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窃门-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7节:石油大王(2) 
康丽
战火中崛起的一代巨擘 
1858足做个小助理的洛克菲勒辞掉工作,认识了和他有过相同工作经历的英国人克拉克。洛克菲勒向父亲借了1000克拉克合伙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经纪公司”,把美国西部的谷物肉类出售到欧洲,开始了创业。 
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总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时又言而有信,想方设法使自己取信于人。克拉克对洛克菲勒做事仔细十分欣赏,他描述当年的情况说:“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钱该给我们,他必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 
这时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 
洛克菲勒并没有被这一切冲昏头脑,他冷静地来到石油产地进行考察。而在盲目开采的现场,他发现了繁荣后面所隐藏的危机。洛克菲勒十分明白“后发制人”的道理,时机还不成熟,等等再说! 
1861南北战争爆发,与愁眉苦脸的别人相比,洛克菲勒像是上满了发条的钟表,开始运作了。他迅速办理了大额贷款,囤积了许多战时必需的货物,而当这一切完成之后,战争打响了,洛克菲勒赚了大钱。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当时铁路建设风起云涌,石油需求量大增,洛克菲勒等待已久的机会来了。1863菲勒在克利夫兰开设了一个炼油厂,把西部的石油运到纽约等东部地区。在石油工业中,勘探石油等工作被称为“上游工业”,精制和销售属“下游工业”。随着下游工业的兴盛,克利夫兰出现了50炼油厂,洛克菲勒决定垄断“下游”工业,那时他只有28 
洛克菲勒热衷于公司间的联合,为了实现自己垄断的理想,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3年之后,也就是1870日,创建了一家资本额为100的新公司,它的名字就是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的约翰·洛克菲勒获得了公司最多的股权,当时他年仅30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也具备了坚实的竞争能力。 
“石油大王”的垄断 
仅仅在克利夫兰的垄断是无法满足洛克菲勒的。他要的是对整个美国石油的控制,或者说,整个世界的控制。 
一次偶然的机会,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就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以高达500美元的月薪聘请文章的作者多德为法律顾问。 
多德是个年轻的律师,他“走红”后,就千方百计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所谓“托拉斯”,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尔”,即那种各自独立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其垄断性要强得多。 
洛克菲勒在1882年1月20日召开“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大会,组成9人的“受托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受托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证书,仅洛克菲勒等4人就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就这样,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蔓延开来,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很显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随着洛克菲勒“石油帝国”实力的迅速增长,它的触角也伸展到金融、公用事业和一些工业部门。洛克菲勒依靠庞大的石油帝国和巨大金融的实力做后盾,大大加强了其在美国金融界的地位和影响。 
在海外,标准石油公司进一步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因为先进的技术,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它分送掉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使中国人购买和点燃标准公司的煤油,被人们称之为“点燃亚洲光明之灯”。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在占领市场的同时,他利用国外廉价的劳动力,“掠夺”国外丰富的石油资源,取得高额垄断利润。在亚非拉地区的石油开采成为了他的财富的主要来源,1935年,洛克菲勒控制了海内外大约200家公司,资产总额达到66亿美元,他的私人财产也超过了15亿美元,成了名噪世界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第18节:石油大王(3) 
康丽
“洗心革面”的退休路 
1896菲勒离开了标准石油公司总部——纽约百老汇路26号,搬到了自己的庄园,他退休了!这一年他才57岁,正值壮年。为什么会激流勇退呢?有人说他自觉罪孽深重。洛克菲勒成功的背后,确实有不少同行厂商倒闭、破产,饱受他那弱肉强食的垄断之苦。也有人说他患了严重的消化功能紊乱症。在过去40年中,他要钱不要命,以致积劳成疾,不得不退休。到底是因为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了! 
不过在当时,洛克菲勒的名声却是不太好,可谓是众叛亲离!由于他的吞并、垄断,导致许多小业主家破人亡;在宾西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身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有的居民做成他的木偶像,然后将那木偶像模拟处以绞刑,以解心头之恨。无数充满憎恨和诅咒的威胁信被送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行径,而将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中迁出,说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上,儿子无法安眠! 
