用可能已遭污染的水桶带回家,水价高达每立方米3美元;而富人家中相对洁净的自来水只需要每立方米0.3美元。(第56页)1994年,印度尼西亚大旱,很多居民水井干涸,但是高尔夫球场每天依然耗费1000立方米的水来保养草皮。(第56页)1997年到1999年,连续 3年旱灾使塞浦路斯河流断水,政府下令农村用水削减一半,同时却保证该国每年200万游客用水不受影响。(第57页)1996年,阿尔布开克居民被要求裁减 30%用水量,设在当地的一家软件公司——英特尔公司——却被允许增加30%的用水量。并且英特尔的水费只有该市居民的1/4。(第71页)
  因而,该书作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富人(富国)享受着人类目前这种生活结构的好处,穷人(穷国)承担着它的代价。同样我们可以推论,全球化对于穷国和穷人,很难是一个机会,而只是加速了一切物质的流通速度,从而让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水的日益短缺使很多大公司认识到水本身作为商品的价值,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经销水资源。这种行为得到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WTO等国际机构的保护和支持。
  1999年,以向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和减免其所欠债务为交换,世界银行成功地迫使莫桑比克将其水服务私有化。此事的直接受益者是布伊格—索尔公司,它得到了向250万莫桑比克人提供水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长期合同,每年可得约900万美元收入。世界银行在向许多非工业化国家提供贷款时都采取这种模式。(第153页)
  资本主义世界对这种行为的解释是:政府主持的公共服务存在腐败,效率低下,私有企业才可能真正高效率地利用贷款。对此,本书作者指出:传统的小规模水交易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今天大跨国公司进行水交易的目的只有一个,即牟取利润。”实际上,“大公司一旦介人水的交易,他们往往成块地买断一个地区的水权,把该地区的水都用光之后,一走了之。”(第69页)“瓶装水商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到处寻找水源。他们在世界上很多乡村地区购买含水井的农田,把井水用光之后一走了之。在乌拉圭等拉丁美洲国家,外国瓶装水商买进大面积的土地,有时甚至买下整个水源系统,作为将来的储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抽光的不仅是所买土地的水源,而且是整个地区的水源。”(第137页)于是,水的商品化就如所有矿藏开发一样,对原住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有鉴于此,作者主张:水不是商品,而是人的基本权利。
  商品还是权利?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析视角。我们可以做适当的延伸。比如住房,是商品还是权利?住一个宽敞舒适的房子,是不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呢?但是现在,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要在二三十年中把工资一大半交出去,而房地产商则享受巨额的利润,对于这个问题,但从商品的角度考虑是不够的。水也是这样。
  作者们呼吁:各国政府应该把水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写到本国法律中,承担起供应本国公民基本生活用水的责任,抵抗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大公司的合谋。
  他们还呼吁:要让水保持其自然的状态,要全面反对建造大坝、开挖运河等大规模改变水的自然状态的行为。
  他们强调: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来逆转地球表面正在干枯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会在大自然可提供的资源之内生活。我们必须扬弃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浪费水源不是大不了的事,科技的发展以后将解决水源短缺的问题。实际上对于一个耗尽水源的星球来说,没有任何科学技术能将其起死回生。(第6页)
  作者对当下的水资源状态作出了非常悲观的判断,而这样一种状态又在现代化的全球化大潮中更加恶化。因而作者要对抗的不仅是具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