或许,就是在此刻,他才领悟到,金钱并不能代表一切!他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学习过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他成了“街坊上的约翰”,过着与世无争、简单的生活。但洛克菲勒从来没有停止在商业上插手,他始终保留着标准石油公司的第一号股票,也从来没有忘记开创的石油事业。 
在41年的退休生涯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当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几乎没有人接受,说那是肮脏的钱。可是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行将倒闭,他马上捐出数百万美元,从而促成了如今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当时的美国没有医疗研究中心,他捐资20万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后来这个研究所因为卓越成就获得了12项诺贝尔奖金,比任何同类研究所所获奖项都多。此外,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黑人。从这以后,人们开始以另 一种眼光来看他。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他捐款总额达5亿美元之多! 
但对自己和家人,洛克菲勒却是节俭无比。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个都是女孩。 
成功秘诀 
“不轻易相信任何人”是一生的座右铭。 
攫取利益为首要,并不择手段。 
众叛亲离后顿悟,施爱于社会。因之得到世人捧喝。 
 
 

 
第19节:报业巨子——普利策(1) 
康丽
财富档案 
与当今拥有120资产的报业大王鲁珀特·默多克相比,约瑟夫·普利策2。8资产似乎少了点。但普利策却是世界公认的报业巨子。普利策比默多克几乎早出生 了一个世纪。初到美国的普利策,一文不名,两手空空,凭着他不懈的努力,陆续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它们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大报。在他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他曾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名扬世界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普利策逝世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最高新闻奖,受世人瞩目。 
企业类型 
报业。 
成长记录 
2002年4月8日(北京时间4月9日),第86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揭晓,其中以“9·11”恐怖袭击事件为主题的新闻报道成为本次获奖作品的主导内容。从1917年以来,这个奖每年颁发一次,它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每一个有抱负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为奋斗目标。 
今天,普利策奖对美国的影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新闻界,正因为如此,这项奖金不多但荣誉极高的大奖才被美国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而这项奖项的创立者就是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的。 
流浪汉·军人·律师·记者 
1847年4月10日,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叫马口的小镇。这里靠近罗马尼亚边境,有着一片肥沃的土地。他的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谷物商,母亲是有德国血统的天主教徒。普利策排行老二,老大已经夭折,兄妹三人从小就由家庭教师负责管教,尤其受过严格的德文、法文等语文训练。 
但平静的日子并不久长,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再嫁,但普利策却和继父布劳的关系很糟,为此他决定离家独立,那年他17岁。起先,普利策想当个奥地利军人,但因为年龄太小,视力不好,身体单薄遭到拒绝。后来他听说美国新大陆正在内战,应该很需要军人,当时的美国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于是,年轻的普利策打算到那里碰碰运气。 
没有钱,这个年轻人便冒着生命危险偷渡来到美国,上岸后,花了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抵达纽约。他找到联军总部,报名当兵。招募人员见他是从匈牙利过来的,便让他加入了“林肯骑兵队”,成为一名骑兵。 
军队的纪律是严格的,这对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普利策不啻于一种折磨,有次他忍无可忍顶撞了上司,差点为此送了命。从此,在军队的这段最后时光里,他一直没出错,但也不再冲动、幼稚了。这段经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一道永不磨灭的创伤,造成他今后不愿意在任何人的身上寻找友谊的性格。1865年5月23日,林肯总统宣布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他的军旅生涯也结束了。 
战后的纽约,到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退伍军人,如果有一个工作机会,就会有几百人前往应聘。约瑟夫·普利策虽然会讲匈牙利语、德语和法语,但英语却不怎么好,又没什么专长,要找个工作谈何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后来外套有了破洞都没钱买件新的。 
无事可干的普利策只能在街头闲逛,望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想着自己今后的生活出路。纽约的竞争太激烈了,最后,他决定到德国人聚集的城市圣路易斯去,在那里也许能找到工作。圣路易斯城在当时的普利策心目中是希望之乡。 
在这种希望的驱动之下,普利策来到了圣路易斯城。此时他已经囊中空无一物。圣路易斯也并非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他还是经常失业。他先后当过船台的看守、舱面水手、饭店侍者等,他经常干不多久就被解雇,只好另找工作。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普利策也没忘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文,博览群书。最终,他成了一名律师,但因为没名气,找他打官司的人寥寥无几。 
一次偶然的机会,普利策结识了艾米尔和苏兹,尤其是苏兹,原籍德国,是共和党创始人之一,现在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而这两个人共同拥有一家圣路易斯《西方邮报》,刚好当时有个记者的空缺。当普利策无意中提起自己的种种经历,苏兹意识到,他就是他们想要的那种记者: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聪明能干。 
就这样,普利策开始了自己的记者之路。 
 
 

 
第20节:报业巨子——普利策(2) 
康丽
起伏不定的报人生涯 
上班的第一天,报社老总就派他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普利策赶到失窃地点时,已经有许多别的报社同行闻风赶到了。但普利策不是光报道一下情况就了事了,还帮助办案人员分析案情。结果,案子很快就侦破了,而普利策也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这下子对他的能力有疑问的老总,也开始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了。  
接着几个星期,普利策写了许多报道。在领受任务后,他就大街小巷到处奔忙,与别的记者不同,普利策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甚至别家报纸只字不提的芝麻小事,他也不放过。他认为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市民身边的趣闻趣事。如果不是老朋友苏兹支持他的观点的话,他这些稿子是发不出来的。但这些文章一登出,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读者争相传阅,顿时洛阳纸贵,《邮报》销售量直线上升。 
在苏兹先生的熏陶和鼓励之下,普利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不仅在新闻方面大放光彩,还开始向政界进军。 
1869,普利策通过竞选,当选州议员。进了议会后,他敢仗义执言,尤其对贪官污吏更是大加挞伐,就像在报上发表抨击文章一样。普利策了解到圣路易斯市政当局所收的大笔税款不知去向,就提出法案追查。虽然受到了许多恐吓,但他不为所动,依旧写 了一篇篇内幕报道登在《邮报》上。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被迫进行了追查,并将贪污受贿的官员绳之以法。 
由于这件事,普利策被州长任命为圣路易斯市的三大警官之一。这一年他才23岁。他从身无分文来到圣路易斯,时间不长,就成了该市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但是政界毕竟非久留之地,普利策还是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继续干起了新闻,使别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是个好报人,也是个生意家。他在拍卖场中买下了一家报社,转手又卖给了当时的新闻业巨头麦克拉,净赚了2万美元。 
更大的机会来了,1878年,普利策发现圣路易斯的一家老报——《圣路易斯快报》因经营不善,正打算出售,便以2。5万美元买下《快报》。这样,31岁的普利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虽然这家报纸发行量只有24份。 
为了改变它的老面孔,普利策把它改名为《圣路易斯快邮报》,他在新报纸头版刊出了发行宗旨——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在普利策的努力之下,他的报纸讽刺自满、抨击懒散;他的报纸充满了有趣的情节,迎合商人、工人和主妇们的口味;他的报纸洋溢着崭新的生命力。人们说,这种生命力就是普利策创立的“煽情主义”。于是这个新生的报纸很快发行量直线上升,超过了当时市内的喉舌——《共和主义者报》。 
普利策的“煽情主义”吸引了读者,同时也招致了一些报界同行的嫉恨。《环球民主报》带头攻击《快邮报》是“虚假地编造,卑劣的煽情主义”,其他一些报纸也纷纷追随。普利策一点也没有被它们的声势吓倒,他在一封答复信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们的报纸的确不拘一格,但它是当今世界上旗帜最鲜明的道德代言人。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而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 
1882普利策的报纸进行得很顺利,正当他和家人准备去加利福尼亚度假的时候,报社出了一桩轰动全市的大事,一个名叫史列贝克的律师被登在报上的一篇对他不利的文章所激怒,就带着枪到报社来滋事,总编辑柯克里为了自卫,开枪将他击毙了。 
普利策只好离开这里,来到纽约这个大都市,重新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21节:报业巨子——普利策(3) 
康丽
“煽情”的报业帝国 
这时的纽约已和他刚从骑兵退伍时大不一样了,已成了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会。 
为了能在纽约立足,普利策认为还是办报好。于是他买了一家负债累累的《世界报》。 
1883年1日一张新《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